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07/10/2021

發展北部都會區 倡建逾90萬伙250萬人住 「雙城三圈」 宜居宜業宜遊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 #鐵路 #居屋 #公屋 #重建 #馬頭圍邨 #西環邨 #放寬出售限制 #祖堂地 #政府架構重組 #林鄭月娥 #23條立法 #長者生活津貼 #教師 #強積金對沖 #科學園 #大灣區 #資助大學 #過關碼 #安心出行

  【晴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接通新界北、深圳及前海,以20年的長期發展構建達3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涵蓋天水圍、元朗等新市鎮及6個新發展區,以5大鐵路連接港深兩地,形成具輻射能力的「雙城三圈」,共提供近百萬伙住宅單位,可容納250萬人口;更計劃把部分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區內。她坦言無計算發展成本,但強調「是賺錢的生意」。

 

林鄭月娥

 

  為配合「十四五」規劃及大灣區發展,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涵蓋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現有新市鎮,以及6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及新界北新市鎮,將與深圳政府密切聯繫,以5大鐵路接通后海灣、大鵬灣及深圳河,形容是「強強聯手」,發展不局限於行政界綫,港深兩地將形成「雙城三圈」,即香港及深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並會保育濕地公園、發展創科打造新田科技城、戶外康樂設施及開拓土地建屋,整個區「宜居宜業宜遊」。

 

  此外,港府計劃把部分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

 

  政府昨發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住宅及產業用地,包括發展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羅湖及文錦渡,以搬遷上水屠房等,料可新增最多18.6萬伙住宅,等於14.5個太古城,連同元朗及北區現有的39萬伙住宅,整個北部都會區完成發展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最多92.6萬伙,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建3個濕地公園 共佔地1220公頃

 

  而備受關注的濕地發展,新規劃下將建3個共佔地1,220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包括收回南生圍、蠔殼圍、三寶樹等一帶具保育價值的私人濕地及魚塘,涉約700公頃,並擴大香港濕地公園範圍,或需收回豐樂圍及尖鼻咀一帶約200公頃的魚塘及濕地,公園總面積將增4倍至約300公頃。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稱,保育地一半為政府用地,一半為私人擁有,重申日後業權落在政府;他表示,政府可以考慮設高層次政府專責機構統領,制定10年建設進度計劃。

 

  政府消息指,北部都會區將集中科研發展,「明日大嶼」則集中金融發展,後者目標2034年提供首批用地。

 

明日大嶼同步 全港4核心商業區

 

特首指北部都會區不會替代「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

 

  但林鄭表示,發展北部都會區不會替代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現時香港的都會區集中在中環及九龍東,北部都會區將成第3個核心商業區,連同明日大嶼建成後,本港將有4個核心商業區。直至2046/47年度,計及現時推展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及新界北發展,可提供40萬至50萬伙住宅,連同北部都會區額外用地,料公私營住宅建屋量達99.5萬至116.6萬伙,再透過精簡程序、釋放祖堂地等,相信有超過116萬伙,即目前全港的住宅單位數目再增34%至38%。

 

林鄭月娥指北部新規劃是一個願景及發展策略,現金流問題可透過發債解決,籲社會毋須擔心。

 

  至於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成本,她指新規劃是一個願景及發展策略,強調「政府不可能在開拓土地上蝕錢」,現金流問題可透過發債解決,籲社會毋須擔心。

 

 

  綠惜地球指,北部都會區面積相等於30個明日大嶼,憂計劃犧牲附近的魚塘、濕地、綠化地帶等生態環境;綠色和平則批港府不切實際,地球之友亦對港府傾向填海造地表失望。

 

 

下一頁 5條鐵路 打通港深

5條鐵路 打通港深

 

 

  北部都會區規模宏大,區內及連接深圳的跨境交通,將由5條鐵路打通,包括洪水橋及前海的跨境鐵路,而北環綫則會向北及向東延伸。另因應教大運動場重置,當局邀請港鐵研究在原有用地興建東鐵綫科學園白石角站。

 

  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港府與深圳共同研究以鐵路連接洪水橋及前海,並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北環綫支綫則經港深創科園連接提供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而東延綫會由古洞站向東伸延,建議設粉嶺安樂村等最少8站,從而增強古洞北發展區優勢,長遠助紓緩新界南北交通壓力。

