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9/01/2021

新確診再破百 最少28宗涉油麻地 近兩周個案南亞裔佔逾1/4

#肺炎 #疫情 #南亞裔 #強制檢測 #疫苗 #BioNTech #副作用 #後遺症

  【晴報專訊】確診個案再度破百,昨錄107宗新症,50宗初陽,當中最少28宗來自油麻地區;有5人更「失聯」,恐仍在社區游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過去2周在661宗本地個案中,南亞裔患者佔逾四分一,多數為尼泊爾人,其次為印度人,當局會加強少數族裔健康教育。

 

  本港昨有107宗新症,5宗涉菲傭、印傭、及尼泊爾和杜拜輸入個案。102宗本地個案中,有家庭一家八口中招,並有28宗經油麻地檢測中心揪出,當中5人因電話填寫錯誤無法聯絡,中心會委託警方通過身份證號碼追查。42宗源頭不明個案中,20人來自油尖旺區。另有50宗初陽個案。

 

當局針對少數族裔 加強宣傳抗疫

 

個案急增與油麻地廣推強檢有關。

 

  張竹君指,個案急增與油麻地廣推強檢有關,由本月4日起計的661宗本地個案中,160宗涉油麻地區,當中120宗位於檢測小區範圍;而南亞裔更佔整體逾四分一,以尼泊爾人為主,其次是印度人。當局指南亞裔因文化和宗教習慣,加上人在異鄉,較愛聚會,會針對少數族裔加強宣傳抗疫。至於會否整區強檢,她指政府會考慮一切可行措施,但傳染源非僅在油尖旺,九龍城、元朗、深水埗及葵青亦有疫情。

 

  其他個案方面,將藍隧道和中九龍幹線地盤工程各有1人確診。

 

曾為患者插喉 北區醫院醫生初陽

 

因應油尖旺區疫情嚴峻,廣華醫院和伊院承受極大壓力,醫管局指不排除將病人轉院,望各方諒解。

 

  北區醫院有內科醫生初陽,醫管局指,他本月5日曾在深切治療部為確診者插喉,上周五起不適,至前晚發燒和肚瀉,同日仍有上班,其同住家人是同院內科護士,另有2名內科醫生曾共膳需要隔離。

 

  伊院支援服務部有病人服務助理亦初陽,他負責外圍清潔工作,上周五最後上班,翌日喉痛和咳嗽,5名職員因共膳要檢疫。另院內1名86歲女長期病患者住院16日後不治,全港累計163人死亡。

 

疑垂直向下播毒 曉峰樓12樓以下13室居民撤離

 

袁國勇(左)指曉峰樓樓齡舊,喉管老化不意外,因冬天播疫風險更高,故視察時戴N95。

 

  早前已強檢的柴灣峰華邨曉峰樓,累增至5單位共10人染疫;涉及0913、1113和1213室,其餘單位為0509和1215室。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大廈出現「垂直向下」傳播,其中13室2單位曾改動座廁,切斷通氣喉,但因喉管深埋牆身,未知其密封情況。他指因感染由12樓向下擴散至9樓,故先撤離12樓以下13室居民檢疫,12樓以上同坐向會派員檢查喉管。

 

  另外,13至34樓13室單位無病徵的住戶,亦須在本月21日及28日再進行強檢。

 

 

下一頁 專家建議港府 認可使用復星BioNTech疫苗

專家建議港府 認可使用復星BioNTech疫苗

 

  本港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昨開會,指復星與BioNTech疫苗效益大於風險,疫苗對16歲以上人士有效率達95%,故一致同意建議港府認可使用,但將向外國索取接種後死亡個案資料,強調風險如大於得益,可建議取消。

 

認為接種效益 大於風險

 

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指如未來發現疫苗風險大於效益,可建議當局取消認可。

 

  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表示,成員審視數據,顯示BioNTech疫苗對16歲以上人士有效率達95%,認為港人接種效益大於風險,將建議提交予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考慮,報告其後上載食衞局網頁。劉指,已加條件,要求復星續提供安全報告和品質證明等文件,如未來疫苗風險大於效益,可建議當局取消認可,衞生署已成立專家委員會,開始接種後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將即時跟進個案。

 

  針對挪威有29人注射疫苗後死亡、德國有10宗死亡個案,委員會將向挪威、德國及復星當局索取資料,審視後再討論。

 

  至於以色列有面癱個案,委員之一、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一般情況下每10萬人有1人或出現面癱,現時數據上並未見特別多面癱個案,而據他了解,首批疫苗將於2月底到港。

 

注射後面癱 罕見副作用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BioNTech疫苗的藥物說明書已納入面癱為罕見副作用之一,市民可以參考作抉擇,並建議政府分拆藥瓶包裝方便院舍接種,以及安排藥劑師駐場監控。

 

  多國已展開疫苗接種,巴西昨緊急批准使用科興及牛津兩款疫苗,料每日可為100萬國民接種,印度上周六已展開大規模接種,分別選用牛津和印度的Covaxin疫苗。

 

下一頁 失眠疲倦記性差 8成新冠康復者有後遺症 出院後腸道仍欠特定益菌

失眠疲倦記性差 8成新冠康復者有後遺症 出院後腸道仍欠特定益菌

 

  中大研究發現,8成新冠肺炎康復者出現持續超過3個月的後遺症狀,同時發現患者出院後腸道仍欠特定益菌,顯示腸道微生態與新冠肺炎後遺有密切關聯,將就其關係作進一步研究,並建議對康復者作全面治療。

 

  中大醫學院今年1月用電話跟進去年30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情況,發現8成人痊癒後持續6個月出現後遺症狀,3分1受訪者更持續出現3種以上症狀,常見包括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稱為「長新冠」或「新冠肺炎後遺症」。

 

倡康復者作全面治療

 

  另去年中大團隊收集了10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血液及糞便樣本,並與78名非患者提供的樣本作對比,發現患者的腸道缺乏3種能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同時體內亦有較多壞菌;即使病人康復出院,根據患者清除病毒後30天內提供的樣本,顯示益菌水平仍偏低。

 

  中大團隊分析,結果顯示出院後患者腸道微生態仍持續失衡,可導致免疫力下降,認為與新冠肺炎後遺症狀有密切關聯,團隊正進行相關研究,了解如何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減少後遺症風險。

 

陳家亮(中)稱早前研究指4成港人腸道狀況與新冠患者類似,他認為有必要改善港人整體腸道狀況。(中大提供)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研究中患者出現後遺症比例高,令人憂慮,建議未來應對康復者作全面治療,除清除體內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而團隊早前研究指4成港人腸道狀況與新冠患者類似,因此他認為須正視情況,改善港人整體腸道狀況。

 

  陳家亮強調,改善腸道不止要加益菌,亦要同時減壞菌及製造環境讓益菌存活,因此不建議盲目服用健康食品或補充劑,如有疑問宜諮詢醫生意見。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