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經范局
19/01/2023

東盟力拒冷戰重臨亞洲

#冷戰 #東盟 #小馬可斯 #建立穩定關係 #國是訪問 #麥卡錫 #激烈競爭 #新冷戰 #擺脫冷戰 #保持地區政治穩定 #楊榮文 #零和遊戲 #增長綠洲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本月3至5日訪華期間,北京針對亞洲局勢發出一段份量「頗重」的宣示,這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來賓提出的:「推動本地區擺脫冷戰陰影,免於陣營對抗,持續成為發展繁榮高地」。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新年訪華,與東道主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防範冷戰陰影(美聯社)

 
  小馬可斯來北京,是東道主在新年接待的首場外國元首「國是訪問」。本文特別打了引號,是因為當前似乎更為流行於稱為「國事訪問」。「國是」是有出處的,講得通俗一些,如果外交活動達到這個層級,則東道主和來賓就不會只是局限於簽幾項商貿協議,而是要為兩國間「大是大非」的問題做政治性定調。
 
  自從中美所謂「激烈競爭」日趨白熱化以來,「冷戰」或「新冷戰」這兩個名詞頻密出現在中外的媒體評論,或一些西方政治人物的立場宣示中。例如,美國眾院新任議長麥卡錫,就明確主張對華發起制度性和系統性的冷戰。
 
中菲雙邊關係提「擺脫冷戰」
 
  相反,北京官方在過去的表述中,卻一般僅限於提醒國際社會「防範冷戰思維」。在拜登入主白宮之初,北京甚至反對美方用「激烈競爭」來形容兩國關係,仍堅持「世界容得下中美」的一慣立場。
 
  但這一回,習近平在迎接外國元首「國是訪問」時提出「擺脫冷戰陰影」,份量顯然非同一般,反映中方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變得更為嚴峻,冷戰重臨亞洲已經成為「真實的威脅」。域內各國是加入還是抵制冷戰思維,似已成為北京對外發展友好關係時,一個「大是大非」的前提基礎。

 

冷戰曾給東南亞國家留下戰爭創傷(美聯社)

 
  北京為何要在小馬可斯來訪時提出呢?從表面看,此舉似是提醒來賓,中方不會在防範冷戰重燃的問題上容忍太多灰色地帶,菲方在處理對華政策時,必須以慎重態度做出選擇。然而筆者倒是更傾向於相信,有關表述並不是一種提醒,而是反映了中菲雙方的首腦共識,而且這種共識在小馬可斯啟程訪華之前就已形成。
 
  理由之一,是在外交程序上,作為如此高級別的元首訪問,雙方必然會事先就禮遇安排和彼此底線進行充分溝通。
 
  理由之二,是東盟與中國建立穩定的政治關係,和互補的經濟鏈已呈趨勢。去年中共二十大結束後首位訪華的外國元首、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也是來自東盟。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去年初已經生效的基礎上,籌備多年的南海各方行為準則,極可能在年內正式簽署,恐怕沒有哪位參與國領袖會在此刻樂於節外生枝。
 
維多多:絕不讓冷戰流血慘案重演
 
  理由之三,是保持地區政治穩定,力爭在全球經濟賽道上完成「彎道超車」,已成為東盟成員國的內部共識。就在小馬可斯結束訪華後不久,在東盟區內最為舉足輕重國家之一的印尼,總統維多多也就防範冷戰重燃的問題做出重要表態。
 
  他於本月11日在總統府外發表聲明,羅列印尼過去發生的12宗大規模侵犯人權事件,包括在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的反共大屠殺,及90年代末的排華慘案,並矢言絕不會讓上述事件重演。
 
  理由之四,是俄烏戰爭對東盟各國帶來了警示作用。這場戰爭令整個歐洲受到牽連,甚至是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都陷入經濟停頓、通脹飆升、工業外移的困境。以此為鑑,亞洲如果重啟冷戰,導致區內任何一個衝突熱點爆發戰爭,東盟都難以置身事外,恐會步歐盟的後塵。


