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04/08/2022

怎瓦解美國霸權?

#美國 #大國博弈 #美國霸權

  二戰後,美國3大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基辛格(Kissinger)及亨廷頓(Huntington)對美國的地緣戰略和外交政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們把美國逐步扶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布熱津斯基認為,如果世界地緣政治出現3個情況,將會瓦解美國的全球霸權,因此在其後20多年,美國一直阻止以上情況發生,甚至不惜一戰。

 

  布熱津斯基所說的3個情況是甚麼呢?

 

  為何當今美國已經無法阻止布熱津斯基所認為的,最糟糕的第3種情況發生呢?

 

(iStock)

 

誘使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

 

  布熱津斯基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任職哈佛俄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研究員。此後十餘年,他一直在研究國際地緣戰略問題,並發表過許多著作,後成為美國蘭德公司(著名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的顧問。

 

  70年代初期,美蘇爭霸進行到第二階段,此時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以金融寡頭洛克菲勒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找到布熱津斯基作代表,吸收美國、歐洲、日本的大銀行家、資本家、政府要人和學界精英參加,成立頂級私密精英社團三邊委員會,協調各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同時,通過三邊委員會構築的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達到控制各國政府,為壟斷資本利益而服務的目的。

 

  1976年,在國際金融資本的操作下,農場主卡特成為美國總統。卡特上台後,布熱津斯基獲委任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成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實際操控者。此後幾年,布熱津斯基多次建議卡特全力支持阿富汗的反蘇派,以誘使蘇聯出兵。

 

  過程中,他與基辛格一起,為推動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79年,蘇聯以援助為名,派兵佔領阿富汗北部地區,與阿富汗人民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布熱津斯基得知消息後,寫信給卡特:「蘇聯終於陷入了戰爭的泥潭,這場戰爭必將導致蘇聯最終瓦解……」

 

  當時的蘇聯,擁有4萬枚核彈、6萬輛坦克及549萬軍隊,國力如日中天。布熱津斯基的預測也被許多人認為狂妄無知,並沒受到廣泛認可。

 

  卡特下台後,布熱津斯基也離開政壇,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但一直沒有放棄試圖在幕後操縱美國政治的企圖。

 

  1986年,布熱津斯基寫了一本名叫《競賽方案》的書,內容大致是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必須遵循的地緣戰略綱領。他在書中指出:美蘇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競爭,而是兩個帝國體系間的競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個國家為了全球優勢而競爭。雖然都是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明顯「發育不良」,只要蘇聯不戰勝就會失敗,只要美國不戰敗就是勝利。美國只要立足於文化優勢,再進行全球戰略設計,蘇聯必將解體。

 

  蘇聯解體後,美國應該設法從東西方擠壓俄羅斯,促使中國、印度、土耳其、伊朗、俄羅斯等地區強國,圍繞裏海--波斯灣資源圈,互相展開激烈競爭。在此過程中,美國只要進行制衡分化,即可穩坐釣魚船。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瓦解,美國人想起了那個在十幾年前便積極推行和平演變,引誘蘇聯進攻阿富汗的人。於是,布熱津斯基一夜之間聲名大噪,成為世界級的「大戰略家」,也再次成為美國政府最重要的智囊。此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都按照布熱津斯基設計的地緣政治框架進行,所有的戰略設想都得到完美實現,也實現了對全球事務的領導。

 

提出「奶頭樂」理論,制定和平演變計劃

 

  1995年,在美國三藩市舉行了一個滙集全球500名政治精英的會議,與會者包括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美國總統老布殊、CNN、惠普、微軟的創辦人等。這些來自社會頂層的精英人士,紛紛表達了對未來世界的擔憂。

 

  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發展,社會財富會加速流向20%的有錢人,剩下80%的人財富會嚴重縮水,這會爆發社會矛盾,如何解決?

