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

2019-06-13 08:05:00

八九十後的抉擇 移民台灣

  移民再度成為港人熱門話題。今年年初,中大民調發現,香港10個人中有3個想移民。到5月,港人想移民的欲望,隨著引渡條例修訂的爭議轉為「行動」,上網找資料,根據香港Google Trend的數據 ,5月香港熱搜詞是移民,熱度「爆燈」至100。對上一次「移民」被熱搜是2008年8月京奧後及2014年10月雨傘運動後。有人認為香港可能出現移民潮,這是繼八九民運後及九七回歸前後的第三波移民潮。

 

  離香港僅一小時多機程的台灣,成為移民熱門地。慢活當然吸引,更大原因是移民台灣門檻相對低,投資移民只需150萬港元,住滿一年出境不過30天,就能有張台灣身份證「傍身」。而過去3年,港人移民台灣數字一直高企,維持在1,200人以上。

 

  有香港八九十後,過去幾年在台灣生活和工作,面對去或留的抉擇。愛畫畫的80後江東源為追夢,3年前投資移民到台中,創業開畫廊餐廳,每日不是hea住飲咖啡看舖,而是一天工作16小時,要在競爭激烈的台灣飲食市場掙扎,仍然堅持留在台灣。另一名90後李嘉桁,到台灣大學畢業後,搵工1年,期間要瞓網吧,跟台灣人一起工作,讓他體會當地年輕人的困境,因而不打算多留3年以取得別人夢寐以求的台灣身份證。此外,造市場營銷的蔡潔到台灣旅居,當人人享受台灣慢活,卻讓她發現商機,繼而創業,這反而令她結束台灣的旅居生活。

 

  他們的台灣故事,對有意移民台灣的港人提供新視點。

 

80後文青創業開食店 為留台灣甘做外賣仔

 

  80後港人阿東(江東源)的畫廊餐廳「沐。微菜」位於台中市北區小商區的一條隱蔽小巷內,記者找了近10分鐘才找到門口,是名乎其實的隱世小店。白色小店共有三層,店面一層是廚房及用餐區,下層是畫廊及另一個用餐區,樓上是洗手間,三層逾千呎。老實說,以香港人盡用每吋地方做生意的角度,這裏擺滿枱椅至少可坐40、50人,但阿東的枱椅放得少,疏落得讓人覺得有點「空盪」,更離譜的是還要「趕客走」,「剛才午市來了二三十個客,下層坐咗十個,店面又有十多個,有客仲話要入來,我話唔接喇。」

 

阿東的小店做齊早午晚市,一般只做一晝生意的台灣人覺得他「搏命」。

 

江東源(阿東)

年齡︰80後

途徑︰投資移民

步驟︰ 

•2016年旅居台灣1年

•2017年台中創業開食店、正式搞移民

•2018年取得台灣身份證

現況︰於台中開畫廊餐廳「沐。微菜」

 

  看似很「巴閉」,午市做一輪客,雖然得20多人,但全店只有阿東和一個兼職台妹,他做到「氣咳」,忙完午市剛「落場」,即叫兼職台妹買午餐,買來生煎包和珍珠奶茶,咬了一口生煎包的他說︰「台灣人覺得我好「博」㗎,我做兩轉,午市和晚市,佢哋做一晝就收工,租平嘛!」如此營業時間,香港人認為Hea,原來台灣人覺得是「拼博」。

 

過千呎空間,阿東特意把枱椅放得疏落,令小店充滿空間感。

 

打稅成餐廳創業死因

 

  現時小店由預備食材到埋數清潔,幾乎由阿東「一腳踢」,他每日在小店工作達16小時,一點也不Hea。他當日執意要移民來台灣,愛慢活是其次,最想是來追夢。在香港做過廚房、領隊的他,移民台灣前在家人的工程公司工作。於 2016年他隻身到台灣旅居1年,適應台灣生活。到2017年在家人經濟支持下,他投資移民台灣,去年取得台灣身份證。

 

  他坦言當日有家人反對他移民台灣,「在屋企人的公司工作,是無憂的,當時也不是對生活有不滿,屋企小康,我自己搵自己食,因此屋企人不明白我點解要離開,仲要去比香港落後的地方。」呷了一口珍珠奶茶的阿東解釋,愛畫畫的他,一直想開畫廊,香港根本做不到,但台灣有這個可能,至少租平,生活成本相對低。他亦因此選擇落腳台中,除了生活使費較台北低,也因台中的文創氣氛濃厚,台中市是台灣最多市集的城市。

 