冷戰結束和全球化進程給東南亞國家帶來經濟發展窗口期,圖為越南首都河內車水馬龍(美聯社)

 
  針對東盟國家對當前國際形勢的集體認識,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日前作了一次很透徹的總結。他舉印尼早前主辦的峇里島G20峰會為例說,維多多總統「在美俄等大國之間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包括在峰會期間組織了首次習拜會。「這就是適合東盟的角色。我們不干涉,而只會表現出禮貌和尊重。」
 
  楊榮文還表示:「當其他大國將他們在東南亞的存在視為一場零和遊戲時,他們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區內國家歡迎所有大國來合作,而不僅僅是中國。
 
與東盟良好關係的前提


印尼總統維多多主辦G20峰會獲得成功,並組織中美「習拜會」(美聯社)


  這位前外長的言下之意很清楚:東盟成員國擁有維多多這類成熟的政治精英,有能力維護國家和區域利益。確實,維多多一方面把高鐵工程批給中國,成功提升國內基建水平;另一方面又在積極推進與特斯拉的建廠合作,使得該國可能在未來的電動車市場,尤其是在東南亞市場扮演重要角色,不排除成為中國品牌的競爭對手。
 
  因此,作為全球經濟的「增長綠洲」,東盟國家在政治上力爭遠離冷戰陰霾,是基於自身的利益,而非從服於「親中」還是「親美」的零和語境。在經濟發展層面上,東盟國家也不再只是滿足於對外資提供廉價勞動力,和開放消費市場的「蠅頭小利」。能否理解東盟的訴求並與之互補合作,將左右大國外交的成敗。

 

25/10/2022

為何今天要講「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 #俄烏衝突 #冷戰 #核戰爭 #烏克蘭 #俄羅斯 #髒彈 #dirty bomb #古巴 #大國博弈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在60年前,回顧這一事件的演變過程和最終結局,有助於判斷俄烏衝突的走向,而這場衝突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1962年10月,美國和蘇聯經過多番對抗與談判,最終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一事達成妥協:蘇聯拆除在古巴的導彈基地並保證不向古巴輸出攻擊性武器;美國保證不再以武力攻擊古巴並私下承諾從土耳其撤走針對蘇聯的導彈。這一結果維護了兩國的利益,也避免在世界範圍爆發一場核戰,今天俄烏衝突中的各方可以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網上圖片)

 

意識形態之爭引發「安全困境」

 

  「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深度敵意的產物,而「冷戰」本身又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意識形態之爭。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執政後期,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了一場對古巴的軍事入侵,試圖推翻古巴共產黨創始人卡斯特羅領導的親蘇政府。1961年1月20日甘迺迪(內地譯作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中央情報局繼續執行這一計劃,組織流亡美國的古巴人於4月17日夜間,在古巴西南的豬灣搶灘登陸,但此次突襲遭到挫敗,不僅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形象和甘迺迪的聲譽,也促使卡斯特羅主動尋求蘇聯的保護。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政府隨後加大對古巴的軍事援助,並在古巴秘密建造導彈基地。由於古巴與美國之間的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古巴若有能力發射中遠程導彈,就可反制美國的再次入侵,並對美國構成較大威脅。

 

  1962年10月14日,美國U-2高空偵察機從古巴上空拍攝照片,清楚顯示古巴正在建造中程和中遠程核導彈基地,這一發現令美國軍方高度緊張,並立即開始做相應的部署。10月16日,甘迺迪與軍方將領及相關部門領導人在白宮開會,立場強硬的軍方主張派轟炸機炸平這些導彈設施,一部分官員主張通過外交途徑向蘇聯發出警告,要求對方改弦更張。

 

