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23/05/2022

美通脹蠶食盈利 日經濟陷入衰退

#通脹 #聯儲局 #衰退 #美國經濟 #日本經濟

  美股連跌第八個星期了,這是2001年以來所未見的。不過股市的聚焦點由通脹轉向增長,由聯儲加息轉向聯儲過度加息的擔憂。S&P500一度從今年高位跌破20%,收市險守住了這條熊市線。資金尋求避險,脫離股市流入債市,去風險、去槓桿。因應增長擔憂,美債全線造好,十年期國債利率回落到2.79%,重新進入35年下降通道。美債收益率下滑,美元對一攬子貨幣匯率也拾階而下,DXY收於103。

 

  上周石油市場沒有大消息,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略微下降。美元匯率下挫,黃金價格反彈。日本第一季度GDP出現了負增長,不過日圓匯率在G7財長/央行行長會議期間大幅升值。中國人民銀行超預期下調了利率,A港股走出了獨立行情。

 

  幾家美國大型零售公司的業績很不理想,股價暴跌,市場開始對消費和增長產生了焦慮,擔心聯儲非但無法將通脹拉回到政策目標水平,反而把經濟拖垮了。這也是為甚麼S&P500現在跌得更多。資金不僅拋售沒有盈利的科技股,更開始撤離盈利前景變得模糊的價值股。

 

  兩個關鍵詞浮出水面:成本和消費情緒。漲工資的確提高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但是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成本構成重大的壓力,不少企業無法把成本壓力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就蠶食了企業的盈利。另一方面,低端工人的名義收入提高了,但是食品價格、汽油價格等漲得更快,實際購買力卻在下降,於是消費情緒受到影響。美國的零售市道嚴重分化,部分行業仍然生意火爆,另外一些行業就開始放緩了。

 

  那麼美國經濟是不是會陷入衰退?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和JPMorgan CEO戴蒙最近都高調出來警告發生衰退的風險,筆者也認為衰退風險大增,不過暫時還不是必然發生的。市場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基金經理預言衰退,其他人的理由是美國的資產負債表強勁,承受得住聯儲的貨幣政策收縮。未來幾個月,市場的爭論會聚焦在增長上。

 

  筆者認為,一定要小心衰退風險,聯儲低估了增長風險,就像去年低估了通脹風險一樣。通脹已經成為美國選民最大的不滿,所以鮑威爾現在擺出不達目標誓不甘休的姿態很正常。但是11月中期選舉之後,當美國經濟開始浮現增長放緩甚至衰退跡象的時候,鮑威爾聯儲是不是維持現在的強硬立場呢?經濟學家都知道,加息縮表對控制供給端通脹效果有限。同時通過殺死消費來遏制需求端通脹,成本也很高。聯儲以及白宮究竟是否願意接受衰退來遏制物價上漲,是未來幾個月的懸念。

 

  鮑威爾上周宣稱,如果有需要控制物價的話,他會毫不猶豫地將利率拉到中性水平之上。這是聯儲主席第一次提及「中性水平之上」,「我們需要見到通脹清晰地和令人信服地回歸2%的政策目標,我們會不斷推進直至見到這個目標」。

 

  市場不僅預期FOMC會在6月和7月的會議上各加息50點,現在還預期9月會議上再加息50點。市場預期聯邦基金利率年底上升到2.8%,兩個星期前是2.7%。由於聯儲錯過了去年的加息黃金視窗期,現在的口吻和手法都愈來愈強硬。

 

  筆者相信聯儲的加息路徑,看上去很像1994-95年周期。美國經濟在九十年代初經歷了痛苦的海灣戰爭衰退,汽油價格大幅上升,失業率高漲,老布殊甚至因此無法連任。克林頓上台後,美國經濟擺脫了衰退,1994年GDP增長4%,失業率5.5%,通貨膨脹2.6%,然而工資開始大幅上升。

 

