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行政人員
01/06/2017

【新共居時代】Co-living解決年輕人住屋問題?

#買樓 #共享經濟 #90後 #80後

  為了「上車」,香港年輕人可以去到幾盡?少去幾轉日本旅行當然不夠,還要將目標下調至百多平方呎的納米樓,進入如廁與沖涼同步的新境界。當納米樓供應源源不絕之際,實用面積270平方呎新樓單位已賣到800萬元。不知不覺香港已連續七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之首,打份工不吃不喝18年才「有層樓」。

 

  年輕人「死慳死抵」又沒有父母加持,儲首期成為半生目標,無幸成為樓奴的話,又是否注定一世「無高潮」?政府提出興建低廉租金的青年宿舍,6年後的今天終於動土,預計明年落成。但過去5年樓價升了五成,要住幾多年才儲到百萬首期?

 

 

  近年外國興起Co-living,中文叫「共居」。在共享經濟大潮下,由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延伸出來的新鮮事。幾個年輕人合住一屋,但有別於「七十二家房客」,分攤租金還加入新概念,共同生活形成小社區,新模式切合新世代需要,極受歡迎,更成為潮事。

 

  Co-living之風兩年前也吹到香港,時至今天,此風有愈吹愈熱之勢。由工程師黃兆麟及建築師鄭穎琛兩年前活化紅磡差館里一幢舊唐樓,力推Co-living青年宿舍,入住率一直高企。今年9月將有第二間在旺角營運,目標是3至5年內成立8至10間店,估計涉資15億到20億元。

 

  港漂辜淳彬與拍檔們也於兩年前於深水埗開辦立方國際青年公寓,賣點也是Co-living概念。現今已有三店,並準備進軍台灣及澳洲。上月更獲內地社區式青年公寓始祖「You+」創辦人劉洋注資。2015年劉洋獲小米創辦人雷軍的順為資本注資1億元人民幣,複製「You+」模式到全國,現擁店超過30間。

 

  香港的Co-living青年宿舍在兩年間擴張,這門生意有幾可為?會否成為大趨勢?Co-living能否解決年輕人住屋問題,讓他們有另一種人生高潮?

 

港18年不吃不喝 才能「上車」

 

  這是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今年初公布《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的結果,以樓價和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比率計算,得出港人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買樓,而香港已是連續7年登榜首。澳洲悉尼及加拿大溫哥華分別排第二及第三。

 

 

建築師創共居宿舍 獲融資逾2億

 

鄭穎琛(前左)、黃兆麟(前右)和一班年輕人探索青年公寓的「共居」模式。

 

鄭穎琛 Profile

 

•註冊建築師

 

•曾於本地大型發展商及建築師樓工作

 

•現為項目規劃及發展顧問公司Synergy Biz Group董事

 

黃兆麟 Profile

 

•註冊工程師

 

•曾於本地大型發展商及建築師樓工作

 

•現為項目規劃及發展顧問公司Synergy Biz Group董事

 

  工程師黃兆麟及建築師鄭穎琛希望利用廢置空間,解決空間不足,其中包括針對年輕人的居住問題,兩年前辦起共居青年宿舍SynBOX Hostel。第二間名為「相會」,將在今年9月在旺角營運,而且規模更大。第一間位於差館里的宿舍一幢共住75人,旺角新宿舍3幢樓共住166人。

 

  一幢變三幢,住客人數倍增,兩年間如此擴張,明顯市場有需求。差館里宿舍入住率一直逾九成,月租由2,800元到5,000元不等,租期最短半年。黃兆麟指有四成住客來自公開大學的學生,內地及本地生都有,他還透露︰「這些租約是大學直接跟我們簽的。」這成為宿舍穩定的客源。部分住客則是在職中,曾有等上公屋的公務員,亦有家住將軍澳私樓、初畢業的女白領,為方便上班而入住。而旺角新宿舍已有另一大學簽約要宿位,但不便透露名字。

 

將於今年9月營運、位於旺角的新共居青年宿舍「相會」改造工程仍進行中。

 

設計意念營造小社區

 

