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11/10/2017

陶冬談泡沫:愈發貨幣資產價格愈漲 實體經濟愈不行

#中國 #去槓桿

   說2017年是中國去槓桿年,並不為過。一定意義上,中國去槓桿,吸引了國內外的密切關注。

  

  IMF在8月15日發布的最新的中國經濟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在減少債務方面不會有很大進展。報告預測,其非金融部門債務總額相當於GDP的比例將從2016年的235%增至2022年的290%以上。

 

  IMF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非金融債務將以較一年前的預期「更快的速度」增長。中國依賴刺激舉措來達到目標,且信貸擴張軌跡可能「很危險」,中國短期增長前景增強,但中期出現突然調整的風險加大。

 

  「全球的經驗表明,中國當前的信貸軌跡是危險的,出現破壞性的調整和(或)增長明顯放緩的風險增加」報告稱。

 

  眾所周知,在中國槓桿率飆升的過程中,除了急劇上升的企業債務外,更來自於房地產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當然,關於中國房地產是不是泡沫的爭論,從來也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中國房地產價格漲幅之大,也難免讓人擔心不已。去年,美國經濟諮詢公司LongviewEconomics發布的研究顯示,深圳以典型住宅價格80萬美元左右,房價收入比70倍,成為全球房價第二貴的城市,僅次於美國矽谷中心地帶的加州聖荷西。更有統計指出,整個2016年,深圳房價上漲幅度位居人類之首。

 

  如何看待這輪去槓桿中的房地產走勢,斷層智庫日前對話了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副董事長陶冬,他此前在瑞信擔任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多年,並連續多年入選權威業內雜誌、美國《機構投資者》亞洲區優秀經濟分析員排名榜。

 

  以下為斷層智庫與陶冬博士的對話內容:

 

  斷層智庫:這輪去槓桿是主旋律。去槓桿之前,實際上,我們看到中國房地產價格這一輪上漲迅猛。這輪由一二線城市聯動三四線一起上漲,趨勢和漲幅相比之前也有所不同。您怎麼看?

 

  陶冬:流動性拉動的泡沫,很難限制的在一個地方。如果這是一個熱錢的泡沫,它一定會到處跑,這跟股市裏的輪動,好股炒完後炒中股,中股炒完後炒爛股,爛股吵完後炒垃圾股。股市裏面的輪動,和房地產的一二三四次線城市的輪動是同一回事情。

 

  我所看到的是,中國由於在過去十年中,製造了巨額流動性,而又沒有辦法在實體經濟中消化掉這些以穩增長為名製造出的熱錢,這些錢就流到金融系統裏去了,房地產是一部分。

 

  至於現在的理財產品,股市4000點半山腰,這些都是流動性過剩的徵兆。為了維持增長,需要花流動性,而且流動性愈發愈大,因為貨幣擴張的邊際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在遞減。

 

  但是貨幣超發是有代價的,第一、它製造出來了各種金融隱患,這是無可避免的,再審慎也沒用,只要流動性達大到這一步,再怎麼審慎也要出事。

 

  那怕是一個非常清醒的人當銀行行長,第一天忍住了,說這是泡沫,我們不能做。你的同行的盈利遠遠好過你,壓力之下,第一年能忍住,第二年能忍住,第三年還是忍不住。

 

  買房子的人說這是泡沫,我不買,第一年忍住,第二年忍住不買,第三年再不買,老婆跟你離婚了。銀行行長也幹不下去了。

 

  所以說泡沫到了這一步時,這是群體現象,不是個人的瘋狂,個人的貪婪,系統使然,體制使然。

 

  第二、更大的負面因素是,它產生出了擠出效應,愈這麼做,信用擴張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但實際上,你把實體經濟給擠出去了。因為熱錢帶來金融資產價格的暴漲,這種回報,根本不是實體經濟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們見到實體經濟因此而遭殃,而不是得利。

 

  舉個簡單的例子,要把股市升起來為實體經濟服務,想法本身還算好的,但實際上不是這麼做的。企業集來的資金有多少是真正回到實業裏幹活?全是留在金融裏炒了,這就帶來了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萎縮。

 

  實體經濟愈不行,發的錢愈多,發的錢愈多,資產價格愈漲,實體投資的積極性愈差。到最後,風險積累下來,積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事情。

 

  中國有一個普遍的說法,政府為了社會穩定不會讓它出事情,所以放心幹,這話我聽得啼笑皆非,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政客主動來硬著陸的。沒有一個政府會這麼幹。

 

  社會安定不僅僅是中國政府的要務,全世界都是一樣,問題出在泡沫泡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不得不出手調控,等得愈晚,最後出手的力度就愈大,那怕那個時候政府也沒打算硬著陸。

 

  你看當年保爾森殺雷曼,他想硬著陸嗎?不是,而是認為他把所有風險都控制住了以後,製造一個金融的軟著陸。問題是政府也許有上帝之手,但政府未必有上帝之腦。調著調著可能就調出事了,變成硬著陸了。

 

