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9/02/2021

100萬劑科興今抵港 下周二起網上預約 5群組優先打

#疫苗 #接種 #科興疫苗 #疫情 #復必泰 #肺炎 #食肆 #安心出行 #心理情緒

  【晴報專訊】港府籌備已久的疫苗接種如箭在弦,100萬劑科興疫苗今午率先抵港,市民下周二(23日)即可網上預約,至下周五(26日)開始接種。29間社區接種中心及18間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會率先運作,市民暫可透過選擇接種地點及預約接種時間,來決定接種科興或復必泰;而5個高危群組可優先接種。特首林鄭月娥昨稱自己會接種科興疫苗。

 

銅鑼灣中央圖書館為指定社區接種中心之一,場地已開始作安排。(陳靜儀攝),小圖︰科興100萬劑疫苗今到埗,接種計劃隨即於下周五展開。(科興提供)

 

  100萬劑科興疫苗今午抵港,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認可產品在香港緊急使用。另一款已獲認可的疫苗「復必泰」料本月底前抵港,首批亦有100萬劑。政府昨午公布接種安排,市民下周二起可在網站預約接種時間,下周五起接種。每間接種中心只提供一款疫苗,換言之,市民預約時可透過選擇接種地點而選打兩款疫苗。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指,復必泰儲存溫度要求較高,且需先稀釋,故主要在24間社區接種中心提供,而科興疫苗則在5間指定接種中心及18間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提供,均要先網上預約,料到下月初安排1,500間私家診所提供科興疫苗,另安排外展隊到院舍提供接種服務,初步在10間規模較大院舍試行,同樣主要使用科興,惟若場地許可,則可提供復必泰。

 

首批約240萬人 難評估意願

 

  聶稱,估計5個優先接種群組約有240萬人,認為以此為起點是合適做法,包括100萬名60歲至70歲長者,但難估計整體接種意願,專家認為長者較長期病患者高危,故將長者年齡門檻定得較低,強調可適時調整,之後會安排16至59歲長期病患者接種,然後為其他60歲以下人士。

 

  資科辦補充,預約系統原則上「有位就可以預約」,接種前一日預約亦可,且可彈性選擇第2針接種時間,不一定要在21日或28日後的當日接種;若市民未依時接種,當局可透過電話跟進。

 

  科興疫苗數據未獲世衞或醫學期刊審批,整體有效率僅50.66%,被質疑難達群體免疫,且60歲以上臨床數據不足。但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昨稱,全球科學界均正研究群體免疫問題,目前難言接種率達多少才可有群體免疫,而長者或孕婦等接種安排,則待聯合科學委員會本周討論。聶則稱,科興的重症保護率較高,認為可提供「實實在在」保護予接種者。

 

63歲林鄭 稱會選打科興

 

政府一眾官員及部門代表等,昨舉起標語呼籲市民接種。

 

  對政府問責團隊會否帶頭接種,聶昨稱,官員接種安排敲定後會公布;年屆63歲的林鄭月娥則稱因科興疫苗較快抵港,相信會打科興。至於接種後的防疫安排及會否有助通關,聶稱要由專家討論,亦要再與外地政府溝通。

 

  陳肇始則形容:「打一定好過唔打,早打好過遲打」,又指目前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會較低,但仍不排除出現罕見嚴重不良反應,政府會設立10億元保障基金,為不幸受影響的市民提供即時援助;而政府已成立疫苗事故的評估專家委員會,當中包括多個專科專家,疫苗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為共同召集人之一。

 

醫護有得揀 望安排方便上班

 

醫護人員屬優先醫組之一,工會料兩款疫苗均齊備時,可提高接種意願。

 

  醫護人員為優先接種群組之一,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昇昨稱,醫護可自願決定是否接種及接種哪一款疫苗。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期望,盡快有齊兩款疫苗予同事選擇,以提高接種意願,相信醫護會考慮科學數據而決定,惟關注接種地點及安排能否方便同事上班。至於若僱主強迫僱員接種會否違法,聶德權指純屬僱傭關係問題,強調市民可自願接種。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認為,科學委員會指體弱長者不宜接種復必泰,而院舍長者多體弱且年均83歲,對復必泰的副作用有保留,近7成人均傾向科興。他又稱如院友身體較好就可自行到社區中心接種,故他們都有選擇。

 

  香港陸路客貨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則指,跨境司機大部分不抗拒接種,惟部分人年老及有長期病患,故憂慮副作用,望政府提供疫苗對長期病患者影響等資料,又指跨境司機現回內地常遭歧視,望接種後可改善情況。

 

若有效率達95% 6成人願接種

 