 

  林鄭月娥另提到,東鐵綫會直接伸延至深圳的羅湖,並實施一地兩檢,同時在現有的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羅湖南站,該區將作商住用途。另探討興建尖鼻咀至流浮山的捷運系統,將會面向深圳前海的岸邊,包括上白泥及下白泥等站。

 

研東鐵綫增科學園白石角站

 

  另教大早前提出重置現時的白石角運動中心到校園附近,免師生要另外乘車到運動中心,並交還現有中心用地,政府則會請港鐵研究在該處加建東鐵綫科學園白石角站,上蓋亦可興建物業或其他設施。教大歡迎建議,認為是多贏方案。港鐵則指會密切留意北部都會區規劃進展並全力配合,另盡早開展科學園白石角站研究。

 

 

下一頁 未來10年擬建33萬伙公營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新居屋延至明年推

未來10年擬建33萬伙公營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新居屋延至明年推

 

市民對公營房屋需求殷切,新房策可加快上樓。

 

  公屋輪候時間創新高,林鄭月娥昨透露,政府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伙公營房屋,滿足未來10年需求;並由房委會研究重建樓齡達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增建1倍單位;市建局亦將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惟因疫情打亂居屋銷售計劃,料新一批7,000伙居屋延至明年初推出。

 

馬頭圍邨樓齡接近60年

 

  林鄭稱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伙公營房屋,足以滿足10年期的30.1萬伙需求,惟首5年只有三分之一落成,故要求壓縮建屋程序,房委會及房協將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房委會亦用新採購模式,由承建商負責設計及建造。消息指房委會將只負責基本設計,包括面積、座數及設施等,詳細設計及建造工序則由承建商負責,方便房委會安排人手進行更多項目。而組裝合成將應用於後5年期項目中,房委會已選定3項目作試點,包括東涌第99區、藍田德田街及安達臣發展區,共建2,112伙,由於生產綫不能出錯,將派員常駐內地預製工廠。

 

研降強拍門檻 規劃荃灣深水埗舊區

 

  另房委會將研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消息指,西環邨首批居民最快可於2029年調遷到附近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重建後可由600伙增至1,100伙;而馬頭圍邨則需分期重建,當局已選定臨近「十三街」的小型地盤建接收大廈,首批最快2027年調遷,重建後由2,000伙增至4,000伙。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發展新界土地

 

  為加快重建,政府將用1年研究修訂《強拍條例》降低門檻,邀市建局參考油旺研究,在荃灣及深水埗舊區展開地區規劃研究。市建局稱,將審視地區內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提出規劃及重整藍圖。

 

  新一批居屋銷售安排原定今年底公布,消息稱因疫情打亂銷售計劃,將押後至明年初接受申請,料提供約7,000伙,其中東涌裕雅苑較大機會以現樓發售。

 

改例寬售祖堂地限制 劉業強:為發展拆牆鬆綁

 

  施政報告提出修改《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由民政事務局局長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聯同發展局及其他部門,在1年內完成檢討並制定具體修訂建議。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對建議感鼓舞,指為發展新界拆牆鬆綁,又相信政府會完善收地價,令收地阻力變成助力。

 

  林鄭又提出檢視「綠化地帶」,指目前改劃的210幅地中,約30%涉綠化地帶,僅佔整體約1,600公頃的2%,料明年中規劃署可完成篩選及展開技術研究。

 

  另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補地價會延伸至原址換地下的新界用地,消息指首批適用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第2期發展計劃,及洪水橋新發展區,明年首季推出。

 

 

下一頁 倡政府架構重組 設文體旅遊局分拆運房局 林鄭否認為連任 僅拋磚引玉

倡政府架構重組 設文體旅遊局分拆運房局 林鄭否認為連任 僅拋磚引玉

 

林鄭強調下屆政府不一定要接受重組,提出只因社會認為有需要。

 

  施政報告提出重組政府架構,包括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分拆運房局等,但林鄭月娥強調只是「拋磚引玉」。對今次施政報告被指是爭取連任,林鄭否認有關,惟拒回應會否爭取連任,惟她昨朗讀報告演辭至尾段時,一度哽咽答謝家人支持和信任。

 