  二人笑言新宿舍是2.0進化版,除了豪華一點外,黃兆麟表示︰「積累到一些經驗,捉摸到年輕人想要甚麼,都會在新宿舍反映出來。」他舉例年輕人想有多一點私人空間,於是新宿舍有上面睡床、下面書桌及儲物櫃的設計,而非碌架床,每個人就擁有自己的專屬空間。同時貫徹「共居」概念,每層的大廳不設大門跟上落樓層的樓梯相接,開放讓各層宿友進出,「以前每個單位內的人溝通,現在不同單位的人也可以溝通。」

 

  今天談「共居」,解決住宿空間外,著眼點是透過空間安排,讓住在入面的年輕人彼此交流並建立關係,形成另一個家或小社區。

 

  樓價高不可攀的今天,黃兆麟認為更需要共居模式,雖然它不能解決年輕人「上車」問題,「可能只是住幾年,為儲錢又好,為體驗又好,但始終還有選擇,而不是買個幾百萬劏房做樓奴。」他指共居令年輕人有為工作打拼、去創業和發展興趣的空間。

 

由舊唐樓改造而成的潮宿舍SynBOX Hostel。(圖1)大門入口兩邊牆有壁畫及相架、(圖2)二人房碌架床前的小客廳、(圖3)二人房廁所不算狹小並有淋浴間、(圖4)房門的鞋櫃、(圖5)二人房的迷你廚房設備。

 

為舊唐樓帶來新出路

 

  要實現共居,先要有硬件,需要有一個面積不能太小的物業,這正是在香港搞「共居」宿舍的一大挑戰,曾任職於發展商及建築事務所的黃兆麟及鄭穎琛發現舊唐樓是出路,「香港的舊唐樓一直以來得一條出路,等收購和拆掉重建。」鄭穎琛說。

 

  問題是並非所有唐樓能被拆掉重建,箇中原因有多個,她舉例部分業主無財力拆掉重建;有部分唐樓則只佔一個街道號碼,收購重建這類面積偏小的物業成本太高,除非同時收購左右兩邊號碼的物業,但難度增加,她指他們位於紅磡差館里的青年宿舍正是得一個號碼。此外,他們亦發現部分唐樓的居住密度過低,浪費了空間,「很多600、700呎的唐樓單位,可能得兩個老人家住,又或者有些舊樓被發展商「落釘」,全幢樓得十個八個人住,市區很多這些唐樓。」

 

  舊唐樓有另類出路,變身青年宿舍。9月於旺角即將營運的第二間青年宿舍,亦是舊唐樓翻新,樓齡超過50年,共有3幢樓5層高,總樓面約1.3萬平方呎。

 

長線投資回本路漫漫

 

  鄭穎琛表示,他們目標是在3至5年內多開8至10間共居青年宿舍,估計融資要15億至20億元,龐大融資因為堅持買入物業,避免租樓帶來的風險。她解釋若業主要結束租約,即使賠償,隨時抵不上翻新所用的工程費。第一間位於紅磡差館里宿舍物業用了6,000萬元收購;將開業的旺角宿舍物業為1.15億元。

 

  黃兆麟表示這是長線投資,他指過去兩年做了共10個項目,活化舊樓做青年宿舍外,亦做工廈活化,他們曾把7,000平方呎工廈單位變為型格工作室,月收租金由5萬元升至15萬元,「空間可以製造創意,而我們擁有專業,面向對上的投資者,或下接年輕人,我們認為做這件事是雙贏,我們的品牌亦可從中壯大。」

 

  記者粗略計算,以現時宿舍租金中位數3,900元計算,差館里每月租金可收29.3萬元,約18年收回物業成本,旺角店每月租金收入為64.7萬元,則需約15年才收回物業成本,二者均未計算翻新工程開支。

 

  黃兆麟透露,他當年在發展商任職,有機會認識不少中型發展商,成為項目的投資者,現時還有內地資金加入,近半年開始有大發展商找他們談合作,「我們見到發展商也覺得Co-living有出路。至於合作,視乎我們能控制多少。」

 

SynBOX Hostel Profile

 

地點:紅磡差館里

 

宿位:75個

 

月租:2,800元至5,000元

 

相會 Profile

 

地點:旺角登打士街

 

宿住:166個

 

月租:2,800元至5,000元

 

註︰將於今年9月營運

 

 

港漂創業2年3間 最平月租4000元

 

