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行政人員
17/05/2017

【新加坡直擊】醫護擇星離港心聲

  本港公營醫療機構肩負照顧大部分港人的醫療需要,醫護人員工時長,能夠花在病人的時間也不多,但急症室、專科門診依舊排長龍,當中有沒有延誤治療黃金期,難以說準,但最終要承受問題的,永遠是最基層的香港市民。

 

  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有醫護人員情願遠赴他國執業,爭取更多與病人相處的時間、更多的私人時間以紓緩壓力。在新加坡任牙醫4年的港人梁頌煒與朋友在當地開設牙醫診所,現已擴展3間分店,沒有回流之意;先後兩次到新加坡工作的物理治療師李慧明,期間曾回港工作,她說兩地的招聘制度反映了對人才重視的差異。

 

  「人手不足」四個字未免簡化了問題,身兼立法會醫學界議員及律敦治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的陳沛然點出,背後關乎政府的經常撥款,因為人口老化、人口增長等因素不在政府考量之中,醫院歸根究柢只能「睇餸食飯」;而過往政府曾以增加大學學額應付人手需要,結果這些年來,個別醫護範疇卻出現畢業生過剩問題。

 

  政府正就本港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進行策略檢討,預計今年第二季公布報告,最終方案會不會重蹈覆轍,學額大增卻配套不足,仍有待報告出爐揭曉。

 

嚮往慢活 上車較易 港人獅城開3間牙醫診所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早前公布「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香港大學牙醫學院連續兩年奪得全球第一名,港大牙醫學院也是香港唯一一間設有牙醫學位的大學。惟入學門檻高,部分未獲取錄的學生只好遠赴海外升學,一嘗牙醫夢,現居新加坡的港人梁頌煒(Rocky)就是其中之一。

 

在新加坡當牙醫4年的Rocky,認為新加坡的生活節奏較慢,工作沒有太大的壓迫感,整體工作環境較香港理想。

 

歡迎專才免考執業試

 

  「考完A-Level(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之後,我先開始諗吓自己將來想做乜,以我的性格,唔鍾意做文書工作,鍾意郁手郁腳咁做嘢。」遂萌生起當牙醫的念頭。當時,Rocky考獲的A-Level成績不算標青,若留港升學只能入讀較普通的科目,並非他心儀的牙醫學位,故他先到美國修讀牙醫先修課程(Pre-dental Course),再透過面試考獲澳洲著名的學府阿德雷得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牙醫學位,畢業後從沒想過回港工作。

  

  在外國讀書多年,他早已適應外國的生活節奏,「我份人唔止睇工作,主要睇生活節奏和感覺。其實我一直無諗過返香港工作,因為工作前景唔太好,生活也有好大壓迫感。相比起外國,生活步伐慢啲,空間也大啲。」

 

  在外國升學,不少港人都會同舟共濟,互相照顧,他就讀的大學,每年只取錄一至兩名港人,彼此間更為團結,也不時交流牙醫行情。Rocky指出,不少港人畢業後都會在新加坡工作,「新加坡無香港咁壓迫,也無澳洲咁hea。」加上新加坡採取歡迎專才政策,以Rocky為例,他就讀的大學在政府豁免考試的列表中,只要有診所願意聘請他工作,即可免除執業試。「佢地政府探取好Open(開放)的態度,歡迎專才入嚟(工作),唔單止牙醫,如果有其他特別的技能,佢都好歡迎。」

  

合資開診所 3年開3店

  

  4年前,他剛到新加坡工作,先在牙醫診所打工。牙醫診所一般採取拆帳形式計算薪金,多勞多得,普遍牙醫薪金為1.5萬新加坡元(約8.3萬港元)。工作一年後,他與朋友合資開設Casa Dental牙醫診所,第一間選址在新加坡金文泰(Clementi)組屋附近的舖位,租金約8,000新加坡元(約4.2萬港元),3年間已擴展至3間分店。

 

Rocky的診所選址新加坡組屋附近,平日人流極旺。

 

  Rocky主要負責金文泰店,內設2間診療室,可進行大部分的牙齒護理的療程和手術(除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外),也引入較好的儀器,如3D電腦斷層掃描(3D CT Scan Imaging)。

 

  雖然診所不在市中心和旺區內,但選在組屋前的地舖開業,人流甚旺,平日也有不少公公婆婆去睇牙。他和拍檔做過不少牙科手術,一個傳一個,建立一定的口碑,更試過有印尼華僑專程來睇牙,「佢哋係網站上見到評價唔錯,專程由印尼去新加坡做(牙科)手術。」