  重組建議包括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及討論多年的分拆運房局。林鄭昨稱,過往兩屆政府都設運房局,惟予人感覺「重房屋,輕運輸」,但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有2個運輸中心角色,單靠運房局已難同時兼顧,又指「為陳帆局長唔抵,佢揹得好重飛」。

 

林鄭丈夫林兆波(紅圈)昨罕有現身聆聽報告

 

  林鄭又建議,分拆後的房屋局可與發展局,研究有否理順的空間,加快房屋用地供應。對為何不直接將兩局合併,林鄭指「唔錯得晒」,但認為土地開發不止為建屋,尤其她當年擔任發展局局長時,社會對土地保育亦寄予厚望,故「主觀」認為直接合併令支持發展與保育並行的人失望,政府會就重組作諮詢。

 

促選拔聘任公務員高層 「能者居之」

 

  此外報告提到已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按「能者居之」原則,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的選拔聘任機制,加上近年專職專責的專員職位漸見成效,已提議可多以專員職位推動工作,如設兒童事務專員和海濱事務專員等;下屆政府亦可能會設副司長督導北部都會區等大型規劃。

 

  外界認為林鄭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組政府架構及大型規劃均與爭取連任有關,她強調下屆政府不一定要接受重組,提出只因社會認為有需要,亦否認規劃與連任有關,但拒回應會否爭取連任,僅指「我係好鍾意不停咁做事,我唔會理我剩番10日、8日、5日,都會為香港爭取」。

 

  林鄭又在宣讀演辭尾段展示感性一面,指4年多前任特首既是公務生涯最大榮耀,亦迎來人生最大挑戰,其中上任不到2年便因修例風波等事件承受前所未有壓力,更哽咽指支持自己排除萬難的動力,是來自中央的諄諄囑咐以至是家人的無限信任及默默支持。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林鄭在施政報告幾乎逐一回應中央關心議題,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大灣區發展等,若她希望連任,或令人感覺這就是其政綱。對林鄭拒就連任表態,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過往特首選舉只要表態參選即會「萬箭穿心」,相信林鄭即使欲連任都不會輕易表態。

 

 

下一頁 大嶼山西貢的士 試行電動化

大嶼山西貢的士 試行電動化

 

 

  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綠色運輸,推動各種電動及其他新能源車輛,包括專營巴士公司試行氫燃料電池驅動巴士,消息稱政府會在2023年起分階段於大嶼山及西貢試行電動的士。

 

籌備垃圾徵費 建轉廢為材設施

 

  另落實籌備垃圾徵費,加強支援社區資源回收,未來會擴大廚餘及廢塑膠的中央回收先導計劃,同時推動建設下游的轉廢為能、轉廢為材設施,以減少依賴堆填區;環保署亦將會接手食環署的垃圾收集站和家居垃圾收集服務,以做到廢物收集、回收、運送、處理「一條龍」。

 

  而未來15至20年將投放約2,400億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並力爭2035年前將本港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其中一項中期目標是以可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發電,並於2035年或之前停用煤作日常發電。

 

下一頁 23條立法下屆立會必完成 否認區議會「收權」

23條立法下屆立會必完成 否認區議會「收權」

 

 

  施政報告指會積極推展《基本法》23條立法,林鄭月娥批過去幾屆政府對立法「遮遮掩掩」,現時會「理直氣壯」,但強調事前會作本地諮詢,正因如此已不可能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但強調下屆立法會4年會期內完成,且會做好宣傳,防止修例風波重演。

 

  另政府向立法會建議,暫停本屆區議會處理地區小型工程計劃等撥款時的角色。林鄭否認做法是「收權」,指區會從來沒有權力,且部分區議會已「殘缺不全」,由他們考慮全區撥款亦不公道,相信由政府暫代處理會較有代表性。油尖旺區議員李偉峰憂若地區項目只由政府主導,或不再出現便民的小型工程。

 

下一頁 林鄭親教公社科教師 掌握特首憲制地位

林鄭親教公社科教師 掌握特首憲制地位

 

 

  林鄭昨提到,對取代通識科的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寄予厚望」,為讓公社科教師更好掌握特首的憲制地位,將由她「親自上一課」。而全港官津校新聘教師由下學年起均要通過《基本法》測試,消息指教育局會參考現有公務員《基本法》測試模式,料至少涵蓋每年約數千名新入職教師,轉校教師亦包括在內。

 

