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暢所欲妍
03/09/2018

蘇州最後的一艘艇

#23條立法 #政改

  廣東話有一句精警叫做「蘇州過後冇艇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年七一特區新班子就職典禮上,也引用過這香港俗語。

 

  當日我們的理解是,習主席希望香港人掌握國家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今日看來,言不止此。

 

  前立法會曾鈺成主席最近忽然提出不如政改與23條一同諮詢,巧合地,上星期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跟林鄭會面時,也開出同樣條件:先完成政改,我就跟你傾23條。

 

  明眼人都知道,23條加政改,是一場火星撞地球,必然引起宇宙大爆炸。2003年,23條引發50萬人上街;2014年,政改導致79日佔中。兩顆都是政治導彈,綁在一起,唯一好處,是死一次好過死兩次。

 

  有些東西,放棄了就沒法回頭。2003的23條和2014的政改,原來都是蘇州最後的一艘艇。

 

  十五年前的23條,現在看來其實很寬鬆,當年沒有港獨沒有民族黨沒有分離主義,大家也沒想到短短十餘年間小島巴閉到可以脫離國家獨立成國,於是那年頭擬定的23條根本治不了今日的罪。

 

  阿爺要多謝那五十萬上街的人,如果不是他們煞停,我們拿著當年那23條,會對著今天的叛國者頓足鎚胸。阿爺更要多謝FCC和陳浩天,他們給了大家一個極佳案例,套用在這些罪行,我們知道23條該怎樣寫,才可嚴懲那些明明暗暗的分裂者。

 

  至於政改,是四年前的一紙建議,本來香港人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反對派否決了,反而讓阿爺看清楚,原來這建議並非滴水不漏,隨時會選到像曾俊華這種人,於是,蘇州過後真的冇艇搭了。

 

  別再奢望甚麼政改,人家奉上一顆鑽戒,你兜頭撥一盆冷水,然後說,再送過,要大顆的。

 

  天外有天,世間絕色不只你一人,愛和忍其實都有底線,過了,就成了恨;錯過了,更沒法回頭。

 

02/04/2024

香港發展要應對三大趨勢

#立法會 #葉劉的地球儀 #香港 #中美關係 #政治 #政情 #港聞娛樂 #國安法 #23條立法 #大灣區 #科技 #人工智能

  復活節長假期前,香港特別行政區終於達成其歷史任務,《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於3月19日在立法會順利三讀,並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隨即在23日刊憲,正式成為香港的法例。至此,香港成功為《基本法》第23條自行立法,落實了全國人大「5.28決定」及《香港國安法》所規定的憲制責任及義務,完善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制和執行機制。加上過去數年,我們完善了選舉制度,順利進行了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和區議會選舉,做到「愛國者治國」,全面提高治理水平。

 

以「零起點」思維應對三大趨勢

 

  我認為,香港能走到這一天,殊不容易,要感謝中央政府過去一直以來對香港的關愛,屢屢出招,為香港掃平障礙,讓香港踏平崎嶇。今日,特別是復活節長假期後,象徵香港正踏在夏寶龍主任強調的「零起點」上,我們要由零開始,重新思考在目前複雜多變的大環境下,香港應如何建設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以全新面貌邁步向前,讓「一國兩制」的實施,進入新階段。

 

 《基本法》第23條成功立法,香港應以全新面貌邁步向前。(政府新聞網圖片)

 

  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有心有力,日忙夜忙,一方面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廢寢忘食,另一方面為了提振經濟,辦盛事、搞藝術、日夜繽紛。我認為現在是時候,以「零起點」思維,思考一下香港正身處甚麼位置、面對甚麼挑戰,又應以甚麼策略來應對。而我認為,香港正面對三大趨勢(three mega trends)的挑戰。

 

融合大灣區衝擊香港經濟

 

  第一個大趨勢是大灣區融合。特區政府經常強調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背靠大灣區的優勢,達致多贏,然而,通達大灣區的交通日益便利,港人北上頻繁,卻讓香港承受衝擊。

 

  自去年2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港人的生活及消費模式發生變化,北上消費成風,加上「港車北上」、電子支付等愈來愈普遍,這年來,港人除了北上飲啖茶食個包,還喜歡光顧倉儲式大型超市,北上配眼鏡、整牙等等,從飲食零售到專業服務,價廉物美性價比高,搶了香港不少生意。港人除了周末北上,長假期更甚,例如今個復活節假期,單是3月29日假期首日,便有70萬人次離境,當中52萬人次經陸路口岸北上,5日假期更累計有190萬人次北上,出入境口岸盛況空前,香港市面卻冷冷清清。

 

自從中港恢復通關,港人北上消費成風。(Shutterstock)

 

