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08/10/2021

北部都會區是大手筆

#雙城三圈 #北部都會區 #CBD #施政迴響 #林鄭月娥 #深圳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了她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這報告中所涵蓋的長遠規劃之多、橫跨時間之久,都顯露出下屆特首「捨我其誰」的霸氣。筆者認為,這是香港回歸以來歷任特首24份施政報告中罕見的大手筆。

 

  此份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在乎「雙城三圈」概念的推出,重點是開發北部都會區,沿著深圳河兩岸建立港深CBD。

 

(iStock)

 

  建立CBD並不是甚麼新奇概念,香港需要新的增長引擎也是老生常談的,投入更多的土地開發商業、住宅也曾在之前的施政報告中見到過。這次的新意是,將新發展區建在香港北部,主動與深圳接軌,積極搭上中國經濟騰飛這班車。換言之,將香港經濟的未來與祖國未來的發展、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捆綁到一起。

 

  眾所周知,回歸後的香港政府仍以公務員體系主導,不僅在特首、司局長層面如此,在負責規劃和執行層面上更是如此。1997年後儘管主權回歸了,經濟規劃的心卻沒有回歸,操作層面上很多時候也不得要領。當然,港府也受到許多因素的掣肘。

 

  深圳河兩岸這二十幾年發展的強烈反差,不僅是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更是港府執政心態上的差距,香港政策制定者並不希望與深圳全面融合。綠綠的深圳河南岸,在筆者看來反映的是一種不屑、一份抗拒。於是才會出現港深珠澳大橋的雙丫設計理念中深圳被排斥在外,於是才會有多數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經濟社會現狀知之甚少。

 

  傲慢的代價是,香港錯失了與內地經濟融合,走共同發展之路的最佳時機。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大產業支柱,如今僅剩下金融一條支柱,金融支柱的競爭力還是靠一位內地人李小加開拓出來的渠道和內地公司源源不絕的IPO項目維持著的。

 

  香港也曾不斷嘗試發展金融之外新的競爭優勢,但是做出來的卻是數碼港、科學園等地產項目。其實香港有不少科技人才,也不缺乏企業家精神,但是他們將創意轉化成商業成果卻往往遇到困難,不少項目牆內開花牆外結果。

 

  北部都會區的提出,意在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意在改變執政者的心態,意在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意在為香港的未來作出可操作的規劃。政府一口氣拿出相當於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來作一項發展嘗試,在香港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可見其破釜沉舟的決心。

 

  無論「雙城三圈」還是北部都會區,目前只有初步概念,具體細節尚未完備,政策咨詢期後可能有諸多修改。落實執行更考驗港府的策劃、協調、執行能力。而且,這是一個長遠規劃,短期也無法解決迫切的民生問題。

 

  但是開拓環維多利亞港CBD區之外第二個CBD區,將香港的經濟、商業、創新活動重心作出在平衡,是重塑香港競爭力的一次戰略性嘗試,是與內地經濟深度捆綁的一次戰略性嘗試,是從根本上改善就業、居住等民生困境的一次戰略性嘗試。希望港府抓住這次機會,希望香港人抓住這次機會。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13/02/2024

全球暖化 | 逆轉地球持續升溫可做甚麼?將北部都會區視為實踐保育與發展重要試點,展現智慧城市優勢

#智慧城巿 #科技 #全球暖化 #地理資訊系統 #北部都會區 #保育 #環保 #生物多樣性 #智慧生活

  全球領袖於2015年在法國巴黎一致認同,全球氣溫不能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但目前看來這已是無可避免,只屬時間問題。科學家表示,這種情況在2023至2027年發生的可能性為66%,去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已預示天氣將更酷熱。

 

  究竟全球氣溫在2024年超過工業革命前水平攝氏1.5度會怎樣?科學家指出,這將不利農作物產量,令通脹升溫;悶熱天氣也可能令消費者更不願外出,只「宅」在家,消費品製造商面臨降價壓力;運輸物流和建築方面,工人效率也受到影響,這些種種不但會影響民生,更會直接衝擊全球經濟。

 

  有見及此,全球正積極探討逆轉方案,減用化石燃料是其中一項。但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對2024年的預測,指儘管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將增長11%,創下歷史新高,化石燃料依然佔高達八成的能源需求,而石油消耗量亦隨經濟復甦增加,當中以亞洲尤甚。預計這些燃料產生的碳排放量將較1990年增加70%,與零碳目標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本身造成乾旱,令水力發電難以增產。

 

  Esri總裁及聯合創辦人Jack Dangermond指出,氣候變化、糧食短缺一如人口老化等問題,既是世界性,也屬跨學科。如果我們以單一學科的處理方法應對這些挑戰,肯定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協調社會各個層面,一起權衡取捨,對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前提是有可助溝通的共同語言,而地理空間智慧或地理資訊系統(GIS)便是有效的溝通工具。藉著地圖和數據資訊圖像化的特點,好使大眾全面理解問題,然後作出更好的決策。特別是全球城市化,當中建築物的排放已成眾矢之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城市持續發展中著力減少碳排。如在謀劃新發展區域或填海造地時,便要致力以創新科技令工程由規劃、執行到管理,精準無誤,同時確保對環境尤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減至最低。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番強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因此,我們發展北部都會區時,除要顧及經濟和創新外,還要對自然保育深切考慮。然而,去年10月底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只提可能設立兩個濕地保育公園,比兩年前政府首次公布的6個保育區,不見了4個,令人既疑惑又憂慮。

 

  要守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先要為北都建立一個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包括候鳥數目和品種。同時,資料庫必須在大規模發展之前完成,這樣以後才有基礎可以對比建設前後的分別,令保育工作成效更清晰。同時,當局也需設立圖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儀表板,可供對比不同方案的保育成果,以減少大眾的誤會,並促進溝通。

 

  其實,政府應視北部都會區為實踐保育與發展並行的重要試點,這樣不但可讓城市可持續發展,還能彰顯我們智慧城市的優勢。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