  聯儲於1994年初,先後試探性加息三次,每次25點,但是工資上升卻仍在加速,於是FOMC在5月和8月各大碼加息50點,11月份更加了75點,次年2月再加息50點,然後進入靜默期。未久經濟開始下滑,聯儲在同年7月和12月兩次降息,每次25點。當年那輪加息的特點是,兇猛但不持久。這次可能也一樣。

 

  從美股的表現來看,克林頓1992年上台後S&P500一直是升的。聯儲開始加息後市場有過一段猶豫,大碼加息曾經導致了兩次大跌,不過市場算是挺住了。聯儲在1995年1月表明加息周期結束後,美股就一騎絕塵,在一年中S&P500漲了40%。

 

  1993年時候的情況與今天有幾個明顯相似的關鍵詞,工資急升、油價高企、忽然激進的貨幣政策。不同之處在於俄烏衝突仍在進行中,現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更高;最大的不同是政策制定者。如今的聯儲的政策獨立性更弱,同時製造出了比過去多得多的流動性和低得多的利率水平。

 

(iStock)

 

  繼英國之後,日本經濟在第一季度也出現了負增長。日本內閣府公布的初步統計顯示,日本經濟環比折年率就收縮了1%。貿易收支惡化和消費停滯是主要的原因,在過去十個季度中,日本經濟在六個季度出現了負增長,日本經濟在疫情衰退後的復甦情況,遠遠落後於歐美經濟。

 

  貿易本是日本的強項,但是最近卻受到三重打擊,令經常項目收支從大盈餘變成大赤字。首先是能源價格的暴漲,給日本帶來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經常收支逆差;其次是供應鏈出現混亂,衝擊了生產和出口。最後是日圓匯率大幅度貶值,進口成本大增。

 

  消費意欲不足,是日本經濟的痼疾。這裏既有人口老化、年輕人躺平的結構性問題,也有物價飆升蠶食購買力的近期拖累,還有消費稅調高給人帶來的陰影。2019年10月調高消費稅後不久,就遇上新冠疫情。最後,日本政府在對個人的疫情補貼比起歐美也差不少。在日本實際感受到的物價上漲,比起CPI數字更強烈,大家更不敢花錢。

 

  經濟陷於停滯,而物價拾階而上,讓岸田文雄政府很尷尬。岸田的政治理念是「新資本主義」,是建立在改善分配基礎上的執政思維。但是現在這種增長和通脹模式,打擊低收入階層,打擊中產階層,和岸田的初衷相違背。今年夏季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對執政聯盟是一個考驗。

 

  和岸田文雄相比,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的日子就好過很多,他沒有連任的壓力。和美歐央行相比,日本也沒有CPI壓力,貨幣政策擺出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聽任日圓匯率下貶,對於BoJ來講是比較舒服的。

 

  筆者暫時看不到日本經濟進入連續兩個季度收縮而陷入技術衰退。隨著Omicron感染個案大幅下降,日本已在全面開放過程中,消費應該出現反彈,只是日本經濟處於弱復甦狀態。日本需要通過強勢手段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預期,走出流動性陷阱,這個就暫時沒有看到。

 

  本周的市場焦點在「印太經濟架構」的細節、美國企業的業績和FOMC 5月份會議紀要。

 

  本周記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28/04/2024

聯儲局必須重新評估形勢

#陶冬天下 #聯儲局 #債市 #黃金 #減息 #通脹 #滯脹 #消費 #美國 #日本 #美元 #日圓 #金價

  增長比預期的要弱,通脹比預期的要高,資金對未來利率走勢的看法更分歧了,債市繼續震盪,掉期市場定價有100%機會減息的時間點已經推至11月5至6日,那已經在美國大選之後了。然而,在一片看空聲中,美股觸底反彈,S&P500和Nasdaq紛創去年10月以來最佳單周表現,恐慌指數VIX回落。美元指數頗為動盪;日本銀行淡化日圓弱勢對通脹的衝擊,日圓對美元匯率一度衝上157.8,創34年來新低,隨後見到疑似政府干預匯市。

 

