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是有心
04/11/2022

香港回來了,顏寧為甚麼不來?

#顏寧 #人才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夢想 #家國情懷

  標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是刻意的。

 

  金融高峰會和7人欖球賽,被政府講成是香港回來了。兩者都是向外國展現香港經歷3年疫情,回來了。是嗎?相信任何人也感受不到。
 

 

  施政報告說要搶人才,搶甚麼人才?

 

  許多人不認識這位美女科學家,顏寧,45歲,全球頂尖生物學家。5年前受聘普林斯頓大學,成為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剛宣布「落戶」深圳,參與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目標是25年後把深圳醫學科學院建成為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機構,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科學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全球卓著。

 

  如果香港像深圳般給予她相信條件和機會,她會來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特區政府官員的創意是不會想得到、整個官僚體制一定想出千萬個理由反對、立法會議員嘛!他們會看看風向再說。

 

  為甚麼講顏寧?因為她是頂級人才,做的研究正正是未來幾十年最吃香的。而我們現在不是說搶人才嗎?

 

  她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後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學位,並繼續博士後研究。夢想是回兩所母校任教,實現了。2007年受聘清華,成為最年輕博士生導師;10年後到普林斯頓,成為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這意味著她高薪厚職,而且終身都在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研究,不怕沒有資金,不用擔心工作,但她還是決定離開。

 

(Twitter圖片)

 

  「深圳是夢想之都,我要在這裏實現自己的下一個夢想。」顏寧星期二上午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以《歸去來兮》為題說,已向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將回國參與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

 

 看看這家還未起步的深圳醫學科學院有甚麼目標?

 

  1、2025年,以深圳醫學科學院為中樞和橋樑的深圳醫學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基本建成,部分重點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針對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術獲得階段性突破,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2、2035年,以深圳醫學科學院為核心引擎的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科技協同創新體更加成熟定型,重點領域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針對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關鍵技術獲得顯著突破,醫學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3、本世紀中葉,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為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機構,粵港澳大灣區醫學科學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全球卓著。

 

  短中長期目標,清晰明確,這就是Strategic Thinking。任何將會加入的人都知道要做甚麼,而不得不佩服深圳市政府的戰略眼光。

 

  深圳醫學科學院是一間集科研轉化、學生培養、經費資助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要成功一定找對人。據顏寧透露當深圳邀請她時,是一拍即合,她強烈感受到了向著夢想努力的興奮和愉悅。

 

  究竟是有深圳醫學科學院的構思先?還是因為顏寧而替她度身訂造這新型研發機構呢?相信兩個可能性都有,只是做科研,她在美國也做著相同的事;培養學生,她也做著;但可以把經費資助這一塊也劃進來,而且由她負責,那麼她真的可以把正在做的和希望做的都做上了。

 

  如她所說可以在這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更多優秀學者,應對人類面對的各種健康威脅,挑戰生物醫學難題,做出真正原創性的突破,回饋社會。

 

  如果在香港,即使有這樣一個機會、一個角色、一個平台,她卻要忙於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應付一個董事局和一個管理委員會,每年要上立法會面對議員質詢,而且請人方面交給獵頭公司,人才的薪酬要和其他院校掛勾……總之,煩到死。

 

  從深圳經濟特區過去突破性的發展,相信他們給予顏寧的自由度,就像當年鄧小平給他們一樣,沒有框框條條,不管怎樣,幹出一片天來。

 

  不過我相信顏寧也不會來香港,因為這裏的人沒有夢想,開口埋口都是錢。

 

  看看特首講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說要招攬過去一年年薪達到港幣250萬或以上,以及畢業於全球100大的大學人士,來港置業和安居7年後,可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還要在過去5年累積3年工作經驗⋯⋯這是甚麼搶人才的措施?簡直不知所謂。

 

  聽聽顏寧說甚麼?

 

  「我的夢想就是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後,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深圳將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那個時候,希望當大家說起生物醫藥的大灣區,首先想到的就是東半球的這裏。」她還現場還公布人才招聘郵箱,「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打造生物醫藥的深圳。」

 

  顏寧有夢想,更有家國情懷了。

 

23/04/2024

STEAM | 如何培育創意解難新一代?將GIS納入STEAM教育!加強數據分析、地理空間認知,擴大本地智慧人才庫

#創科 #GiS #空間智慧 #人才 #STEAM #智慧城巿 #教育 #香港 #新加坡 #數據分析 #科學

  今天世界轉變之快,往往令人無所適從,要掌握世界變化,我們需要培育下一代擁有無窮創意及解難能力。

 

  有見及此,政府在2017 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之一,自此每年都撥款在中小學加強科普及STEM教育,並於2022年加入藝術(Arts﹚元素成為STEAM。而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比以往三年每年向每所小學資助40萬減少了10萬,但仍撥款逾1.3億元資助小學參加「奇趣IT識多啲計劃」,可見政府對此的重視。

 

  STEAM教育的目標在於透過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與實踐技能。雖然教育的宗旨在於作育英才,不宜急功近利,但在投入數以十億公帑下,STEAM的教育成效無疑惹人關注。

 

  如果從高等數學科(即M1和M2進階課程)的報考率這些短期的成果,即香港學生的數理興趣是否有所提升來看,STEAM教學似乎初見成效。再根據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試報考數字,由2017至2023年一直錄得14%至15%,即使到2024年考生總數持續下降,高等數學科不論人數(逾九千)到報考率(18%)都令人有驚喜。

 

  最值得鼓舞的是,在最新的2022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在81個國家及經濟體系中,香港學生表現繼續進步,數學成績穩居第4位,科學亦由第9位攀升至第7,學生的優良表現確實叫人欣慰。

 

  不過,由於STEAM教育是新興的範疇,本地校方和老師在推行時遇到不少挑戰,如對此領域缺乏明確的基本認知、教師培訓及支援不足等。而且,STEAM教育是要令年輕學子透過綜合跨學科知識,鍛鍊解決現實生活難題的能力,以迎接未來的挑戰,因此內容如何與現實生活連結至為重要。

 

  如何確保課程切合現實生活,或許我們可以從屢次在PISA等國際評核中表現優秀的新加坡所推行之相關措施中得到一些啟示。

 

  新加坡早在2014年特設部門推廣STEM。在教師的培訓中,不單有大專院校及STEM專家參與,更在2022年推出的新項目中,「讓教師在科技行業實習2至4周, 從而加深他們的行業知識與商界及科學界合作,確保STEM教育切合現實生活」;而且政府為每所中學的相關應用學習項目,「配對一個業界合作夥伴,可就課程編排提供意見,以及就創科職業生涯分享經驗」。政府這樣與業界的緊密合作,做法被「高度評價」,實屬必然。

 

  其實,要教育切合日常生活所需,便要掌握城市脈搏。城市每日衍生大量數據,擅長數據分析和具地理空間認知的人才也必不可少。要增進年輕人的空間智慧,我認為有必要把GIS納入 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中,既豐富年輕人的解決問題能力,又可以擴大本地的智慧人才庫,為迎接未來種種的挑戰作好準備。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