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經范局
01/03/2023

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究竟有何作用?

#大國博弈 #俄烏戰爭 #烏克蘭危機 #俄烏衝突 #烏克蘭 #澤連斯基 #俄羅斯 #普京 #北約

  俄烏開戰一周年,北京推出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立場」,針對俄烏衝突方方面面的影響,致力構建出「一碗水端平」的和平進程框架。但也正是因為沒有選邊站,俄烏雙方暫時都堅持各自立場,兩國在和談之間仍然面對一道「高牆」。既然如此,北京推出的立場方針究竟有何作用?

 

俄烏戰爭周年,雙方仍未找到和談契機(美聯社)

 
  事實上,只要羅列以下俄烏衝突中核心「持份者」的各種利益與得失考量,就應該預知和平前路障礙重重:
 
俄烏和談仍面對高牆
 
  一、烏克蘭:雖然獲得北約、七國集團(G7)的大力支持,但經過一年戰爭,國家受到重創,兵力損失巨大,前線急缺炮彈及訓練有素的官兵,而美歐援助的坦克、飛機只是畫餅充饑,因此照道理,烏方應該通過和談找尋喘息之機。
 
  但是,澤連斯基政府在外完全依賴盟國經濟和軍火支援,結果不斷被催促在戰場上爭取重大勝利,以利施援者展示政治成果,結果戰場淪為一個又一個烏軍絞肉機;在內則有民族主義極右力量脅迫,不收復失地絕不罷休,澤連斯基斷也不敢輕易對俄談判「示弱」。
 
  二、俄羅斯:經過一年戰爭,普京並沒有如西方預測般被國內反對派推翻,俄羅斯經濟至少是在短期內也看不到崩盤的可能。無論是戰是和,普京目前都仍掌握無可挑戰的決策權與民意支持度,來施展他與美國及北約的博弈。
 
  但是,國內民族主義極右強硬派正在喪失耐性,他們認為普京對基輔及北約都過於軟弱。在這股力量驅使下,再加上北約高度涉足烏克蘭戰場,普京對內擴大徵兵規模,對外發出核戰警告。在西方媒體仍聚焦於俄軍可能在烏東發起春季攻勢之時,普京卻更可能是在籌備與北約的正面衝突,甚至不惜訴諸核戰。

 

 

大批烏克蘭新兵在接受短期訓練後倉促上戰場(美聯社)

 

  三、美國:隨著俄烏戰爭曠日持久,美國國內尤其是共和黨人正在發出警告:美國應該避免捲入烏克蘭泥沼,盡快抽身以便全力進擊中國。
 
  但是,拜登總統顯然認為,以俄烏和談的形式結束戰爭並不理想。根據近期他的表現,白宮似乎致力於促成歐洲國家繼續援助烏克蘭,完成削弱俄羅斯的戰略目標。而美國則可以空出手來,籌謀台海、南海或是朝鮮半島,屆時中俄兩國就會自顧不暇。
 
  四、歐洲:歐洲本來和美國是「利益共同體」,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歐洲國家名義上透過北約與美國一同「防衛歐洲」,實際上卻把擔子交給美國,自己省下國防經費,全民努力縮短退休年齡,減少每周工時,或是乾脆透過歐盟「分豬肉」,以成就「歐豬」之美名。
 
  但是,美國現在把歐洲國家推上援烏第一線,這就意味歐洲在美俄之間「魚與熊掌」兼得的好日子結束了。單看法、英等國民眾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卻忙於示威要求加薪加福利,就不難看清歐洲民眾對援烏的誠意。事實上,歐盟死活也不讓烏克蘭「乘快車」加入歐盟,就是防止為其戰後重建買單。但更為可怕,且不受歐洲控制的是,如果俄羅斯真的與北約爆發核戰,歐洲文明將會首當其衝。
 
與歐洲共同締造節點和契機

 

俄羅斯國內戰爭情緒高漲(美聯社)

  
  在此背景下,俄烏仍未找到和談「節點」,也就是某個關鍵契機,使得雙方不僅有談的必要,而且還都有足夠的「裏子和面子」,到一張雙方都可接受的桌子坐下來談。而中國立場釋出的最基本信息是,北京願意提供這張桌子。
 
