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我要初創
24/04/2020

【環保新食材】本地初創研細胞培植花膠魚肉,冀改善過度捕魚問題

#管理 #創業 #初創 #生物科技 #打工仔 #OL #植物肉 #培植肉 #花膠 #環保 #魚 #Beyond Meat #Impossible foods

  「亞洲的海產消耗量佔全球三分二,香港的海產消耗量更加遠超全球平均數!我們希望透過研發細胞培植肉,大大減低過度捕魚的問題;雖然研發過程中,難免會傷害到幾條魚,但長遠我們希望可籍細胞培植肉,不再過度捕魚、殺魚!」本地初創公司Avant Meats聯合創辦人陳解頤(Carrie),出身商界,有見亞洲的過度捕魚情況嚴重,遂於2018年12月與另一聯合創辦人、基因研究經驗豐富的錢寶生(Dr. Mario Chin)開發培植肉。

 

  Carrie坦言:「要研發細胞培植肉,最重要是透過科研,把醫療級的原材料,換成食物食品級品質的原材料,從而降低成本。我們亦努力在細胞培植過程中尋找替代品,令細胞培植肉的原材料可全部來自植物或非動物!」考慮到研發細胞培植肉的高昂成本,Avant Meats選擇以細胞培植花膠作為首個食物產品,更在種子前(Pre-seed)階段籌得64萬美元資金,預計可於2022至2023年正式推出市面;除了培植花膠和魚肉,他們用到的原材料亦可製成護膚品,預料會最快於2020年底推出市面。

 

Avant Meats的花膠可製成不同的全素菜式。(受訪者提供)

 

尋找市場定位 研發亞洲食材

 

  有別於已流通市面的植物肉,Avant Meats透過高端科研技術,從動物身上取得再生細胞,再把其放進生物反應器進行培養液培植;細胞培植肉一方面可保留肉類本身的營養價值,同時利用醫療級技術,令細胞培植肉盡量貼近原本的肉質和口感。Carrie解釋,「市面上的植物肉有不同的製作技術,一些以植物性蛋白為基底,如Beyond Meat;一些則從植物提取血紅素或血紅蛋白等分子製成植物肉,如Impossible Foods;與細胞培植肉直接從動物身上取得再生細胞的技術有所不同。」

 

  現時全球已有約40間與Avant Meats相類似的企業,約4間位於亞洲,各專注研究不同的培植肉。「例如日本公司主要研究雞肉和鵝肝、新加坡公司主要研究蝦等甲殼類海鮮,印度公司也是研究雞肉。我們選擇研發花膠和魚肉,主要希望貼近亞洲市場,因為在西方(的飲食文化中),沒有花膠這種食品,加上花膠售價比較昂貴,需求亦沒有其他肉類大,適合作為首個食物產品推出。」此外,由於動物的肉原本依骨骼生長,要用細胞培植的方法製作一整條魚,亦並非易事;反而花膠在現時的技術上較易做到,可更快推出市面。

 

Avant Meats的第一批細胞培植魚肉產品,會先做成魚餅出售。(avie 網頁截圖,網址︰ https://www.avie.life

 

目標:以科研減省千倍成本

 

  Carrie表示:「在未完成R&D(研發)前,培養肉的成本要高達每公斤2,000至3,000美元;我們希望在研發後,將成本大減至現時我們食用肉類的水平,即存在幾百至一千倍的下調空間。」現時,Avant Meats已研究出令成本減半的方法,目標於2020年底將成本進一步減低。

 

  雖然Carrie原本任職商界,本身也不熟悉生物科技,Avant Meats是她首個創立的初創,但她把科研成果商品化,與從事商界工作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我會考慮公司的情況,不會讓公司產品『賣一斤、蝕一斤』!」她更指,自己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有做好預算,「因為由開設公司到有實際收入起碼要等一年,要等到公司賺錢,更要上兩年時間,因此在未辭去穩定工作前,我都有先計算自己全職投身初創,會否仍有足夠資金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花膠在亞洲人社會是貴價食材,每斤可售約4,000港元。(受訪者提供)

 

  展望未來,Avant Meats除了打算推出護膚品、花膠和魚餅(fish cake)之外,在相關法規出台後,亦希望發展B2B(Business-to-Business(對企業)的業務!

 

初創必答題︰

 

1. 你認為成立初創(start-up)先要具備甚麼條件/有何準備?

 

  Carrie:我覺得start-up真的come in different size and shape(可以不同規模和形式組成),有些人年紀比較大才成立初創,一些則很年輕、未完成學業就開始創立start-up;無論如何,最重要是有passion(熱情),對自己想開創的事情有興趣,而且想去實行!另外,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尤其是對個人和家庭做好財政上的準備,因為由開設公司到有穩定收入起碼要等一年,要賺到錢更要兩年時間,年輕人可能比較少顧慮,但如果有家庭,就要有更多的準備和考慮。

 

2. 在成立初創後,如何在芸芸對手中突圍而出?

 

  Carrie:要突圍,就要有清晰的Differentiation(差異化戰略)。以我們為例,不少培養肉公司會選擇研發牛肉,因為利錢比較高;如果告訴投資者我們也做牛肉,而對手已進行3年R&D(研發)工作,我們又如何說服投資者支持自己?如果我們要用雞肉做第一個產品,雞肉不能賣得貴,沒有理由要「賣一斤、蝕一斤」!如果我們找到一個比牛肉更貴,在西方(飲食文化)不存在的食材呢?我們選擇以花膠作為首個產品打入市場,可能會被質疑市場不夠大,但對於我們生產的壓力卻相對較低,因此有投資者認同我們的策略,在一開始的募資、融資輪支持我們!

 

Carrie(左二)不時到海外出席初創活動。(受訪者提供)

 

3. 要成功募資/融資有何策略和秘訣?

 

  Carrie:投資者大多會看初創是否可信、正直,也會看創辦人和團隊的背景是否relevant(對應他們的項目);此外,也會看初創定下的milestone(里程碑)能否兌現,尤其在第二、三輪的募資、融資時。也有人認為,如非需要,先不要急於募資、融資,寧可靠創辦人自己投放資金,作前期發展。

 

4. 創業至今遇過最大的創業瓶頸是甚麼及如何解決?

 

  Carrie:其實創業至今,沿途都有大大小小的隱患,要及早察覺和解決。早期我們要找地方開設實驗室也是一個樽頸,因為初時想申請資助但不成功,最後要改為在科學園租用地方。而香港本身亦缺乏有工作經驗的Bio-tech(生物科技)人才,因此如何尋找人才,相信是將會面對的樽頸,需要在香港以外找尋。

 

5. 有甚麼「貼士」可與想成立初創的朋友分享?

 

  Carrie:很多時都要講求gut feeling(直覺),那gut feeling如何知道是否正確呢?如果有一個念頭想實行,試想想自己如果不實行的話,半年後會後悔嗎?再想想自己5年後會後悔嗎?到去世前又會否後悔呢?正如我決定辭工成立Avant  Meats時,我知道我不行動的話,半年後未必會後悔,但到5年後會後悔的,因為我知道這個科技潮流一定會發生,只是看何時和何人將其發生!如果今天我決定投身這個初創,我可能是其中一個推動這個科技潮流的人;如果我不去做,5年後當我看見這個科技成為潮流時,一定會後悔自己當初沒有投身這個事業,且到臨死都會後悔。當大家心大心細時,以上的方法或許可幫助大家作出重大的決定。

 

現時暫未有法例用於規管細胞培植肉,期望於2022年完成立法。(受訪者提供)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