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我要初創
30/10/2019

【實踐機械人夢】由柏金遜症患者的機械手套到助行器,初創者:要夠「落地」!

#管理 #創業 #初創 #機械人 #步行器 #人物專訪 #柏金遜症

  「創業要有吸引投資者的科技元素之餘,絕對不能『離地』;要『落地』、可行、可用!」本地初創MedEXO Robotics(明特機械科技)創辦人及行政總監禤彥勳(Denis),一直醉心研究如何用機械人改善人類的生活。作為牛津大學博士生,他投入以機械幫助柏金遜症患者防手震的研究,2017年回港後更把機械人夢一步一步實踐。

 

  Denis從小熱愛機械人,中學時曾以機械腳作品代表香港到海外及內地參賽,大學選修物理學,從最根本又最複雜的面向打好根基。一則柬埔寨新聞,更令Denis決意走研究機械人的路。「當時我看到柬埔寨人要冒險靠找地雷來賺錢,甚至因而失去雙腳,生活質素下降,更失去自理能力,很多生活上最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到,我覺得這很不公平!」機械人的可塑性甚高,應該要研發一個怎樣的機械人?它要為我們做甚麼?Denis由鎖定目標、構思、實行到經歷失敗,再修改構想,最終為柏金遜症患者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problem),找到「貼地」的解決方法(solution)!

 

先評估、後實行:避免白白投資

 

  Denis的初創與研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最初打算在英國做start-up,把以機械幫助柏金遜症患者的研究成果製成產品,但團隊組成3、4個月都沒有結果;於是我選擇回香港。當時是2015年尾,本地start-up開始發展,我花了4至6個月就取得funding(資助),又參加了一些比賽,賺取獎金。」可惜投資20萬研發的穿戴式機械手套,最終因大量技術問題未能推出,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金;「我認為當發展產品時,應該及早評估並作出決定,發現不可行就要盡快採取行動!」

 

Denis曾投資20萬研發穿戴式機械手套,但因製作問題而腰斬。(facebook圖片)

 

  2018年,MedEXO Robotics改為研發助行器「安行健」。Denis指,改為研發助行器,正因發現步行問題比手震更困擾柏金遜症患者:「他們想行路,但又怕跌倒,因為柏金遜症患者會有凍結步態(Freezing of Gait)的情況,行路途中可能突然停下,未能活動,如果他們走在馬路中途時出現此情況就更危險,很多意外亦因而發生!因此,不少柏金遜症患者都會選擇坐輪椅,又或避免外出。」他說。

 

忌不切實際,從現實切想

 

  「機械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怎樣呢?如果我製作出一個機械人,說要拯救世界又太科幻,我反而希望研究如何讓機械人在日常生活中幫到人!」Denis指,「我自己身邊都有親友是柏金遜症患者,這個病現時仍未有治癒方法,我認為很值得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亦是我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安行健」是一個放於腰間使用的助行器。

 

  經過一年多研發而成的「安行健」,是一個放於腰間使用的助行器,其設有鐳射燈、響鬧及觸覺提示,令柏金遜症患者透過視覺、聽覺及觸覺多方面接收訊息,改善患者的方向感和平衡力,加上數據收集功能,記錄患者習慣,幫助解決他們步行困難的問題。

 

  助行器計劃於2020年正式推出,Denis透露,現時已有pre-ordering(預訂),在推出首30至50部助行器後,會推出300部助行器,最後是全球首發的500部助行器。除香港外,也會外銷至英國、加拿大等地,主力以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方式銷售,並嘗試舉行環球的眾籌。

 

初創必答題

 

1. 你認為成立初創(start-up)先要具備甚麼條件/有何準備?

 

  Denis︰我算是未完全準備好就衝去做start-up的!而我覺得在準備上,一方面要看對市場和對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夠熟悉,另外也要看所用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解決問題。以我們為例,我們先會用最簡單的方法做一個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用prototype(原型)給用家試用,再仔細詢問他們的意見,從而得知用家最想要甚麼。這可免製作成品後,才發現製品未能符合用家需求,而浪費時間和資金,這對於start-up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2. 在成立初創後,如何在芸芸對手中突圍而出?

 

  Denis︰在香港應該只有我們研發這類助行器,雖然英國有同類產品,但從我們收集的資料得知,用家都認為我們的產品更優勝!我們沒有模仿對方,反而是靠自己收集得來的用家意見,設計出能夠切實幫助他們的產品。例如︰助行器的功能比現有的同類產品多,除了有燈光外,也有震動和聲響,並且能進行數據收集(data collection),了解用家的情況;而產品的重量、大小、光暗度、聲音、按鈕等,都是透過收集用家意見而進行調整的。

 

3. 要成功募資/融資有何策略和秘訣?

 

  Denis︰研發硬件的start-up要在香港募資,相對比研發軟件的困難;除非有家人支持或有人脈關係,不然發展軟件的投資成本更低、也更易盡快評估出市場反應;即使發現問題,也容易作出改動,調整至配合市場需求。

 

  現時政府亦提供不少初創資助,想創業也有很多機會!同時,創業之初不一定要全身投入,可先用工餘時間慢慢籌備、做些測試。我當初也是用自己僅有的幾萬元積蓄先做測試,準備好再參加比賽、與人交流,當贏到獎金,這些獎金又可支持你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初創項目,因此需要一步步來。即使最初資金不足,也可藉初創資助獲取資金!不過,現時發展start-up的人多了,競爭大之餘,idea(點子)亦有可能相近,因此要「鬥快」,或有強勁的點子、科技與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才能得到資金支持!