  2017年在台灣坐「移民監」期間,阿東投資百萬元台幣,創業開餐廳「筆加索創意料理」,賣意粉和飯,這是他第一次在台灣創業。餐廳開在一條人流較旺的小巷,走平民路線,一碟意粉加一杯飲品,收120元台幣(約30港元)。吸引當地電視台來訪問,甚至當時的台中市市長林佳龍也來「幫襯」,算是有點名氣,有客流奈何仍然入不敷支。

 

  阿東分析「筆加索」餐廳的死因,跟打稅有關。他以外國人身份開店,要交足營業稅5%,必須開統一發票,即所有開支要有發票為據,兩個月交一次,「最慘我跟廠商攞食材,他們分兩個價錢,打發票和不打發票的,例如買一支油,不打單收我100元,打單收我105元。於是我攞食材比本地人的成本多了5%。」另一邊廂,去街市買食材開不到單,這筆帳報不到扣稅,「因為打發票,令盤原本無得賺的生意,變成蝕本。」

 

吸取經驗 再開餐廳

 

  加上當時他的策略是薄利多銷,需要較多人手,他指很多台灣人一家大小去經營小店,省下請人成本,但他只有一人,不得不請員工,而台灣的時薪最低工資比香港還高, 多請幾人,人工貴過舖租。

 

  餐廳做了近1年,阿東打定輸數,「心態上是豁出去,就多蝕幾個月,為了張台灣身份證,要硬撐落去。」他一拿到台灣身份證,馬上透過中介把餐廳頂讓給一個台灣人,算是「打和」離場,他因此頻呼「好彩」,因為台灣的創業成本低,少人會買舊店做的。

 

  很多港人搞移民台灣,生意損手亦捱足1年,直至拿得台灣身份證才離場,「功成身退」返香港,阿東卻是少數,去年10月再冒險創業開第二間餐廳「沐。微菜」,因為初心未變,「我不想返香港,我已經習慣這邊的生活,我在這邊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要繼續留在台灣,就要維生,「我都要生活,我『筆錢』(指投資移民的160萬港元)終夠會『搣完』。香港人在台灣搵工很難,同樣做餐飲,月薪約2.3萬元台幣(約5,500港元),打工不如我自己『搏下』。」

 

  阿東今次再開餐廳,投資逾100萬台幣(約25萬港元),並改變策略。先壓低租金,找最平租的舖址,同時把餐廳設定為一人廚房,即自己「一腳踢」,減省人力成本;其次是走中價路線,一個意粉賣259元台幣(約65港元),但落足料和用有機菜,務求做到物超所值;再利用社交媒體如Facebook及Instagram做宣傳,「我用自己養自己的經營模式,一日有10個客我就不用蝕錢,有20個客就賺錢。」

 

捱住一博 好轉過來

 

  採訪當天,阿東的小店午市有20多個客人,這個盛況,原來是近今一個月才開始出現,下個月的訂枱更爆滿了,「去年10月開店,我今個月才有錢賺,你早三個月來都仲係愁雲慘霧。」開店後半年,阿東一直死守小店在捱,試過三日沒有一個客,甚至「搞唔掂返香港」的想法曾閃過腦海,「但當時我就是不想返香港,只要可以留低,我甚麼也願意做,派傳單,開Uber送外賣,我連個App都下載了。」但去了送外賣,誰來看店?於是他請了一位兼職台妹來幫手,「她見工時我跟她說,店的生意不好,我希望你看店,因為我要去開Uber送外賣去養店。」

 

阿東的畫作被台灣面膜商邀請合作做包裝,左邊白色小包是阿東自家咖啡品牌,同樣以自己畫作做包裝。

 

  作最壞打算,阿東再一次改菜單,並在網上再打廣告,這一次小店的生意開始有起色,客流慢慢增加,並開始有回頭客,「香港茶餐廳提供差不多的菜色,你食到一間好的,就會經常去,但台灣每間食肆賣不同菜色,台灣人不會經常去幫襯一間店,忠誠度很低,一個月來一次已經很好,但現在我有些客是一周來一次的。」

 

  最令阿東高興的,是他的大眼少女畫作有人出價數萬台幣買下,還有面膜商跟他合作,以他的畫作做包裝,這是令阿東幾辛苦都要留在台灣的最大動力。對自己走過的移民路,阿東感性的說︰「是很矛盾的,我都有定個死期,再走不下去就返香港,但面對不到這樣回去,蝕了錢,年紀又不小。真是這樣的心態,我跟自己說,讓自己最後一次任性,如果我這樣返香港,我過不到自己,移民路實在唔易行。」