  港大、樹仁及浸大聯同香港復康會上月訪問2,733人,當中39%人表示會接種疫苗,若一定要接種,則有40.6%人望成最後10%接種者。調查又發現,市民重視疫苗有效性及有嚴重不良反應的危機,如該疫苗有效率僅50%,只約30%人會選用,但若該疫苗有效率達95%,則有63%人選用。團隊強調,結果屬綜合分析,涉多項因素,不能推論有效率低者少人選用。

 

  早前坊間建議接種者可獲補貼,但研究指提供津貼或減接種意慾,或令人認為疫苗有問題而卻步。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吳兆文認為,雖然願接種者比例低,但外國接種前亦有類似現象,開始接種後便會漸升,料香港接種後2至3個月接種率可達6成,建議政府提供易理解的資訊供市民參考。

 

  聶德權回應稱,市民接種意願受多項因素影響,如疫情的嚴重程度,相信接種會如早前社區檢測計劃一樣,市民會慢慢接受。

 

 

下一頁 部分食客憂洩私隱 拒用「安心出行」 麵店職員:掃一掃較好

部分食客憂洩私隱 拒用「安心出行」 麵店職員:掃一掃較好

 

  政府昨起放寬食肆晚市堂食及4人1桌,惟進入餐廳前須掃「安心出行」或登記個人資料。措施實行首天,有食肆坦言,多名食客因擔心洩露私隱,拒用「安心出行」而掉頭走;亦有食肆指措施不清晰及麻煩,又擔心朝令夕改,又歎生意更差,但有職員認為新措施可令食客更安心。而彩雲邨麥當勞昨更疑有顧客因拒用程式而襲擊職員。

 

食肆鬆綁首日,不少人早已下載「安心出行」使用,但有人寧選擇登記資料。

 

  食肆昨起晚市堂食可延至10時,惟食客須掃「安心出行」或留個人資料。不開放晚市堂食的食肆,則可沿用上輪防疫措施。大型連鎖食肆MOS Burger昨宣布,全綫分店不設晚市堂食,惟未透露原因。

 

  尖沙咀法式餐廳District 8昨起恢復晚市堂食,經理朱先生表示,截至昨晚7時入座率約5成,認為屬預期之內,而客人多無預訂,並選擇向餐廳登記個人資料。

 

長者不懂使用 須代填資料

 

  昨午市期間,旺角多間食肆均指會回復晚市堂食。通菜街一間麵店職員許女士稱,要求掃「安心出行」或留資料時,多名食客因擔心洩露私隱掉頭走,結果中午僅5名客人光顧。貴州遵義黔營羊肉粉職員楊小姐說,外賣客多不願掃「安心出行」而在店外下單,但認為新措施有一定作用,「掃一掃較安心」。

 

  旺角一茶餐廳職員表示,該店不做晚市,但放寬4人1桌,不肯定是否也要跟新規例,「惟有做咗先」。越興園越南菜館在門前設登記枱,供客人填寫資料後投入箱內,惟負責人阿雪擔心,政府朝令夕改,顧客資料保存期或有變動,且職員要兼顧下單、收錢等,憂難分身叫人登記;至於會否擔心假資料,她指相信客人,因多為熟客,但餐廳無權核實資料,政府不應卸責予食肆。

 

  快餐店大家樂則有職員指,有長者不懂掃「安心出行」,亦有因視力差難填寫資料,惟有由職員代勞。

 

惡客拒掃碼 襲麥當勞職員

 

  牛池灣彩雲邨麥當勞有顧客疑因拒用「安心出行」與職員起爭執,期間顧客疑襲擊職員後逃去,警方將案件列作襲擊案處理,暫未有人被捕。

 

  麥當勞表示,對事件深表關注,會全力配合警方調查,並準備聯絡資料表格及收集箱供顧客使用;另外賣的顧客則不需掃「安心出行」或登記個人資料。

 

月內試行新功能 藍牙自動記錄行蹤

 

  政府公布,截至昨晚7時,「安心出行」App累計下載量達133萬。

 

當局重申程式沒追蹤功能,政府亦不會刻意查看市民出行記錄。

 

  創科局局長薜永恒昨透露,本月內會試行新功能,利用低功率藍牙發射器自動記錄市民出行資料,屆時市民不需再自行掃二維碼,但強調該功能須經用家「同意」後才開啟。他又提到,當局正研究在程式內加入量度步速功能,透過市民下車後步速加快等步速變化,判斷離開車廂時間。

 

  薛重申,程式沒追蹤功能,政府亦不會刻意查看市民出行紀錄,但稱過去有確診者使用程式,有助衞生防護中心追蹤及通知與患者去過同一地方的人。

 

 

下一頁 3源頭不明 確診減至8宗 許樹昌:寬防疫風險仍高

3源頭不明 確診減至8宗 許樹昌:寬防疫風險仍高

 

