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2/03/2021

高血壓婦打科興9日後亡 專家料未必有關 當局擬今發接種指引

#疫苗 #疫苗指引 #死亡個案

  【晴報專訊】一名70歲女子,上周二接種科興疫苗,昨不適入院後死亡;另有67歲男子上周二接種,昨暈倒送院,情況危殆。有專家指,接種後相隔多日才出事,未必跟疫苗有關。

 

 

  據悉,當局最快今日公布不宜接種的指引,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稱,市民預約時有資料可參閱,若市民不確定便不應打疫苗。

 

身亡婦人上周二到九龍灣體育館,接種科興疫苗。(資料圖片)

 

  衞生署公布,一名70歲女子本身患高血壓及退化性膝關節炎,上周二(2日)在九龍灣體育館社區接種中心打科興疫苗,昨出現氣喘,中午在家暈倒,送往廣華醫院搶救無效,下午死亡,為本港第4宗死亡個案。

 

第4宗死亡個案 另有67歲男危殆

 

  另一名67歲男子,本身患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症,上周二在私家診所打科興疫苗,昨在旺角港鐵站暈倒,送往廣華醫院,初步診斷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現時情況危殆。兩宗事件將交專家委員會討論。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以上兩患者接種與發病相隔時間較長,估計與疫苗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機會不大。他指,以往疫苗相關反應多為嚴重過敏,一般在短時間内發生。

 

  目前累計約14.58萬人已接種首劑疫苗,3月10日錄得6宗送院個案,當中2人接種復必泰、4人打科興,其中67歲男子到中央圖書館社區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後,出現胸口痛及心悸,他於下午送院,情況穩定,需留院觀察。

 

徐德義:事前宜參閱 副作用等資料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稱,衞生署數日內會發出指引,列出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包括生活習慣及維生指數等指標,供私家醫生及市民參考,據了解最快今日會公布指引。至於首宗接種後身亡個案,本身患冠心病卻仍可接種,孔認為不涉及失誤,指當時醫護有詢問其情況,但死者很想接種,沒明確講述病情。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指,部分醫生或團體或認為接種指引欠仔細,故衞生署會與專家商討,盡快發放相關指引。他指,市民預約前宜先參閱有關疫苗副作用等資料。若有嚴重過敏、對藥物有過敏反應,或有慢性病且「不確定自己情況」,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指,隨疫苗使用增加,政府亦會逐步更新接種指引。

 

  被問到為何開展接種後兩周才訂指引,徐稱籌備接種時用了頗長時間,承認專家委員會在「資料有限」情況下,認為接種利多於弊。隨疫苗使用增加,政府亦會逐步更新接種指引。西醫工會流行病委員會主席陳培光指,近日私家醫生承受不少壓力,部分醫生為謹慎,只限為舊症接種疫苗,如有清晰接種指引,可供醫患參考是好事。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公布指引可讓市民接種時較放心,惟指引如何落實執行仍有待觀察。

 

 

28/02/2024

生物科技也講求創新!摒棄做「模仿藥」舊模式,善用AI縮短藥物研發週期!冀政府建立完整研發生產生態

#科技 #生物科技 #全球視野 #大灣區 #初創 #創新 #人工智能 #疫苗 #疫情預警 #病毒 #藥物 #國際標準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智慧生活

  生物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疫苗的問世使在過去數年助全球一定程度地控制了一場極具破壞性的疫情。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亦一直關注生物科技初創,由基金主辦的JUMPSTARTER環球創業比賽2023(JUMPSTARTER 2023)有5間屬於該領域初創入圍30強,並獲得投資。在早前舉行的JUMPSTARTER2023總決賽 - 創科盛典活動上,基金邀請業界專家探討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們建言初創由起點就應具備全球視野,以及應以創新意識設計生產高質產品,並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在大灣區建立從研發至生產的完整生態圈,縮短從藥物發明到臨床使用的時間,方能快速應對未來新疫情,以至各種病毒帶來的挑戰。

 

 

