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我要初創
17/07/2020

【循環經濟】棄高薪厚職研「換物」App;黃思遠︰改變世界需要人take action!

#數碼 #換物 #創科 #me2you #創業 #管理 #初創 #數碼化 #App #積分 #獎賞 #take action #數碼港 #創效投資者 #impact investor #循環經濟 #斷捨離

  「單靠科技,不能夠改變世界,我們需要更多人的配合和了解!」本地初創Dory Network Technology(Dory Tech)行政總裁及共同創辦人黃思遠(Stephen)曾任職亞洲萬里通行政總裁,也曾在太古、國泰航空等大企業擔任管理層職位。擁有20多年企業經驗的他,2019年毅然放棄高薪厚職投身初創;2020年1月底,他們推出「Me2You」應用程式(App),藉「換物」和賺取「Sparks」(積分),推動「閒置物品重新利用」;又利用平台協助派發口罩,短短5個多月已為環保和抗疫出力!

 

  Stephen形容,Dory Tech「生於動盪的時代」。「記得我們在2020年1月24日正式推出時,正是香港出現了首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的時候;由9月開始成立至今,我們經歷了香港最辛苦的時間,本來想做一些B端(企業面向)或C端(消費者面向)的服務,最後反而做了很多與charity(慈善)有關的東西。」

 

以積分為獎賞 在賣物與轉贈之間取平衡

 

  近年「斷捨離」以至極簡主義成為熱話;疫情之下,香港人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或許會萌生處理家中閒置物品的念頭。Stephen表示,以往要處理物品,不外乎把其賣出,或免費轉贈他人;「我們希望在中間落墨,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設立了『Sparks』積分制度,每個登記『Me2You』App的用戶,一開始可獲500 Sparks,每推介一位朋友下載App可多獲100 Sparks,他們可用Sparks換取喜歡的物品,又或讓其他人以Sparks換物,有如玩『大富翁』般。」

 

Stephen表示,「Me2You」App希望在賣物與轉贈之間落墨,形成一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系統。

 

  Stephen解釋:「習慣賣出物品的人,需要取得金錢作為回報;而願意送出物品的人,只希望為閒置物品找到合適的主人,以免浪費;但送出物品時都有一些限制,例如把物品放入回收箱後,不會知道物品最後可交到誰的手上。同時,即使積極送出物品,也不會獲得更多回報,送出物品的人會覺得蝕底(吃虧)嗎?」透過Sparks積分制度,用家付出了可得到相應的回報作為鼓勵,由於不牽涉金錢,也大大減低「議價」的情況出現。

 

  「Me2You」近月亦有和明愛電腦工場合作,推出手機、電腦回收計劃,Stephen指:「用戶只需在App填寫要捐贈的物品資料,再按『送出去吧!』,明愛電腦工場就會派人接收物品。」雖然參與這個計劃的用戶不會得到Sparks,但可幫助有需要人士,包括低收入、長者和傷殘人士等,別具意義。

 

著重建立分享圈 鼓勵用戶嘗試換物

 

  「當我向別人分享這個App,很多人都認同其意念,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但真正嘗試take action(行動)的人,比例上卻佔少數!」Stephen坦言:「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在心裏面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而是要去take action!單靠科技不能改變世界,我們推出新科技的同時,更重要是令人作出習慣上的改變!」

 

  為鼓勵用戶參與換物,「Me2You」App除了設有積分制度,亦同時加設「分享圈」(Circle)功能,用戶可以加入不同的分享圈,Stephen表示:「我們發現,人們比較願意將物品送贈與自己認識的人,例如公司、宗教團體、學校等,也可成為一個圈子;因為分享圈內的人每星期也有機會見面,交收物品就更容易!」

 

