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7/10/2019

林鄭10招助上車 放寬首置$800萬樓可借9成

#林鄭月娥 #施政報告 #買樓 #按揭 #首置 #壓力測試 #首置上車盤 #白居二 #綠置居 #過渡性房屋 #收回土地條例 #棕地 #隧道收費 #交通津貼 #學生津貼 #綜援 #在職家庭津貼

  【晴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昨回歸後首次透過視像發表施政報告,並聚焦土地房屋供應,希望港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宣布10大短中期措施,包括將首置客申請90%及80%按揭保險門檻,放寬至800萬元及1,000萬元物業,且未符合壓力測試亦可申請,即日起生效;另明年至少推出1.2萬伙資助出售房屋。

 

房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施政報告大篇幅圍繞土地房屋供應,重點增建資助出售房屋。

 

  施政報告昨宣布,首置客可申請最高90%按揭保險貸款的樓價上限,由現時400萬增至800萬元;最高80%按保貸款的樓價上限,則由600萬增至1,000萬元,即日生效。新修訂只適用於已落成住宅,即不包括樓花,供款入息比率劃一以50%為上限,且買家需繳付額外15%保費,以現時保費為貸款額的1.5%,額外保費為0.225%,即每100萬原貸款額,須多付2,250元;如首置客未能符合壓力測試仍可申請,其保費會因應風險作額外調整。

 

 

未符壓測亦可申請 保費會調整

 

  以800萬元樓價計算,供款30年,按揭利率2.625厘計,首期由原本做60%按揭的320萬元,大減75%至80萬元,惟因借貸額大增,由月入約46,053元以上便能通過壓力測試,現需增至月入75,359元,每月供款亦由1.9萬元激增至近2.9萬元。

 

  林鄭月娥表示,放寬按揭成數是希望幫助一班有即時置業需要,「有能力供樓,但無首期的專業人士」,過去數月社會事件已令樓價跌5%,置業人士應自行考慮何時入市,「市場有即時反應難以避免」。對本港經濟轉差,她承認進入了經濟逆轉期,在政府開支不減,但收入下降下,需保留實力,故今次施政報告並無派錢,不希望對財政結構造成問題。

 

  按證公司指,措施可為有意置業人士提供適切支援。金管局稱,現尚未有充分資料確認樓市已進入下行周期,現階段不適宜放寬辣招。摩根士丹利認為措施將刺激私樓需求,有利樓價。經絡按揭轉介高級副總裁曹德明估計,有壓力測試作防綫,對樓價風險影響不大。

 

學者:逆市時恐增負資產機會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批評,施政報告部分措施加劇社會分化,向地產商「開刀」,指政治問題非用房屋解決。公民黨楊岳橋批評報告缺乏創意,附篇未提及重啟政改,缺乏誠意去修補與港人關係。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措施對樓市影響有限,現時的樓價下調與社會事件有關,但有意申請人士需考慮風險,或面對逆市時,增加負資產機會。

 

明年推1.2萬伙資助屋 重建土瓜灣公務員樓

 

安達臣道一幅私樓用地,將利用賣地條款規定須建約1,000伙首置盤。

 

  明年將有1.2萬伙資助出售房屋推出,包括7,300伙居屋及4,700伙綠置居,並建議房委會明年增加現有的3,000個白居二配額;另明年首季出售的一幅安達臣道私樓用地,將利用賣地條款規定發展商除興建私樓單位外,亦須建約1,000伙首置盤。

 

白居二甚受歡迎,政府建議房委會明年增加現有的3,000個配額。

 

  林鄭亦向市建局賦予新任務,在重建項目中,提供更多資助出售房屋。消息稱,除首置盤外,市建局可建綠置居或居屋,不排除向當局注資或提供土地建私樓。而市建局明年初將重建兩組位於九龍城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消息透露選址土瓜灣,涉及逾30幢樓齡逾50年樓宇,部分收回土地會預留予房協或房委會建公營房屋,重建後單位數目由目前600伙增4倍至約3,000伙,冀10年內完工。

 

  報告亦提出加碼過渡性房屋,未來3年提供1萬伙,市建局、房協及香港建造商會等機構將為民間團體提供專業意見及管理支援,建設費用由早前公布的20億增至50億元。消息稱,已覓得1萬伙供應用地,位於市區及新市鎮,包括私人發展商借出用地,單位面積約300呎,租金約3,000元。

 

 

下一頁 引例收3類私地 100%建公營房 逾400公頃料5年內收回

引例收3類私地 100%建公營房 逾400公頃料5年內收回

 

3類私人地包括茶果嶺寮屋地,但因安置問題複雜,料需逾10年才能建屋。

 

  開拓土地向來是港府最頭痛問題,林鄭月娥昨宣布動用《收回土地條例》(下稱條例),收回3類私人地,並「百分百」興建公營房屋;當中160公頃會先作檢視。她自詡做法「大膽」,不排除面臨司法覆核,惟盼地產商能回饋社會。消息指,該160公頃地研究結果將在年底公布,或需等10年才有單位落成。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動用條例收回3類私人地,包括約450公頃新界私人棕地、已被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未有發展計劃的私人地、以及7公頃位於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的寮屋區私人地,將興建公屋、居屋、綠置居及首置等公營房屋。