 

  在新加坡工作4年,現時30歲的Rocky一直希望擁有自己物業,他認為香港樓價「太癲」,難以置業,這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令他不回流返港,在新加坡工作和儲錢較易「上車」。兩年前,他已取得PR(永久居民)身份,買樓前做足功課,單是睇樓已睇了一年,近日終於購入一個心儀的複式單位,面積逾1,600平方呎,「其實拎PR(永久居民)和Citizen(公民)的分別是5%的印花稅,買樓會平啲。既然我都瞓咗身,買咗樓,也唔急於要入新加坡籍。」

 

Rocky(右)表示家人也支持他到外國工作。

 

港設許可試 回流牙醫需考牌

 

  在外國大學修讀牙科學位,且完成不少於4年的屬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批准類型的全時間牙科訓練後,有意在香港註冊成為牙醫者,均須通過由委員會舉辦的許可試,才可取得註冊資格。許可試分為筆試、實務考試和臨床考試,各部分所需的費用為5,810元。

 

月入兩萬即可申請居留

 

  新加坡政府一向歡迎高階專才就業,今年1月1日起更新規定,若申請者每月薪金有逾3,600新加坡元(約1.98萬港元),可申請最高級別的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簡稱EP),學歷和工作經驗也是獲得EP與否的考慮因素之一。EP不設申請限額,首次申請需兩年更新,其後每3年更新一次。申請者大多為高技術、經理或主管級人員,他們可永久居住在新加坡,也可以申請公民(Citizens)身份。

 

 

照顧新加坡國家隊員 物理治療師雙城記

 

  相約李慧明在其工作的新加坡體育學院訪問,不太懂廣東話的學院職場同場,記者與李慧明兩名香港人不得不展開一場英語訪談。雖說大家都會說英文,但事前總覺怪怪的,直至訪問開始,李慧明開口說得一口流行「Singlish」(新加坡英文),差點以為她是新加坡人,「有時候新加坡人都會奇怪,為甚麼一名香港人會說新加坡英文,但要更容易融入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說他們的語言。」

 

就算上司是工作狂,李慧明說比上司早走,都不會感到尷尬,而放假時,她喜歡踩單車、與朋友到處「搵食」,形容新加坡的生活沒有香港人想像中沉悶。

 

醫管局凍結招聘被迫離港

 

  李慧明現為新加坡體育學院的高級物理治療師,由於曾在香港體育學院工作,在運動圈打滾了一段日子,兩地的運動員、職員過往或多或少碰過面,也讓她在這一年更易融入工作環境。其實她早在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後,情不得已之下,曾越洋到新加坡公立醫院工作,當年正值金融風暴後,作為醫護最大僱主的香港醫管局凍結聘請新畢業生,但早年新增學額的畢業生剛投入市場,「經濟環境不好,局方凍結新增職位,內部的物理治療師沒有離職到私人市場,於是很多畢業生無法加入公營醫療系統。」

 

  她將履歷表寄到當時未需要重新註冊的新加坡公立醫院,同時獲得兩間醫院的聘書,與同屆畢業生相比,有的當護老院或私人診所的社區復康員,有的索性轉行,穿起警察制服或執起教鞭,她有兩位同學也當了鋼琴導師,李慧明總算完成加入公營醫療系統的願望。去年,她在傷殘運動會上,碰上了其中一位鋼琴導師,「物理治療有一個好處,不執業一段時間,要重新執業的程序沒有醫生的複雜。」

 

獅城向專才提供求職輔助

 

  在新加坡工作了約5年後,她獲得醫院的全額資助到澳洲進修碩士,向運動治療方向發展。碩士畢業後,適逢沙氏後醫管局推出兩次「肥雞餐」而出現人手短缺,李慧明決定回港發展,但只獲新畢業生的待遇,「因為醫管局不計算我過往(在新加坡)的經驗、碩士學位,縱使這是香港、新加坡都認可的學位。」

 

  從李慧明的經歷,大概能看出兩地人才政策的不一樣,新加坡為吸引人才,僱主提供全額的海外進修資助,「財政資助是非常重要。」時間是另一個優勢,全職海外進修在香港大概很難實現,只能在全職工作中擠出時間,下班後匆匆忙忙趕到大學完成兼職碩士學位,「生活態度完全不一樣。」

 