  去年開業的立方國際青年公寓(下簡稱立方)第三間店,位於太子,全幢6層55個房間長期入住率達九成,其中九成房間是長租,即半年以上。立方創辦人之一辜淳彬自從開太子店後,體會逆轉是甚麼意思,以前他求業主租樓,現在業主邀他租樓,「初開始時很多業主不相信我們,以為不過搞小賓館,質疑我們能否營運下去,能否交租。但我們租下來後,情況有變,尤其是太子店出現後,很多業主通過各種渠道找我們合作。」

 

寧租物業留資金擴充

 

  不少業主邀辜淳彬去看物業,問他們要不要再搞一間,有業主甚至想把物業賣給他,但他指立方現時策略不會置業,反而希望把資金投放在擴充業務上,在3至5年內增至500個房間,「我們希望立方保持輕資產營運,本來可以通過合作開10間店,若資金全集中放在一幢樓上,就只能做一幢樓,必會影響我們擴充,不利我們品牌發展,買物業可能開10間店後才考慮吧。」

 

  5年前從內地來港入讀浸大傳理系碩士的辜淳彬,直言港漂有三大需求,居住、找工作和談戀愛,他決定先解決住的問題,籌劃做青年宿舍。兩年前他在網上看到內地一間冒起的青年公寓「You+」,獲手機小米創辦人雷軍的順為資本注資1億元人民幣,複製其模式到全國。這引發他好奇,透過朋友認識「You+」的創辦人劉洋後,於2015年到廣州跟他見面及到青年公寓參觀。

 

  該青年公寓概念跟「共居」概念相近,強調社區性,為漂泊到不同城市的年輕人建立一個家。「我當時看到的,正是我們想要的東西,那時候內地很多人開始做青年公寓,劉大哥(指劉洋)跟我們說,香港也可以做,他在香港工作過,對香港了解,鼓勵我們弄吧。」

 

太子店天台布置成花園供宿友飲茶聊天。

 

  辜淳彬跟4位港漂和一位本地同學拍檔,早在網上平台「港漂圈」發問卷做調查,「港漂圈」由辜淳彬和幾位港漂成立,為港漂提供衣食住行資訊,現時用戶超過30萬人。收回8,000多份問卷反應熱烈,他解釋︰「香港的工作壓力比北上廣大,大家更需要一個互相認識和取暖的空間。」

 

房間家具滿足基本所需。

立方太子店大門擺設好玩有趣,引來不少路人目光。

 

  辜淳彬很快找到投資者融資到數百萬港元,終在深水埗租下一個近50年樓樓齡洋樓的一層共5,000多平方呎。他指很多業主不急於出租,因為物業升值已賺了大錢,他們考慮租客的生意是否做得下去,能每月交租;其次是會否搞不法勾當。

 

月租四五千元嚴選租客

 

  立方租金不低於市場,單人房月租4,000至5,000元,共用廁廚,但引來400人爭30間房,而成功入住的八成是港漂,其餘是本地人。為建立其社區性,辜淳彬挑租客,要對方報上職業,還要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然後電話面試,「挑的時候主要看是不是開朗,喜歡交朋友,因為要群住一起。」他指宿友自發搞的活動比立方搞的更豐富,例如經常十多人聯袂出外吃飯,非常熱鬧,實現小社區的設想。此外,立方特有一套管理模式,管理員要住進立方,「我們不要管理和客戶這種關係,反而希望大家視這裏為家,是一家人,有事一起想方法,我們每個月有M友(立方英文為M3)大會,由宿友談談內部管理。」

 

假日有不少宿友在共用廚房煮食。

二樓大廳不時舉行活動及電影會。

 

賓館結業潮變開業契機

 

  立方在兩年間開了三店,分別位於深水埗、尖沙咀及太子,他指到第二間尖沙咀店時策略稍變,改找酒店物業,但仍主攻長租客,現時各店九成出租房間均為半年以上的長租。辜淳彬解釋,很多宿友反映希望房間有獨立廁所,而在2015年年底,他們看到很多賓館酒店因自由行下滑要轉型,而酒店間隔布局附合他們所需。開店策略改變令宿友變得多元化,吸引部份中環上班、屬專業人士的港漂入住,太子店更有三分一宿友是外國人。尖沙咀及太子店的月租由9,000元到1.5萬元。

 

立方太子店整幢樓提供55個宿位。

 

  立方至今融資達8位數字屬千萬級,資金來源有本地亦有內地。辜淳彬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立方融資無難度,原來跟他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有關,但讀傳理系做風投的確很異數,「讀浸大時有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老港漂,是投資界的資深前輩,原來他在挑人。」如此機緣巧合他便入了風投界,建立了人脈。

