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廣告背後
19/04/2018

【他患了病?】一成長者患認知障礙!被忽視只因沒表面病徵?

#認知障礙症 #腦退化症 #數碼營銷

  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日,是香港的長者日,當日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可享有多項交通優惠。東華三院特於長者日在街頭進行了一項實驗,調查大眾對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痴呆症)患者的反應,結果發現穿著睡衣的患者在迷路時,受到關注的程度較穿日常便服的患者為高,證明很多人未有留意到沒表面病徵的人士,而忽略發病初期的隱藏患者。研究顯示,若患上認知障礙症初期,接受適當治療,能有效延緩病情,呼籲大眾關心身邊長者的精神健康,及早醫治。

 

 

  香港七十歲以上的長者中,有近一成患有認知障礙症,此症暫時未有根治方法,若病情惡化,可演變成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初發階段,不容易被察覺,但亦有跡可尋。專家指出,患者最先出現善忘的徵兆,而且情緒起伏大,經常發脾氣,焦慮不安,性格愈來愈固執等,所以若身邊的長者,突然性情大變,家人切勿掉以輕心。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晚年也罹患認知障礙症,並成立了慈善基金會,幫助患者。就算年青時腦筋十分靈活,成就多麼非凡,面對病魔,也一樣束手無策。年紀大了,身體退化是無可避免,還是趁著年青時,好好保養身體。

 

東華三院宣傳短片:

 

 

22/02/2022

估計香港認知障礙患者達10萬!人工智能如何偵測早期病患?

#知慧城巿 #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 #人工智能技術 #磁力共振腦掃描 #認知能力 #迷老 #友里蹤跡 #智友醫社同行 #人口老化 #科技

  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為數不少,估計多達十萬人,數量更按年上升,預計到2039年,60歲及以上患者將飆升至逾33萬。認知障礙症患者雖以長者為主,但這並不是長者獨有的疾病,中大早於2016年進行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而最年輕的患者發病時則只有38歲,所以任何人士對此疾病都不能掉以輕心。

 

  現時,醫學界仍未尋找到可以根治認知障礙症的可行方案,但普遍認為愈早診治,可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如當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其早期症狀較難察覺,往往因此延誤了治療時間。中大醫學院最近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MRI)指數,可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而且較肉眼對比更精確和靈敏,如在偵測輕度阿茲海默症方面的靈敏度時,可較肉眼對比高25%;而在偵測輕度至中度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及輕度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方面,其準繩率更分別高於96%及83%。系統同時可分析其他腦部病變體積如腦白質病變,為診斷認知障礙疾病提供更多資訊,有助加快診斷結果。

 

(網上圖片)

 

  認知障礙症人士會因為認知能力逐漸下降,而出現認路困難、失去方向感,甚至迷路走失等情況,這增添了不少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去年年初,有團體透過網上問卷訪問逾500名認知障礙顧症人士的照顧者,發現逾三成受訪者表示家中患者曾經走失,逾八成的照顧者更擔心患者再度走失;另有四成照顧者會因此禁止患者單獨外出。為協助尋回失蹤親人,逾三成照顧者表示會使用備有電子追蹤功能的裝置。

 

  賽馬會聯同聖雅各福群會及香港科技大學,於2019年開始推行的「友里蹤迹」社區計畫,期望透過結合科技及社區網絡,以增加尋回走失長者的機率。計劃以「守護蹤」智能裝置配合「友里蹤跡」的手機應用程式(App),當佩戴相關裝置的腦退化患者走失時,裝有「友里蹤跡」App的社區人士便會收到家人報失通知,只要開啟藍芽自動偵測,如走失患者行經附近,藍芽便可以代替眼睛尋找失蹤長者位置,再透過系統以匿名方式將走失患者的位置資料傳送給其家人,以便家人可以盡早尋回失蹤患者。

 

  其實,社區關注有助支援認知障礙症人士及其照顧者,我欣喜政府把支援認知障礙症長者及照顧者的社區支援服務「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恆常化,並推展計劃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可讓社區多關懷鄰舍長者,發揮互助互愛的精神。

 

  同時,本港人口老化日趨加劇,預計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2020年的19.2%上升至2069年的35.8%,有關當局也應及早制定政策以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需要。正如從事老人研究多時的張筱蘭博士在其著作《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所指,推廣長者友善及支援社區是重要的一環,有需要以長者為本,改善社區設施 (如房屋、戶外設施以及交通工具),以協助長者融入社區,這才是應對人口老化的長遠策略。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