  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此前走訪了歐洲多國,參加了慕尼黑安全會議,最後訪問了克里姆林宮。因此,中方不會不瞭解俄烏跨越和談「高牆」的難度。雖然有關文件方方面面提了十二點,但只在兩點中方表示了「願意」發揮作用:就是第四點啟動和談,中方願發揮建設性作用,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第十二點:中國願為衝突地區戰後重建提供協助,並發揮建設性作用。
 
  烏克蘭要求收復國土;俄羅斯要求烏克蘭無條件投降;美國希望戰火繼續燃燒;這三方暫無談的意願。但中國的兩個「願意」,卻在極大程度上呼應了歐洲的安全與經濟關切。只要推進和談,就可以為步步升高的核對抗威脅帶來冷卻機會;如果歐洲能夠爭取到中國分攤一部分烏克蘭戰後重建工作,也有利於自身的經濟回血。
 
  因此,中方的兩個「願意」,可以理解為先拉動歐洲,一同為俄烏和談締造節點和契機。王毅的歐洲之行首訪法國,雙方敲定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且法方願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反映繼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後,中法也正在尋求合作。
 
防範美國藉機金融閃擊中國
 
  以上是「中國立場」對烏克蘭危機可以起到的最直接作用,但這份文件覆蓋的範圍恐怕遠超於此。例如一,對美國:文件的「一碗水端平」,實際上回應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白宮和華府官員對中國「可能」、「計劃」軍援俄羅斯的一系列指控。避免給予美方口實,一如去年針對俄羅斯般,對華發起「金融閃電戰」,或是加大干預台海力度。
 
  例如二,對俄羅斯:在美俄重新走向敵我對抗的嚴峻國際形勢下,對外公告中國的「一碗水端平」立場,可以預先提醒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國家,在尋求或表述中國的支持時,應遵循十二點方針的框架之內,而不是之外。
 
  最後看美方反應,如前所述,拜登政府致力於推動歐洲繼續透過援烏削弱俄羅斯。如果中國拉動歐洲大國一同對俄烏勸和促談,將不符合白宮預期,且一旦水到渠成,不僅開啟北京參與調解歐洲事務先河,亦意味著美國影響力此消彼長。

 

普京在克宮接見王毅(美聯社)

  
  拜登政府對此肯定堅決反對,絕不答應,更何況炸北溪,射汽球,全憑實力說話,美國絕對能令歐洲的抗俄戰火繼續燃燒。為此拜登政府必須繼續保持對烏克蘭戰場的「做功」,以推高歐洲緊張情勢。但如此一來,美國又如何能自烏克蘭抽身以全力進擊中國?
 
  所以中國立場所應對的,說到底就是亞歐一盤棋。在北京發表有關立場之前,還一度有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發表《和平宣言》,事實證明北京最後更傾向於放慢節拍。
 
  相信在未來數月,北京會依據美方在台海等地區的動作,針鋒相對調整對亞歐整體戰略。北京對烏克蘭危機的具體促和方案,亦會趁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法國總統馬克龍及歐盟領導層訪華,以及習近平訪莫斯科的節點,一步一步地對外宣示。

 

24/04/2024

異見的喀拉拉邦,帶出印度大選以巴元素

#容我世說 #印度 #莫迪 #喀拉拉邦 #以巴衝突 #大國博弈 #大選 #國際動態

  當國際媒體聚焦劇變的中東局勢之際,同樣具有影響力的南亞大國印度,已於4月19日舉行矚目的大選。印度有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之稱,有接近10億選民之多。而其投票時間過去一般以月計,今年將至6月1日才結束,歷時6周,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大選。

 

  相信大家對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不會陌生,他在全球事務上經常擺出高調姿態,甚至自視為全球南方的領導者,卻與南方國家的立場並不一致,例如以巴衝突,南方國家幾乎全都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地帶不合比例的所謂「報復行動」,根本就是對加沙巴人進行種族大屠殺,莫迪竟選擇站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一邊,近年他更成為美國亞太計劃中要拉攏的主要對象,他便順水推舟依仗美國勢力抗衡中國。

 

莫迪對穆斯林採取仇視態度,故在以巴問題上和美以兩國連成一線。(AP)

 

  在國內,莫迪早被反對派視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煽動者及極右分子,他在其2014年第一任期上台不久,即對國內穆斯林社區進行大清洗,難怪他對巴勒斯坦穆斯林採取仇視態度,作為南方大國卻和美以兩國連成一線,這和印度反殖民主義的先輩們明顯非常不同。