 

  做風投自然要講回報,辜淳彬只能說回報率是「100個房間全出租的話,有85個房的租金是成本」。換言之,剩下的15個房間租金是利潤;至於回報期,他則守口如瓶。對於租物業營運的風險,他坦言必須訂立較長的租約,「不能少於5年吧。」但他直言長期目標不在租金收入回報上,反而是建立更大的社區,「通過公寓把人才拉到我們這個平台,將來一起創業。」他相信更大的利潤在遠處。

 

立方深水埗店

 

宿位:30個

 

月租:4,000元至5,000元

 

立方尖沙咀店

 

宿位:12個

 

月租:9,000元至1.5萬元

 

立方太字店

 

宿位:55

 

月租:9,000元至1.2萬元

 

 

內地青年公寓始祖 進軍香港 跳升國際

 

  兩年前辜淳彬和他的拍檔們出於好奇,到廣州跟劉洋見面,參觀他創立的社區式青年公寓「You+」,上月底立方跟「You+」在深圳前海簽訂協議,中港兩間青年公寓結盟。由於「You+」有資金注入立方,雙方不願透露數額,但已被視為「You+」進軍海外市場的第一步。

 

劉洋(右二)的「You+」於兩年前獲小米手機創辦人雷軍(右三)注資一億元人民幣,將其模式複製全國。

 

  辜淳彬表示兩間公司將會有戰略上分工,「立方會專注海外華人市場,首站是台灣,台北台中我已看過了,很快會到台灣開。其次是澳洲悉尼。」他透露是悉尼的發展商主動找他們合作的。悉尼同樣面對樓價高問題,在全球樓價負擔排行表上,它僅次於香港排第二,不吃不喝12年才買到樓。他又指即使他日立方要返內地市場,亦會跟「You+」互補。

 

劉洋在香港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跟香港立方合作是海外首個項目。

 

  成為首間進軍海外市場的青年公寓,其創辦人劉洋上月來港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現時青年公寓市場在內地已是紅海一片,「You+」作為行內開拓者,得冒險創新找出路,「我們嘗試做海外業務,香港是我們第一個海外項目。」

 

由賣樓創業到雷軍注資

 

  劉洋創立的「You+」可說是內地社區式青年公寓的始祖,第一間店於2011年在廣州創立。來自吉林的他,15年來漂泊在不同城市工作,其中包括香港,體會一個人在異地生活工作的孤寂,因而萌生建立一間公寓,讓離鄉別井的年輕人有個家。概念跟今日所講的 「共居」相近,講求共居者對社區投入及彼此交流。

 

劉洋創辦第一間「You+」青年公寓位於廣州,原址為工廠。地下層布置成家,成為宿友的聚腳地。

 

  為建立新家,劉洋賣去上海住所及向朋友借錢,籌得600萬元人民幣,租下廣州舊廠改建,偌大公共空間,並訂立三不租,超過45歲,帶小孩及性格不開朗,月租2,000元。首間公寓招宿友爆紅,隨後連開三店仍有過千人排隊等候入住。2015年更獲手機小米創辦人雷軍的順為資本注資1億元人民幣,要將其模式複製到全國。

 

 「You+」房間有200至300平方呎, 佈局是上床下廳,每間有獨立廁所。

 

  兩年後的今天,「You+」在全國已有30多間分店,融資金額已累積幾億元人民幣,劉洋坦言他們分店不是全國最多,但複製他模式的青年公寓在全國遍地開花,他估計現時有三間以上分店的青年公寓,全國就有500個品牌,傳統的酒店及地產商都有做,「我之前的投資人跟我說,他現在每天都收到有人拿著『You+』的圖片,去說『You+』的故事找融資。每天都有,你說有多少人做。」

 

連結中港兩地創業青年

 

  劉洋一直強調自己所做並不是地產項目,他一直租物業開「You+」,租期長至10年或以上。今日資金充裕,不愁生意,但他暫仍無意自置物業做公寓,反而跟地產商或政府合作,收取管理營運費。他舉例如南京大學有地,當地政府指定要建「You+」公寓,並與發展商共同規劃,建成後由「You+」營運,「政府讓我們來做,透過公寓把人才聚到這邊,並且長時間停留,我們不僅是物業管理營運,更營造社區黏性,還有社區和消費者間的關係。」