  另外,他們亦有為企業建立工作圈(Work Circle),除可讓他們在分享圈中換物,更可方便分派物資。「這個功能是在疫情期間協助分發口罩時創建的,在分享圈中的人可選擇以先到先得,又或設定時間抽籤的形式派出物品,獲派物品者會收到QR Code和電郵,負責行政的人員亦可收到相關的資料,屆時憑QR Code就可領取物品,避免混亂之餘,亦可減輕行政負擔。」

 

「Me2You」App已設有英文及繁體中文版本,可推展至海外市場。

 

  「Me2You」App現時設有英文及繁體中文版本,Stephen期望,未來可將App推廣至台灣、新加坡等地。「我們在軟件上已做好localization(本地化)的準備,希望可在疫情後實行。而分享的概念,不只在分享物品上,金錢、時間(如做義工)等,也是可互相分享,我們希望未來可推動更多不同資源的分享!」他說。

 

初創必答題

 

1. 你認為成立初創(start-up)先要具備甚麼條件/有何準備?

 

Stephen︰我本身有教授「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因此我會提醒大家永遠不要沉醉於自己的解決方法,尤其是科技上。「橋」(idea)只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反而最重要是了解「題」(要解決的問題本身);例如要解決的問題是甚麼?有幾多人面對這個問題?痛點有多痛?然後再想,為何你可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或團隊?以「Me2You」為例,我們進行survey(調查)後發現,很多人的家中都有閒置物品,同時大環境上都在關注環保,因此可以做。因此,初創首先要做的不是anchor solution(抓緊解決的方法),而是anchor條題(要解決的問題本身)。另外,也要問自己是希望做to B(企業面向)或to C(消費者面向)的生意,尤其做to C生意,不要妄想做好產品就行,要得到user acquisition(顧客獲取)是困難的,要花錢和心思在推廣上。

 

2. 在成立初創後,如何在芸芸對手中突圍而出?

 

Stephen︰首先是團隊,我們會選擇明白我們理念、志同道合的人,他們不但是要返一份工,而是希望透過產品幫助或改變世界。另外,也要抱持以用戶為中心的態度,並非自己想做甚麼就做甚麼,而是要從user(用家)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需要。這個暑假,我們每個星期都有進行用家訪問,不斷去問用家的意見。今時今日,尤其是做數碼化產品,特別講求用家經驗。

 

Stephen表示,初創應尋找志同道合的團隊成員;而Dory Tech每位成員的名片上,除了職位,更寫上「甚麼都做」去介紹自己。

 

3. 要成功募資/融資有何策略和秘訣?

 

Stephen︰事實上,現時的情況是困難的;除非產品與疫情有很大關聯,不然我們預期在未來6個月,融資環境亦不明朗。如果想投身初創,可選擇用較低成本的方式試行,先找志同道合的人兼職試行。另外,見所有投資者前,先要了解他們的喜好,因不同投資者有不同的focus,有些重視回報、有些重視主題。而我們就希望找一些impact investor(創效投資者),他們會希望自己的投資可幫到世界,令世界變得更好,但由於這個概念比較新,在歐美地方較流行,可惜疫情令我們較難到當地與創效投資者見面。此外,我們亦有取得數碼港的資助,雖然50萬對於發展初創而言並非大數目,但在建立network(網絡)上,這個計劃給我們很大幫助!我們想繼續尋找impact base,但疫情令我們較難到歐美地方與impact investor見面。

 

4. 創業至今遇過最大的創業瓶頸是甚麼及如何解決?

 

Stephen︰很多人都喜歡和讚揚我們正在推動的事,會員增長亦是理想的,但真正會take action(行動)的人,卻比我們的會員增長少。我們發現,不是單單有科技和工具就夠,我們要做到把閒置物品重新利用數碼化再循環,需要改變人的思維和行為!因此我們積極想辦法助大家戰勝「惰性」及熟習這個新模式,我們也會用時間到企業或機構教他們如何使用App。

 

5. 有甚麼「貼士」可與想成立初創的朋友分享?