 

不排除遇司法覆核

 

  林鄭形容引用條例是「突破思維」,預告收地將「接踵而來」,現已知將收回700公頃私人地,當中400多公頃料在5年內收回。規劃署將優先檢視160公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今年底開展技術評估。另因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會收回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

 

  林鄭指,過去亦用條例收回私人地建學校、醫院或公路,反映收地建屋作公共用途是有法律支持,但不排除或面臨司法覆核,盼地產商支持及回饋社會。

 

或要10年才可建屋

 

160公頃新界棕地會先作檢視,圖為洪水橋、天水圍一帶。

 

  消息透露,該160公頃棕地約70%至80%為私人地,接近元朗市中心和洪水橋新發展區,每組地最少逾2公頃,料需5至6年平整,作業者最快2023年要遷出,期望10年內有單位落成;另當局已暫選出10組位於九龍及新界西北的「已規劃未發展」私人地,料明年中完成審視;至於7公頃寮屋地,料可重建約6,300個單位,但佔地最大的茶果嶺因安置問題複雜,料需逾10年才能建屋;其餘2地料10年內有樓落成。消息指,當局同步進行土地及基建研究,以壓縮技術研究時間,但不會縮減諮詢期。

 

  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指,以3倍地積比計算,若成功收回700公頃地,預計可建近45萬個建築面積達500呎新單位。

 

  另林鄭指,明白公眾有疑慮,但會繼續「明日大嶼」的中部水域填海研究,促立會批准相關撥款;她又承諾會搭建平台,讓青年和專業人士共商佔地約1,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城巿設計,令青年「感受到12年後建的樓房與他們有關。」

 

 

下一頁 4政府隧道免收費 其他研擠塞收費 交津上限加至$400

4政府隧道免收費 其他研擠塞收費 交津上限加至$400

 

隨着將軍澳–藍田隧道在後年底通車,屆時將軍澳隧道收費亦一併豁免。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及將軍澳–藍田隧道將在未來兩年先後落成,施政報告建議,在新隧道通車時,將會豁免青嶼幹綫、將軍澳隧道及兩條新隧道收費;而當局將研究在其他政府隧道採用「擠塞收費」,按不同時段的擠塞情況而徵收不同水平收費。另今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亦會提高補貼比率,每人每月上限將增至400元。

 

 

  兩條新隧道將會分流往來大嶼山和將軍澳的交通,其中屯門至赤鱲角海底隧道會在明年底通車,政府屆時會豁免該隧道及現有青嶼幹綫的收費;將軍澳–藍田隧道則會在後年底通車,屆時當局會一併豁免將軍澳隧道收費。

 

 

交津開支 每年增至$31億

 

  消息指,有關措施料將令庫房少收7.5億,料7,000萬車次受惠,惟未考慮豁免過海隧道及連接沙田隧道的收費,但會研究在其他政府隧道採用「擠塞收費」,據其不同時段的交通擠塞情況而徵收不同水平的收費,以改變道路使用者的出行習慣,當中包括未來收回的西隧及大欖隧道。當有徵費建議時,會再與持份者商討。

 

  今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補貼比率亦會提高,由現時超出400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的四分一提升至三分一,補貼上限由現時300元提高至400元;每年相關開支將由23億元增至約31億元。從事零售的王小姐認為幫助不大,因只有很少人可領到全額資助,即使家住屯門要過海返工的朋友亦會買月票,「直接派津貼予市民會較實際」。

 

  另政府自2011年起已為6條離島渡輪航綫提供特別協助,以維持服務和減輕加價影響,未來會將措施延至另8條離島渡輪航綫,包括「馬灣–中環」及「中環–愉景灣」航綫,料涉款約2.6億元;另在2021年往後約10年間,會分2階段為11條渡輪航綫全面更新船隊及採用更環保船隻,估計購置47艘新船。

 

 

下一頁 IT專才入境計劃 擴至6大科技範疇 學津恒常化 中小幼生年獲

IT專才入境計劃 擴至6大科技範疇 學津恒常化 中小幼生年獲

 

政府料「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新措施實行後,將吸引逾百宗申請。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教育方面亦不乏支援。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將擴大「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適用範圍及科技範疇,並建議將大專生以外學生的2,500元學習津貼恒常化、增課餘託管資助額及放寬申請資格、另撥出6億元設立研究生獎學金等。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於去年6月起推出,向科技園及數碼港租戶或培育公司,提供輸入外地專才的配額。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擴大「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涵蓋至5G通訊、物聯網、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等6大新科技範疇,預料新措施實行後,將吸引逾百宗申請。另「研究員計劃」及「博士專才庫」的資助範圍,亦將擴大至全港所有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

 

學習津貼恒常化,全港約有90萬名學生受惠。

 