 

  他形容「You+」所做,像為蛋糕抹上忌廉,為年輕住客提供社區,讓他們有家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跟房東談,相互之間談到如何分這個蛋糕,蛋糕就只有一塊。我就把它拿過來,不切它,在上面抹忌廉,為它增值。」他指不管房東或地產商,要他們營運公寓,都是頭痛事,那就把這事甩給他們,「You+」令公寓出租率高至95%。

 

  公寓內營造的社區,更為年輕人帶來人脈。劉洋指宿友可以搭上任何一個「You+」社區的人脈資源,他指這有利北上創業的香港年輕人。他舉例早前到深圳前海店跟宿友見面,該公寓有六成宿友是港人和外國人。其中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宿友,需要到北京開店,於是透過北京「You+」找到做零售的宿友,轉發大量資訊給他參考,同時把他拉入群組,與同行交流,「我看到這些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創業,渴望得到內地的資源,技術、行內情況、各種渠道,這一切跟香港完全是兩個軌道。」他指香港的立方與「You+」合作,其中目的正是擴大及打通中港不管是資訊及人脈等資源。

 

政府青宿明年落成 住5年難儲首期 

 

  由政府主導,青協營運的青年宿舍於今月20日第一間在大埔終於動土,建築費達1.75億元,預計明年落成,樓高20層的宿舍,共78個房間提供80個宿位,其中76個是單人房,面積約170平方呎,月租由2,500元起,僅得兩個的雙人/傷健房月租5,000元。

 

上周六(20日)特首梁振英(右四)及青年協會總幹事王䓪鳴(右三)等為政府青年公寓舉行動土儀式。

  

  入住資格年齡介乎18至30歲香港永久居民,在職並入息不過月薪2萬元,資產上限35萬元,但入住者不可申請公屋,至於居屋暫未有公布,租住期由兩年起,最長可住5年。

 

位於大埔的政府青年公寓由青協營運,單人房月租2,500元。

 

  2011年施政報告提出興建六間青年宿舍,分布港九新界,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宿給年輕人,好讓他們儲幾年錢做首期買樓「上車」。但過去6年,香港樓價已升了五成有多,一個月薪2萬年輕人要買一個400萬元單位,需付三成首期120萬元。粗略計算,入住青年宿舍每月扣除租金2,500元,節衣縮食每月生活開支500元,每月儲起1.7萬元,住盡5年上限只能儲到102萬元,仍差18萬元。

 

 

共居建築師︰年輕人重視廁所私隱

 

  政府搞的青年公寓終於動工,青協將負責營運。原來去年青協有份贊助香港建築師協會一個活動,由年輕建築師設計年輕人居所的比賽,當時有五組人參加,不約而同地都是圍繞「共居」的概念去設計。勝出的團隊築青亭,其成員之一陳灝揚表示,暫時未有人採用其獲獎設計。陳灝揚和另外四名80後建築師組隊參賽,「那個比賽吸引之處,是有機會跟年輕人溝通,聽他們意見去設計。」當中不少有趣的發現,並反映到他們的設計中。

 

5位建築師組成「築青亭」參賽並獲勝,其中成員陳灝揚(坐樓梯者)表示獲獎設計暫未被採用。

 

  年輕人不介意跟人共享空間,陳灝揚指年輕人尤其初出茅蘆的,希望有個地方儲錢、建立人際關係及發展所長,他們沒有家室,自由沒有包袱,也沒有貴重財產,「他們因此不介意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小小空間跟人分享。」他以客廳為例,平日年輕人上班用不著客廳,日間可以讓給其他人 用,甚至用來搞興趣班搞活動,到下班回來,客廳成為他們交際或娛樂的地方。從建築師角度,如此空間得以盡用。因此他們其中一項設計,是間隔房間的一堵牆是一個展示櫃,能夠開出到客廳,讓做手作的年輕人展示作品,甚至成為一間小店,前舖後居。

 

「築青亭」設計針對年輕人共居生活的房間,反映年輕人的居住構想。

 

不共用廁所 不介意狹窄

 