 

港移民人數 台佔2成

 

  港人外遊或移民毋須申報,因此一直以來保安局的港人移民數字,是按警務處收到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等的數字估算。記者根據這個估算數字,對比獲發台灣國民身份證數字,發現4年來移民台灣港人佔本港整體移民人數的比率翻了近一倍,2017年人數佔比近20%。

 

台中節奏比台北慢,租金及生活成本亦較低。

 

台灣開食肆 6件要知的事

 

1.入場門檻低︰基本上領營業牌照就可開舖,手續簡單;加上舖租低,100萬元台幣(約25萬港元)以下也能入場做老闆。

2.交營業稅︰即銷售稅。生意賺蝕都要交,總之有交易就要交,稅率為交易額的5%,每兩月交一次。

3.交營所稅︰全名為營利事業所得稅,即利得稅,稅率最高為20%,每年交一次。

4.消費價位︰以一個白領出外午饍計,每餐消費額約為100元台幣(約25港元)

5.設公休日︰大部分食肆一周總有一天休息,稱為公休日。

6.最低工資︰時薪150元台幣(約37.4港元),月薪23,100元台幣(約5,763港元),工資隨時高過舖租。

  

90後台北打工 一人住600呎卻決意返港

 

  在台北火車站跟記者見面的李嘉桁,來台灣讀書和工作前後已5年,衣著樸實,似乎還多了一點台灣人的溫文,若不是開口跟記者說廣東話,還以為他是台灣人。5年多前香港知專設計系畢業後,他決意到台灣升學,以「港二技」身份(見 iKnowledge)到台中的朝陽科技大學讀大三。過去曾到台灣旅遊,覺得台灣生活不錯,人亦友善,消費低,於是利用升學機會到了台灣,在小島過另一種生活。

 

李嘉桁

年齡:90後

途徑:大學畢業後留台工作

步驟: 

•2013年以「港二技」身份到台灣讀大三

•2015年台中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

•2016年獲台灣一電視台聘請為視覺設計師

現況:仍以工作簽證在電視台工作

 

  李嘉桁強調到台灣升學,是讓他留在台灣工作的「入場券」。但從另一角度,他坦言當時是想離開香港,「那時候香港有社會運動,是國民教育的爭議,我當時在電視台實習,接觸新聞,像我的很多年輕人看到這樣的社會衝突,很不開心,思考究竟自己生活在甚麼環境,這裏是否適合我,於是想離開,是有這種感覺。」

 

  他就讀的大學在台中,位處半山上,落山出巿區交通來回往往超過一小時,加上功課忙,如無必要他少下山,寧願留在宿舍。以前跟家人同住400呎單位,在大學一個人生活,擁有獨立房間,這完全是新體驗。初期最難適應是難識到台灣的朋友,「因為我大三才入學,他們很多從大一開始讀,到大三時他們已混熟,但後來我跟他們相處得挺好的。」

 

  同班還有5位香港同學,畢業後只有李嘉桁和另一位女同學留在台灣,那位女同學因為要跟台灣男友結婚而留下,其餘的都因找不到工作而離開台灣,惟獨李嘉桁堅持,歷盡艱辛找到工作,可以繼續留居台灣。

 

  按台灣當局的規定,畢業港生找到公司聘請,若月薪未達到某個水平,則要通過評點配額制,即按八項技能計分,通過並獲公司聘請,也能獲工作簽證居留。但這個機制下,一般台灣公司聘請港人的動機不大,因為請港人要付更高薪金,或者要搞繁複的申請文件。

 

買不起樓 也不外遊

 

  從台中跑到台北的李嘉桁,未找到工作,亦未找到新居,他被迫過著如流浪的生活,晚間10至8時在網吧睡,日間拿著手提電腦在外面找屋找工作,有時還要去面試,苦不堪言。過了大半個月終於找到新屋,但為找新工作面試無數,之後石沉大海,無數失望和失落。不少人叫李嘉桁返香港,或者很多人早就放棄,「那時候我也經常問自己,是可以返香港,但放棄這一切返香港,返香港遇到困難時,又要放棄?也不是因為很想留台灣,但我是合乎條件可以留下來,為何不可以找到?」他當時甚至不敢跟家人說,刻意避開叫他放棄的聲音。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1年後找到電視台視覺設計員的工作,以工作簽證留台生活,每年續約。

 