  新加坡的公立醫院為了吸納最好的醫護畢業生,早早在大學向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資助,畢業後隨即可加入醫院,體育學院少不免要與醫院競爭,「在香港完全沒有這文化。」背後原因是招聘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各個醫療機構設有獨立的人事部,香港則全由醫管局中央招聘,「醫護人員都沒有動力向畢業生展示部門的最好一面,因為不到他們決定,而是由中央分派(人手)。」

 

不求跑數工作如「天堂」

 

  在工作上,李慧明形容新加坡是「天堂」,因為她可以花八成時間見病人,餘下時間則做行政,甚至有時間讓資深物理治療師向經驗淺的同事提供意見,令當時的她進步更快,「在香港,初級也好,資深也好,都要趕住見病人,大家都沒有時間。」可能香港人特別講求效率,能夠見愈多病人愈快「到數」愈好,但新加坡有嚴格指引,也是量度工作表現的指標,「每小時應該見多少個病人,或8小時工作時間內應該見多少個病人,在體育學院,大概每小時見兩個病人,在香港從來沒有這奢侈。」

 

李慧明現為新加坡的體育國家隊運動員診治,之前也曾在港隊服務,包括劍擊隊。

 

  她說物理治療不只是處理症狀,而需要預防同一病症再出現,所以講求的不是數目,而是與病人接觸的時間、質素,特別是她現在要照顧國家級的運動員。在香港,她曾經隨隊出外比賽,一個項目、不同年齡組別共40多人,只有她一位物理治療師,在新加坡,每名物理師只需要照顧6至8名運動員。

 

  「我明白在過去幾年,(香港的)政治環境推動了很多香港人思考,到底應不應該移居到其他國家,但我經常說,去到另一個國家,你必須開放接受別人的文化,因為同樣的香港生活模式是永遠不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這麼多年來,李慧明認識不少香港人到新加坡執業,最終都會為家庭回港或留下來,再轉到澳洲定居的也有,「這永遠是個人決定,人生充滿可能性。」當日李慧明的離開是時勢所造,今天她重回新加坡,是機遇,「一名來自香港的註冊物理治療師,能夠加入另一個國家的運動團隊是非常難得,我喜歡感受不同的文化。」目前為止,李慧明未有回港的打算,「因為香港仍有很多變數,從目前的數據,我看不出香港未來對物理治療師的需求有多少,但新加坡可以看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她笑言,自己仍是單身,事業上仍有很多機會,終點是香港,或是新加坡,甚至其他地方,這一刻都說不準。

 

轉介制度 矮化物理治療

 

  在香港要見物理治療師,必先得到醫生或牙醫的轉介信,但在很多國家,病人可以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診,包括李慧明工作的新加坡,但她說,在兩地接受訓練的物理治療師都理應合資格直接診症。在香港私人執業的物理治療起動召集人列明慧在早前的特首選舉中,曾向候選人提出Open Access的改革概念,各個註冊醫護範疇中,病人可自行選擇先見其中一位,例如是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等,如發現有不適合,再轉介給其他醫護專業,「香港醫療系統以醫生為主導,在五十、六十年代,醫護發展未完善,由醫生轉介是必要的,但病人水平已提高,這制度矮化了其他醫護專業,而不在註冊制度下的跌打、另類治療,反而不需要轉介。」列明慧強調,改變制度的目的是給病人自主選擇權,也讓病人及時得到治療,避免架床疊屋的轉介程序,而現實上也減輕了醫生的負擔。

 

  至於早年物理治療界出現畢業生無工做的情況,列明慧說已大有改善,現時有醫院和社福機構甚至請不到人,但她說,政府增加物理治療學額、課程的同時,依舊沒有增加職位的長遠人手規劃,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每日要見40至50個病人,物理治療師被迫流水作業,也影響了病人的治療黃金期。

 

尖子藥劑師 畢業坐冷板凳

 

  藥劑學曾經是中文大學的獨家科目,學額只有30個,為了解決醫護人手荒,前特首曾蔭權在201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自2012學年增加大學資助學位時,要求大學增加醫學相關的學額,中大藥劑學額逐步增加了一倍,而香港大學亦在2009年開設藥理及藥劑學,每年學額30個,換言之,在過去7年,每年的畢業生由30個增至70至90個,收生門檻同樣高,甚至高於法律系。不過,醫院的新增職位一直沒有按比例增加,近年私人藥房減少,不少排除眾敵入讀藥劑系的學生,同時要面對海外畢業生競爭,畢業後只能坐冷板,苦等數月仍無著落。「公營醫院不是刻意請少咗人,而是早幾年藥劑行業蓬勃,開了很多藥房,需求大增。」2015年畢業的放射藥劑師陳亮諺未能享受「成果」,他從師兄師姐的經驗看到問題,在畢業禮當日,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為典禮嘉賓,事後他電郵給對方道出問題,與她成為了「筆友」,並出席了對方參選特首的造勢大會,但問題仍未知能否解決。