許樹昌

 

  本港昨確診個案回落至8宗,3宗源頭不明,包括順利邨1名安老院職員,及2名家庭主婦。惟因初陽個案仍有約10宗,疫情未容樂觀,政府專家顧問兼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警告,源頭不明個案比例仍高,社區傳播鏈依然活躍,坦言政府決定昨起放寬防疫措施的風險仍高,惟明白當局有需要救市。

 

其中一宗源頭不明個案為順利邨圓玄護養院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女職員。

 

  本港昨多8宗確診,全屬本地個案,當中3宗源頭不明,涉及3名女子,包括54歲順利邨「圓玄護養院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女職員,她居於秀茂坪邨秀程樓,大年初一開始發燒、喉嚨痛和頭痛,但至初五始到社區檢測中心取樣,即發病後仍持續上班4日;該院前日已撤離部分院友。

 

主婦年三十喉嚨痛 初五才求診

 

  其餘2宗個案均涉及家庭主婦,當中居於大埔88廣場的49歲女子,在年三十起喉嚨痛和咳嗽,亦至初五才到大埔那打素醫院求診;另一居於深水埗崇德樓的43歲女子,則在初三開始發燒,同在初五求診後確診。

 

  其餘個案則涉2男3女,涉鑽石山、沙田、元朗等地居民,最年幼者為無病徵的3歲女童;最年長則為66歲男子,他在初五開始有病徵。

 

  因應新春期間患者有發病後延遲求診傾向,許樹昌坦言,源頭不明個案佔本地個案比例仍「非常高」,反映社區有不少病毒傳播鏈。他認為,政府在初七起放寬防疫措施的風險高,雖然明白政府急於救市,惟亦擔心農曆新年群組會再有爆發。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放寬措施後勢出現報復式消費和聚會,提醒巿民適可而止,而港府在疫情出現明顯跌勢前,亦不宜再放寬,避免無法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他又稱,未來一周疫情走勢至為關鍵,若本地確診數回升至20宗或以上,屆時須考慮再收緊防疫措施。

 

華大基因16宗假陽性 涉人為等

 

  另外,華大基因檢測出現16宗「假陽性」。食衞局與衞生署表示,涉事檢測在1月底至2月初進行,包括教職員定檢、天恒邨恒樂樓強檢等,華大稱失誤或涉人為原因、試劑殘留或污染,亦不排除有環境污染。當局向因此而遭送院和隔離的市民致歉,全部人現已獲放行。

 

 

下一頁 疫下情緒多受困 4成人感被孤立 專家籲定期關懷親友

疫下情緒多受困 4成人感被孤立 專家籲定期關懷親友

 

專家表示,疫情令市民無法透過日常社交溝通抒發情緒。(iStock)

 

  疫情持續超過1年,有調查發現約2至3成受訪市民出現中度至嚴重情緒困擾,4成人感到被孤立。專家認為情況嚴重,建議市民定期聯絡親友表達關心,政府亦應投放資源提供支援。

 

  港大、樹仁及浸大的跨學科團隊聯同香港復康會進行研究,上月訪問2,733人,當中921人為長期病患者。調查發現,當中約2至3成人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情緒困擾,團隊建議他們接受專業情緒支援,當中33.8%人屬創傷後壓力、21.8%焦慮及18.3%抑鬱,21.5%受訪者有兩項或以上徵狀。疫情下社交活動大減,39.7%受訪者感到被孤立,其中長期病患者達42.7%、較易感到孤立。

 

長期病患雙重打擊 有人困家半年

 

  香港銀屑病友會會長黎慶坤稱,長期病如銀屑病患者以往生活已經受困擾,疫情更造成雙重打擊,導致部分患者出現情緒問題,曾接到求助個案,有病友關在家中足不出戶半年,除了擔心外出受感染,亦有人要求外出的家人返家後即時清潔消毒,導致家庭關係變差。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形容情況嚴重,等同每5至6人中便有1人或有相關情緒困擾,近年類似調查亦顯示港人情緒健康較差。

 

  劉喜寶指,疫情令市民無法透過日常社交溝通抒發情緒,部分人如長者更未必懂得使用社交網絡,可能整個月未曾外出或與人交流,而過往研究指社交孤立為不少情緒問題的風險因素,擔心未來或更多人出現情緒問題。

 

  劉喜寶建議市民在可行情況下維持一定程度社交,政府亦應投放資源讓社福機構提供相關支援服務。

 

 

28/02/2024

生物科技也講求創新!摒棄做「模仿藥」舊模式,善用AI縮短藥物研發週期!冀政府建立完整研發生產生態

#科技 #生物科技 #全球視野 #大灣區 #初創 #創新 #人工智能 #疫苗 #疫情預警 #病毒 #藥物 #國際標準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智慧生活