  經過一番分析,甘迺迪在10月22日宣布對古巴實施「隔離」(quarantine),派美國軍艦阻止蘇聯繼續向古巴運送武器裝備。他同時致函赫魯曉夫,要求蘇聯從古巴撤走所有導彈和攻擊性武器,否則美國將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此後,部署在公海的美國軍艦開始攔截開往古巴的蘇聯船隻,也有蘇聯船隻掉頭返航,同時美軍部署攻擊古巴,並準備與蘇聯打一場核戰。值得慶幸的是,兩國領導人仍想找到某種妥協,避免走向「世界末日」。雙方經過多日的公開對話和秘密接觸,最終在10月28日達成了前面提到的協議。在蘇聯撤走武器之後,美國解除了對古巴的「隔離」,從此再沒入侵古巴,而且從土耳其撤走了能威脅莫斯科的朱庇特彈道導彈。

 

  在國際關係理論中有「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這個說法,它指的是一個國家因擔心鄰國對自己的安全構成威脅而增強自身軍事實力,其結果是讓鄰國也感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也進一步增強軍力,於是出現軍備競賽。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是一個典型例子,兩國現在均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國當年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試圖推翻古巴政權,導致卡斯特羅請求蘇聯出手相助,其結果是美國感覺受到了威脅。美國領導人在意識形態上的立場是產生這一「安全困境」的主要原因,但其演變過程卻差點導致一場核戰爭。

 

結束軍事衝突需要政治意願

 

  審視60年前這段歷史,可以看到美蘇兩國領導人都是在爭取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都明白,任何意外(擦槍走火)都可能導致毀滅世界的核戰爭,一個不太為人知的小插曲說明了當時事態的嚴重性。

 

  1962年10月27日,在大西洋北部的美軍多艘驅逐艦正追踪騷擾一艘蘇聯海軍的B-59潛艇,試圖迫使其浮出水面,但美軍的艦長們並不知道,這艘潛艇載有配備核彈頭的魚雷。由於潛艇與莫斯科失去聯繫,艇長並不知道地上發生的事情,他認為美軍的挑釁行為意味著發生了戰爭,因此打算發射魚雷予以反擊。但按照操作規定,這必須得到艇上兩名高級軍官的同意。其中一位軍官不同意,而且還勸說艇長改變了想法。這一事件多年後才曝光,阻止發射核彈的瓦西里.阿克希波夫(Vasili Arkhipov)被美國歷史學家稱為「拯救世界的英雄」。

 

  俄烏戰事目前處於膠著狀態,雙方互有攻守。但在輿論戰場上,戰爭可能升級的說法甚囂塵上,這也非空穴來風。美歐官方聲稱,俄羅斯總統普京有可能下令使用戰術核武器;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則公開警告,烏克蘭準備用「髒彈」(dirty bomb,即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炸彈)發動攻擊。戰爭可能升級是因為俄羅斯沒能實現原定的戰略目標,無法「體面地收場」;得到西方援助的烏克蘭軍隊戰鬥力明顯增強,烏克蘭不願在收復失地之前與俄羅斯展開談判;而烏克蘭的最大支持者美國則希望拖垮俄羅斯,因此也沒有尋求政治解決的意願。

 

意識形態優先並非以史為鑑

 

  不同的人對歷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讀。經歷過「古巴導彈危機」的蘇聯人認為,赫魯曉夫做出了過多的讓步,讓蘇聯在國際社會丟了面子。今天的俄羅斯人更是對美國領導人失去信任,因此對通過談判解決與美國的爭端不抱太大希望,這也是美俄兩國近年來無法達成任何重要雙邊協議的主要因素之一。

 

  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試圖增強北約對俄羅斯的制衡力,同時不斷宣傳西方民主與「俄羅斯寡頭統治」之間的衝突,強調支持烏克蘭抗擊俄羅斯就是在捍衛民主自由,實際目的是孤立俄羅斯,削弱其經濟與軍事實力,進而消除西方面臨的安全威脅。

 

  「古巴導彈危機」揭示了核大國對峙的危險,也指明了「挽救世界」的方向,但今天的大國領導人未必以史為鑑,因為有人只想在「零和博弈」中成為勝者,並不在乎達到這一目的要付出何種代價,這可能是國際關係中的最大人為風險。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