 

早年大型社區藥房如萬寧、屈臣氏加入駐店藥劑師,但陳亮諺說近一兩年,藥房聘請的藥劑師人數極少。

 

公營醫院不夠職位吸納

 

  他形容藥劑師的出路窄,在學時的訓練以醫院環境為基礎,所以畢業生大都想在醫院工作,但他說每年只有約三成畢業生能入職公營醫院,其他只能到藥房、藥廠,或在醫院任配藥員,而藥廠職位未必需要註冊藥劑師,競爭對手更來自其他學系,「香港不是醫藥分家,在外國有很多社區藥房,病人從醫生手上獲得藥單再配藥,藥劑師在藥房可直接給病人意見,了解他們的用藥背景,但香港人多數睇完醫生即時取藥,藥劑師就少了工作機會,醫院的藥劑師則主要負責核實藥單,給醫生意見,與病人對話的時間很短,只能講重點,難以詳細教對方用藥。」他自己在完成一年實習後,也等了幾個月,才到現時的大學工作。

 

  「有幸」入職公營醫院都未必一帆風順,陳亮諺說畢業生獲聘的職位為駐院藥劑師,最少要工作兩年,期間獲碩士學位,可申請轉任正式藥劑師,雖然駐院藥劑師的職位有所增加,但他說要升至正式藥劑師並不易,要視乎流失人數,升不到可續約多做兩年駐院藥劑師,但多續數次,可能不再獲得續約,「入到(醫院)都不敢包一定升,而且不是表現好壞的問題,而是資源所限。」

 

 

立會議員 陳沛然 拆解醫院長期人手不足 

 

  本港醫護人員壓力大,工時長,要處理病人十分多,門診和急症室的輪候人數不減,人手短缺的情況持續,背後導致「人手不足」的原因是甚麼? 

 

陳沛然現時打兩份工, 逢一、三、五在立法會處理議會工作,二、四、六則在醫院工作,忙個不停。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既是議員代表,同時是半職醫生,對本港的醫療情況最為熟悉。甫見面,他拿著去年底在立法會向醫院管理局書面質詢的文件,解釋整個醫療撥款的由來,「香港醫療體制比較特別,一半醫生是私家醫院任職,一半醫生是公立醫院任職,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私家醫院人手不足,原因為何?因為公立醫院的人手是取決於政府經常性撥款的金額,而政府每年投放在公立醫院的金額約500億。」這筆500億元的經常性撥款,並非按照需求上升,如人口增加、人口老化情況加劇等因素去調節,而是考慮一系列因素,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當時書面答覆提及,這一系列因素包括「醫管局的實際營運需要和財政狀況,以及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等,以確保醫管局能有足夠資源提供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予公眾人士。」

 

  陳沛然在2000年畢業,當時醫管局只有3,000多名的醫生,全港醫生與區內人口的比例為1︰703。醫管局一方面向市民表示公立醫院的醫生人手飽和,另一方面,專科門診和急症室仍然要長時間輪候。剛剛畢業的他,只好無奈接受人工減半的入職條件,起薪點降至3萬多元,就連合約也要每半年續一次,「(醫管局向媒體指)我們無辦法請晒你們(醫科生),你們讀完大學不一定要做醫生。」

 

  面對「人手飽和」的情況,同屆畢業的醫科生只好各找出路。據陳沛然所知,有一、兩成人沒有加入醫管局,也有一半以上沒有接受專科畢業。至於成功「乞求工作」的他,在公立醫院任職至今18年,「當年政府話俾大家聽有太多醫生,所以我哋減咗人工,又或者唔請,其實(當時)醫療服務仲差過依家。」今年財委會開支預算文件中顯示,去年在醫管局有5,819名醫生任職,人手較2000年急增近一倍,全港醫生和區內人口比例為1︰530。政府和醫管局均對外表示醫護人手不足,講到底,原來也是錢作怪,「政府睇下口袋有幾多錢,再決定花幾多在公營醫療,繼而決定請幾多名醫生,而非視乎人口老化和需求。」

