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4/05/2020

爺嫲孫齊中招 23日零本地確診失守 專家:恐要收緊防疫

#疫情 #本地感染 #隱形病人 #新冠肺炎 #袁國勇 #全面檢測 #防疫 #蝙蝠 #教育局 #復課 #私院 #分流 #公院

  【晴報專訊】23日零本地感染失守。衞生防護中心昨公布3宗新冠肺炎新增個案,當中2宗為源頭不明的本地感染,涉及一對嫲孫;消息指,無病徵的爺爺亦初步陽性。港大教授袁國勇指新個案是「重大警號」,倡全面篩查找出隱形病人;另多名專家指,追求「28日零感染」意義不大,若未來7日再有本地個案,才決定是否收緊防疫措施。

 

確診女童居於荃灣卓明樓,大廈內有風月場所,令人擔心會發生社區大爆發。

 

  中心昨公布3宗新確診,感染人數增至1,050人。2宗本地個案中,66歲嫲嫲(CASE 1049)居於梨木樹邨,平日只去街市及到荃灣卓明樓照顧5歲孫女(CASE 1050),她們先後在5月8日和11日出現病徵,其後確診;同住6名家人有5人有病徵送院,暫對病毒呈陰性;據悉唯一入住檢疫中心的爺爺亦初步確診。

 

疑存隱形傳播 憂社區大爆發

 

 

  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兩患者無外遊史,源頭不明。嫲嫲平日有戴口罩,孫女在她發病後,曾在外婆位於大角咀富榮花園8座住所參與10多人飯局及留宿,全要檢疫;孫女亦曾參與補習社2人班,其老師及同學因有戴口罩,只需測深喉唾液樣本。

 

  餘下1宗輸入個案是34歲男患者,3月到巴基斯坦探親,5月9日返港時一度對病毒呈陰性,但4日後於檢疫中心發燒,最後確診。

 

  衞生署昨派員到梨木樹邨及卓明樓消毒,而卓明樓內有風月場所,令人擔心會有社區大爆發。張竹君指出,新個案證社區存隱形傳播鏈,不排除有社區爆發,而梨木樹邨5座和卓明樓共有3名居家檢疫人士,但非確診者,所住單位亦非與2宗個案單位上下相連,惟會安排兩座大樓居民自願檢驗深喉唾液樣本。

 

病毒或反覆出現 難完全「斷鏈」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坦言,首爾及吉林疫情都說明病毒反覆出現或成常態,直至人類因疫苗或自然感染出現群體免疫力後,情況才穩定,但經濟活動不可能因而長時間停擺,政府會適時作出對策。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梁卓偉指出,完全消除社區隱形傳播鏈是「不可能的任務」,研究顯示病毒潛伏期平均約6日,絕大部分人在10至12日內發病,用2個潛伏期內數據來衡量未必適合香港情況。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亦指,「28日零感染」無意思,隱形病人難被偵測,現視乎7日內有無繼發性或不明源頭個案,才決定是否收緊防疫措施,但政策不能「朝令夕改」,控疫靠市民自律,不應一有個案便收緊。

 

倡日查7500人 張竹君:先驗高危者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倡港府每日應主動抽驗最少7,500個樣本找出隱形病人,質疑「不知為何現時仍未做到」。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倡在屋邨設街站,作大規模篩查。

 

  張竹君指「無可能驗晒700萬人」,但本周五起會先化驗高危群組,包括機場和院舍工作人員,當中機場日均會驗500人;至於老人院和殘疾院舍員工,則應在商討篩查準則。

 

 

下一頁 高中復課維持5.27 學界認同 教育局發指引 增情緒支援

高中復課維持5.27 學界認同 教育局發指引 增情緒支援

 

有校長稱學界會做足防護措施,盡力減低復課時的傳播風險。

 

  高中學生將在5月27日復課,但本地確診個案再現,政府專家警告或要考慮暫緩復課,惟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宣布,分階段復課安排暫時不變,局方昨已就復課發出詳細指引。學界認同復課的安排,因停課太久,目前復課對學生及家長均有利。

 

  相隔23日,前晚傳出再有本地確診個案。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晨稱,若只是單一事件,只要維持其他防疫措施,可如期復課,惟若再有更多本地個案,就要考慮暫緩。中大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則認為,應暫緩小學復課。

 