 

  在大會上,布熱津斯基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奶頭樂理論」。其理論核心是: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避免產生階級衝突,其中一個方法是:製造「奶頭」,並餵之以「奶頭」--讓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例如網絡、電視和遊戲等)填滿民眾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他們沉浸在各種「快樂」中,在不知不覺間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以美國來說,「1美元炸雞」、「2美元漢堡」保證社會底層人民的基本生存,然後每年拍大量的電影、電視劇,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遊戲,讓這些窮人忙碌起來,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些複雜的東西,這樣便可維持美國社會的基本穩定。


  同時,背後還有另一個「黑箱」操作。如果有國家不受美國大金融資本的控制,不受美國政府的歡迎,美國就把黑手伸入這個國家,布熱津斯基還為此制定出一個計劃:


  一、用金錢利益,收買這個國家的精英階層;
 
  二、用美國的價值觀,改變這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
 
  三、如果強硬的政府無法滲透,就扶持或收買民間組織;
 
  四、扶持敵人的敵人,來實現國際制約;
 
  五、收買這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協助政權更替;
 
  六、直接消滅反美政權,扶持傀儡政權統治。

 

  這便是這20年來,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紛紛爆發各種「顏色革命」,所謂和平演變的源頭。美國曾也想在中國搞這一套,但是其陰謀被中國粉碎,那個「公知時代」也就此隕落。

 

要如何應付中國的崛起

  1997年,布熱津斯基又寫了一本叫《大棋局》的書,論述了在未來20年內,可能會導致美國全球霸權崩潰的3種情況:俄歐聯盟、中日聯盟、中俄伊聯盟。同年,關於中國未來的發展,他作出這樣的預測:

 

  「中國到2020年會成為『地區主導大國』,在亞太地區擁有一個勢力範圍或受別國敬服的範圍,而不可能成為在各個主要領域都富於競爭力的全球性大國,儘管中國可能有此企圖。」

 

  「中國一定會發展壯大,這將為世界所公認,但不管中國多麼強大,它都不會去爭奪所謂主導權,無論是地區的還是全球的,因此勢力範圍的概念是和他套不上的。」

 

  布熱津斯基又認為,美國一定要極力避免中、俄、伊結成大聯盟的情況,因為這對美國霸權是最大的潛在危險。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必須同時在歐亞大陸的西部、東部和南部邊緣施展地緣戰略手段。他認為,只有在美國同時對中國和伊朗採取敵對政策時,中俄伊「反霸權」聯盟才會形成。

 

  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卻做了布熱津斯基最擔憂的事情。在他任內,中伊兩國簽署了25年全面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國投資伊朗能源和基礎設施、石油和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等。

 

  美國政府的短視,不但打破了布熱津斯基設計的「大棋局」,結果反而朝著他預測的最壞局面發展:中、俄、伊三國被迫形成「反霸權」聯盟。

 

  面對這樣的結局,布熱津斯基不得不感歎:「長期狂妄自大造成文化上的享樂主義,使政治精英逐漸喪失了雄心壯志。美國人也不再願意為社會作出犧牲。文化上的衰敗、政治上的分裂、財政上的通脹加在一起,使帝國的根基已搖搖欲墜,倒下去只是時間問題。」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布熱津斯基便預言了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

 

  他向美國政府建議:「西方應該重申,它希望與俄羅斯和平共處,以一起幫助烏克蘭實現經濟復甦和政治穩定。西方應該再向俄羅斯保證,它不會將烏克蘭拉入北約或讓烏克蘭與俄羅斯對立。」

 

  當時,布熱津斯基與另一位國師級人物米爾斯海默(在對華政策上,與布熱津斯基意見相左者),均對未來局勢做了預測:

 

  一、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否則俄羅斯一定會發動戰爭。二、美國不會派兵,但是會對俄羅斯施壓。三、北約和美國不親自下場,俄羅斯必贏;如果美、歐親自下場,那麼會將整個人類拖進核戰的危險境地。不過,自布熱津斯基2017年逝世後,美國那些短視的政客,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更將烏克蘭人民當成用來對抗俄羅斯的工具,最終導致俄烏戰爭爆發。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鷹派」的代表米爾斯海默,這個終其一生,為美國「霸權」出謀劃策的戰略大師也譴責說:

 

  「我一生都在研究大國政治。在俄烏戰爭中,誰要為這次戰爭負責?有些人認為是俄羅斯,尤其是普京應該負責,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歐、美對今天發生的事情負有主要責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場美國支持的政變促成的。北約東擴是動了俄羅斯的紅線,克里米亞、格魯吉亞已經證明。現在,西方依舊要把武器布置到烏克蘭,當你已經把熊逼到了角落,還『用木棍去戳熊的眼睛』,是一定會被揍的。」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不會親自介入,俄羅斯會贏。他解釋:「在這場我們與俄羅斯的競賽中,你們會想誰的決心更大?美國人不太關心烏克蘭,他們不會為烏克蘭流血和犧牲。」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核戰的擔憂:「我們正在把一個核武大國逼入牆角。」

