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05/01/2021

特朗普使美元不再偉大

#特朗普 #美元 #美債 #雙赤

  特朗普偉大功績之一是使美元不再偉大,由不再偉大,到弱雞,以至沉淪,以英鎊沉淪之歷史看,為時約百年。萬事起頭難,特朗普就力克了此難關,環球貨幣史會銘誌特朗普這功績。陳鳳翔兄(香港城市大學MBA課程協理主任)有文分析,見下:

 

  一年又過去,回顧特朗普四年任期,罔顧規則和理據,為美國帶來「新」景象。美股表面看似精采,美元資產價格膨脹,攀上歷史高位;但深層次的數據則顯示危機四伏,美國強勢正在急速轉壞。

 

  1.特朗普政府留下的資料(Some economic figures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Donald Trump)

 

 

  a.雙赤嚴重(Twin deficits)。疫情失控舉世矚目,經濟直插深淵。特朗普任期內貿易赤字增七成,財政赤字預計狂增500%。

 

  b.舉債泥濘(Government debt)。為此融資同創歷史紀錄,美國國債總額四年翻倍;央行「資產負債表」增幅近八成,困局愈陷愈深。

 

  c.大家怕怕(Scared of everyone)?國債的海外投資者比重下跌(註1),不增持美債反映各國「外匯儲備」的美元份額縮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註2);減少使用美元,國際支付的美元一哥地位備受挑戰(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註3)。美元匯率已持續走低(註4),整體形勢及前景並不樂觀。

 

  2.美元地位下沉的因由

 

 

  全球貨幣支付(World payments currency in value)排名,美元年內插水,年底前曾被歐元超越,多國減低美元依賴。分析因由清晰可見,美國大量印鈔,瘋狂程度難以想像。央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急劇膨脹,數月增加三萬多億美元(註5)。帶來的問題是,如此大的資產(錢)到底去了哪?

 

  從另一角度看,美國國債餘額(US Treasury Outstanding)大幅增加,按生產總值比例計算,高速增長至125%。可是,外國持有(Foreign holders)卻下跌至25%,為了填補空洞(填氹),美國便需要靠印鈔自行購買,也就是「資產負債表」擴張的理由。然而,以此虛擬手法用作開支,而非靠投資者,後果堪虞。

 

  作為國際貨幣的優點,就像水能載舟;但不好好善用,亦能覆舟,濫用美元「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頻施金融制裁?如自食砒霜(eat Arsenous trioxide),毒老虎(in order to kill tigers)將付上沉重代價。國際信心漸失,機靈的金融從業員及弱小率先四散,反映美國「凶鯊」瞬間浮現,美元的淪陷年代已由特朗普啟動了。

 

  江深水載舟,浪起蓋山丘。

 

  弱小驚慌散,凶鯊四海浮。

 

註:

(1)根據國際投資者持有及買賣美國國債的資料(Major Foreign Holder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資料,美元在全球的佔比。

 

(3)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的、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

 

(4)美匯指數由高位的100水準左右,跌至2020年年底破90大關。

 

(5)根據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公布「資產負債表」,在2020年2月為4.2萬億美元,接近年底時為7.4萬億美元,增加77%。

 

(6)持有美國國庫券的外國投資者,五年前約為50%,截至2020年10月的比重下降至26%。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23/04/2024

特朗普受審,對他的選情有何影響?

#威少看世界 #特朗普 #陪審員 #拜登 #總統大選 #國際動態 #美國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目前正以被告的身份在紐約曼哈頓地方法院受審,他被指控於2016年讓法律助手科恩向艷星丹尼爾斯支付13萬美元「封口費」,以免她對外公開2006年她與特朗普的性史(特朗普一直否認丹尼爾斯的說法),進而防止失去女性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持。此後,特朗普和科恩偽造商業紀錄,將這筆錢計入特朗普公司的「法律支出」欄目,目的是掩蓋此事,因為他們明知付這筆「封口費」是為了影響總統大選。

 

  案件昨天(22日)正式開審,控辯雙方的律師分別發表了開場白。若陪審團裁定罪名不成立或無法達成一致的裁決,特朗普肯定會更猛烈地抨擊民主黨人對他進行「政治迫害」,以吸引更多同情者。如果他被裁定有罪,法官未必會判他即時入獄服刑,一是偽造商業紀錄屬於輕罪,二是考慮到特朗普的年齡。但特朗普的罪犯身份會變成他的政治包袱,很多美國人難以接受一位被法庭裁定有罪的人出任總統。

 

控方「主場作戰」,勝算機會較大

 

  特朗普代表共和黨參選,而曼哈頓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在上屆總統大選中,85%的當地選民投票支持拜登,因此檢察官是在「主場作戰」,這讓特朗普很憤怒但也很無奈。法庭要求挑選「不帶偏見,立場中立」的陪審員,但這非常困難。據美國媒體報道,最初有96位候選人,在問到是否可以保持中立的立場時,有48人舉手表示做不到,於是正好一半的候選人立即被淘汰。