  楊潤雄昨午稱,暫時維持復課安排,小五呈分試亦不會取消。當局已發出詳細的復課指引,涵蓋早前談及的原則,包括半日上課、維持社交距離、注意個人及環境衞生等,亦有上課、下課的流程,亦特別加入情緒支援的指引,助學生重投校園生活。

 

  楊稱,政府一直強調疫情或有反覆,局方會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不斷評估情況,但重申不希望以個案數字作復課指標。至於跨境學童問題,會續與內地商討,希望兩地疫情都受控時,才安排他們復課。

 

離校園太久 精神健康或受影響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稱,學界與政府討論文憑試及復課安排時,已考慮到有零星個案的可能;若無大規模爆發,復課亦無問題。他指學生離開校園長達4個月,精神健康難免受影響,復課後教師可照顧他們需要;高中生更要追回教學進度,應付明年文憑試。他又稱,今年文憑試進展順利,相信中學生有能力和願意配合各種防疫措施。

 

  本身是小學校長的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說,目前距離復課至少尚有兩周,期間可調查個案感染源頭,暫維持復課時間表的決定恰當,且停課期間,家長亦有壓力和擔心子女學業。他稱,學校在停課期間已準備好不同應變方案,防護措施亦會做足,盡力減低傳播風險。

 

 

下一頁 袁國勇研究推論 新冠病毒源自蝙蝠 可於人類腸道複製 經糞便傳播

袁國勇研究推論 新冠病毒源自蝙蝠 可於人類腸道複製 經糞便傳播

 

早前已有科學家指新冠病毒與雲南中華菊頭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有高達96%相似。(設計圖片)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有指其宿主或來自蝙蝠。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其團隊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及中華菊頭蝠的腸道,並有複製能力,認為結果反映病毒源頭是來自蝙蝠。另外,研究亦發現除呼吸系統外,腸道亦是人類感染病毒的途徑。研究成果昨於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醫學》中發布。

 

  曾有科學家透過基因排序,發現新冠病毒與雲南的中華菊頭蝠身上找到的冠狀病毒,有高達96%相似,相信蝙蝠是天然宿主。

 

袁國勇指其研究團隊未來可利用蝙蝠的類器官繼續研究,推測哪些病毒或可從蝙蝠跳至人體。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助理教授周婕及其團隊,以研究幹細胞的技術,利用2003年沙士病毒的天然宿主中華菊頭蝠,以其成體幹細胞培育了首個中華菊頭蝙蝠的腸道類器官,並在實驗室模擬其腸道細胞組織,藉此觀察病毒能否感染蝙蝠,以及在其腸道複製。

 

致腸道感染 確切途徑未明

 

  研究結果發現,新冠病毒可感染菊頭蝠的腸道,更有複製能力,團隊亦在一名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糞便中分離出極低載量的病毒,顯示病毒在菊頭蝠的腸道類器官仍可繼續自然生長,袁國勇認為,結果或反映新冠病毒的源頭可能是蝙蝠。

 

  另外,研究亦調查人類的腸道類器官感染情況,顯示病毒可在人類腸道內複製。團隊在一名有發燒、腹瀉等症狀的68歲女確診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新冠病毒,推斷腸道有受感染症狀,顯示除了呼吸道之外,腸道亦可能是病毒傳播途徑之一,但導致腸道受感染的確切途徑尚未明。

 

  袁國勇表示,基因分析表明,新冠病毒與在馬蹄蝠中發現的沙士相關冠狀病毒有密切關係,但由於缺乏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因此該領域的研究受到限制。

 

蝙蝠類器官 助預測新傳染病

 

  有關研究成果昨日在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醫學》中發表。

 

  袁國勇表示,團隊在未來可利用蝙蝠的類器官培養各種蝙蝠病毒,並觀察有哪些病毒有能力感染人類的呼吸道類器官,繼而推測哪些病毒或可從蝙蝠跳至人體,有助預測未來會出現的新興傳染病。

 

 

下一頁 疫情加速雙方協作 公院部分放射治療 分流至4私院

疫情加速雙方協作 公院部分放射治療 分流至4私院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公院系統壓力。但危中有機,為免病人「拖症」,醫管局7大聯網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3月起與4間私院合作試行全新紓緩性放射治療計劃。負責醫生坦言,疫情下公私院合作阻力反更少,汲取經驗可為日後加強協作打好基礎。

 

