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時事要聞
27/09/2022

英鎊急挫港人受惠 升學8折買樓75折

#卓慧思 #英鎊 #升學 #海外置業 #陳思銘 #王保衡 #英國買樓

  【晴報專訊】英國新首相卓慧思上任後公布半世紀以來「最強減稅」方案後,英鎊暴跌,兌美元昨一度低見1.035創歷史新低,兌港元跌至8.14。有找換店昨開舖3小時,即兌清所有英鎊。有升學顧問指,英鎊跌變相令升學學費「打8折」,料今年收生升15%;地產代理亦稱,匯率跌及退稅優惠,等於75折買樓,原1,000萬港元樓可慳近250萬港元,成投資良機,近日查詢量增30%,每周達40宗成交,加上「0+3」將刺激港人親赴英置業投資。

 

英鎊匯價連日下跌,不少港人立即兌換作旅行之用。

 

  英鎊兌美元匯價連跌5日,昨一度挫逾4%,見1.035歷史新低,英鎊兌港元一度跌至8.14,截至昨傍晚最新報8.42。油麻地「飛鳥找換店」負責人劉先生指,昨開舖不久已有30至40人兌英鎊,人均兌1萬至3萬港元,用於旅行或移民,首3小時已兌清其店內所有英鎊,要「先到先得」或需待翌日才可取款;而尖沙咀的CAPITAL EXCHANGE LIMITED負責人李小姐亦稱,昨有約10人兌換英鎊,人均兌10萬港元內,多用於旅行。

 

料今年收生 升10至15%

 

  下月將舉行英國升學展的英識教育,其執行總監陳思銘表示,受惠於英鎊大跌,學費等於「打8折」,升讀大學由原本每年約30萬港元減至24萬港元,現已有近500人報名參加升學展。他說,移民潮下,去年收生人數按年升1倍,達1,300人,相信今年穩步升10至15%。他續指,縱然英國樓價升10%,近日有近40名家長查詢英國置業,多集中在倫敦,約300萬港元或以上一房單位。

 

  博華海外升學中心資深教育顧問鄭名凱亦指,到英國升讀大學,學費佔總開支達60至70%,每年約1.8萬至2萬英鎊,以往每年需花18萬至20萬港元,現變相減學費,每年慳近3萬至4萬港元。他說,下月其公司舉辦升學展,因英鎊跌,原為升學淡季,現一反常態,已有300至400人報名,料今年收生增長10至15%。

 

  利嘉閣海外物業及投資移民部董事王保衡稱,匯率跌及退稅優惠,現於英國買樓等於75折,以原本1,000萬港元樓為例,現可慳近250萬港元。他說近1至2周查詢量增30%,每周有多達40宗成交,主要為投資客,鍾情曼徹斯特300多萬港元單位,或倫敦市中心的逾1,000萬港元單位;自用人士則多買臨近校區600萬至1,000萬港元的獨立屋。

 

抵港「0+3」 親赴英買樓

 

  中原地產營業董事許大衞亦指,因建築成本及通脹升,「發展商每次開價都貴5至10%」,惟匯率跌對市場有正面作用,每日均接獲數十宗查詢,主要為倫敦及著名校區Surrey等地點,40萬至100萬英鎊單位或獨立屋,更明言部分港人已預告因入境檢疫放寬至「0+3」,短期內會親赴英買樓,毋須再「隔山買牛」。

 

港入境限制未解除 英校轉往新加坡招生

 

  本港昨起放寬入境檢疫至「0+3」,惟陳思銘指,以往每逢10月舉辦的升學展,有30至40名英國私立學校代表會親赴港即場招生,但疫後已改為網上面試,有代表表明,除非本港撤除所有入境限制,否則不會訪港,更已轉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非洲等地招生。

 

  他引述英國名校Mount Kelly招生總監Vanessa指,本港入境措施仍嚴苛,收生官若不幸在港染疫,需被強制隔離至少7日,影響及後行程及學校下年度收生安排,故不少英國寄宿學校及預科書院已變陣,計劃到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甚至非洲等地區招生,並引述Oxford International College(OIC)首席教育總監Yasmin Sarwar指,全球各地已恢復面試,但本港仍處於停擺,相信未來更多學校會在其他亞洲或非洲城市招生。

 

  陳憂長遠或影響本港的收生比例,新加坡學生學歷優質,加上英語為其母語,教育及人脈亦國際化,成不少英國學校首選,「香港學生好叻,無理由因入境限制而輸給新加坡」。

 

 

07/11/2022

鮑威爾捅了個馬蜂窩

#鮑威爾 #卓慧思 #美國國債 #債市 #加息 #耶倫 #QE

   今時大家都知上任英女首相卓慧思捅了個蜂窩,幾累到英國退休金破產。但美儲局主席鮑威爾更厲害,他可能捅了個馬蜂窩。蜂窩與馬蜂窩的分別是,馬蜂窩即黑蜂,人被叮多了,可致命,而無命的,是美國國債市場,已近崩潰邊緣,耶倫正全力補鑊急救中。

 

(iStock圖片)

 

  此文是成於11月2日,上周三,8號風球日,當晚美儲局會公布議息結果,美儲局可以仍鷹、鷹、鷹。但到12月,此鷹或要折翼,除非耶倫補鑊有成。

 

  2021年中之後,美國通脹上升,但美儲局一直拒絕加息,並謊言是次通脹是暫時性的,直到2022年3月才轉軚,並轉急加息,由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美儲局N個經濟學家,是否如斯不濟,看不到通脹的風暴來臨?當然不是,而是美儲局礙於要遏通脹就要加息,一加息就會使美國財政應付不了因加息而致美債息被增加的負擔。如美儲局加聯邦基金利率由疫初的1.25厘,加至4厘(今為3.75厘),美債息支出就要增加1萬億(見上周一筆者文--「12月加息放緩?」)。

