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政策.正察
25/05/2021

藝術科技政策缺乏深思,不應淪為空談

#藝術科技 #教育局 #民政事務局

  香港的首份藝術科技政策,由特首林鄭月娥於半年前的《施政報告》中鄭重宣讀。到5月上旬,民政事務局於立法會就藝術科技的發展進度作出匯報。然而,報告內容令人大失所望,或許連特首也會感到不符預期。 

 

  去年11月,政府籌組了跨政策局的藝術科技專責小組,以「制訂發展及推廣藝術科技的策略和措施」,由民政事務局牽頭,成員來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創新及科技局、教育局。然而半年過去了,專責小組尚未能展現清晰的願景和扎實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更重要的是,看不到背後有一股雄心壯志。對於即將落實的工作,以及半年來的進度,政府的說法也是乏善足陳。 

 

  政府未能推出清晰全面的藍圖,主因可能在於官員對藝術科技的最終走向尚不確定。他們尚沒意識到,藝術及科技是這個時代的文化載體,有機會成為文化軟實力,建立多元的文化價值。對於藝術科技,我們絕不能只視之為個別藝術項目或一時的潮流,以前的思維已不合時宜,與香港應有的文化政策方針背道而馳。 

 

 

  政府須意識到,藝術科技是這個時代的「語言」,應將其視為一種文化資產,從而為我們的城市帶來創新的動力。香港在這方面尚未有善加發揮,反觀內地早已推出一系列政策,表明要培育二十家藝術科技的「領軍企業」和五個足以領導亞太區的「藝術科技產業群」,制定明確目標。 

  

  我們期望藝術科技專責小組能夠設定相關標準、界定用語、勾畫長遠發展路向和策略,不能再只是被動地提供「一站式服務」,僅解答公眾查詢;也不應只「在合適情況下」才諮詢業界代表。現時這類基本舉措無法推動業界,更無法發揮藝術科技領域的潛力,專責小組必須領導、凝聚、孕育香港的藝術科技生態系統。 

 

  注資方面,民政事務局已在新一輪「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裏,新增「藝術科技」類別,收到的約30項申請數目令人鼓舞,但其他政策局卻相形見絀。商經局和創科局自去年一直重複同一種官方回應,進度並不明朗。尤其,藝術科技跟商經局的關係密切,畢竟創意產業屬於該局的管轄範疇,電影業亦是最早體現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產業,而隨著新科技和「跨媒體」等新概念普及,商經局也應對其資助計劃和運作,作出相應的更新。 

 

  此外,教育局參與專責小組,本令人充滿寄望,但它仍未公佈任何計劃與專上和職業培訓學院或業界群策群力,對於如何規劃藝術科技人才,亦沒有任何著墨。 

 

  目前,東九文化中心的發展最令人期待,將作為藝術科技專屬的試驗場地,於2023年啟用。過去半年所籌辦的工作坊、研討會和現場試驗都較能針對業界現況,例如早前在葵青劇場的技術示範便邀得科技專才作為合作伙伴,帶領訪客體驗一系列新穎的舞台科技。這說明了業界參與和公眾教育的重要性。展望未來,東九能進一步加強業界聯繫,與院校課程合作,為學生提供畢業後的出路,有助人才延攬。 

  

 

  藝術科技不是,也不應是空談。政府應更深入思考藝術科技的意義:它能怎樣發揮,又能帶來哪些突破和影響力?政府需明白藝術科技的最終目標,才能思考如何振興香港文化產業,我們能否再次引領風潮,取決於具魄力的領導和政策支援,對此我們仍滿懷期待。 

 

26/04/2022

香港藝術品市場佔有率前年首超越倫敦!如何善用3億撥款提升本地文化藝術水平?

#文化藝術 #藝術品市場佔有率 #香港藝術品市場 #文化大數據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藝術科技 #文化創意 #倫敦 #文化創意產業 #區塊鏈 #NFT #元宇宙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在2020年全球藝術品市場上,香港首次超越倫敦,市場佔有率由2019年的17.5%躍升至23.2%,銷售額達11.7億美元(逾91億港元)。而統計處資料顯示,在2020年,從事文化和創意產業人員佔近23萬,佔本地生產總值達4.5%,反映有一定發展潛力。

 

  為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政府已先後計劃撥款近3億推動藝術科技的探索、培訓和應用,但如何可令撥款用得其所,讓本地文化藝術水平得以提升?

 

  內地近年提出要透過建構文化大數據的思維,連接和協調各個持份者,包括政府、文化機構和團體、文化服務提供者(即供給端、生產端)、科研和技術企業(雲端)和觀眾/消費者(需求端),打通整個文化生態圈,並為每一「端」的數據共用機制及監管立下標準,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援,這對本港發展藝術科技甚具啟發。

 

  團結香港基金最近也發文強調,精準的數據分析能有助文化創作和營運能力「更上一層樓」。然而,本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數據記錄參差不齊,對「文化創意」的定義並不統一。例如統計處結合聯合國的國際統計指引和香港情況,分為11個界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只針對8個界別、藝術發展局側重10個藝術形式;政府公開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Data.gov.hk)的文化資料亦很零散,從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名單、博物館入場人次,到公共圖書館使用情況等。

 

  數據零碎之外,數量不足以及欠缺多元化也是致命點。內地文化產業研究員郭全中指出,文化大數據不僅數據量要龐大,而且格式需多元化,有文字、音頻、視頻,有規則的數據也有不規則的,而且應該有「頻率高、實時性、全維度、在線性等特點」。觀乎現狀,本地數據內容由主事機構各自為政,難以互通;而且數據都是靜態,如入座率、僱員人數、觀眾性別年齡特徵等,少有實時和網上活動紀錄。

 

  此外,數據內容也大多乏善俗陳,一些新興事物如仍然屬於小眾但潛力無限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元宇宙,仍被受忽略。再加上,要納入大數據的難度不小,因實時資訊主要掌握在電訊商和幾個互聯網巨企手上,牽涉龐大商業利益,如何促使這些企業分享資訊是個難題。

 

  最重要的是文化大數據牽涉個人喜好,資訊較為敏感,需要有清晰嚴格的規管,以減少市民的擔憂。如商戶或政府部門如果需要涉獵較深入的數據,即使當事人已事先同意,也需在每次收到這些要求後獲得通知,讓當事人有機會提出異議,保護個人資訊私隱權。同時,每次這些資訊被提取也應以區塊鏈(blockchain)紀錄供當事人查閱,由於區塊鏈有不能篡改紀錄的特性,可免卻資訊被暗中使用的風險。

 

  下屆政府將增設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我期望該局會積極硏究建構本地文化大數據,以助改善本港文化創意產業的評核能力和營運水平,提升出品質素,讓產業在國際舞台更閃閃發光。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