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葉劉的地球儀
02/04/2024

香港發展要應對三大趨勢

#立法會 #葉劉的地球儀 #香港 #一國兩制 #政治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 #港聞娛樂 #國安法 #23條立法 #大灣區 #科技 #人工智能 #香港經濟發展 #政情

  復活節長假期前,香港特別行政區終於達成其歷史任務,《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於3月19日在立法會順利三讀,並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隨即在23日刊憲,正式成為香港的法例。至此,香港成功為《基本法》第23條自行立法,落實了全國人大「5.28決定」及《香港國安法》所規定的憲制責任及義務,完善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制和執行機制。加上過去數年,我們完善了選舉制度,順利進行了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和區議會選舉,做到「愛國者治國」,全面提高治理水平。

 

以「零起點」思維應對三大趨勢

 

  我認為,香港能走到這一天,殊不容易,要感謝中央政府過去一直以來對香港的關愛,屢屢出招,為香港掃平障礙,讓香港踏平崎嶇。今日,特別是復活節長假期後,象徵香港正踏在夏寶龍主任強調的「零起點」上,我們要由零開始,重新思考在目前複雜多變的大環境下,香港應如何建設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以全新面貌邁步向前,讓「一國兩制」的實施,進入新階段。

 

 《基本法》第23條成功立法,香港應以全新面貌邁步向前。(政府新聞網圖片)

 

  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有心有力,日忙夜忙,一方面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廢寢忘食,另一方面為了提振經濟,辦盛事、搞藝術、日夜繽紛。我認為現在是時候,以「零起點」思維,思考一下香港正身處甚麼位置、面對甚麼挑戰,又應以甚麼策略來應對。而我認為,香港正面對三大趨勢(three mega trends)的挑戰。

 

融合大灣區衝擊香港經濟

 

  第一個大趨勢是大灣區融合。特區政府經常強調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背靠大灣區的優勢,達致多贏,然而,通達大灣區的交通日益便利,港人北上頻繁,卻讓香港承受衝擊。

 

  自去年2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港人的生活及消費模式發生變化,北上消費成風,加上「港車北上」、電子支付等愈來愈普遍,這年來,港人除了北上飲啖茶食個包,還喜歡光顧倉儲式大型超市,北上配眼鏡、整牙等等,從飲食零售到專業服務,價廉物美性價比高,搶了香港不少生意。港人除了周末北上,長假期更甚,例如今個復活節假期,單是3月29日假期首日,便有70萬人次離境,當中52萬人次經陸路口岸北上,5日假期更累計有190萬人次北上,出入境口岸盛況空前,香港市面卻冷冷清清。

 

自從中港恢復通關,港人北上消費成風。(Shutterstock)

 

  此消彼長,本地經濟承受這趨勢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冰室、茶餐廳等本地飲食業,不少老店、連鎖店都逃不過結業命運,近期頻頻傳出連鎖食肆結業的壞消息,結業潮甚至讓社交平台「執笠關注組」爆紅,叫人感慨。

 

生產要素未平衡流通

 

  我十分認同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先生的分析,香港是要與大灣區融合謀求發展,但若考慮「人」、「貨」、「資金」、「數據」等幾個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目前並非完全雙向自由流通。港人自由北上,但內地旅客並非自由南下;資金、數據亦未做到完全開放南下。生產要素流通不平衡,香港自然處於劣勢,未能完全運用大灣區的優勢,未能分享融合大灣區的紅利。

 

  理論上來說,香港「咩都貴」,要抗衡大灣區的競爭,便要「大減價」,但是若要全面減成本減租金減人工來競爭,香港會很痛苦。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駕馭這局勢,例如怎樣運用大灣區的資源與香港互補,減低香港的成本;長遠而言要謀求生產要素的互相流通。

 

思考如何運用大灣區資源

 

  舉例說,香港最缺的是土地,造地時間長、成本高,北部都會區或人工島也不能一蹴而就。那麼,我們能否與大灣區合作,更好地運用大灣區的土地資源?例如安老業,在香港買地或租地興建安老院舍都成本高昂,能否推動大灣區安老,讓香港長者在大灣區院舍居住?以目前交通配套那麼便利,屆時港人子女北上探親也很方便。

