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17/02/2021

耶倫晒冷

#美國財長 #失業 #耶倫 #放水 #就業市場

  耶倫對G7財長/央行講:「The time to go big is now」(現時候要玩舖大)。

 

 

  要玩大的,是指:

 

  (1)全面放水去撐經濟

 

  (2)全面放水去抗全球暖化

 

  玩大,即是要花錢,以美國計,數年前已放了的30萬億水仍不夠,起碼要有拜登所要求的1.9萬億(撐美國經濟的),還有抗全球暖化要多少錢,拜登政府尚未開單。

 

  拜登和耶倫要求玩大,但國會可會批?德意志銀行調查了450名市場人士問他們兩個問題:(1)兩院會批多少;(2)批出款項夠不夠去做到拜登所想的。

 

 

美國放水多於所需

 

  合起來一計,有逾半被訪者認為美國兩院會批1.3萬至1.9萬億,而有51%被訪者認為該款額是多於所需的。

 

  為甚麼市場會估拜登所要求的1.9萬億撐經濟放水方案是放多了水?原因簡單。新冠肺炎所帶來的衰退使美國家庭減少了4000億的收入,但特朗普已發放了1萬億的福利予這些受影響的人,如計入12月時特朗普批了但未發放的福利,(估計於3月時派),則美國家庭今時的1.5萬億儲蓄會增至2萬億,即約美國GDP的9.5%,這絕不是個小數,故月前便見到散戶可以圍攻大戶,都是散戶有錢之故。

 

  這有甚麼後果?

 

  (1)失業者反有錢,你去不去找工做?不去啦!此即美國的經濟復甦路會長了,直到美國工人肯去工作,不靠救濟為止,但易嗎?

 

  (2)散戶不去圍大戶,可以各自去買股;

 

  (3)散戶可以做大花筒,他們買的極可能是中國貨,而不是美國貨。即是白宮派錢,救濟不了肯去工作的美國人,但卻可以為肯工作的中國人提供訂單,中國工人就地過年的其中一個活動,是去工廠加班,有幾大影響?看首季中國的出口便知。

 

  (4)散戶失業者,錢多了,是可以隨時推高通脹,這是華爾街的最大擔心,事實上,華爾街人擔心疫後通脹來臨的人數,在過去8個月,一直上升。

 

  耶倫可有考慮到上述四點,可能有,但亦可能會視而不見。在跟CNN的一次訪問中,耶倫表示:

 

  I would expect that if this package is passed, we would get back to full employment next year.

 

  有人認為耶倫這個願望是DEAD WRONG,因為工人失業後,福利收入好過失業前工資,故1月份的就業數據就顯示,美國工人人數由160.57百萬人,跌至160.16百萬人,而勞動人口就業率亦由61.5%跌至61.4%,工人們自動退休了。

 

  要多工人就業,先要多老闆,而老闆要工人工資平,有市場,才會請人,但美國:

 

  (1)已執了不少微企業,即是就業機會少了,人浮於事,工人寧可等救濟,好過身水身汗去工作;

 

  (2)大企業要擴生產線,九成是全自動化,所要人手便少了;

 

  (3)中國產品愈來愈可補替美國國內所產。

 

  達不到Full employment,耶倫和拜登會否持續放水?如會,則美國水長流,美股保持牛,中港股市亦可牛,此情景應可持續到美10年債息升穿1.5厘以至到2厘,又或美聯儲局識死為止。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21/04/2023

中國科技發展已超越美國?

#自然指數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 #關鍵科技追蹤 #美國財長 #保爾森 #中美關係 #科技

  金融海嘯年代的美國財長保爾森(Hank Paulson)是個知華派,他今年初發表文章,指出美國試圖與中國脫勾的政策失敗,中國早已是世上三分二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自己也做不到跟中國脫勾,迫使其「盟國」也仿效美國去孤立中國,最終只會使美國被孤立。

 

  美國對付中國,常常採用兩敗俱傷的策略,這本非上策,但如果認為自己比對手強很多,對方沒有痛楚的承受力,縱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只要能使中國一蹶不振,美國也願意做。但如果雙方實力接近,所採用的策略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又大於對方,便是十分愚蠢的自殘,而美國正是這樣做,以致保爾森十分心焦,認為美國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國。

 

  保爾森的觀點只是常識,但在不懂世情的美國政客當中,他的言論已是一泓清泉。本來美國最能領先世界的強項是她的科技實力,所以她便以為有條件採用兩敗俱傷的方法去打擊中國科技,但縱使在這方面,美國一樣未有與時並進,犯下了低估對手的戰略性錯誤。

 

(istock)

 

  美國科技力量真的比中國強大嗎?大多數人應會對這個問題持肯定答案。幾個月前,我也會這樣回答。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相信證據的人,近日閱讀了兩份報告,卻不得不修訂立場︰美國的科技水平在不少領域恐怕已被中國超過而仍懵然不知。

 

頂尖刊物發表論文 中國首超美

 

  科技可以分為基礎性的研究成果及可較為接近實用的知識。在自然科學的基礎性研究上,《自然》雜誌每年編製的「自然指數」是最具權威性的指標。《自然》雜誌把全球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共82份刊物都找來,算一算內裏的論文,看看每一個國家有多少篇論文被發表。如果某篇論文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自然》雜誌會按人數比例去計算論文誰屬。又因為在這82份頂尖刊物能發表的文章都是最高水平的,所以論文的總數量是可以兼顧研究數量與質量的準確指標。

 

  12、13年前,美國每年約有2萬篇論文能進入「自然指數」中,而中國只有四、五千篇,但時移世易,美國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而中國則年年大幅上升,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這12個月內,中國出現重大突破,第一次超越美國,中國是19,172篇,美國是17,776篇,兩者都拋離排名第三、擁有4,255篇的德國甚遠!要知道,在頂尖刊物發表的論文多,意味着20、30年後的諾貝爾獎很可能便在此中尋。

 

「自然指數」華年增14%美負增長

 

  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過去7年,中國的「自然指數」平均年增長13.97%,而美國卻是負增長2.2%。其實,歐洲的所有科技大國都是負增長,正增長只在中國、印度和南韓等國家出現。

 

  「自然指數」也可用作對各大學的排名。香港的大學資源不夠多,罕能排入百名之內,早已被20多所內地大學比了下去。我們若用過去5年的平均數,科技大學則以年均118篇在香港排名第一,港大105篇第二,中大103篇第三。

 

  除了「自然指數」外,我讀到的第二份報告是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今年編製的「關鍵科技追蹤」報告。此報告追蹤了44項重要科技,人工智能、太空科技、新能源等等都包括在內。根據它的數據,中國竟在37項科技項目中領先美國,後者只能在7項中領先中國!

 

  更有甚者,中國在個別項目中領先的幅度還頗大,例如全球關於航空工程中影響力最大的論文,有48.5%是中國人所寫,中國學生讀理工科的人數等於美國的9倍,在人工智能的專利權中,中國的數量是美國的6倍!

 

人工智能專利權 中國數量是美6倍

 

  這些驚人數據足以動搖我們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的認知,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似已成功組織起來,專注地為科技發展作出貢獻,而美國對世情的脫節在國會議員胡亂質詢TikTok的無知問題中已顯露無遺。

 

  自己被中國超越,或快將被超越,還要去搞制裁搞封鎖,不會持續得了多久。這種趨勢愈到將來便愈為明顯,我們大可拭目以待。在歷史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發明,大半皆為中國人作出的貢獻。這個科技史家李約瑟的著名論斷,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體現。

 

(本文原載於4月21日《晴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