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10/12/2021

日研究:傳染力強Delta 4.2倍 專家籲打3針預防 世衞指Omicron增再感染風險

#Omicron #世衞 #瓦米納坦 #何栢良 #疫情 #肺炎 #海洋公園萬豪酒店 #填紙仔 #安心出行

  【晴報專訊】Omicron變種威脅增加。世衞指初步證據顯示,Omicron會增加再次感染風險;日本京都大學更有研究指,Omicron傳染力較Delta強4.2倍。有本港專家指,打3針疫苗可提升中和抗體水平,預防Omicron感染,倡盡快讓更多市民打復必泰加強劑。另本港昨7宗輸入個案中,1名37歲從美國返港男驗出N501Y突變,仍待全基因排序分析是否感染Omicron。

 

專家指打齊3針後對預防Omicron有一定作用,倡港府盡快開放18歲以上市民補打第3針復必泰。

 

  世衞指全球57國及地區出現Omicron個案,總幹事譚德塞指初步證據顯示Omicron傳播或較Delta更快,且增再感染風險,雖然引起症狀較輕,惟對全球疫情有顯著影響,促各國勿放鬆,否則恐付出生命代價。

 

  日本京都大學衞生和環境科學教授西浦博團隊發現Omicron有效傳染數是Delta的4.2倍,撇除數據偏向性亦最少達2倍,且更能逃逸經疫苗或自然形成產生的免疫力,即康復者和接種者同樣有感染風險。對疫苗效用,世衞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指,免疫系統機制非常複雜,中和抗體減少不等同疫苗效力較低,籲各方勿倉促下定論。

 

何栢良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輝瑞藥廠最新實驗室數據指,打3針復必泰抗體水平較2針高25倍,而打3針後再測試抗Omicron能力,中和抗體水平相應下跌,反映3針後對預防Omicron有一定作用,倡港府盡快開放18歲以上市民補打第3針復必泰。

 

美返港男驗出N501Y突變

 

  本港昨多7宗確診,涉4男3女,全數已齊針仍染變種病毒。當中1名37歲由美國返港男子,驗出N501Y突變,衞生署指正待全基因分析,以判斷是否屬Omicron個案。

 

  另有2名39歲男患者赴英國、德國、捷克、丹麥後確診,驗出L452R突變,因潛伏期在港,工作地點和居所等均要強檢;包括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

 

 

下一頁 入食肆須掃「安心」 酒樓派員助長者填紙仔

入食肆須掃「安心」 酒樓派員助長者填紙仔

 

  進入表列處所強掃「安心出行」昨首日實施,有酒樓安排員工助茶客掃碼。有長者即使獲豁免,但「填紙仔」亦有困難,有食肆負責人稱,協助填紙時聽不懂長者講「鄉下話」。創科局局長薛永恒重申,會客觀理性執法,處所負責人不必過慮「走漏眼」而墮法網。

 

進入表列處所強掃「安心出行」昨首日實施。

 

  旺角一間酒樓昨安排職員協助食客掃安心,負責人稱運作大致暢順,惟相信有食客因未趕及買智能手機而減少光顧,會影響1至2成生意額。

 

  另一食肆負責人則稱,昨遇上2名長者雖可「填紙仔」,但職員協助填寫時,卻因聽不懂對方的「鄉下話」而「雞同鴨講」,最終只能抄寫其長者卡。另有食肆指難以分辨學生是否已滿15歲;也有茶餐廳職員質疑食客是否年滿65歲可「填紙仔」,令食客不滿,憤而說:「是否要查身份證」。

 

  食環署副署長黃淑嫻昨重申,負責人可用「常理」判斷,如參考學生證,若對方未能提供,則可提醒食客要提供真實資料;至於長者填表有困難,她認為只要耐心溝通即可解決,且只屬前期問題,運作一段時間後可解決。她又提到,本港15至64歲有9成多人都有智能電話,相信執行難度不大。

 

負責人憂「走漏眼」 薛永恒:客觀理性審視

 

  部分處所負責人或擔心「走漏眼」,未發現顧客使用「假安心」而受牽連,薛永恒接受傳媒專訪時指,執法人員會考慮負責人有否「盡心盡力」提醒客人,若有就不必擔心,強調會客觀理性審視,才採取行動。

 

  政府日前呼籲電訊商提供長者優惠,中移動昨宣布推長者服務計劃,月費只需38元即享6GB本地數據,另全綫門市會安排專人指導安裝及用安心;數碼通日前宣布全綫門市有專人教用安心。

 

 

09/01/2023

殺到埋身,點防疫

#防疫 #疫不過三 #Omicron #XBB

  1月8日通關,每日有5萬國內同胞可以來港,亦有5萬港人回內地。時間一久,好歹都會有較多病毒在港浮游,陰人中招機率增。但大家要復常,這個險不能不涉,關鍵是怎涉。

 

  除非有新變種病毒,又或有現於美國盛流行的XBB.1.5病毒由美國入侵香港,不然以在國內或香港已流行的Omicron病毒計,對大家的殺傷力應不大。

 

  外國傳媒一直宣傳國內不再封控就爆疫,這是必然的,但如續封控,又謂你違人權。二十大後,明顯是阿爺衡量經濟與病情,在餓死與病死之間是明顯作出了個選擇,就是不要餓死,但又努力防止病死。這是否不可能達成的矛盾?不是,因為靠的是科學和數據。

 

  1.中國醫史上,是有「疫不過三」的認知,其指大疫在三年之後,是會減退。原因應是已多人染疫,多人有了抗體,疫便再惡不了。2020年疫起,2023是三年了,疫可望退。筆者在11月24日有《疫不過三》文,可參考。

 

  2.老祖宗智慧上有: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完於春分,滅於清明。千百年來,皆如此。

 

  所以,解封了,我們要更加注重個人防護,熬過後面幾個節氣!做好個人防護!要自由,如今有了;不要管,如今也不管了。但也應要戴口罩,少出行,少聚集,勤洗手,多通風!