  此消彼長,本地經濟承受這趨勢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冰室、茶餐廳等本地飲食業,不少老店、連鎖店都逃不過結業命運,近期頻頻傳出連鎖食肆結業的壞消息,結業潮甚至讓社交平台「執笠關注組」爆紅,叫人感慨。

 

生產要素未平衡流通

 

  我十分認同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先生的分析,香港是要與大灣區融合謀求發展,但若考慮「人」、「貨」、「資金」、「數據」等幾個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目前並非完全雙向自由流通。港人自由北上,但內地旅客並非自由南下;資金、數據亦未做到完全開放南下。生產要素流通不平衡,香港自然處於劣勢,未能完全運用大灣區的優勢,未能分享融合大灣區的紅利。

 

  理論上來說,香港「咩都貴」,要抗衡大灣區的競爭,便要「大減價」,但是若要全面減成本減租金減人工來競爭,香港會很痛苦。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駕馭這局勢,例如怎樣運用大灣區的資源與香港互補,減低香港的成本;長遠而言要謀求生產要素的互相流通。

 

思考如何運用大灣區資源

 

  舉例說,香港最缺的是土地,造地時間長、成本高,北部都會區或人工島也不能一蹴而就。那麼,我們能否與大灣區合作,更好地運用大灣區的土地資源?例如安老業,在香港買地或租地興建安老院舍都成本高昂,能否推動大灣區安老,讓香港長者在大灣區院舍居住?以目前交通配套那麼便利,屆時港人子女北上探親也很方便。

 

香港科技創新起步遲

 

  第二個大趨勢是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過去香港並沒投放資源在科技創新,回歸前,港英政府沒興趣搞科技,沒投入資源做研究、開發,因此香港一直缺乏原創科技。回歸後,幾位行政長官算是正視科技發展,投入了不少資源,今屆政府更成立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奈何香港起步已遲,必須急起直追。

 

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世界新趨勢,香港明顯落後於人。(iStock)

 

  香港在應用科技方面有優勢,但原創科技未能產業化。當初我們的八達通卡領先大勢,卻沒乘勝追擊電子錢包、電子支付等發展,到內地後發先至,電子支付舉國盛行,甚至已有刷臉支付,我們仍是拿著一張八達通卡。此外,香港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均落後於人,特區政府幾乎每次推出新的電子系統都會發生網絡大塞車等各種「甩轆」,這大致是因為作為成熟的經濟體,香港某程度上習慣於舊模式,不容易成功突破。

 

有效運用人工智能提高生產紅利

 

  人工智能的衝擊更大。作為西方創新科技的龍頭,矽谷近10年的發展也缺乏創新,直至人工智能一鳴驚人,例如運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訓練人工智能,ChatGPT的表現石破天驚。人工智能可使生產流程自動化,逐漸取代人類一些工種和職位,西方社會比香港更早面對這衝擊。以目前的大趨勢而言,人工智能創造的價值,在華爾街創造了財富,蘋果(Apple)、英偉達(NVIDIA)、微軟(Microsoft)、Meta等「科技七巨頭」領跑大市,但是一般人未享受得到。

 

  我認為長遠而言,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雖然會令一些工種消失,但同時會衍生其他新工種、新職位,香港要與世界共同面對,培養及引入科技人才,有效運用人工智能,提高生產紅利(productivity gains)。

 

中美長期角力影響香港發展

 

  第三個大趨勢是中美長期角力、地緣政治帶來的衝擊。

 

  美國自命世界一哥,不容許別國有超越其領導地位之勢,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技和經濟的驚人發展,美國至為忌憚,於是發展出「中國威脅論」,中國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俄羅斯,成為頭號競爭對手,甚至敵人。

 

美國將中國當作頭號敵人,處處打壓。(Shutterstock)

 

  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時,揭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到拜登上場,直接推進至中美科技戰,美國透過關稅、禁止科技出口至中國等各種手段,與盟友一起圍堵中國,打壓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香港經濟難免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持續打「香港牌」,透過香港打壓中國,長年對香港內部事務指手劃腳,甚至制裁中央及香港官員。例如美國剛於3月29日發表2024年《香港政策法》報告 (2024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指摘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實施《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是打壓人權自由,違反《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威脅美國的在港利益等等,完全扭曲香港實況。

 

中國沒因「見頂論」而見頂

 

  待至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崩潰論」、「中國見頂論」紛紛湧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27日假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工商界及戰略學術界代表時,明確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兩國是合作還是對抗,事關兩國人民福祉和人類前途命運」,又說「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潰論,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大度又有底氣。

 

  正如習主席指出,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事實上,去年習主席和拜登在美國三藩市會面的歷史性「習拜會」,達成了一些共識,習主席認為中美關係「應該穩下來、好起來」,香港自然受惠。

 

  香港始終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是中國的窗口,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法治和制度優勢,必須站穩「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企位,在複雜的中美關係下靈活變通,縱使困難,仍要克服挑戰。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