 

香港科技創新起步遲

 

  第二個大趨勢是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過去香港並沒投放資源在科技創新,回歸前,港英政府沒興趣搞科技,沒投入資源做研究、開發,因此香港一直缺乏原創科技。回歸後,幾位行政長官算是正視科技發展,投入了不少資源,今屆政府更成立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奈何香港起步已遲,必須急起直追。

 

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世界新趨勢,香港明顯落後於人。(iStock)

 

  香港在應用科技方面有優勢,但原創科技未能產業化。當初我們的八達通卡領先大勢,卻沒乘勝追擊電子錢包、電子支付等發展,到內地後發先至,電子支付舉國盛行,甚至已有刷臉支付,我們仍是拿著一張八達通卡。此外,香港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均落後於人,特區政府幾乎每次推出新的電子系統都會發生網絡大塞車等各種「甩轆」,這大致是因為作為成熟的經濟體,香港某程度上習慣於舊模式,不容易成功突破。

 

有效運用人工智能提高生產紅利

 

  人工智能的衝擊更大。作為西方創新科技的龍頭,矽谷近10年的發展也缺乏創新,直至人工智能一鳴驚人,例如運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訓練人工智能,ChatGPT的表現石破天驚。人工智能可使生產流程自動化,逐漸取代人類一些工種和職位,西方社會比香港更早面對這衝擊。以目前的大趨勢而言,人工智能創造的價值,在華爾街創造了財富,蘋果(Apple)、英偉達(NVIDIA)、微軟(Microsoft)、Meta等「科技七巨頭」領跑大市,但是一般人未享受得到。

 

  我認為長遠而言,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雖然會令一些工種消失,但同時會衍生其他新工種、新職位,香港要與世界共同面對,培養及引入科技人才,有效運用人工智能,提高生產紅利(productivity gains)。

 

中美長期角力影響香港發展

 

  第三個大趨勢是中美長期角力、地緣政治帶來的衝擊。

 

  美國自命世界一哥,不容許別國有超越其領導地位之勢,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技和經濟的驚人發展,美國至為忌憚,於是發展出「中國威脅論」,中國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俄羅斯,成為頭號競爭對手,甚至敵人。

 

美國將中國當作頭號敵人,處處打壓。(Shutterstock)

 

  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時,揭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到拜登上場,直接推進至中美科技戰,美國透過關稅、禁止科技出口至中國等各種手段,與盟友一起圍堵中國,打壓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香港經濟難免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持續打「香港牌」,透過香港打壓中國,長年對香港內部事務指手劃腳,甚至制裁中央及香港官員。例如美國剛於3月29日發表2024年《香港政策法》報告 (2024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指摘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實施《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是打壓人權自由,違反《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威脅美國的在港利益等等,完全扭曲香港實況。

 

中國沒因「見頂論」而見頂

 

  待至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崩潰論」、「中國見頂論」紛紛湧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27日假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工商界及戰略學術界代表時,明確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兩國是合作還是對抗,事關兩國人民福祉和人類前途命運」,又說「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潰論,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大度又有底氣。

 

  正如習主席指出,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事實上,去年習主席和拜登在美國三藩市會面的歷史性「習拜會」,達成了一些共識,習主席認為中美關係「應該穩下來、好起來」,香港自然受惠。

 

  香港始終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是中國的窗口,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法治和制度優勢,必須站穩「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企位,在複雜的中美關係下靈活變通,縱使困難,仍要克服挑戰。

27/05/2024

立法會改革芻議

#港是港非 #立法會 #政情 #議員 #改革 #政治

  第七屆立法會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平情而論,今屆議員引入了大量專業、科技及學術界菁英,論政質素大幅提升,審議法案時更加全程投入,確實為政府提供大量寶貴意見。然而,民間對今屆議會的工作似乎認識不多,對議員的印象亦模糊不清,明顯地對議會爭取社會信任及支持有不利的地方,近期更傳出下屆議會可能需要「大換血」。筆者無意為任何人辯護,只是想指出在新時代下,舊的運作模式已經不管用,立法會不應該繼續擁抱已經過時、港英留下來的議政制度,行政立法既然已經成為執政聯盟,政府應該大膽改革,給議會更大的權責,讓議會有更大的發展舞台,以爭取社會的信任。
 