 

港醫生1小時至少睇10症

 

  在公立醫院任職多年,陳沛然指出在港工作最大的缺點就是壓力大。本港醫生工時長,工作量多,單是門診,3小時內已為3、40人診症。他表示,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有四分一的正式註冊的醫生並非本地生,他們也要努力適應本地工作環境。

 

公立醫院人手緊張,一般病人輪候看症的時間較長。

 

  每年,有不少香港醫生到外地交流,因為工作環境差異太大,不時會鬧出笑話,「有位香港醫生去澳洲交流和訓練一年,有一日老細好認真同佢講,我哋下午要睇好多症,你早少少落去預備,否則會睇唔晒。」那位醫生連午飯也沒有吃去到醫院準備,結果獲告知當日下午要為4個病人診症,「當時佢聽到真係滴晒汗,4個症點睇呢?平時半個鐘就睇晒,點樣可以捱3個鐘?」回港後,該醫生要重新適應香港的工作環境,陳沛然不禁慨歎,「其實係香港唔正常,點解要迫到醫生、病人,甚至任何工種,去到咁高效率和極端。」在美國、英國、澳洲等地,3小時的門診內,每位醫生只需為5至6位病人診症。

 

  在香港任職醫生的壓力大,流失率高,醫管局已出盡辦法去挽留人才,「公營醫院頻率高,工時長,除了這兩方面,其餘可以吸引你留低的方法佢都做晒,例如搞多啲文娛康樂活動,蛇齋餅糭,你諗到嘅嘢佢都做晒。」至於吸不吸引到醫護人員留低,則是「見人見智」。私營醫院營商環境較佳,以賺錢為原則,遇上人手短缺之時,可加薪吸引醫生過檔,但公立醫院以服務市民為主,不能夠隨意加薪請人,「薪酬代遇無話高低,如果你唔滿意(人工),出面有好的Offer就走,留低的公營醫院醫護人員,唔單止睇人工。」

 

香港執業試較新加坡公平 

 

  近年,不少在外國修讀醫科的港人選擇到外國執業,除了因為香港工作環境壓迫,也因回港工作要先考執業試而卻步。他認為所有醫科生均需考執業試,做法公平,「不論是本地醫科生和外地生,均需考同一個執業試,考同一份題目和臨床考試。」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秘書處的文件所示,在過去4年,每年約有200人參加考試,當中超過一半是內地人,「正正反映他們(外國修讀醫科的港人)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內地生,而非本地生。如果降低考試門檻,他們考到時,好多人都考到。到時爭工做,只會更蝕底。」他認為香港透過考試去揀選符合水平的人,有助維持醫生的質素,「不論任何國家的醫生,若他們考到試,可以來港執業,我們都應接納。如果內地考生由讀中文課本,到香港考英文試成功,呢班考生先真係掂。」

 

  新加坡政府致力吸納專才,當地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將部分外國大學醫科課程列入豁免考試的名單內,陳沛然認為這種做法看似歡迎專才,實質上是有篩選,「新加坡政府已揀選某些地區大學的學生去當地執業,裏面無緬甸、尼泊爾、沙特阿拉伯等發展中國家,內地也只得8間大學,濟南、中山大學不在列表內,香港好多學生在濟南、中山大學讀醫科,在一國兩制下我哋係唔係可以咁做?」他認為香港才是實行歡迎外來政策,包括內地、緬甸、尼泊爾等發展中國家,只要在執業試中合格,即可來港執業,「只要你有醫科畢業,考試成績好,再加實習,就知合唔合資格任職醫生,(做法)開放公平,無篩選,這才是香港可貴之處。」

 

陳沛然入行時為2000年,在公立醫院當醫生起薪點僅為3萬多元,福利也不如人。

 

陳沛然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

‧任職醫生18年

‧腸胃肝臟專科醫生

‧現為律敦治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

 

醫管局部分挽留人手方法

 

 

1. 提供更多晉升機會

 

 ‧繼續為24小時病房工作的病人服務助理推行年度晉升機制

 ‧為駐院醫生提供額外79個晉升至副顧問的機會

 

2.為員工健康提供更多支援

 

 ‧繼續推行「員工造影計劃」,開發醫管局員工診所網上預約流動程式

 ‧籌辦心靈關顧的健康急救課程和嘉年華等活動 (2017年第三季)

 

3.加強員工培訓

 