  局方本學年內亦會制定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在不洩露個人私隱前提下列出或綜合相關違規教師個案,讓業界清晰知道當局對教師操守期望。

 

  另將善用優質教育基金支援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助學生積極面對逆境,建立正向思維,並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教導學生辨別資訊真偽,防網絡假資訊影響。

 

下一頁 普通高額長生津合併 料5萬人受惠 「夾心」長者促再寬限

普通高額長生津合併 料5萬人受惠 「夾心」長者促再寬限

 

現時部分長者在內地生活,政府研究放寬長生津和高齡津貼需連續居港1年規定。

 

  基層生活困苦,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明年下半年將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採寬鬆資產上限,料有約5萬人受惠,但有「夾心」長者未受惠,促政府放寬限制。就取消強積金「對冲」方面,據悉將簡化僱主資助計算方法,僱主承擔費用會設上限。有關注基層組織及學者指,報告對勞福着墨少,促設長遠扶貧及退休保障政策。

 

  目前申請普通長生津需為65歲或以上、已成為香港居民最少7年、申請前連續居港最少1年,並不得同時領取高齡津貼或綜援,單人資產上限為36.5萬元、夫婦55.4萬元,每月津貼2,845元,施政報告建議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每月可取高額津貼3,815元,同時採用普通津貼資產上限。消息指,料首年增8億元額外開支,最快明年下半年推出,約5萬名領普通津貼者受惠,新申領者將可領高額津貼。

 

梁婆婆

 

  67歲的梁婆婆已退休,且無兒女,租住私樓獨居,因資產超過上限未能申請長生津,亦未能申領綜援及公屋,憂花光積蓄而需節衣縮食。她指報告多着墨長遠房屋政策,沒照顧到「夾心階層」長者,促再放寬長生津資產上限。

 

  現時部分長者在內地生活,報告提出擴展「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至大灣區城市合資格安老院,並放寬長生津和高齡津貼需連續居港1年規定。消息指,現有2間機構在深圳和肇慶營運院舍、約150名長者入住,將邀機構往大灣區辦院舍。

 

  另外林鄭指,下一個立法年度會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並探討將強積金轉為年金,惟並非強制。消息指,政府會優化取消對沖下的僱主資助計劃,將訂立50萬元界線,在界線內首9年僱主就每名僱員所需負擔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會「封頂」,例如在取消對沖頭3年,僱主只需負擔50%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金額「封頂」為3,000元,餘款由政府承擔,而僱主承擔比例及封頂金額按年遞增,第10年起不設封頂。

 

取消強積金對沖 研優化資助僱主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質疑政府既能為房屋制定長遠目標,也應為社福工作定指標,促政府考慮設全民退休保障。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歐陽達初稱,報告對勞福着墨較少,應檢討對弱勢社群支援。

 

 

下一頁 建智慧港口拓高增值海運 機場三跑料2024年完成

建智慧港口拓高增值海運 機場三跑料2024年完成

 

 

  報告亦提出刺激經濟措施,航運方面將推動建設「智慧港口」,發展高增值海運商業服務,以稅務優惠吸引業界在香港設業務,明年或之前在三藩市、東京和多倫多設香港船舶註冊處支援團隊。航空方面,機場整個三跑道系統項目料2024年完成,另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由機管局入股珠海機場,港府正積極跟進,望與廣東省打造高端航空產業群。

 

  金融及貿易方面,林鄭指,將延長「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的有效期至明年底,長遠會繼續擴建會展設施,及擴建亞洲國際博覽館。金管局正構建「商業數據通」,料明年可運作,企業可通過此平台授權其他服務提供者向銀行提供數據,讓銀行對企業狀況作預測,減低提供抵押品需要。

 

下一頁 打造「香港矽谷」 新田建科技城 流浮山增創科設施 擴科學園

打造「香港矽谷」 新田建科技城 流浮山增創科設施 擴科學園

 

港府加大力度發展創科

 

  港府銳意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結合港深構建佔地1,1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推動再工業化及生命健康科技發展。同時重啟馬料水填海擴建科學園,並在流浮山建數碼港式創科設施。特首林鄭月娥冀借此打造「香港矽谷」,業界指新政策便利中港人員往返,惟應同時增稅制、法律支援,才能助港企發圍。

 