 

(iStock)

 

  這個老祖宗智慧在今冬疫情中亦見體現到,有在台山和江門辦廠的朋友,其廠疫情於12月16日起犯病。基本上有三分之二工廠染疫,平均休息6天便癒,無一人重病入院。這個例子可能偏小,但對投資者言,這個訊息是重要的,反映今次阿爺是揀對了要放封防之時。

 

  如在2020年新冠原種肆虐時不封,當時的致死率是逾3.4%。

 

  如在2021年Delta變種肆虐時不封,當時的致死率是2%。

 

  今時Omicron的致死率是0.1%至0.01%,在致死率如此低時仍封,則不病死也可能會餓死。

 

  今時解封代價相對較少時,就可能是外資肯來買中港股票的原因,他們著眼的是中國經濟在2023年可望生。

 

  3.但如今時在美國盛流行的XBB.1.5侵港,因為其傳播率可達1:18,而可能的病情未太了解,投資者對此要存戒心(見圖)。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指出,截至2022年12月30日,新冠7天平均每日住院人數為42,140人,較前兩周增加了4.2%。重症7天平均入院人數上升到每天5,125人,比前兩周增加了9%。

 

  美國華裔公共衞生專家丁亮(Eric Liang Feigl Ding)警告,XBB.1.5是至今免疫逃逸及傳播能力最強的變種病毒之一,它比其他病毒傳播快得多,恐怕會引發下一波大規模疫情。

 

  在香港開放控疫後,染病人數應會急增,事實上,在聖誕節之後,是否大家身邊不少朋友已宣布中招呢?但港府新增病例仍每日在2萬宗下,何故?是染疫者真少了?筆者認為是因為Omicron的病情可以較輕,不少染疫者自己閉關,不報政府便是,1月8日多了國內同胞來港後,報染疫的人會否多了,待觀察。

 

  無論是有封控還是無封控,防中招重責,是在個人,不在政府,因條命是你自己的。

 

  近日國內有篇網文,值得大家看看。

 

  上海的數據出來了:

 

  最新感染率為64%,包括2%無症狀者,44%正在陽中,18%已經陽康。

 

  關於陽性患者症狀持續時間,87.5%的患者在8天之內轉陰康復,但也有4.4%的人持續時間長達11天以上。

 

  這次病毒確實不能當普通感冒也不是大號感冒,得的人會有感覺跟平時感冒不一樣,感覺不燒了好像是好了,可是一直說不出來哪裏不對勁?這次病毒不發燒後的康復期比較長,有的人失去嗅覺、味覺、甚至一直餓或是一直不覺得餓,還有的人一直咳黏痰,還有的人一直就睡不醒渾身沒勁,更有的就是走快了或者說話著急了就喘不過氣來;也有人以前吃水果沒問題病後一吃水果就拉肚子等等一系列問題。

 

  這次病毒感染後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心肌炎就是其中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呈陽症狀往往是由一些病毒引起,而這些病毒可以經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循環,再到達心臟。如果這時身體恰好因為疲勞、作息不規律等因素而導致抵抗力下降,就會引起心肌炎。對於陽後出現的這三種症狀,可能是心肌炎,一定要引起重視:

 

  第一,心慌,感覺快好了,但是出現明顯的心慌或是缺氧感覺,心跳特別快每分鐘100次以上。這是由於心肌細胞受損,心功能下降,被迫通過加快心率的方式進行代償。

 

  第二,全身乏力,感覺快好了,但是乏力症狀不緩解,甚至出現了胸間憋氣等症狀。這同樣是由於心肌細胞水腫,導致肺循環瘀血,進而出現胸悶憋氣。

 

  第三,眼前反覆發黑或暈倒,陽後出現莫名其妙的眼前一過性的發黑,甚至昏倒,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心肌炎導致的心肌傳導阻滯引起的,是心臟停跳的前奏。

 

  總而言之,大家如果病毒感染就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繼續讓身體處於疲勞之中。如果出現以上這三種情況,希望大家一定要及時做好防護。另外,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康復過程中千萬別洗澡,洗洗局部就可以了,比如可以洗腳洗臉洗屁屁等。冷飲這個物種應該是我們一生無論大人孩子都不要碰觸到的,至於為甚麼不需要再科普了,不信邪的請隨意!還有就是不要馬上恢復劇烈健身運動,小孩子不要瘋跑或狂騎腳踏車等。很可能平時不覺得有問題的活動,病後不注意就會對身體造成致命的傷害!望大家多保重啊!居安思危警鐘長鳴。重視康復期,大家各自保重!

 

  假如中招了,要留意之後的調理,減少長新冠的可能性。筆者在3月時有文談此,可【按此】參考「中招後遺症和調理」文章。

 

  炒股好,但也要防中招,以免股在股票行,人已在天堂。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