 ‧將增加100名本地醫科畢業生實習培訓名額,並為實習醫生舉辦共87班必修的導向課程 

 ‧增聘70名資深護師作兼職導師,為約1,200名新入職的註冊護士提供培訓

 ‧提供約260個海外培訓獎學金名額,資助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到海外接受培訓

 

註︰僅列舉部分吸引和挽留人才方法,除特別註名外,其餘措施將定在2018年第一季實行

 

港醫療政策失衡 輪候過長延治療

 

  本港公營醫療機構肩負照顧大部分港人的醫療需要,沒有能力到私家醫院就診,只能依賴公立醫院,但等候專科門診、急症室、非緊急手術長期排大龍,等了又等,見醫生的時間可能只有15分鐘,甚至更少,背後與資源、人手不無關係。近日有一名患有嚴重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小童,在排期輪候公立醫院門診治療需時兩年,正是治療該病的黃金期,最終由社福機構提供免費治療,比原定時間快了一年。

 

位於九龍東聯網的聯合醫院服務人口多,區內人口老化,專科門診的等候時間特別長。

 

  首次見專科門診醫生要先經普通科醫生轉介,再作分流,被歸類為穩定個案的病人,輪候時間可以年計,「在分流階段,很多時候病人是見不到醫生,而是門診職員或醫生按分流信的病情、資訊安排首次見醫生的時間,會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需視乎分流信的資訊是否足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轄下病人權益協會幹事彭鴻昌近日接獲一個案,病人發現腋下有20厘米腫塊,普通科醫生評估為脂肪瘤,獲安排一年半後到專科門診見醫生,兩個月後,病人回內地探親時看醫生,醫生抽取組織化驗後,懷疑是淋巴癌,回港後病人再到普通科門診求醫,另一醫生同樣懷疑是淋巴癌,即時轉介腫瘤科,可惜為時已晚,病人在兩、三個月去世,「有時見到醫生都未必即時處理到,因為等造影、磁力共振要幾個月,期間病情可能已有變,有些病人會在私家做,但不是所有人可負擔數千、數萬元的費用。」

 

彭鴻昌希望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能檢討現行向醫管局的撥款安排,是否能配合醫管局改革以人口結構為本的原則。

 

稠密地區資源比例失衡

 

  現時公共醫療資源分配有兩級,先由政府撥款給醫管局,再分配到轄下7個聯網給前綫的醫院,彭鴻昌說,個別聯網的醫院數目相對人口和覆蓋地區,都出現資源追不上人口的情況,舉例,九龍東聯網只有聯合醫院和將軍澳醫院,服務區內近100萬人口,佔全港逾一成人口比例,但獲得醫管局的資源比例不足一成,而沙田、馬鞍山近年人口增長很快,但新界東聯網的資源同樣追不上人口增長,「新界西是另一個追不上的聯網,所以人口老化嚴重、較貧窮的地區,病人要輪候的時間更長,資源多些自然可增加人手。」部分非緊急手術可在兩、三個月內完成,但一些老人病如白內障手術、關節手術,彭鴻昌說輪候時間需要一年或以上。

 

  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文件,骨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最長,彭鴻昌說,不同病症的病情變化速度有別,骨科的病情變化可能要數個月,每月見醫生的意義也不大,但腫瘤科的變化比較快,輪候時間不應太長;就聯網劃分,九龍東的輪候時間明顯偏長,其中較多老人需要的眼科、骨科及內科,分別要輪候2.6年、2.3年及1.9年,可能正正與該區老年人口較多有關。

 

  醫管局去年完成檢討,將改以人口為本的方式調撥資源,今年內會完成具體的人口分析,但回歸基本,醫管局的資源由政府發放,資助水平相比其他國家偏低,而過往政府亦多次凍結或削減撥款,要由醫管局以儲備填補,彭鴻昌說,對醫院維持服務質素有影響,要提升質素更有難度,而政府亦沒有以人口結構等元素作為撥款考慮,他期望,競選時提過會檢討現時撥款安排的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能夠解決這積壓多年的問題。

 

2017-18年度醫管局預期提供服務量

 

 

 •約172萬個住院及日間住院病人出院個案數目

 •約224萬個急症室就診人次

 •約738萬個專科門診(臨床)就診人次

 •約255萬個專職醫療(門診)就診人次

 •約634萬個基層醫療就診人次

 •約206萬個社區外展探訪人次

註:上述服務涉及544億元經常撥款,當中包括20億元額外撥款

資料來源:醫管局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沒有相關資料。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