  市民對議會有距離感,筆者總結有多項原因。第一,新一屆政府用愛國者治港模式,議會不再以對抗的方式論政,改為議員「坐而論道」,簡單講,就是議會不再重演吵吵罵罵的鬧劇,對於喜歡「剝花生睇Show」的普羅大眾,自然再無吸引力。第二,新一屆議會由70個議席增加至90席,但議會時間並無大幅增加,每個議員發言時間、質詢及提議案的機會明顯減少,議員表現空間大大壓縮,議員通常只有5分鐘發表一篇演說,而且每次辯論有多達數十人輪流發言,有時的確給人「滾水淥腳」的感覺,個別議員發言難以吸引市民、媒體注意。第三,由於大幅增加專業背景的議員,議政的題材除了必不可少的民生問題,其餘增加不少經濟、專業及科技題材,這些題材無疑對香港很重要,但一般市民難免聽不明白,傳媒亦少有報道。第四,議會未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一個缺少明星的舞台,自然難以吸引觀眾垂青。據筆者觀察,新議員中不乏「有料到」的議員,當中有人雄辯滔滔、有人專精法案,更有網絡KOL,可惜少有能突圍而出,獲得全港性知名度,究其原因,與上述提及的議會環境有關。另外,新議員大多沒有加入政黨(鬆散的聯盟不算數),無政黨的培訓及背後支持,要突圍是難上加難。
 

立法會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應就新形勢作出改變。(Shutterstock)

 

  筆者相信,議會既然已出現質及量的變化,舊有制度亦應就新形勢而作出改變,以增加議會的功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可考慮下放權力,讓議員參與更多法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法例起草完全由官員主導,通常先由官員提出有立法需要,然後公開收集議員及持份者意見,當收集好基本資料後,官員就會閉門以機密方式進行研究,並定出法例框架,以至所有細則,最後公開諮詢社會意見,但此時法例及政策基本已經拍板,細則可以傾,但大原則已經不能改變。

 

  所以,政府制訂法例的方式,過去曾被指為「閉門造車」,法例有時亦難免出現離地的情況。今日行政立法已經是執政聯盟,政府應該依重議會了解民情的專長,在政府閉門研究階段引入新機制,成立專責小組,安排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參加的議員只要簽訂保密協議,就可以全程或在有需要時參與法例的研究及討論,議員一般了解民情、熟悉行業情況,官員則掌握資源運用的原則、精通法規的要求,如果兩者的優點能結合,對政府施政有極大幫助。
 
  另外,同時政府亦可以要求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為政策進行定量、定性研究,甚至安排議員落區了解民意風向,確保政策不會離地,這亦是議員應該做的事。筆者期望,有關建議可以提高議會「含金量」,同時又可以擴闊議員的工作層面,增加議員的貢獻,社會將更重視議員的工作及意見,同時又可以吸引更多菁英願意擔任議員工作。

 

在杜葉錫恩的年代,立法局申訴部是為小市民出頭的象徵。(網上圖片)

 
  其次,應考慮擴大立法會申訴部的職權。社會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立法會有一個申訴部,過去在杜葉錫恩的年代,曾經是為小市民出頭、備受尊崇的象徵,但今日已經式微,市民寧願向電視台投訴節目求助。事實上,電視台節目成功之處,就是得到官方、公私營機構的重視,投訴往往得到認真處理。所以,要建立議會的威信,政府可以制定高層次架構,要求各部門快速回應議會的個案,申訴部由於不屬於政府部門,只要議員同意,毋須次次跟足程序,可以化繁為簡便利行事,爭取更快速、更有效地為市民排難解紛。申訴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相信效果未必會比電視節目差。有前輩嘗言道:「幫到市民嘅,就係好議員」,筆者以為甚是,所以重振申訴部的威望,是值得立法會深思!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