 

  1947年印度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反對以色列瓜分巴人土地,到1974年成為首個承認巴解組織作為阿拉伯世界合法代表的國家,1988年又表態支持巴人建國,並長期和巴人自治政府維持緊密外交關係。雖然印度承認以色列國,但關係低調。


  可是到了莫迪,他卻來了一個大轉彎,他除強烈譴責哈馬斯的「恐怖襲擊」,更第一時間宣布堅決支持以色列。事實上,莫迪執政期間已逐步靠攏以色列,兩國軍事合作緊密,現在印度已是以色列最大軍火買家,佔以色列軍火出口總額的30%以上,交易額共約20億美元。因此,對聯合國大會就加沙停火投票,印度不是反對便是棄權,絕不支持。如是者,印度在全球南方脫穎而出,變成以色列的新聯盟和戰略夥伴。

 

印度國內有支持巴勒斯坦的聲音,但被政府強力打壓。(AP)

 

  就今輪的以巴衝突,印度國內聲音兩極,不過仍以親以色列聲音為大,這是由於無論印度主流媒體或社交媒體,都充斥著對巴人的偏見和虛假資訊,而政府亦一方面加強打壓親巴人士的聲音和行動,另方面則大力宣揚支持以色列將令印度躍升為世界大國、西方重要盟友,有利印度在全球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換言之,親以色列合乎印度長遠發展利益。至於印度的穆斯林,在莫迪眼中,卻是國家「毒瘤」,阻礙了國家發展,可說是極盡醜化印度穆斯林社群之能事。


  可是,南印度最大城邦喀拉拉邦,卻成為莫迪最大的異見者,並且是親巴人士的大本營,自去年10月以色列在加沙進行大規模襲擊以來,該城邦示威不斷,莫迪無法把他們的聲音壓下來。而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即使在其他邦份氣勢如虹,但一直在喀拉拉邦的選舉中敗北。


  喀拉拉邦是穆斯林的聚居地?非也,但它卻有著左翼傳統,現今仍由印度共產黨主政,並是首個印度邦份推行參與式民主,也是首個邦份實現接近零文盲人口,教育水平為全國之冠,雲集了印度不少知識分子。該邦不是嚇人的共產地區,事實上它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視為人間天堂,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喀拉拉邦著重教育,是印度首個邦份實現接近零文盲人口。(AP)


  不過,喀拉拉邦不僅是個旅遊地方,還是個社會實驗重要之地,該地區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推動民眾科學運動(KSSP),由此令民生大有改善,因而獲得國際級另類諾貝爾獎「優質民生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


  1963年,有一群以科學界為主的印度知識分子,他們走在一起,分享共同的理念,這就是科學不應繼續作為有權勢者的專利。因此,這群知識分子決心把科學從有權勢者手中奪回來,好讓科學重回人民的懷抱。以前科學知識一直被一小部分所謂權威人士、學者壟斷,不能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產生關係。這種割裂的科學知識,由於與大眾脫節,因此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反之卻進一步鞏固特權階級的既得利益。日新月異急速發展的科技,令大多數的弱勢者對其愈加依賴。當上層與下層對科技知識的鴻溝愈來愈大時,社會分化亦愈加嚴重。在這個情況下,KSSP正式展開,打開一條出路,讓科學逐步普及化。


  在行動方面,KSSP成員又成立「人民計劃運動」,他們捲起衣袖,走進各大小農村,興建圖書館,把外國的基本科學書籍,繙譯成本地語言,然後定期辦聚會,給予村民參與科技討論的機會,目的是令村民掌握基本科學知識,並懂得如何應用到生活裏去。不過,最重要的是,當科學普及化後,老百姓明白邏輯思維,破除封建傳統,提高自理能力,生活獲得極大改善。

 

邏輯思維在喀拉拉邦風行,當地老百姓不易被莫迪政府洗腦。(AP)


  在這個背景下,加上喀拉拉邦在地理上最靠近西亞,歷史上和阿拉伯人又有不少貿易往來,因此不易給莫迪政府洗腦,並在以巴問題上發出挑戰莫迪的最大聲音,為今次大選注入了以巴元素。當地反對派更指出,如果莫迪繼續執政,印度人將失去許多自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