 

Stephen︰最重要是不要fall in love with一個idea,應該fall in love with一個痛點或機會;永遠不要墨守自己的解決方法,因為start-up行到某一階段又會改變!以我們為例,Dory Tech是一間公司,用設計和科技去創造社會價值,其實做甚麼都可以;而Me2You是做資源分享,資源分享也有不同項目,我們只在資源分享中做了其中一項,就是閒置物品,未來也可嘗試更多不同的項目!

 

16/04/2024

台灣網文《千萬不要去香港玩》:徹底影射香港旅遊業深層問題?真正拖垮香港的是甚麼行為?3個原因分析

#數碼營銷 #麥肯錫 #旅遊業 #歧視 #香港旅遊業 #習慣性反駁 #McKinsey #防衛式 #自卑 #空杯心態 #低層次思考閉環 #自大心理 #數碼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千萬不要去香港玩 #網絡文章 #創科

  最近,一篇名為《千萬不要去香港玩》的帖子在台灣的網絡論壇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這不僅僅是一篇簡單的差評,更像是一面照妖鏡,把香港旅遊業的種種奇葩現象照得淋漓盡致,映照出香港的諸多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記錄了一對台灣遊客在香港的種種不愉快,更因為它觸碰到了深藏於香港旅遊業下的冰山一角。

 

  從面對「無處不在的歧視」,到在餐廳中遭遇「服務超差還要收服務費」,再到「飯店超貴質量差」的住宿體驗,這些生動的敘述無不影射出香港旅遊業的深層問題。

 

 

  更為尖銳的是,當這位網友和另一半決定轉戰深圳時,他們所遇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待遇:「東西比香港好吃太多,而且價格香港的三分之一,服務超級好。」

 

  在貼文下面,台灣網友的回應中,滿是對香港旅遊體驗的失望和批評。「香港人本來就討厭、香港人的服務本來就很爛啊、去過一次香港不會再去第二次。」「香港人是不是吃了炸藥啊,怎麼這麼火爆?」「去過一次香港,感覺自己像完成了一場生存挑戰。」

 

 

  而香港網友的回應中,「旅遊業墓地」、「香港已死」則流露出一種自嘲與無奈,似乎對當前的困境既感到無力又缺乏改變的動力。

 

  真正拖垮香港的是習慣性反駁。

 

  每當有一些外國媒體、傳媒、意見領袖、學界批評香港的時候,就有一班九品芝麻官自告奮勇走出來反駁。

 

 

  每個人都有反駁的義務,這是全球頂級諮詢公司McKinsey對所有員工的行為要求,即對於自己不認同的看法和意見,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反駁。

 

  麥肯錫認為,不同的意見充分對抗碰撞時,更容易出現深刻、全面、有效的創意和想法。

 

  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沒有接受別人意見的雅量,但凡有人對自己提出一點不同意見,就會像一隻好鬥的公雞,發起自己條件反射式的反駁。

 

  一個人「習慣性反駁」的原因是甚麼?這種習慣性反駁是怎麼形成的呢?

 

1.自大心理,缺乏空杯心態

 

  有些人對自己認識不清,總認為自己的經驗、能力,別人無法相比;自己永遠都是一副我懂的多的態度,缺乏空杯心態,對待所有的意見,都缺乏容納的「雅量」。

 

2.防衛式自卑心理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3.低層次的思維閉環

 

  過早形成低層次思考閉環,是阻礙一個人進步提升的重大障礙。對外部一些捅破窗紙的言論、意見非常排斥,習慣性反駁也就成了他維護自身閉環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空杯心態是心理學上的名詞,是說要想不斷進步,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空的杯子,而不是長期處於自滿的狀態。學會傾聽,是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社交態度。它不僅讓說話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認可,也可以從別人的觀點或意見中,認清自己的優劣,找到自己的不足。

 

  最近有句話非常火,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的,如下: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餐單上。

 

  那就是這個世界最真實、最精準的運行規則,也是對這個世界最高度的認知。如果你的心態是開放的,願意改變自己的事業、孩子的學業、家庭的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更大的天空。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