 

  (以上為網上文章)

 

  結語:甚麼是國師的遠見和智慧,大家看到了。如果連兩位美國國師對今時美國國策都予以譴責和擔憂時,美國霸權還能保得多久?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30/04/2024

打壓學生導致「星火燎原」,哥大校長難脫其咎

#威少看世界 #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 #學運 #以巴衝突 #巴勒斯坦 #以色列 #加沙團結營地

  美國大學生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促請學校停止投資以色列企業的校園抗議活動,最近一周在全國展開,蔓延到幾十所院校。從東北部的波士頓,到西南角的南加州,從南方的得克薩斯,到北方的明尼蘇達,抗議浪潮此起彼伏。手無寸鐵的大學生和平抗議,全副武裝的警察強行將他們與教授一起押上警車,這類暴力執法的畫面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

 

 哥大的學生為聲援巴勒斯坦人,在校園內搭架臨時營地抗爭。(AP)

 

  學運是今年以來美國最大的社會事件,引爆點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4月18日,哥大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不顧該校大學評議會執委會(學校最高管理機構)的反對,召喚紐約市警察入校,強行清除學生在校園內搭架的臨時營地,當場逮捕百多名圍坐在營地的學生。這是哥大幾十年來未出現過的暴力行動,激起了全美各地大學生的強烈憤慨。他們在校園內發起類似的抗議行動,堅持和平理念,捍衛言論自由,聲援勇敢的哥大同學。沙菲克的決定有如點燃了星星之火,讓學運在美國各地蔓延開來,如今愈來愈難收場。

 

哥大「主動輸誠」,欲免「重蹈覆轍」

 

  哥倫比亞大學是常春藤八校之一,不僅學術水平一流,而且匯聚各路精英。哥大有較多中東阿拉伯裔師生以及專門研究中東問題的院系,同時哥大可能也是美國擁有最多猶太裔學生的大學。《紐約時報》日前的報道稱,哥大有5000名猶太裔學生,而根據官網數據,2022年秋季在校生共有36649人,換句話說,大約七分之一的學生是猶太裔。去年10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哥大一直有抗議示威活動,引起各界關注,校方則盡量疏導學生,力求保持校園平靜。但華盛頓的政治風雲,令穩定的局面難以維持。

 

 哥大的以色列裔學生也舉辦遊行,替巴勒斯坦人發聲。(AP)

 

  美國國會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去年12月舉行聽證會,調查三所頂尖大學——哈佛、賓夕法尼亞和麻省理工校園內反猶太主義活動的情況,共和黨籍議員在會上輪番指責三位校長失職,並聲言要將其「拉下馬」。這場聽證會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一些猶太裔富豪隨即決定暫停向賓大和哈佛捐款,導致賓大校長馬吉爾迅速辭職。我當時毫不覺得奇怪,因為「校長的首要任務是籌款」。這是2005年9月我在耶魯大學採訪萊文(Richard Levin)校長時,他告訴我的親身經驗。校長不可得罪捐款人,賓大校長違背了這條「潛規則」,所以只能主動辭職。哈佛校長蓋伊在聽證會後同樣飽受抨擊,但由於獲得哈佛教授們的支持,才得以硬撐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被所謂的「學術造假醜聞」壓垮,黯然辭職離場。顯而易見,外部勢力的政治壓力令校長們難以捍衛大學的學術自主權,也無法保證學生和教員的言論自由,這給同樣要去國會作證的哥大校長沙菲克發出了警號。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詳細記述了沙菲克去國會作證前後的言行。哥大為這次聽證會做了幾個月的準備,聘請了多位有經驗的華盛頓「圈內人」幫助沙菲克做準備,包括前白宮法律顧問、希拉里.克林頓的助手以及國會議員助理等。哥大聘請了華盛頓一家著名律師行做顧問,並在該律師行的會議室做聽證會的模擬演練。哥大還預先將幾千頁文件提交給國會,包括從未公布過的敏感資料,顯示哥大已經勒令15名學生暫時停學(包括民主黨籍國會眾議員Ilhan Omar的女兒)、5位教授暫停教課等候審查(其中3人被指「令猶太裔學生感覺不安全」)。

