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小薯茶水間
14/10/2019

【諾貝爾獎2019】史上最年老得獎者誕生!細數6大獎項花落誰家

#打工仔 #職場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Nobel Prizes),是全球最具威望和最崇高的殊榮,也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夢寐以求的成就。至於「辦公室小薯」如編者,當然不會好高騖遠,寧願一邊踏實地做事,一邊細讀「2019年諾貝爾獎得獎名單」,好好認識這幾位世界級人馬!

 

醫學獎得主:

 

(由左至右)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紮(Gregg L. Semenza)、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

 

  今屆諾貝爾獎頒獎禮早於10月7日揭開序幕,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登場,由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紮(Gregg L. Semenza)、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共同獲得。諾貝爾委員會大讚三人「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有望為未來對抗貧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路。」

 

  眾所周知,氧氣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體內細胞的粒綫體都利用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但科學家們一直以來並不清楚,細胞如何適應體內氧氣值的變化。所以非常令人鼓舞的是,這三位科學家各自發現一種蛋白質,能解釋動物面對缺氧時的體內反應;這項發現更可應用在癌症治療上,因為這三種蛋白質就是阻止癌細胞適應缺氧環境而持續生長的關鍵。

 

物理學獎得主:

  

拿大裔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曾說,「最初進入物理宇宙學這一領域,感到非常不安,但還是堅持下來,把它當是一項終生工作。」

 

瑞士天文學家[右]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左]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三名科學家(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同奪得,旨在表揚他們在探索宇宙及地球演化的成就。

 

  現年八十四歲、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皮布爾斯,專攻物理宇宙學研究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尤其偏愛物理宇宙學中的冷門課題,如孤立星系研究。他所提出有關宇宙、星系和星系團的理論框架,是現代研究宇宙歷史(即從大爆炸Big Bang至今)的重要基石。

 

  至於來自瑞士的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迪迪埃·奎洛茲,則共同發現太陽系外行星,成功挑戰科學家對行星系統先入為主的觀念,也驅使科學家修正關於行星起源背後的物理過程的理論。有指,隨着更多「尋找系外行星」的計畫啟動,人類有可能會找到「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的答案。

 

化學獎得主:

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是迄今為止最年長的諾貝爾得獎者。

 

  有「鋰離子電池之父」美譽的古迪納夫,目前在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職,是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他不但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獎者,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代表,皆因他三十歲才開始攻讀博士、五十八歲發明鈷酸鋰電池、七十五歲以磷酸鐵鋰電池再次改變世界,九十歲以後仍埋首研究全固態電池,更不諱言希望能夠在去世前解決有關問題,「我才九十多歲,還有時間。」

 

  除古迪納夫外,英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均對鋰離子電池發展有卓越貢獻,同膺今屆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他們兩人,前者是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傑出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化學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主任、紐約電池和儲能聯合會(NYBEST)董事會副主席。要說其成就,不得不提他曾使用二硫化鈦作為陰極材料存儲鋰離子,以金屬鋰作為部分陽極材料,製作第一塊新型電池。(註:由於金屬鋰化學特性過於活潑,這種電池具有易爆炸的潛在危險。)

 

  至於吉野彰,則在古迪納夫的研究基礎上,開發出以鈷酸鋰為陰極、以碳材料為陽極的鋰離子電池,簡而言之,就是一塊輕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電數百次的電池。

 

文學獎得主:

  因負責遴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捲入「#MeToo」運動揭發的性醜聞,故2018年文學獎罕有停頒,並於今年一口氣公布兩屆得獎者。

 

2018年度得獎者/波蘭女作家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

 

  現年五十七歲的托卡爾丘克,既是當代最受人矚目的波蘭作家,也是素食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及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的作品不時出現「自然與文化」、「理性與瘋狂」、「男人與女人」等題材。據說,托卡爾丘克擅長在作品中加入神話、史詩及當代波蘭生活景致,以非綫性及片段化的方式來述事,難怪連諾貝爾委員會都盛讚她的「敘事想像充滿廣博的熱情,展示了跨越界限的生活形式」。

 

  去年,托卡爾丘克憑小說《航班》獲得布克國際獎,故事記述一位荷蘭解剖學家在旅行的過程中,通過審視自己內心,串聯起了從17世紀到現代的一系列故事。其他知名著作還包括《鏡子裏的城市》、《書中人物旅行記》、《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19年度得獎者/奧地利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

 

  至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則由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與劇作家漢德克獲得。但沒想到,這個殊榮卻把漢德克過去的爭議一一浮上枱面,皆因他曾在2014年呼籲廢除諾貝爾文學獎,指那是「虛假的封聖」,只能為得獎者帶來了片刻的舉世關注,以及一天的報紙全版報道。

 

  先別論諾貝爾獎是否只能為得獎者帶來曇花一現的全球關注,無疑它也肯定了得獎者的成就,正如漢德克,多年來著有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電影《錯誤的舉動》、《柏林蒼穹下》、《左撇子女人》等作品,終於在世人面前得到高度讚揚「具影響力、富有語言學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性和特殊性」。

 

和平獎: 

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Abiy Ahmed)

 

  現年四十三歲的埃塞俄比亞總理艾哈邁德(Abiy Ahmed),是今屆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他是非洲各國最年輕的領導人,去年4月他上台後,不但為過去專政道歉,更著手推動多項政策如釋放異見囚犯、開放國營經濟、解禁網站、罷免國內涉嫌貪污的官員、處理不同宗教團體的紛爭,並承諾舉行自由和公正的民主選舉。

 

  最重要的是,艾哈邁德致力推動與鄰國厄立特里亞建交,最終結束了雙方近二十年互相敵視和邊境戰爭,「現在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之間沒有邊界。這條邊界綫今天已經消失不見,展現真正的愛……比起坦克和導彈等現代武器,愛更重要。愛可以贏人心。」同時也為他贏得和平獎的殊榮。

 

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今日壓軸登場!三位得主包括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克雷默(Michael Kremer)。諾貝爾委員會表揚三人以實驗方式研究緩解全球貧困問題而獲獎。

 

 

 (由左至右)美國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克雷默(Michael Kremer)

 

  班納吉和杜芙若是夫妻,二人皆被看為年輕一輩當中最有成就的發展經濟學家;杜芙若更「巴閉」,早在九年前已獲得被譽為年輕諾貝爾獎的克拉克獎(據說40%的克拉克獎得主未來都得到諾貝爾獎)。二人曾合著《窮人的經濟學》,以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田野方法以及行為經濟學,深入地探究「窮人的經濟生活」,藉此檢視及評估目前的國際援助計畫的有效性,同時挖掘問題的癥結點以更有效地對抗全球的貧窮問題。

 

  至於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克雷默,原來和香港甚有淵源,事關他曾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勞工市場,並發現外傭能帶動整體工資上升1.2%,從而增加政府的稅收。不過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克雷默教授把其研究重點都放在慈善事業上,以幫助全世界的受苦受難者為目標,足見他其仁心。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