 

  2021年美全國稅收約4萬億,2022年至6月的頭9個財政月度,美稅收創新高至3.8萬億,按比例,美全年稅收可逾5萬億。但2022年頭9個月的美政府支出達4.3萬億,即已有0.5萬億的財赤,如何再來1萬億錢去支付美儲局的鷹加息?這些都是明擺著的硬數,美儲局亦不能不知。不過俄烏戰起,能源價升,再講通脹是暫時性的,是呃不了人,便只好轉為急加息,希望能在最短期內,將通脹遏回下去。不過,今次通脹不是因消費過度而來,而是因美制裁中國,加了關稅,使入口貨價貴了,及供應鏈斷裂而來,加息是起不了壓物價作用。一如加息是不可能使隻豬快速長肉,使豬肉價順。中國豬肉價近期亦貴了,中國壓豬價,不是靠加息,而是靠多投放冷藏豬肉!

 

  前英女首相卓慧思減稅,使市場擔心英財赤增,英如不加息,就會使鎊滙價跌。兩者都不利退休基金、保險基金續持有鎊債,遂競相拋售,鎊債息急升,鎊債價崩,資金撤出鎊滙亦崩。

 

  導致卓慧思捅了這個蜂窩,應是因為她不了解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對鎊債的倚賴度。十多年來的環球低息,使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對一些尚有一定息回報和幣值相對穩定的國家級債券不能不大力揸入,一旦反艇,就是戲院失火,慘過韓國梨泰院。

 

  鮑威爾又如何捅出個馬蜂窩出來?

 

  2015年美儲局已事先一年多前張揚要停止QE,並給出個QT時間表來,一早為市場張告,希望市場識做,自動收斂,配合美儲局去做個平穩退出。唉!華爾街有的是見錢血渴的野狼,沒有肯自我犧牲的雷鋒,有哪一隻狼不是想噬走最後的一塊骨頭,結果就是等到落幕之時還不走貨,硬要到見隔鄰起身,才肯離座。但那時市場已是缺水,有崩潰危機,於是美儲局不能不收起QT,再度QE,遂有甚麼的QE2、QE3、Operation Twist等。

 

  2015年美儲局給出一年通知,都培養不出雷鋒。今時在今年3月加息之後,就每兩月一次大加息,0.75厘,你叫市場怎轉到身?

 

  加息的制水效應,需時6個月才可以見效,3月的加息效果要到9月才可顯現。但美儲局因為之前不肯加息,今時便想用追擊炮把通脹打下來,只是揠苗助長,閉門幻想,結果?

 

 

  數星期前,美財長耶倫講了句「大」話,不是她說謊,而是說了句很重磅的話。不過除了細心的華爾街人重視外,一般投資者都不知耶倫此話的重要性,以下是彭博新聞在10月12日的報道(見圖一)。

 

  要明白圖一「大」話的重要性,就要明白美國發行國債的操作。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政府不可以直接買政府發行的國債,但繞個圈就可避過了此法限。靠債商。

 

  想拍賣美國新發行的國債的債商,先要領牌,他們叫Primary Dealer。他們競價買入國債,但一轉手便拿去美儲局作抵押借錢出來,又可以競拍下一批美國國債。他們做了個運輸隊,此中當然可賺到利潤,美儲局及美財政部亦樂意見他們賺,因為透過這個大挪移,便繞過了憲法的規限。商人(Primary Dealer)向財政部(政府)買入國債,跟著以商業運作,向美儲局(又是政府)去融資。這個挪移操作,一直沒多大困擾,直至最近美儲局要加息,又要沽出之前買入的美債,這些Primary Dealer便見資金緊絀。自2019年以來,美債已增了7萬億,不少是由這批Primary Dealer承了去的,債息升,使不少債券投資者卻步,在債息未見頂前買入債券,便會有債價損失。當這批Primary Dealer的貨(債),未能輪轉時,他們便一如國內的內房商,樓賣不出,就會有資金鏈斷裂危機,內房商因庫存多(樓賣不出去)而不敢拍地。同樣當美國債券的Primary Dealer因庫存多(債無人問津),他們亦不敢再競投新美債。於是美財政部的新債便無人賣,白宮會無錢使,後果十分嚴重,政府官員無糧出、軍人無糧出、無錢發社會福利金、無錢與烏克蘭去打仗,咁……

 

 

  以上的無錢支這支那,都是小兒科。只要這個錢緊持續,而美儲局又仍鷹鷹鷹地加息,所有的債券投資者,都可能會先沽出較劣質、或較低息的債券(有十多年的低息債呀!),去轉買入今時較高息的債券時,債券市場就會起大波瀾。而旁及的,是有估美股可在現水平跌25%!這個馬蜂窩(圖二、圖三)鮑威爾敢去捅嗎?

 

  此亦即鮑威爾真敢去加、加、加,加不手軟?留意我是說三次加,便沒有加了。

 

  耶倫怎去應付她所說的Loss or liquidity in the market?(債市唔夠錢去買美國國債)。怎辦?

 

 

  又是用恒之有效的方法,買!不過這次是美財政部自己去買(圖四),這又是不是QE?

 

  一言括之,美儲局去QE,要有個中間人叫Primary Dealer。但如財政部直接去買財政部自己所發的債券,就沒有了中間人,但會合憲嗎?如修憲不及時,又如不犯法硬闖美金融市場,便會有難了。

 

  Laws are made for breaking!!!先破法再改法,也可以嘛!但市場會點呢?走著瞧。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