  另一個有趣位是廁所。陳灝揚的團隊發現,原來廁所是很多年輕人不想跟人共享的空間,「不僅女仔,連男仔都是。」因此他們比賽中指定設計的空間只有150平方呎,也沒有放棄廁所,反而「炒盡」3.8呎的高樓底,把睡床升高,劃出下面空間做廁所。有人質疑,廁所會臭,睡床卻在廁所上面,「關鍵是我們設計的廁所是有窗,不是黑廁。」他指黑廁的出現,是為間隔出更多單位,同時要令窗及房間面積比例達到法例要求,於是犧牲廁所的窗口,變成黑廁。

 

  陳灝揚因比賽跟不少年輕人談理想居所,當中有做咖啡店、炒股票、小手工及作家等,在網絡成長的新一代不似他們父母輩,只求有瓦遮頭,他們講求發展興趣,要試要闖,有自己的平台發聲,「有部分很進取的,想創一番事業,不介意住80呎的細小空間,有張床瞓就得,平時上網打機。」但當然亦有較內向「收埋自己」,所以他們設計時,亦要考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年輕人,在私人及公共空間取平衡。「共居」公寓其實是高樓價下的產物,陳灝揚形容為「共居」公寓是夾縫生長,提高供應,同時令年輕人以較低成本住得大一點。

 

The Year of Co-living

 

  有人形容2017是共居年代(The Year of Co-living)。共居公寓為年輕人解決居住出路,亦是商機。近年在不少大城市出現共居公寓創業者,並吸引龐大投資,令共居公寓在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共居公寓承接「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被視為最潮的投資項目。

 

美國HubHaus獲注資千萬

 

  最新鮮滾熱辣是美國HubHaus於近日得到天使首輪注資140萬美元(約1,100萬港元),HabHaus去年初才成立,創辦人之一Shruti Merchant多年前隻身到三藩市工作,有感而發而創業,為三藩市及洛杉磯的年輕白領及專業人士提供社區式的優質住宿,有人形容它是Airbnb進化版,利用閒置房屋提供住宿及社區活動。

 

  Common則是融資最矚目,2015年創立至今融資逾2,330萬美元(約1.8億港元),為美國多個城市提供共居住宿,主張宿友不僅「共居」(Co-living),還要「共食」(Co-eating)、「共玩」 (Co-playing)及「共創」 (Co-creating)。創辦人Brad Hargreaves瞄準千禧世代面對捱貴租的難題而創立Common,至今已逾1萬個申請及9間遍布紐約、三藩市及華盛頓的公寓。

 

英國Collective全球最大

 

各大城巿吹起「共居」風,共享大廳被視為營造社區的重要地方。圖為英國Collective的青年公寓。

宿友等洗衣或乾衣時聊兩句,洗衣房成為「共居」公寓重要的社交場所。圖為英國Collective的公寓。

 

  英國Collective位於倫敦的11層共居公寓,被視為全球最大規模,提供宿位550個。由於宿友眾多,公共空間非常寬廣,廚房及飯廳可供30至70人同時使用,公寓內設施應有盡有,其賣點是足不出戶都能過上舒適生活。此外,做共同工作空間起家的CoWork,亦過界沾手做「共居公寓」Colive,打通工作和居住空間。

 

台灣玖樓租客要面試

 

  港人熟悉的台灣,同樣興起共居,且搞得有聲有息。共居公寓「玖樓」目標清晰針對買不起樓,但又想住市中心的「小資」男女。創辦人之一是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碩士潘信榮, 2013年他們把自己位於九樓的家向朋友開放用餐、聚會甚至借宿,漸漸變成半公共空間,隨後衍生玖樓共居公寓。現有15間公寓散布台北市。品味公寓及嚴選室友是其賣點,申請人要附上自傳、履歷、作品集,詳述專業才能如何豐富公寓生活,最後還要面試,被形容似大公司請人,但每個房引來過千人搶租。

 

外國不少「共居」公寓質素極高,大受年輕專業人士歡迎。圖為台灣「玖樓」的公寓。

 

  外媒指,共居公寓的確是趨勢,但近年的共居公寓出現壓小私人空間以擴大公共空間,來滿足所謂共居社區性。對於年輕人願意跟一屋陌生人共同生活,分享廚廁、飯廳,其實只是樓價高的無奈選擇。美國物業數據公司Zillow去年發現,年輕人的入息已追不上城市租金增長,不過樓價高是因為供應短缺,共居公寓無助解決此問題,相反令租盤更緊張,變相推升租金。買不起樓同時面對貴租,到時未知還有沒有第三條出路?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