  參與討論的生物科技企業代表來自大灣生物(Great Bay Bio)及醫克生物(Immuno Cure),兩者均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的公司。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以及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既有研發經驗,亦深諳生物科技公司的運作。談及行業的發展方向時,兩位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大灣生物聯合創始人、CEO陳亮博士(Michael)

醫克生物聯合創始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

 

AI助力 縮短藥物研發週期

 

  2019年成立、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大灣生物一直致力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來推動生物製藥工藝開發(bioprocessing development)技術的革新,冀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問題。Michael指,過去四年,大灣生物的AI智能化生物科技平台助改良傳統的生物製藥工藝開發過程,可將過去需要兩年的藥物研發週期縮短為六個月,讓產品更快面世,更能快速應對如新冠等流行疾病爆發。

 

  Michael認為,創新是工業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人的天性,而非一項技能或一道政府的指令。他指,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應該摒棄做「me-too drug(模仿藥)」或「me-better drug(改良模仿藥)」的思維。「(做後者)可減少風險,但只有通過創新,做出新產品和新科技,才能讓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融入世界。我們不該以『跟上世界水平』為目標,而必須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部分,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才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為世界所用。」

 

創新核酸疫苗 有望預防愛滋

 

  由何大一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的醫克生物專注於癌症、炎症相關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擁有兩個創新的專利技術平台——PD-1增強型的DNA疫苗平台和抗Δ42PD1 抗體藥物平台。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同時亦是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的陳志偉教授透露,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兩項核酸疫苗—— 治療性愛滋病疫苗「ICVAX」及預防性新冠肺炎疫苗「ICCOV」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陳教授說:「我們知道過去40年坊間沒有愛滋病疫苗或治愈的方法,ICVAX已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等身上試驗成功,動物在被病毒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抗病毒的治療下存活6年,這是科技的很大進步!」旗下抗-Δ42PD1抗體平台亦取得顯著的研發成果, 發現了一種新的抗體藥物靶標(antibody drug target),可用於治療肝癌和大腸癌等癌症,現正申請政府資金,冀將技術盡快推進到臨床試驗中。

 

  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雖然已漸平息,但各國科學家們已發出預警,呼籲加強研發及投入資源,以應對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來臨。陳志偉教授去年就與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發起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提倡針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發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

 

疫情預警 政府角色關鍵

 

  陳教授說, 流行傳染病是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看到少於十年內就有一個新的疫情影響全世界。若要能快速應對未來的傳染病,香港必須建立一個可以支持新疫苗或者抗體藥物開發的生態,縮短從開發藥物到臨床使用的時間。」

 

  他舉例,當年新冠疫情開始時,香港大學用一個月就研發出兩款有效的疫苗,但因香港沒有足夠支持「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製造標準)製造」的產能,必須排隊等待兩年才能生產出來並在人體上試驗,延遲很久,「若未來再有疫情,而我們無法自己製造疫苗,即使有資金向別國購買,誰願意賣給我們?大家都會以本國優先。我的建議是必須盡快在香港或大灣區建立起完整的研發生產生態,才能跟上世界創新的速度。」

 

  無論是對抗疫情或是發展整體的生物科技產業,都需要大學等研發機構、行業及政府通力合作。陳教授就強調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例如新冠疫苗的推出,不是靠單一的產業或研發團隊就能做到的,而需要政府迅速投入大量資源支持,促進研發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例如美國的mRNA疫苗,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動。」他又指,政府應有緊迫感,否則香港在世界上的疫苗、抗體藥物方面或沒有競爭空間。Michael亦指,政府需要有長遠的國際視野。

 

以國際標準打造產品 初創走得更遠

 

  談到國際化策略,近年一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就遇到挑戰,筆者認同Michael給有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初創公司的建議——應從創業起步、設計產品開始就建立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一開始先關注中國市場,在產品質素方面和國際標準不一樣,後來要開拓美國市場就需要做額外的努力,這樣會很困難。」他指,如果打算做國際市場,就必須把設計和產品質素以世界標準來做,做最好的產品和科技,這樣便能打入各國市場。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