  從這意義上說,寧可中國政府早點出手去調整,不要等到最後被危機逼著不得不調,到那個時候,風險更大。所以,我對金融工作會議上談到風險警示和去槓桿決心持讚賞態度。

 

  中國需要正視自己的過度經濟槓桿和資金避實務虛的傾向。

 

  斷層智庫:不斷的貨幣擴張導致實體的萎縮,還有一種邏輯認為,為了要求實體,可能不管從降準還是其他手段都要寬鬆。如果不寬鬆,實體進一步完蛋。這似乎形成了,不管放不放水,都很難救實體以及平衡資產價格。

 

  陶冬:我認為,一個患了憂鬱症的人,很不開心,只有開心讓他麻痹一下,開心一點,沒有理由給他桌子上再放幾瓶酒。

 

  那你知道,最終的後果會怎樣。你可以通過酗酒來令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價值,可以在短期措施上行不同的方便。但歸根到底,要讓他戒酒,要讓他走出現在的惡性循環。

 

  沒有理由給他更多的酒來製造一時半會的歡心。

 

  斷層智庫:泡沫從歷史上看,到最終會變成沒有人接盤,政府控制不了,爆掉。

 

  陶冬:甚麼是泡沫?很難說得清楚。歸根到底這是一個供需關係的問題,供需關係裏呢,我們覺得好像需求不大了,結果又來了大量的需求出來了。到最後歸根結底是錢在印出來。如果這麼印錢的話,房價的確有一個名義購買力的支持,名義上購買力的支持,理論上不斷地印錢房價還真的能上升。

 

  這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果印錢的數量遠遠大於世界其他地方印錢的數量,匯率一定會跌。這是經濟學規律,暫時可以避免,但是早晚會發生,只要是不停印錢。

 

  第二個問題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還可以往上走,但這時候的房價風險就全部聚集在銀行,和買房人手裏,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老百姓的社會穩定因素,這兩個就變得突出了。

 

  理論上在封閉的體系裏,讓匯率貶,房價可以一直漲上去,但是萬一有甚麼樣的變故,一個意想之外的變故,一個突發事件或錯誤的政策,或幾個分別看來都沒有錯的政策產生一個共振的話,跌起來就厲害了。

 

  這可能帶來金融系統性風險以及社會的動盪,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後果。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政府,當房價升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開始關注這個風險了。

 

  因為政府不想看到把這個推到極端以後,可能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再看看我們的房價,這麼多年為甚麼一直在漲?好像調一調後就應該跳進去買,這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的傳統智慧。

 

  我想說的是,中國房價之所以連漲了十幾年,只有上升周期沒有下降周期,因為我們的貨幣政策,信貸周期,在這十幾年,只有上升周期,沒有下降周期。

 

  不是中國的房地產有中國特色,可以抗拒地心引力,而是央行的政策源源不斷的信貸擴張。製造出來的了常生常有的房地產景氣。

 

  如果再讀一讀7月份的金融工作會議聲明,那裏面提到了風險31次,提到了監管28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說明政府開始警覺了,如果讓它這麼玩下去的話,以後後果很嚴重。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輪又一輪的去槓桿,但去槓桿,政府並不想把船砸沉了,去一去,發現經濟很難受的時候,央行可能放一放,明顯的例子是今年6月份銀行間利率快速上漲,央行在連續收緊了五個月之後又放一放。

 

  這代不代表,貨幣政策又走回了擴張的老路?央行自己說,這是周期性操作,去槓桿還是政策性趨勢。

 

  如果要是信貸周期會改變的話,我個人相信,房地產周期也會改變。

 

  斷層智庫:所以,去槓桿的實質某種程度也是去房價?

 

  陶冬:這是不同的提法,去槓桿能不能維持住房價,這事很難說。但起碼在一個貨幣緊縮的環境下,維持房價不斷上漲難度會高很多。

 

  本文原載於斷層智庫,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31/05/2024

中國絞殺「台獨」的戰略已成形?

#雷鳴天下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聚焦神州 #兩岸關係 #台灣 #中國 #賴清德 #第一島鏈

  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並不是不少藍營人士所預期的會採取溫和立場,而是徹頭徹尾的一篇「台獨」宣言。他不但自吹會「讓她(台灣)成為國際上令人尊敬的偉大國家」,還特別強調「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這句說話可圈可點,「第一島鏈」是美國締造,用以封鎖中國海上貿易,以圖把中國發展扼殺的重要戰略手段。  

 

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說,是徹頭徹尾的一篇「台獨」宣言。(AP)

 

  賴清德主動對美國獻身,把台灣放在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前沿,這是送給美國表達不二之心的投名狀。從始賴已自絕於中國人民,不論前途如何起伏,他也只是在走著「台獨」的不歸路。

 

  大陸的回應是在5月23及24日兩天進行「聯合利劍2024A」軍演,派艦隊及飛機包圍台灣,軍演還包括針對陸上作戰。多數評論人已注意到2024A的「A」字,這顯然意味著今年還會有「B」或甚至更多。此次軍演與去年的並不雷同,而似是按既定步驟胸有成竹的演練,包括把寶島封死,防止在特殊時刻「台獨」的首要分子有機會逃跑。中國的統一是否可依靠完全非武力的手段實現?我認為概率偏低。

