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23/07/2021

太空旅遊商戰爆發!維珍銀河、藍色起源搶閘啟航,SpaceX推環繞地球之旅反擊!太空旅遊是炫富遊戲嗎?

#Smart Living #太空旅遊 #太空計劃 #太空 #SpaceX星艦 #太空旅行

  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李察·布蘭遜(Richard Branson)、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近日先後搭乘自家公司的飛行器,飛上太空邊緣,為民營太空旅遊寫下新的里程碑。以這兩名超級富豪為起點,2021年下半年打後將會愈來愈多太空旅行團成行。雖然入場費仍舊高昂,但太空旅行已從科幻電影中的虛構情節,逐步走進現實世界了。究竟太空旅遊只是富豪們的炫富遊戲,還是可以發展成一項具實質經濟價值的產業呢?

 

貝佐斯、布蘭遜爭相遊太空

 

  2021年7月11日,布蘭遜乘坐旗下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飛機團結號(VSS Unity),從美國新墨西哥州起飛。在半空脫離運輸機後,團結號發動引擎以接近3馬赫的超音速飛升至86.1公里,超越美國太空總署(NASA)認定的地球大氣層與太空的交界線——「卡門線」(Kármán line)。

 

布蘭遜這趟太空旅行剛好是其71歲大壽前的一個星期,讓他可在無重力的狀態下預先慶祝生辰。(圖片來源:翻攝布蘭遜Twitter帳戶影片)

 

  越過卡門線後,團結號就熄火,以無動力方式在太空邊緣滑翔飛行。期間,布蘭遜與另外5位乘客可透過窗戶往下看,感受從外太空觀賞地球之美。在地球引力將飛機拉下來之前,乘客們可鬆開安全帶,體驗4至5分鐘無重力的漂浮狀態。之後,團結號在地球引力的拉動下,藉慣性慢慢滑回地面。

 

  9 天後,2021年7月20日,即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週年的這一天,貝佐斯搭乘旗下藍色起源(Blue Origin)製造的新謝潑德火箭(New Shepard),在美國德州範霍恩發射基地升空。飛行約3分鐘後,太空艙便與推進器分離,然後持續攀升到100公里高空,進入國際航空聯合會所界定的另一條「卡門線」。

 

  這趟飛行中,貝佐斯與3名同行者同樣可經歷約4分鐘的無重力狀態,享受在太空漂浮的獨特體驗。脫離卡門線,太空艙隨即張開降落傘返回地面,最終安全在沙漠中軟著陸。

 

首趟太空旅程始於2001年

 

  自人類首度進入太空以來,迄今已超過50年歷史,但只有約500人曾親臨宇宙,當中更不足10人是以平民身份踏足這片無垠領域。全球首名太空遊客是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於2001年花了近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乘坐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飛上太空。蒂托在太空逗留7日22小時,圍繞地球共128次,成為全球首趟民間自費的太空旅遊。

 

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圖左)是全球首名太空旅行者,但他卻自稱是獨立研究人員而非旅客,在太空期間進行多項科學實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蒂托漫遊太空後的20年,僅有7名富豪步其後塵,參與太空之旅。太空旅遊之所以乏人問津,不但因為耗費不菲,一趟旅程的開支至少要2,000萬美元,更因為美國政府不願開放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給平民造訪,令太空旅遊變成一項既定價昂貴、又賣點不足的商品。

 

2019年,美國太空總署發表國際太空站的商業政策,並公布相應服務的收費標準,正式容許平民訪遊太空站,為太空旅遊翻開新的篇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8年,美國政府宣布將於6年後停止資助太空總署,並鼓勵NASA轉用商業手段獲取營運資金,這樣始令太空旅遊產業出現轉機。2019年,太空總署宣布於2020年向私人企業與商業活動開放國際太空站的部分租借使用權,並容許企業利用太空站進行商業活動,例如:景點觀光、旅遊住宿、甚至拍攝電影等,為太空旅遊奠定基礎。

 

2021年太空旅遊市場萌芽

 

  來到2021年,維珍銀河、藍色起源分別在6月底、7月中獲NASA批出商業太空飛行的經營執照,於是兩家公司始可在7月內雙雙安排太空旅行團出發。至此,太空旅遊市場正式萌芽。在競爭形勢上,暫時以維珍銀河稍為佔先。