  在教育方面,特首林鄭月娥則宣布,將以財政司司長今年8月建議,為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一次性學習津貼,由2020/21學年起恒常化,每位學生每年均可獲2,500元學習津貼,預計全港約有90萬名學生受惠。同時亦會加強課餘託管服務,包括增加2,500個豁免全費名額、放寬申請資格、提高資助額等,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提供額外資助及簡化經濟審查程序等,預計可惠及超過5,700名學童及其家庭。

 

  此外,施政報告亦宣布於2020/2021學年起將推出新計劃,為修讀可配合香港發展需要的指定研究院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消息人士稱,該先導計劃為期5屆,由下學年開始,合共可有不多於4,500個學額可受惠;以今年初8大院校的自資研究院課程,每年學費約16.3萬元計算,受惠學生可每年獲不多於12萬元獎學金,料整體開支約為6億元。

 

 

下一頁 職津及綜援租津齊加碼 最多逾兩成

職津及綜援租津齊加碼 最多逾兩成

 

在職家庭津貼現有約15萬人領取。

 

  針對基層家庭訴求,施政報告昨提出多項扶貧措施,包括建議增加在職家庭津貼金額16.7%至25%;同時改善綜援計劃,將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增至4,000元及增加租金津貼最高27%;並會於下年度發放2次「N無津貼」。有個案憂租津設有篩查,團體則要求降低工時要求。

 

  施政報告建議提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16.7%至25%,兒童津貼則會增40%;以4人在職家庭為例,如有2名合資格兒童,每月可領最高金額由3,200元加至4,200元,料措施最快明年第二季實施。

 

下年度擬發2次「N無津貼」

 

  施政報告同時建議改善綜援計劃,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增至4,000元,並增加租金津貼最高金額3%至27%;另多項補助金及特惠津貼擴展至健全成人,據了解,涉及牙科、眼鏡及電話費津貼等。消息表示,措施旨在鼓勵綜援戶就業,預計每年開支增9.6億元,最快明年中可實施部分措施。

 

  另政府將邀請關愛基金為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包括輪候公屋人士,於下年度發放2次現金津貼作支援,並研究將津貼恒常化,將爭取明年底前完成研究。

 

標叔一家三口居於劏房,擔心申請津貼門檻高。

 

  69歲的標叔與妻女一家三口居於劏房,夫婦月入約1.5萬元,租金已花掉其三分一,但生活環境仍惡劣,已輪候公屋逾4年。雖然施政報告推租津,但他擔心津貼設篩查,門檻高難以申請。

 

組織指職津應降工時門檻

 

  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批評,現時職津合併工時的安排未能貼合零散工情況,要求降低工時門檻至72小時,消息人士則指,職津政策原意為鼓勵持續就業,若家庭工時不足,應落入綜援網,而現時雙親家庭約需每周工作3日,認為安排合理。

 

 

下一頁 立會宣讀遇抗議 回歸後首次錄像公布施政報告

立會宣讀遇抗議 回歸後首次錄像公布施政報告

 

  昨日立法會大樓內外均有人示威抗議,令原本在會議廳朗讀施政報告的特首林鄭月娥,兩度被暫停,結果更需要以視像錄影公布,為回歸以來首次。泛民主派議員批評特首未能回應民意,要求她問責下台;而建制派議員則譴責泛民中斷會議。林鄭強調自己不是「攬炒之母」,認為目無法紀的人才是「攬炒」。

 

  警方昨晨於金鐘一帶嚴密戒備,社民連梁國雄、黃浩銘等10多人在場外示威。林鄭等高官雖成功進入立法會大樓,但林鄭甫走進會議廳,泛民議員即高叫「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林鄭下台」等口號,並用迷你擴音器播放市民遭警察驅散時的尖叫聲及用投影器在牆上照出示威字句,會議開始不足2分鐘即宣布暫停。約15分鐘後,林鄭重返會議廳,惟僅讀到數句開場白,即再遇泛民議員示威,有人向她投擲紙牌,林卓廷、尹兆堅等多名泛民議員先後被逐,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宣布休會。會議2度中斷後,報告改以視像錄影發表。

 

  林鄭在演辭前言即提到近月社會情況,大篇幅譴責示威者極端行為,指過去4個月發生逾400場示威、遊行和集會,致逾1,100人受傷及超過2,200人被捕,令人對香港前景感擔憂,又強調堅守「一國兩制」、法治等原則。

 

否認為「攬炒之母」 斥示威者破壞

 

  泛民議員批評林鄭處理示威時僅用鎮壓手段,而非政治解決。建制派則對泛民中斷會議表強烈譴責。梁君彥表示,對林鄭未能發表施政報告感遺憾,指議員有憲制職能聽取施政報告,不應阻撓,冀議員和平理性議政,並預期今會繼續行政長官答問會,宣布撤回修訂《逃犯條例》會順延至下周三。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則表示可惜。

 

  林鄭下午回應記者提問時,否認自己是「攬炒之母」,指示威者破壞香港行為才是「攬炒」,強調無說過所有被捕未成年人是暴徒,但他們心智未成熟,望《禁蒙面法》可協助家長老師勸喻學生。她又稱一直想香港好,是基於熱愛香港。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