  李嘉桁至今在台灣工作兩年,他指自己很融入當地,而吃飯是令他最感受台灣生活,「以前來旅行,幾十蚊港元吃個餐,覺得台灣吃東西很便宜,有很多餐廳,但在台灣工作後,每次跟同事出外吃飯,每次限額不過100元台幣(約25港元),過100元大家就覺得很貴。」他笑言跟記者在咖啡室點了一杯160元台幣(約40港元)的飲品,足抵1.5個午飯,是非常奢侈。

 

  台灣年輕人收入不高,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大約是2.6萬台幣(約6,500港元),很多人是從外省到台北工作,要租地方住,台北房租高,租金佔去近4成的薪酬,惟有在飲食省一點,「我融入台灣生活的一個很深感受,我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又指台灣慢活,在升職加人工也同一節奏,每兩三年才加一次人工,每次加一兩千元台幣(約200至500港元)。

 

  台灣年輕人跟香港的一樣,同樣買不起樓。台北巿的樓價中位數是平均家庭收入的16倍,僅次於香港的19倍,但港人工資水平高,港青買不起樓,還可以一年去幾次台灣韓國,台灣年輕人卻少出國外遊,「我以前賺香港人工,過來台灣玩,覺得樣樣抵;但現在我賺台灣人工,返香港覺得樣樣貴。」

 

比起香港 擁有空間

 

  李嘉桁現時在台北租樓住,可幸台北的房租不算高,他現時一個人住600呎單位,距離台北巿中心的內湖,跟他在香港和家人四口擠在400呎單位,實在不能相比。「香港賺的錢比香港多,但每日返工放工迫車,回到家又是另一種擠迫。」比較之下,台灣的生活質素比香港高,至少擁有自己的空間。

 

  在台灣工作兩年,李嘉桁亦深感中港兩地的不同職場文化,「以前我在香港,在電視台做實習,大家會好投入工作,因為大家想著賺錢。但台灣人對工作看得較輕,他們不會看重搵錢,著重生活平衡;相反香港人則看工作很重,個個都想搏命。」他笑言現在自己也受了點影響,不會對工作有太多情緒。但有一點他仍然提醒自己,不要太像台灣人,「他們對上司很順從,很聽話,反而我這個香港人會有很多問題,有很多挑戰性的新想法,這反而成為優點。」他說台灣人不敢向上司直接提問,會繞大圈,他這個香港人卻愛直接表達,「反正他們知我不是台灣人,香港人就是這樣啊!」

 

  近年不少港人投資移民台灣,花160萬港元換來台灣身份證,李嘉桁只要在台灣工作足5年,即再留台工作多3年,便可申請入籍,不過他明言未有移民台灣的計劃,還計劃明年返港,到時考慮去其他國家工作,「台灣生活似退休,好慢,好舒服,人工不會大變,生活是很安穩,但年輕人應有更多發展才對。」他笑言在台過悠閒生活太久非好事。

  

一個人住600呎

 

  90後李嘉桁住在台北巿東北方的內湖區,該區屬中產區有不少外國人居住,坐捷運由內湖至台北巿中心約半小時車程,他現時住的單位屬一套房二廳附露台的格局,實用面積約600平方呎。

 

睡房可三邊落床,香港豪宅才可擁有。

房間放得下電子琴,隨時彈兩首自娛。

開放式廚房前,可放四人餐桌。

客廳寬敞可招呼大班朋友回家玩。

 

「港二技」 是甚麼?

 

  由台灣58間科技型大學,為香港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開設的兩年制銜接大學課程,俗稱為「港二技」或者叫「2+2」。入讀港生到台灣的大學直入大學三年級,讀兩年至大四畢業,會獲頒大學學士學位,大部分學位能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看中台有機產品商機 賺香港錢台灣使最爽

  

  在香港做有機產品巿場營銷的80後蔡潔,雖然在香港一間台灣人公司工作,但於2016年因為報讀了台灣的華德福教育課程,3年課程每兩個月一個周末要飛到台灣上課,才頻密去台灣。上課一年半後,她辭去了工作,為遷就讀書,她索性搬到台灣生活,住了一年半。

 

做營銷的蔡潔結束旅居台灣的生活,創業向外地推台灣有機產品。

 

蔡潔

年齡:80後

途徑:修讀台灣華德福教育課程

步驟:

•年半內每兩個月過台灣上課兩天

•旅居台灣年半完成課程

•撰寫台灣旅遊文章

•環台拜訪小農

現況:創業推廣台灣有機產品及辦台灣遊學團

 