  美國第一季度GDP增長了1.6%(環比折年率),遠低過分析員預期的2.5%。同期扣除食品、能源的個人開支通脹,上漲了3.7%,高過預期的3.4%。這組數字顯示,不僅美國通脹出現反彈,增長勢頭也在轉弱,觸發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其中個人消費增長2.5%,慢過預期,不過筆者看來是好的增速放緩,說明消費不再異常過熱,開始回歸正常水平。除此之外,三個筆者並不擔心的因素導致了增長下滑超預期:1)貿易逆差大幅上升;2)商業庫存仍在調整;3)公共開支放慢。前兩個因素比較動盪,屬於數據噪音;從拜登政府的態度看,第三個因素也不會持久。

 

  扣除這三個因素後的國內最終私人銷售(final sales to private domestic purchase),增長為3.1%,其實是不錯的。在已知的數據之下,筆者並不擔心美國經濟大幅失速,而認為正在回歸正常區間。坊間所談滯脹,筆者相信是無稽之談。滯脹反映的是通縮心態和惡性通脹並存,目前的美國經濟形勢更像是回歸常態,只是治理工資和物價螺旋攀升的工作進展不順利。

 

  3月PCE通脹從2.5%回升至2.7%,核心PCE通脹從2.7%回升至2.8%,均略高過分析員預期,展現出和其他通脹指標類似的趨勢。

 

  今年以來幾乎所有數據都顯示,美國聯儲局誤判了就業需求和工資上漲的熾熱程度,誤判了抑制個人消費的政策效用,誤判了通脹回落的路徑與時機。筆者相信,聯儲局需要重新審視經濟和通脹形勢,重新制定一個更切合實際的利率政策規劃。本周的FOMC會議上應該不會有政策動作,不過鮑威爾在記者會上或許可以透露出政策思路上的些許玄機。

 

今年以來幾乎所有美國經濟數據,都與聯儲局的預估有出入。(AP)

 
  不僅聯儲局有誤判,市場也有誤判,筆者也有誤判。今年年初時,利率掉期價格顯示市場預期在2024年有6碼減息,如今只剩下1至2碼,最早也要等到9月才有機會啟動減息。認為下一個利率動作是加息的仍是少數派,不過人數和聲量都明顯增加。

 

  本周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例會,無論利率還是流動性政策都不太會有變,關鍵看會後聯儲局主席的記者會。筆者預期鮑威爾在語境上鷹派轉向(Hawkish Pivot),強調治理通脹的進程遇阻。聯儲局和市場需要的不是不斷推延首次減息的時間點預測,而是重新評估美國經濟、就業和通脹的趨勢,這是一個不同往常的經濟周期。

 

  自從去年10月以哈衝突,黃金價格勢如破竹,半年裏漲了大約每盎司600美元。這種升市與黃金的一般走勢不同,背後的買家看來也不同。在過去,央行和ETF是黃金市場的主要買家,購買行為比較克制,避免將金價炒得過高。同時,黃金價格與美元匯率高度相關,美元漲則黃金跌。目前看來,西方大央行按兵不動,ETF則在淨拋售狀態。

 

  黃金的最大買家有兩個,第一個是中國、俄羅斯、中東和東南亞央行,時機和美歐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的時間相吻合;第二個是中國、印度零售投資者的買金活動,印度有著傳統的金飾偏好,而中國投資者則在追求相對穩健的可賺錢投資標的。

 

  應不應該買黃金呢?金價接近歷史高位,而且波動率近來大幅上升,逢低入市可能是更合理的選擇。經歷過兩輪QE政策,世上有太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產,這是黃金價格上漲的大邏輯。聯儲局減息被後置,利率水平維持在高位,可能意味著短期黃金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有限。當然地緣政治因素也是影響金價的重要原因。

 

  本周有三個焦點,1)FOMC開會,預料政策不會有變,鮑威爾記者會上如何評論最近的數據趨勢是焦點;2)日本銀行發布3月政策會議紀要,得以一窺脫離負利率框架後的政策意圖;3)美國4月非農就業數據,經濟學家目前預測中位數是250K。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Pantry熱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