  生物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疫苗的問世使在過去數年助全球一定程度地控制了一場極具破壞性的疫情。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亦一直關注生物科技初創,由基金主辦的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2023(JUMPSTARTER 2023)有5間屬於該領域初創入圍30強,並獲得投資。在早前舉行的JUMPSTARTER2023總決賽 - 創科盛典活動上,基金邀請業界專家探討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們建言初創由起點就應具備全球視野,以及應以創新意識設計生產高質產品,並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在大灣區建立從研發至生產的完整生態圈,縮短從藥物發明到臨床使用的時間,方能快速應對未來新疫情,以至各種病毒帶來的挑戰。

 

 

  參與討論的生物科技企業代表來自大灣生物(Great Bay Bio)及醫克生物(Immuno Cure),兩者均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的公司。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以及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既有研發經驗,亦深諳生物科技公司的運作。談及行業的發展方向時,兩位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

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

 

AI助力 縮短藥物研發週期

 

  2019年成立、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大灣生物一直致力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來推動生物製藥工藝開發(bioprocessing development)技術的革新,冀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問題。Michael指,過去四年,大灣生物的AI智能化生物科技平台助改良傳統的生物製藥工藝開發過程,可將過去需要兩年的藥物研發週期縮短為六個月,讓產品更快面世,更能快速應對如新冠等流行疾病爆發。

 

  Michael認為,創新是工業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人的天性,而非一項技能或一道政府的指令。他指,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應該摒棄做「me-too drug(模仿藥)」或「me-better drug(改良模仿藥)」的思維。「(做後者)可減少風險,但只有通過創新,做出新產品和新科技,才能讓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融入世界。我們不該以『跟上世界水平』為目標,而必須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部分,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為世界所用。」

 

創新核酸疫苗 有望預防愛滋

 

  由何大一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的醫克生物專注於癌症、炎症相關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擁有兩個創新的專利技術平台——PD-1增強型的DNA疫苗平台和抗Δ42PD1 抗體藥物平台。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同時亦是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的陳志偉教授透露,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兩項核酸疫苗—— 治療性愛滋病疫苗「ICVAX」及預防性新冠肺炎疫苗「ICCOV」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陳教授說:「我們知道過去40年坊間沒有愛滋病疫苗或治愈的方法,ICVAX已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身上試驗成功,動物在被病毒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抗病毒的治療下存活6年,這是科技的很大進步!」旗下抗-Δ42PD1抗體平台亦取得顯著的研發成果, 發現了一種新的抗體藥物靶標(antibody drug target),可用於治療肝癌和大腸癌等癌症,現正申請政府資金,冀將技術盡快推進到臨床試驗中。

 

  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雖然已漸平息,但各國科學家們已發出預警,呼籲加強研發及投入資源,以應對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來臨。陳志偉教授去年就與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提倡針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發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

 

疫情預警 政府角色關鍵

 

  陳教授說, 流行傳染病是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看到少於十年內就有一個新的疫情影響全世界。若要能快速應對未來的傳染病,香港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支持新疫苗或者抗體藥物開發的生態,縮短從開發藥物到臨床使用的時間。」

 

  他舉例,當年新冠疫情開始時,香港大學用一個月就研發出兩款有效的疫苗,但因香港沒有足夠支持「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製造標準)製造」的產能,必須排隊等待兩年才能生產出來並在人體上試驗,延遲很久,「若未來再有疫情,而我們無法自己製造疫苗,即使有資金向別國購買,誰願意賣給我們?大家都會以本國優先。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在香港或大灣區建立起完整的研發生產生態,才能跟上世界創新的速度。」

 

  無論是對抗疫情或是發展整體的生物科技產業,都需要大學等研發機構、行業及政府通力合作。陳教授就強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例如新冠疫苗的推出,不是靠單一的產業或研發團隊就能做到的,而需要政府迅速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促進研發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例如美國的mRNA疫苗,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動。」他又指,政府應有緊迫感,否則香港在世界上的疫苗、抗體藥物方面或沒有競爭空間。Michael亦指,政府需要有長遠的國際視野。

 

以國際標準打造產品 初創走得更遠

 

  談到國際化策略,近年一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就遇到挑戰,筆者認同Michael給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建議——應從創業起步、設計產品開始就建立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一開始先關注中國市場,在產品質素方面和國際標準不一樣,後來要開拓美國市場就需要做額外的努力,這樣會很困難。」他指,如果打算做國際市場,就必須把設計和產品質素以世界標準來做,做最好的產品和科技,這樣便能打入各國市場。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