  港府倡將港深創科園、落馬洲/新田一帶整合為新田科技城,總樓面面積等同16.5個科學園,連同濕地保育公園佔地約1,100公頃。城內創科用地約240公頃,可發展生物健康科技及先進製造業。全城料可容納14.8萬個創科職位,及4.75萬個住宅單位,建設工作和生活綜合社區。

 

馬料水填海計劃重啟,以擴大科學園。

 

  施政報告提及,擬將洪水橋/厦村發展區升格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流浮山設數碼港式創科設施,據悉佔地約5公頃。另為擴容科學園,馬料水填海計劃將重啟,連同沙田污水廠舊址可增88公頃土地,據悉2030年有地可用。

 

  大學科研用地方面,港府原則上同意預留4公頃薄扶林土地予港大建深科技研發大樓,並撥2.5公頃地擴建中大醫院和研究設施;另支持理大紅磡灣校舍做學術研究,消息指改變校舍用法,毋須改劃土地用途,但須考慮是否縮小自資課程規模,開支由校方負責。

 

業界冀政府 增稅制法律支援

 

  林鄭指,本港需再工業化才能做大科技應用,認同業界建議向智慧製造及創科工業生產發展。她指,新政策將令本港在創科有極大優勢,相信能媲美矽谷。

 

  城大博士生兼HK Tech 300初創隊伍創冷科技代表朱毅豪指,產品在內地化工廠代工,需港方人員作品質監控,故今年擬在廣州南沙設辦公室,若本港設鄰近內地園區,有利未來發展:「揀南沙因船程僅1小時,若有新田科技城更便利員工往返」,而因本港進口化工原料較內地簡單,待科技城成熟,更可將生產綫遷回港。但因中港稅制和法律不同,冀日後港府加大行政支援。

 

  經青協「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的MDR兼Team Concepts創始人姚震邦本身讀工程出身,他指因在港發展有限,不少同窗改做投行:「新區夠大能讓更多企業進駐,增加職位,人才有出路。」惟他指本港部門政策思維不如中、美快,對能否再工業化有保留。

 

 

下一頁 「優才」配額翻倍至4000 資助大學參與灣區發展

「優才」配額翻倍至4000 資助大學參與灣區發展

 

 

  港府銳意擴展人才庫,優才計劃年度配額將增一倍至4,000人。教資會將撥款促進大學參與大灣區發展,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放寬至10成;據悉日後可取錄逾1.1萬人。另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會續推,研究配對補助金亦將延長2年,據悉仍有13.7億元資金未用。人才清單亦會加入資產管理合規等專才。

 

  港府指,今年底將與內地部委商討,如何便利居港外籍人員在大灣區處理商務、科研交流政策。另「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擬擴展至本地大學於大灣區分校,據悉會設人數上限,並按課程及程度考慮,讀書年期不能用作永久居民身份申請。

 

下一頁 擬預留1.7億助旅業 發展4項目 5500萬改善行山徑

擬預留1.7億助旅業 發展4項目 5500萬改善行山徑

 

海洋公園稱致力配合「躍動港島南」,為南區經濟作更多貢獻。

 

  疫情重挫旅遊業,特首林鄭月娥昨稱,將推多項措施為復甦旅遊業作準備,包括落實「躍動港島南」計劃,美化、活化和綠化南區設施等。另據悉政府計劃預留1.7億元續推現行4個旅遊發展項目,其中5,500萬將留作改善10條行山徑。

 

  林鄭月娥承認,本港旅遊業仍處於困境,需為復甦作準備,未來將續推多項措施,鞏固香港旅遊樞紐的地位,包括建立大灣區旅遊品牌、推動更多盛事及會展活動在港舉行。

 

落實躍動港島南 海洋公園建碼頭

 

  消息指,政府擬預留近1.7億元以續辦「鹽田梓藝術節」、「設計#香港地」、「城市景昔」及「行山徑改善計劃」項目,其中5,500萬會用作改良10條行山徑,如獅子山歷史徑、城門歷史徑、戰地遺跡徑等,另3個項目將獲批3,200萬元至4,200萬元不等。

 

  林鄭又指,去年提出的「躍動港島南」計劃,發展局於今年2月已成立辦事處,並擬備了首份概念總綱計劃,其中連接港鐵黃竹坑站和香港仔郊野公園的「綠色連綫」將於明年動工,並正與海洋公園開展深水灣及大樹灣碼頭項目研究,同時就石澳建造和營運水上運動中心進行招標。