  放棄工作,有錢不賺,去台灣旅居,別人眼中的瀟灑,蔡潔坦言當時想離開香港。她指自雨傘運動後,不論個人或社會籠罩著一股無力感,她一直找出路,最後選擇教育,認為非主流的華德福教育可以帶來改變,於是不惜每兩個月飛台灣,修讀該課程。同時,她亦想轉換新環境,「覺得香港好翳焗,好『腌悶』,不斷Loop(重覆)舊東西,這個局面令大家不斷下沉,成個社會都是這樣。」因此她一直想轉換新環境,曾試過到上海,但發現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直至因為修讀華德福課程,令她多接觸台灣,覺得台灣生活好,選擇「落腳」台灣。

 

  台灣最吸引蔡潔的,是香港最缺乏的時間和空間,簡單一餐飯也反映港台落差,「台灣的物價不高,容許慢一點生活。而且台灣的食物,價錢可以比香港便宜一半,質素卻比香港好。你在香港茶餐廳吃個午飯,要50至60元,但台灣百多元台幣,品質已經好好,是人食的東西。香港其實好慘,好貴食一餐,但冇誠意冇心機煮,材料亦差,這關乎生態,把所有東西壓縮,變得沒有靈魂。」

 

賺香港錢在台生活 

 

  蔡潔曾考慮在台灣工作,於是她請教舊公司的台灣同事,對方的一番話令她卻步,「他說台灣公司文化我會受不了,要講關係,講人情,老闆很傳統,愛掌權。」而最重要一點是,台灣工資低,同一公司同一職級,港台工資竟相差一半。她認識一位在台灣任廣告管理層的朋友,在中產區內湖有樓,但月薪只有6萬台幣(約1.5萬港元),在當地已經屬高薪一族,而這亦是她家人不贊成她到台灣的原因,她記得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去台灣做咩?香港洗碗都搵得多過個邊!」

 

  港台工資落差,卻啟發了蔡潔。在台灣旅居的蔡潔,接下香港傳媒採訪工作,她電話採訪完後,特地在台灣一間咖啡室寫稿,「我食飯時突然想到,如果我賺香港錢,在台灣生活也不錯!我寫一份稿的稿費,足夠在台灣生活兩周,因為台灣物價低,而且性價比高,生活質素不低。這啟發了我,總之我賺台灣以外地方的錢,不賺台灣錢,但在台灣生活。」

 

推銷台灣有機產品

 

  旅居台灣期間,更讓蔡潔發現了商機。她指很多香港人去台灣只想享受生活,但做開有機產品營銷的她發現,台灣的有機農業發達,為多了解,她環台拜訪各地農民,「台灣農民對有機產業很有熱誠,是真心關心人和土地的健康,所以才能有高質產品,而且價錢相對平,我覺得可以把這些產品帶來香港,甚至推到其他國家。」

 

  創業推台灣有機產品的蔡潔,反而不再旅居台灣,「如果我只是寫稿維持生計,當然留在台灣生活,但因為我現在創業,推廣台灣的產品去外地,更需要出去外地。台灣要做的,是定立好營運框架,及聯繫好台灣負責的人,甚至跟台灣人合作,我不一定要住在台灣。」她反而享受「周圍住下」的「游牧」生活,「我現在的工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處理到,而收入又應付到我的生活,點解我要住梗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去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年輕人不是更加要流動嗎?」

 

蔡潔替香港的傳媒寫旅遊稿,圖為到台東遊覽。

 

移民是一個夢?

 

  對於移民台灣,蔡潔坦言一直沒有這個想法。對她來說,移民是一個夢,很多人把這個夢寄托到一個地方,例如台灣,亦把所有憧憬投射到這個地方,但夢與現實總有落差,最後不免失望,「我覺得很多人移民台灣,他們不是一定很鍾意台灣,而是想慢活,過有空間的生活,但這個地方其實不一定是台灣,甚至這不關乎地方,而是心態。其實香港都可以慢活,我現在住梅窩,上山下山一小時,村裏的居民也很慢活。如果你是有這樣的心態,那裏都可以成為你的宜居地。」

 

  在旅居台灣期間,蔡潔接觸到不少香港移民,部分人以為自己享受慢活,其實不然。她觀察部分港人依然帶著港人思維,融不入當地思維,「香港人甚麼也要快,去到台灣,嫌台灣人慢,覺得自己好快好有效率,但點解你當日要離開香港,正正因為你嫌香港太快嘛。」另一觀察是,有部分香港人適應不了台灣的生活,開始懷念香港的好,但所懷念的,正是當初最討厭,促成要離開香港的原因,「不喜歡香港,於是否定香港,去台灣就好,但到台灣後不適應,於是否定台灣,覺得香港好。」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