 

曼哈頓是民主黨的大本營,特朗普今次在這裏受審,令他既憤怒又無奈。(AP)

 

  挑選陪審員有固定機制,因為美國沒有居民身份證制度,駕駛執照幾乎可以替代身份證,所以常常按駕照號碼隨機抽出陪審員候選人。我住在紐約時,曾經多次接到法院的相關通知,但非美國公民不符合陪審員條件,所以我從未做過陪審員。有些人不願做陪審員,因為會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也有人願意做,尤其退休人士,因為做陪審員是有報酬的,從網上查到紐約目前的報酬是每天40美元。醫生可以獲得豁免,因為他們要隨時準備醫治/搶救病人;警察、律師等某些職業的人也可以獲得豁免,因為他們很難「立場中立」。

 

  「主場作戰」的控方必須讓12位陪審員都接受對特朗普的指控,相信他透過支付「封口費」的方式,避免了相關醜聞曝光,這在客觀上達到了為他助選的效果,屬於選舉舞弊。控方的這個邏輯不會被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所接受,但有一定知識背景、平時看書看報的人可能容易接受,所以在篩選陪審員時,有一個問題是你通過甚麼渠道獲取新聞信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12名陪審員和6名候補陪審員中,大多數都透過該報獲取新聞信息,令該報在一眾媒體中獨佔鰲頭。眾所周知,《紐約時報》對特朗普毫不友善,看來陪審員的價值取向可能也差不多,這意味著控方獲勝的機會比較大。

 

是次的陪審員和候補陪審員大多透過《紐約時報》獲取新聞信息(《紐約時報》網上版截圖)

 

12位陪審員及6位候補陪審員的性別及職業(《NBC》新聞報道截圖)

 

辯方爭取「暗粉」,寄望「以少勝多」

 

  特朗普的辯護團隊在對檢察官的指控提出反駁時,首先強調特朗普讓科恩支付的錢本來就是法律支出,所以不存在所謂的偽造商業文書。同時,他們還準備了各種方案,打擊控方證人的公信力,其中最主要的證人就是科恩。

 

  猶太裔律師科恩2006年就加入了特朗普的公司,後來成為特朗普的法律顧問,幫老闆處理各種法律事務或其他個人事務,逐步得到特朗普的信任,其辦公室就在特朗普的辦公室旁邊。他被稱為特朗普的跟班(fixer),可見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但在聯邦調查局對科恩的逃稅漏稅行為以及有關「封口費」事件展開調查後,兩人的關係轉差。科恩認為他為保護特朗普付出了代價,但特朗普沒有幫他支付法律開支,兩人後來還互相起訴。最終科恩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承認八項罪行,包括逃稅和違反選舉開支法,同時答應做特朗普案的污點證人。

 

  特朗普已經用不同的詞語辱罵過科恩很多次,但那與說服陪審員無關。辯方如果能在法庭上透過盤問科恩本人來摧毀他的公信力,則有希望說服12位陪審員中的一位到兩位,令陪審團無法得出12人一致的意見,這樣特朗普就可以脫罪。辯方的夢想是在曼哈頓這塊「深藍」土地上找到對拜登政府不滿的人,或對政府「濫用權力迫害政治對手」很反感的人,而最好是潛藏在曼哈頓的特朗普粉絲。這顯然是可遇不可求。

 

科恩本來是特朗普的法律顧問,鬧翻後轉為污點證人。(AP)

 

如果主角作證,必將好戲連台

 

  儘管控辯雙方已經「亮出底牌」,將各自的主攻方向公之於眾,但此案仍有一個重大變數尚未揭曉,這就是本案的主角特朗普本人是否會接受盤問。從現在開始,特朗普每周有4天要在曼哈頓出庭,這嚴重影響他去全國各地競選拉票,但不會對他的競選活動帶來嚴重打擊,因為他可以繼續製造「受害者形象」,批評拜登和民主黨人用法律手段打壓競爭對手,同時號召支持者向他捐款(他的法律開支巨大,如今已捉襟見肘)。但如果他本人出庭作證,則後果難料,有可能直接影響總統選舉結果。

 

  有人認為他口才好,加上有律師指點,可以更好地說服陪審團,最終做出無罪裁決。但一些法律界人士則認為,特朗普可能是最差的證人,因為他太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可能拒不聽從律師的專業建議,隨時即興發揮,一旦證詞前後矛盾,就會被控方抓住把柄,一舉摧毀其長期經營的「人設」(形象、魅力、公信力),從而導致陪審團判他有罪。特朗普在庭上作證,可能會為這場官司增加色彩甚至火藥味,但他的律師團隊一定會堅決反對,因為律師們知道這位78歲的老人向來不聽人勸,只要一句話講錯,就會讓他們的努力全都白費。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