 

  維京銀河宣布,首批機票票價為20萬至25萬美元(約156萬至195萬港元),現已預售逾600張,訂票者中不乏影視名人如:加拿大小天王Justin Bieber、美國樂壇天后Lady Gaga、荷里活影帝湯漢斯(Tom Hanks)等,甚至連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訂購了一張機票。維珍銀河表示,再兩次試飛後,便會於2022年正式推出太空旅遊服務,預計每年會有約400個太空航班,並預告機票將會漲價。

 

馬斯克(圖右)在布蘭遜升空前,特地跑到他家裏,預祝他飛行順利。同時,馬斯克亦已向維珍銀河購入一張太空飛機機票了。(圖片來源:布蘭遜Twitter帳戶)

 

  相比之下,藍色起源的業務進度則顯得略為滯後,機票定價、服務推出時間等資料尚未對外公布。貝佐斯只肯透露,已經售出約1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太空旅行機票,預計2021年下半年還會再飛兩趟,2022年將增加更多班次,惟暫時未有具體的航班規劃。

 

環繞地球之旅下半年登場

 

  儘管現時以維珍銀河、藍色起源跑得最前,但SpaceX憑藉其深厚的技術根底,卻有後來居上之勢。早於2020年,SpaceX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已成功運載4名專業太空人至國際太空站,可見該公司經已掌握載人宇航技術。

 

SpaceX載人龍飛船堅韌號(Resilience)搭載在獵鷹9號上,於2020年11月15日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標誌著NASA與SpaceX合作的商業載人計劃首次正式載人飛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SpaceX在未來6個月會協助執行兩項平民太空旅行計劃。2021年9月,SpaceX將載送富豪賈里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及團隊執行「Inspiration4」太空任務。這支4人團隊由出資贊助旅程的艾薩克曼、孩提時抗癌成功的醫師助理、投身太空產業的數據工程師、以及地球物理學家所組成。屆時,他們會搭乘龍飛船,環繞低軌道飛行3至4天,在微重力的環境下進行各項科學實驗。

 

  2022年1月,由太空旅遊初創企業Axiom Space提出的「Axiom-1」太空計劃,也會由SpaceX龍飛船協助實現。這項平民太空任務的參與者包括:美國房地產大亨拉里.康納(Larry Connor)、加拿大企業家馬克.帕西(Mark Pathy)、以色列飛行員伊坦.斯蒂比(Eytan Stibbe),另有一名專業太空人陪同前往國際太空站,預計在站內逗留10天。相比起維珍銀河、藍色起源在太空邊緣的短暫滑翔,SpaceX執行的環繞地球飛行任務,旅客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更長,技術難度也更高。

 

2022年1月,Axiom-1太空任務的4名團員將搭乘SpaceX龍飛船飛往國際太空站,停留大約10天。期間,他們不但會進行科學實驗,還會以網上教學方式跟身處地球的學生們交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太空旅遊被批是炫富行為

 

  技術門檻更高的太空旅程將於2023年登場。日本富豪前澤友作早於2018年已包下SpaceX星艦(Starship),預計在2023年進行環繞月球之旅;2021年3月,他公開徵求同行者,想從世界各地召集8名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同遊月球。根據計劃,這趟旅程只會圍繞月球飛行,並不會降落,惟旅客仍可從近距離觀看月球表面,暫未知具體逗留時間。

 

2023年,日本富商前澤友作將乘坐SpaceX星艦,在月球上空環繞飛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或許,前澤嚮往太空之心太過熱切,已等不及兩年後的繞月之旅,於是另行出資包下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提前實現其太空之旅夢想。2021年12月,他會乘坐聯盟號奔馳國際太空站,展開12天太空旅程,成為日本首位平民太空人。

 

為提前實現太空漫遊夢想,前澤友作已於2021年5月跑到俄羅斯接受太空人訓練,預計12月8日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前澤現時身家約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是日本第30大富豪。(圖片來源:翻攝前澤友作YouTube頻道影片)