 

Denis從小熱愛機械人,冀透過機械為柏金遜症患者改善生活。

 

4. 創業至今遇過最大的創業瓶頸是甚麼及如何解決?

 

  Denis︰我想是由研發穿戴式機械手套,改為研發助行器的歷程。當時我們已投資20多萬元研發機械手套,但發現要把研究成果變成產品,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問題甚至要很久才能解決,經評估之後,才決定改變研發的產品,浪費了聘請員工的費用。因此,我認為當發展產品不可行時,應該及早評估並作出決定,決策更要「快、狠、準」,發現不可行就盡快採取行動!

 

5. 有甚麼「貼士」可與想成立初創的朋友分享?

 

  Denis︰除了對於創業有熱誠,team(團隊)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對於初創有熱誠之餘,也要有一個對初創有熱誠的團隊,分擔不同的工作,因此要找一些同樣覺得此初創項目有趣、有相同志向的人加入,因為最終無論是面對投資者,還是發展一個start-up,總需要幾個人一同合作,例如︰起碼一個懂business(營商)的人、另一個要懂technology(技術),這樣會比較好,以免「一腳踢」!

 

03/05/2024

搶人才|「職銜膨脹」成常態!企業初階人員數量減半、負責人卻升57%!恐資歷過高假象致失獲聘請機會

#獵頭公司 #薪酬待遇 #亞洲市場 #資歷過高 #招聘 #香港企業 #職銜膨脹 #管理學 #辦公室求生術 #管理 #職場

  近年社會職場上演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不少企業為了招募和留住人才,嘗試提供華而不實的職稱來吸引人才。有獵頭公司發現,亞洲市場尤其是香港企業,也偏愛採用相關手法,選擇增加職稱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導致「職銜膨脹」成常態。

 

  有專家直言,此策略的成效並非外界想像般顯著,也出現不少潛在隱憂,應避免再使用膨脹的職稱方法吸引人才。

 

Z世代期望高 「職稱膨脹」加劇

 

華德士香港董事總經理John Mullally表示,在亞洲職稱更備受重視,不少企業都會選擇提供浮誇的頭銜,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或提供有意義的職業成長。(華德士香港圖片)

 

  根據招聘研究機構Datapeople技術招聘報告提到,自2019年以來,科技企業工作頭銜「首席」(Lead)被僱主使用的頻率已經上升3倍,「負責人」(Principle)也上升57%,相反「初階」(Junior)則降低一半,而這趨勢在各行各業愈來愈普遍。獵頭公司華德士香港(Robert Walters Hong Kong)董事總經理John Mullally近日也指出,近年不少企業總是使用更具創意和浮誇的頭銜來吸引頂尖人才,而這種做法往往並不需要相應的經驗、技能或者匹配的薪資。

 

  Mullally補充,尤其在亞洲,職稱更備受重視,這一點加劇了相關趨勢,「如在2021至2022年間,香港招聘市場因本地市場人才短缺,許多組織選擇增加職稱,而非注重員工的發展或提供有意義的職業成長。」他認為「職稱膨脹」的趨勢並非單方面造成,由於Z世代對職位的期望不斷提升,亦會導致此情況。

 

  根據該企在3月份進行的調查顯示,香港6成受訪年輕員工對公司內的晉升速度有很高期望,他們希望在12至18個月內獲得晉升,這反映出職稱對這一代人具有很高的價值。調查還顯示,近半年輕員工將領導團隊視為確定資歷高低的最關鍵因素。

 

有調查顯示,本港6成受訪年輕員工對公司內的晉升速度有很高期望,反映職稱對這一代員工具有很高的價值。(資料圖片)

 

資歷過高假象 或失獲聘機會

 

  但Mullally強調,此並非長遠對策,「當員工意識到這些職稱內在價值或外部地位並不顯著,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感到不滿,尤其是當他們的薪酬待遇與職稱不符時,企業的流失率反而變得更大,然後又要尋找資源再招聘。」惟相關問題其實亦會延伸至影響往後的招聘過程。美國企業家John Rampton表示,當職位頭銜被誇大時,它很快就會失去其意義,美國職業網站JobSage近日調查也發現,由於近年不少企業的職稱描述混亂或過度誇大,4成受訪管理層在尋找合適候選人時會遇到困難。

 

  與此同時,人才的職稱倘若膨脹,往後反而容易錯失機會,僱主會認為求職者的「資歷過高」,恐怕出現大材小用而選擇拒絕聘請。高管獵頭公司Cowen Partners總裁Shawn Cole也提到,以過度浮誇的職位吸引人才,只是暫緩內部問題而無法根除。而且這些人通常只會在特定環境下工作,不善於跨部門合作,當組織部門重組,只會進一步損害公司士氣。所以這些「頭銜膨脹」帶來的潛在隱憂,恐怕是目前企業和人才始料不及的負面影響。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