 

大陸上周進行「聯合利劍2024A」軍演,派艦隊及飛機包圍台灣;不少評論人已注意到2024A的A字,這顯然意味著今年還會有B或甚至更多軍演。(AP)

 

  表面上局勢的緊張是由賴清德比前更鮮明的「台獨」立場所造成,但賴本身不是棋手,他只是美國的棋子而已。他的就職得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祝賀,他的演說幾可肯定早已得到美國的批准。賴固然是一名思想上根深柢固的「台獨」分子,他的政治目標甚至可能是充當「台灣國」的「國父」。但縱使台購買了不少武器,軍事與經濟實力與大陸差距太大,只能完全倚靠美國才有膽量向大陸叫陣。所以觀察台海局勢,也只能以中美兩國博弈的變化作基礎。

 

難阻中國收回台灣,美改戰略

 

  美國從前的策略是「戰略性模糊」,口頭上說是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不認可「台獨」,但又要保持台海現狀。陳水扁與蔡英文縱使希望表達更出格的「台獨」立場,也受美國政府約制。但在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的策略已變,她已知道大陸若要收回台灣,美國已沒有能力阻止。既然如此,不如盡可能增大中國在經濟、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代價,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終極目的。美國本身也是內外交困,自然也希望以最低的成本達到這目的。戰爭的成本太大,在台海直接與中國打起來,美方也殊無勝算,所以最符合美國政客利益的做法,便是找台灣人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既然有賴清德此等人物的積極響應,美國政府不利用他才奇怪。

 

  倘若真的有場代理人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尚會希望把她的北約盟友及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拉下水,共同制裁中國。制裁甚麼?世界各國太倚賴中國的產品,我十分懷疑貿易制裁有廣泛響應。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斷無理由為了美國的利益而在台海問題上引火燒身。美國思茲念茲感到難以解決的困境之一,是她欠下超過34萬億美元的公債,若能找個藉口賴債便十分理想。

 

美國現時內外交困,希望以最低成本達到遏制中國發展這終極目的。(AP)

 

  近日美國有名議員竟說國民黨管治大陸時期借過美國不少錢,現今應要求中國償還近萬億美元。此說荒唐可以不理,但卻反映美國一些政客的心理。若美國發起甚麼制裁,總會有人建議她可沒收中國位處境外的外匯儲備。中國有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今年4月其中的7674億美元是美國政府債券。中國雖持續減少持有美債,但速度奇慢,當中可能反映中國政府曾經的主導思想還是以和平統一,不給美國任何藉口為主軸。

 

大陸可封鎖台海空,伺機出手

 

  事至今日,中國會採用甚麼方法去還擊美國明裏暗裏支持「台獨」的政策?時間在中國一方,中國並不急切要立時統一,而統一的時間表由中國決定,而不是任由美國玩弄手段。可行的方案之一是隨時搞包圍台海的演習,做到可完全把台灣的海空封鎖掉,並且每次都把這絞索愈收愈緊,但又不一定立時在台境內採取軍事行動。若然如此,民進黨政府縱然得到美國的軍事支持,「台獨」也會受到很大抑制,中國便可以等待有利時機才動手。

 

  美國前印太區海軍總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21年曾揚言,中國在其後的6年內很有可能會發動對台的兩棲進攻。美國的軍事人員對此似深信不疑,並將這6年稱為「戴維森窗口期」(Davidson Window)。

 

美國前印太區海軍總司令戴維森在2021年稱,中國在之後的6年內很可能對台發動兩棲進攻。(AP)

 

台沒戰爭意志,難現烏代理人戰

 

  上文提過,美國最想打低成本的代理人戰爭。近年不斷有傳聞,美國已派了大批人員赴台提供軍訓及戰略建議,當然也賣了不少武器給台灣,其時間考量,也符合「戴維森窗口期」的判斷。但若以為代理人戰爭在台行得通,則大錯特錯!

 

  台灣一般人民根本沒有戰爭意志,誰會為了「台獨」政客及美國政客的利益去犧牲性命?台灣的民調也發現沒有多少人肯去打仗。烏克蘭的代理人模式不會出現,美國反而應害怕台灣軍人會把美方武器繳交到中國。中國要防的,反是如何保護外匯。
 
 
【知識庫】何謂「第一島鏈」?
  

  • 第一島鏈(First island chain)是美國外交國防政策中,圍堵中國的第一道防線。
  • 島鏈北起千島群島、日本群島,中接台灣,南接婆羅洲島,包括黃海、東海與南海的西太平洋海域。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期間,美軍將位於第一島鏈中點的台灣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
  • 台灣與菲律賓在第一島鏈上最為脆弱,台菲之間的巴士海峽是中國海軍潛艇進出太平洋的捷徑。

 

(本文原載於5月31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