 

沙菲克在聽證會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AP)

 

  在4月17日的聽證會上,沙菲克也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沙菲克向共和黨籍議員「主動輸誠」,令聽證會的氣氛比上次「審訊」三位校長時有所改善,坐在台上的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眾議員比因(Aaron Bean)甚至說,「哥大打敗了哈佛和賓大」,意思是沙菲克比已辭職的那兩位校長「識做」。

 

財金官僚掌舵,哥大傳統難保

 

  雖然沙菲克在國會「順利闖關」,但等待她的卻是更棘手的問題。當天一大早,上百名哥大學生在校園內大草坪上用露營小帳篷築起了一個營地,起名為「加沙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他們要求哥大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中撤資(divest),停止在經濟上支持以色列;要求允許那些被暫時停課的學生復課,並且不再追究他們此前的抗議行動。就在沙菲克準備作證時,哥大校方向學生發出警告,要求他們離開營地。一位高級副校長與學生代表展開溝通,但無法達成一致。當天下午,沙菲克在律師行的辦公室裏與哥大不同學院的院長電話交談,隨後正式通知大學評議會,她決定請紐約市警察局派警員明天進校清理學生搭建的營地。大學評議會執委會明確表示不同意這樣做,但沙菲克堅持要讓警察來清場。

 

哥大的學生要求校方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撤資,停止經濟上支持以色列。(AP)

 

  此時此刻,身為校長的沙菲克理應趕回校園坐鎮,盡量與學生溝通,化解潛在的危機或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但她卻留在華盛頓參加一個早就定下的私人晚宴,主辦者是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索斯旗下的貝索斯大地基金(Bezos Earth Fund)。這個不合常理的舉動,為沙菲克的為人作了完美的註釋。

 

  沙菲克不是著作等身的學者,也不是聲譽卓著的科學家,而是國際財金圈內的頂級官僚。她父母是埃及人,她本人出生於埃及,在美國長大,並在英國讀書多年。從牛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她曾效力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並在多個金融機構中拾級而上,在世界銀行升至副行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任副總幹事,在英倫銀行(英國央行)出任主管市場與銀行業的第一副行長,並在多年前被英國女王授勳,成為沙菲克女男爵。擁有美英兩國國籍的沙菲克在金融圈內長袖善舞,華盛頓和倫敦是她的基地。這樣的背景,令她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並在去年被哥倫比亞大學找來擔任校長。校方顯然是希望利用沙菲克在金融圈的人脈關係,為該校籌得更多款項,而保持大學自由開放的傳統和推動學術發展,自然不是她的強項。

 

  沙菲克的前任布林格(Lee Bollinger)教授是知名法學家,以精研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主張言論自由而享譽學術界和司法界。他在哥大掌舵21年,提倡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2019年曾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標題是「我不會開始監視在外國出生的學生」(No, I won’t start spying on my foreign-born students)。文章提到,聯邦調查局要求大學加強監視外國出生的學生和訪問學者,尤其是華裔,布林格對此一口拒絕,他說自己50年來一直提倡言論自由,監視學生與美國自由開放的精神不符,且不利於大學的發展。

 

 布林格在哥大掌舵21年,主張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AP)

 

  20多年前,我曾擔任紐約外國記者協會主席,2023年的記協獎學金頒獎晚宴,邀請剛剛就任哥大校長的布林格做主禮嘉賓,因此我與他有過短暫的交流。他問我,他的講話以甚麼作為主題比較好?我說,就講講你面臨的官司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聯邦最高法院的案件名字上,「名留青史」。他一聽就笑了,「好,就講這個」。我讓他講的故事是,一位申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未成的人,批評該校的招生制度不公平,並將大學告上法庭。案件一直打到聯邦最高法院 ,而案件的名字是Grutter v. Bollinger,因為布林格到紐約出任哥大校長之前是密歇根大學校長,所以他作為被告將「名留青史」。

 

  布林格去年6月30日卸任哥大校長時已經76歲,想不到幾個月內就出現了如此的複雜局面,這是無人能事先預料的。如果他還在擔任哥大校長,他對事件會怎樣處理呢?能避免今天的危機嗎?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