全球首名平民太空人丹尼斯·蒂托於2001年搭乘俄羅斯聯盟號TM-32飛上太空。20年後,日本首名平民太空人前澤友作也是乘坐聯盟號飛船升空,型號則換上較新型的MS-20。(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太空旅程啟航,當然讓不少太空迷與投資者感到無比興奮,然而也有些人批評這是炫富行為,認為投放於太空探索的資金,應該用作解決地球上的現有問題,例如對抗氣候變化、幫助世界經濟復甦等。面對各方抨擊,布蘭遜回應指,拓展人類對太空的認知,對地球具有很大的實質意義,譬如提升宇航技術,就可發放更多人造衛星,更有效監控氣候變化引起的現象。

 

2030年產值達30億美元

 

  貝佐斯則認為,要徹底解決地球上現存的環境問題,只要把造成嚴重污染的產業遷移至月球,便可令地球回復至清新潔淨的原始狀態。如要達成以上目標,非要推動太空旅行普及化不可,讓搭乘宇宙飛船變得像民航客機般普及,方便商務旅客出差前往月球上的工廠。

 

貝佐斯(圖右)步出太空艙後,不斷重複說:「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一天!(Best day ever!)」(圖片來源:翻攝藍色起源YouTube頻道影片)

 

  馬斯克構想中的太空計劃藍圖就更加宏大了。他指出,地球天然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因此人類應在外太空尋覓第二家園,而火星正是最好選擇。太空旅遊是火星殖民計劃的重要起點,除可驗證載人宇航技術的可行性,還可賺取足夠的開發經費,研製載客量更多的大型宇宙飛船。

 

  市場研調機構Market Study Report預計,全球太空旅行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5.6%,2025年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3.83億美元(約107.87億港元)。瑞銀也認為,隨著以維珍銀河、藍色起源、SpaceX為首的航太企業紛紛投入,加上太空旅遊成本可望持續降低,預測2030年市場規模將成長至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

 

Read More: 【太空經濟時代降臨】貝佐斯辭任亞馬遜CEO,瞓身搞航太旅遊與太空殖民

Read More: 移民火星不是夢?!首份火星城市設計圖曝光,建造崖壁上的太空智城!

 

13/05/2024

AI假照片 | 有圖未必有真相?AI生成假圖觸發不實資訊傳播危機,以數碼浮水印作防偽標記是否最佳解決方法?

#創科 #Smart Living #Google #AI #OpenAI #不實資訊 #假圖片 #假圖 #數碼浮水印 #生成式AI #智慧生活

  俗語說:「有圖有真相」,但隨著生成式AI愈來愈流行,用戶可以輕鬆地利用AI工具產製以假亂真的圖片後,此說法已開始站不住腳了!為降低假圖片、假消息等不良資訊的傳播風險,Google、OpenAI等科技巨頭已先後替AI生成內容加入數碼浮水印,幫助用戶確認圖片是否為AI產製。數碼浮水印是甚麼呢?它是否真的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辨識圖片真偽?

 

建立內容憑證緩解AI假圖亂象

 

  2023年3月,網上瘋傳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身穿白色羽絨外套、戴上墨鏡的圖片,讓人誤以為教宗想改變形象,但這其實是網民使用AI製圖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影像,外界稱之為全球首宗大規模AI假消息傳播事件。2024年1月,詐騙集團利用深偽(Deepfake)技術冒充一家跨國企業的財務長,透過視訊會議要求香港員工將錢轉入指定的銀行帳戶,騙取約2億港元(2,600萬美元),這是香港首起深偽詐騙案件。

 

網民Pablo Xavier利用Midjourney產生教宗方濟各身穿白色羽絨外套的照片,一度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相片來源:Facebook@Guerrero Art)

 

  為遏制上述亂象,AI科技巨頭與影像產業公司遂著手制定內容憑證標準,藉由數碼浮水印技術,在AI生成作品中加入一些人眼不可見的資訊,惟用戶可以透過特殊工具識別該作品是否由AI產製。這種AI內容識別技術可以分為3大陣營,分別為Google的SynthID技術、C2PA聯盟的內容憑證、以及IPTC的中繼資料。

 

添加SynthID浮水印無損畫質

 