 

  旅發局對相關措施表示歡迎,又稱局方已將文化旅遊及推廣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作為推廣重點,透露最近已爭取最少14個國際大型會展活動在港舉辦。

 

  另外林鄭強調,將繼續推展屯門至荃灣的20公里單車徑,以貫通新界單車徑網絡;位於啟德發展區、全長13公里的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料於2023年起落成。

 

下一頁 「安心出行」或要全民安裝 互通過關碼

「安心出行」或要全民安裝 互通過關碼

 

 

  促成中港通關為目前要務,林鄭月娥昨重申會爭取深港專家開第2次對接會議。消息指目前會議未有細節,港府短、中期目標為持續清零,並在年內完成內地通關要求研究。據悉,食衞局與創科局會合作研利用健康碼科技追蹤,不排除要求全民裝「安心出行」,並將過關碼與「安心出行」互通。

 

  本港昨多6宗輸入確診,4人齊針,涉機組、船員和外傭。當中42歲印傭早前完成21日檢疫,進入社區9日後轉陽,但入院翌日轉陰,且抗體呈陽性,相信為復陽個案。初陽則少於10宗。截至本月3日晚的一周,接獲1宗打疫苗後14日內死亡報告,涉一名97歲女,但沒證據顯示由疫苗引起。

 

13/02/2024

全球暖化 | 逆轉地球持續升溫可做甚麼?將北部都會區視為實踐保育與發展重要試點,展現智慧城市優勢

#智慧城巿 #科技 #全球暖化 #地理資訊系統 #北部都會區 #保育 #環保 #生物多樣性 #智慧生活

  全球領袖於2015年在法國巴黎一致認同,全球氣溫不能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但目前看來這已是無可避免,只屬時間問題。科學家表示,這種情況在2023至2027年發生的可能性為66%,去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已預示天氣將更酷熱。

 

  究竟全球氣溫在2024年超過工業革命前水平攝氏1.5度會怎樣?科學家指出,這將不利農作物產量,令通脹升溫;悶熱天氣也可能令消費者更不願外出,只「宅」在家,消費品製造商面臨降價壓力;運輸物流和建築方面,工人效率也受到影響,這些種種不但會影響民生,更會直接衝擊全球經濟。

 

  有見及此,全球正積極探討逆轉方案,減用化石燃料是其中一項。但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對2024年的預測,指儘管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將增長11%,創下歷史新高,化石燃料依然佔高達八成的能源需求,而石油消耗量亦隨經濟復甦增加,當中以亞洲尤甚。預計這些燃料產生的碳排放量將較1990年增加70%,與零碳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本身造成乾旱,令水力發電難以增產。

 

  Esri總裁及聯合創辦人Jack Dangermond指出,氣候變化、糧食短缺一如人口老化等問題,既是世界性,也屬跨學科。如果我們以單一學科的處理方法應對這些挑戰,肯定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協調社會各個層面,一起權衡取捨,對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前提是有可助溝通的共同語言,而地理空間智慧或地理資訊系統(GIS)便是有效的溝通工具。藉著地圖和數據資訊圖像化的特點,好使大眾全面理解問題,然後作出更好的決策。特別是全球城市化,當中建築物的排放已成眾矢之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城市持續發展中著力減少碳排。如在謀劃新發展區域或填海造地時,便要致力以創新科技令工程由規劃、執行到管理,精準無誤,同時確保對環境尤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減至最低。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番強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因此,我們發展北部都會區時,除要顧及經濟和創新外,還要對自然保育深切考慮。然而,去年10月底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只提可能設立兩個濕地保育公園,比兩年前政府首次公布的6個保育區,不見了4個,令人既疑惑又憂慮。

 

  要守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先要為北都建立一個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包括候鳥數目和品種。同時,資料庫必須在大規模發展之前完成,這樣以後才有基礎可以對比建設前後的分別,令保育工作成效更清晰。同時,當局也需設立圖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儀表板,可供對比不同方案的保育成果,以減少大眾的誤會,並促進溝通。

 

  其實,政府應視北部都會區為實踐保育與發展並行的重要試點,這樣不但可讓城市可持續發展,還能彰顯我們智慧城市的優勢。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