  公院早前為集中抗疫暫停非緊急服務,醫管局癌症服務中央委員會主席鄭志堅指,2月中起已將原有的協作造影計劃擴展至全部合資格癌症病人,截至周日(10日)有逾3,500人受惠,較疫前每月約千人大增。他指,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造影有助判斷病情,過去因輪候需時,病人多在其他醫療機構自費檢查,「但疫情下大部人都不用自費」。

 

港怡、養和、浸會(圖)及聖德肋撒等4間私院為公院分流,提供紓緩性放射治療。

 

  局方3月起推出全新放射治療(紓緩性)計劃,出現骨或腦轉移癌症的病人,若病情穩定且有迫切需要,加上14日無外遊史,可到港怡、養和、浸會或聖德肋撒等4間私院進行治療。

 

受惠病人:公院價錢私院待遇

 

  病人家屬李小姐指,77歲母親因乳癌出現腦轉移致自理能力變差,不能說完整句子。按公院排期本在4月15日才能見醫生,幸獲轉介,4月7日已能見浸會主診醫生,並在4月14日至24日間完成10次放射治療。她指,因放射治療需時做模具和設計方案,若無轉介,母親恐要長期受苦,「過程中見了4次私院醫生,候診流程遠比公院快和舒適,但只需付公院價錢。」

 

鄭志堅表示,2項計劃都不會設受惠名額上限,只要是適合的病人,都會盡量轉介。

 

  鄭志堅醫生補充,計劃現有33人受惠,「提速」能讓病人趕及於確診後7至14日治療,變相減少痛苦。

 

  鄭指,疫前公院常「超標等28日」,疫情下更要等多1、2周,能轉介至私院「沒病人不願意」。惟因是試行計劃,故初期適用範圍較窄,且只挑選療程短的病人。但他笑言疫情下因「不能不做」,結果合作反更順暢。至於會否恒常化或擴展至其他癌症病人,要視乎疫情發展。

 

 

25/04/2024

後疫情新常態︰提早晚餐、減少出外!新生活習慣改變企業營運模式!Marketing不停求變是王道

#營業時間 #疫情 #技能增值 #Happy Hour #AI #餐廳 #新常態 #生活習慣 #Marketing #飲食業 #Youtube #Netflix #視像會議

  近來香港好多店舖喺夜晚九點半左右已經關門,十點後街道變得水淨鵝飛。其實唔單止喺香港,不少國家/城巿都有類似情況。除咗經濟不景令巿民減少出外消費,另一原因係疫情過後全球生活模式都改變不少,更出現好多想像唔到嘅新生活習慣。以前企業營商手法主導大眾消費習慣,但今天大眾新習慣反而慢慢改變企業營運模式,部分新習慣更係由年輕一代所帶起。

 

  後疫情「新常態」對全球最大改變,除咗多咗人在家工作、網上購物外,大眾開始習慣少出街,較多時間留喺屋企。去年有美國調查發現,不少主要城巿嘅飲食習慣已大大改變。以往大眾晚餐時段為七、八點左右開始,但今天已變為五點半。有餐廳表示,五點半晚餐訂座率已高過八點,五點前訂座率比疫情前上升近一倍。大眾除提早晚餐外,連最愛嘅「Happy Hour」都提早或減少。就算繼續有公司Happy Hour聚會,亦少咗人選擇酒精飲品,改為無酒精飲品;有餐廳更表示以前盛行嘅午後社交/企業活動,喺疫情後近乎完全消失。餐廳方因此改變晚餐時段同營業時間,本為晚上八點繁忙時段變成「Last Order」時間,而餐廳關門時間改為九點,同時亦會提供更多飲品選擇,如零酒精啤酒等。另外為配合年青人較健康嘅飲食習慣,餐廳增加咗唔同減肥/健康飲食療法元素供客人選擇。

 

  大眾提早晚餐或減少出外,無疑對飲食業帶來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對家用娛樂相關行業則出現新商機。上述「早歸」年青人對Netflix、YouTube等影片娛樂、電玩遊戲等等嘅需求不斷上升,相關電子軟/硬件行業能睇高一線。另外因早年長時間在家工作/上課,大家習慣視像會議。所以愈來愈多人選擇視像而非面對面社交,令VR視像交友、AI 朋友/伴侶、虛擬聊天等「網上/虛擬社交」漸漸開始流行。

 

  疫後加上近年AI等新科技出現,改變全球生活同消費習慣。未來所有生活模式的生命週期只會愈來愈短,做Marketing已經不能再一本通書睇到老,不停求變先係王道。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