  由Google DeepMind開發的SynthID技術,依靠兩個深度學習AI模型來運行:第一個為浮水印產生模型,使用嵌入式浮水印技術,將數碼浮水印直接添加到AI產生的內容,過程中會將浮水印與原始內容對齊,以提高浮水印的不可察覺性;第二個為識別模型,能夠掃描影像或音訊中的浮水印,藉此辨識數碼作品是否由AI生成。

 

  添加SynthID浮水印後,影像畫質不會受損。就算影像曾被裁切、加入濾鏡、更改顏色、甚至使用有損壓縮方案來儲存檔案,浮水印依然會存在。目前可被加上SynthID的影像只限由Google製圖工具Imagen所產生的作品,同時該公司亦表示這項技術「並非萬無一失」且「並不完美」。

 

影像被添加肉眼不可見的SynthID浮水印後,畫質不會受到絲毫損害。(相片來源:Google官方網誌)

即使圖片被加入多重濾鏡,影像中暗藏的SynthID浮水印依然無法去除。(相片來源:Google官方網誌)

 

點擊CR憑證圖示查看影像來源

 

  另一AI內容識別技術是來自C2PA,其全名是「Coalition for Content Provenance and Authenticity」(內容來源和真實性聯盟)。這是由Adobe發起的技術聯盟,成員包括:Nikon、Leica、Microsoft、Intel、ARM等。

 

  這個聯盟建立一個名為「內容憑證」(Content cRedentials,CR)的開放性標準,任何廠商均可以遵循標準替圖片、影片或文件檔案嵌入數碼內容標記。當支援CR憑證的網站發現影像中含有憑證標記,即會在影像右上方加入「cr」圖示;用戶點擊圖示,即可以查看影像的來源資訊,確認作品是否由AI產生。

 

由Adobe Firefly生成的影像作品,右上方均會嵌入「cr」圖示,可供用戶查看影像的來源資訊。(相片來源:Adobe官網)

 

  即使刊登圖片的網站不支援CR憑證識別,用戶也可以把圖片拿到C2PA提供的驗證網站進行辨識,讀取內裏的憑證資訊。再者,CR憑證亦會記下影像的編輯歷史,讓用戶可以追蹤圖片的詳細變化記錄。OpenAI表示,2024年初已替AI繪圖工具DALL·E 3加入CR憑證功能,未來更會把這項識別技術整合到影片生成模型Sora。此外,Adobe影像生成模型Firefly產製的作品,也會自動加插入CR憑證。

 

IPTC中繼資料支援性最為廣泛

 

  最後要介紹的是一項較古舊、但支援性卻更廣泛的內容識別技術——IPTC中繼資料(Metadata)。國際新聞及通訊組織IPTC(International Press Telecommunications Council)在1990年訂定一項描述多媒體狀況的資訊標準,裏面定義了照片標題、照片描述、分類標籤、攝影師與版權等資訊欄目。

 

  IPTC在影像業界已成為廣泛採用的標準,譬如《Photoshop》就可以直接編輯相片中的IPTC資訊。Google I/O 2023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表示計劃在Google圖片搜尋結果中參考IPTC資料來標記圖片。Midjourney、Stability AI、Shutterstock亦已宣布採用IPTC中繼資料來標記其AI生成內容。

 

互聯網一切事物不再是眼見為實

 

  雖然業界已研發出各種AI識別浮水印,但美國馬利蘭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蘇希爾·費茲(Soheil Feizi)卻指出,目前沒有任何一款浮水印是完全可靠的,有心人仍可以想方設法繞過浮水印,這情況就好比資訊安全公司與黑客之間長年累月的網絡攻防戰。

 

  此外,當AI生成內容被插入到人類創作的作品中,浮水印應該如何標註將是一大挑戰。假如有人將真實錄製的錄音檔放入經過AI處理的照片或影片上,那麼平台就要弄清楚如何標記那個部分是AI產生的、那個部分是人類製作的,這將是一項非常繁瑣、易犯錯、兼且具爭議性的任務。盡管如此,有浮水印總比沒有好,至少可以讓公眾意識到,在AI時代下網上一切事物不再是眼見為實!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