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

2018-08-16 08:01:00

大館、藍屋、南豐紗廠,古蹟迎第二春

  近年歷史建築活化項目一個接一個,最為港人熟悉,算是現稱PMQ的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及石硤尾舊屋邨美荷樓。今年特別熱鬧,灣仔、中環和荃灣再添3個活化項目,前兩個政府主導,再交由社福機構及賽馬會營運,後者則為本港首個以紡織業為主題的私人活化項目。

 

  由「藍屋」、「黃屋」和「橙屋」組成的灣仔建築群,經歷多年活化復修,至今年4月,由社企營運的糖水舖和素食店終開張,並在短時間內吸納到一班天使顧客。社企做生意不易,但店內堅持用本地農夫有機菜,客人食到靚食材口碑一個傳一個,有生意才做到社企口中的城鄉共生和社區就業理念,否則也是徒然。

 

  曾駐守赤柱軍營為英軍造制服和蘇格蘭裙,又在中環街市開舖逾廿載,專為金融人度身造西裝的阮氏洋服,今年中進駐剛正式開放不久的大館。逾40年造洋服手藝,已為西裝友縫製超過1.8萬套洋服,贏得口碑同時也贏得數十載客緣。來到大館,阮氏希望能為行業「做少少嘢」,開班教授,由淺入深,希望裁縫手藝得以傳承。

 

  有別於藍屋和大館,由南豐集團斥資7億元,花近4年時間改造的南豐紗廠,將半百歲的老廠房大改造,變成型格建築「The Mills」。活化後的紗廠分三部分,分別是支援創業的南豐作坊、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及佔紗廠一半面積的零售餐飲業務「南豐店堂」,銳意把老地方變做文青蒲點,預計年底營業。

 

  在活化古蹟內開舖創業,是否有優勢?要怎樣營運才站得住腳? 商業以外是否另有使命? 記者專訪進駐三古建築物的商舖或社企,策劃人或老店主,聽他們如何跟歷史建築一起發展「第二春」。

 

南豐擲7億改造 紗廠變文青蒲點

 

  10年前即2008年,南豐宣布位於荃灣的4至6號紗廠停止營運(1至3號廠已成為樓盤),象徵南豐正式轉身做地產商,曾是本地最大棉紗生產商的南豐,自此退出紡織界。三個廠房清空後成為貨倉,直至4年前有「新任務」,於是半百歲的老廠房被改造成形格建築,還配了一個語帶相關的新洋名「The Mills」,4年改造花了7億元,預計今年年底正式啟用。這是本港首個以紡織業為主題的私人活化項目。

 

工程及耗資最大是位於六廠的大堂,把紗廠三層樓中間打通成為中空大堂,天花換上玻璃引入自然光,保留下來的建築大量採用玻璃,老舊廠房立即變得型格。

 

南豐紗廠

位置︰荃灣柴灣角白田壩街45號,荃灣地鐵站步行約10至15分鐘

業主︰南豐集團

歷史︰60至70年代建成的紗廠

改造後總面積︰26.4萬平方呎

區域︰共三部分,分別是支援創業的「南豐作坊」(Fabrica)、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及餐飲零售「南豐店堂」(The Mills Shopfloor」)。

營運資金來源︰南豐集團及陳廷驊基金會

活化後定位︰以紡織製衣為主題的文創基地

 

七十年代的廠名字樣見證荃灣滄海桑田

寫上「NF5」的大門仍守著南豐五號廠房。

金杯圖案大門現在成為大堂的裝飾。點解是金杯?金杯牌是當年南豐紗廠的名牌產品。

廠房內的寬闊樓梯、鐵框窗及斑駁綠牆原汁原味給保留下來。

太平桶當年是紗廠的「滅火桶」,裏面裝滿沙。

 

彈性租約方便小店

 

  7億巨資改造的半世紀廠房,刻意保留舊物,例如舊廠特有的寬闊樓梯、特大的鐵框窗、甚至斑駁的綠牆等,但講到亮點,是位於六廠的大堂。三層廠房的部分天花及地板拆掉,打通形成一個中空大堂,再將最頂層天花換成玻璃令自然光射入,中空大堂加建一條長樓梯直達各層,如此改造令人再認不出前身是廠房,南豐設計部經理徐莊德形容︰「這裏似一座小教堂(Chapel)。」其神聖之處還來自其巨額改造費,由於中空大堂令三層樓的結構改變,需要在各樓層落工夫加固才能過關,他透露這是整個項目最花錢的部分,但不便提供具體數字。

 

  在建築上新舊融合,老地方還要變身做文青蒲點,南豐紗廠市場總監梁婉玲(見圖)直言︰「如果你要我用一句話解釋我們的項目,是似台灣的文創中心。」文創中心簡單而言,集藝術、文化等的開放平台。她指過去的大型活化項目由政府主導,如舊中環警署、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即元創坊PMQ)、石硤尾舊屋邨美荷樓等,但南豐紗廠作為私人活化項目,會用新模式,集零售、展覽及創業三個元素。

 

 

  她坦言此模式在本地從未出現,雖然她和團隊曾到台灣的數個文創中心考察,但畢竟兩地文化不同,究竟屬於港人的文創中心是怎樣的,一切得由零摸索,「所有東西都要試,當然有些基本掌握,例如有餐飲會吸引人流,但其他如工作坊,哪些才有吸引力。」她又指自去年紗廠開始舉辦活動試反應,其中有本地行山攝影講座,反應意外地踴躍;亦試過搞周末市集人頭湧湧。

 

  要吸引港人,首要有飲飲食食,紗廠近一半面積屬零售餐飲業務名為「南豐店堂」,其總監曾庭茵指共60個舖位面積由100至3,000平方呎不等,採用彈性租金及租期,租戶以本地牌子及小企業為主。將進駐商戶包括地茂館甜品、蛋糕店Sweet Petite K、咖啡店Coco Espresso等。

 

  紗廠的歷史成為賣點,這裏曾經是本港紗線生產量最高的廠房,其創辦人陳廷驊因此為稱為「棉紗大王」,那時候是60至70年,正是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的黃金年代,但放在今天的香港,不論老嫩,這些只屬回憶。負責創業部分「南豐作坊」(下簡稱「作坊」)負責人陳浩揚卻指出︰「我們是否可以用舊的因素,引入新科技,創造新機會。」

 

將建實驗室惠初創

 

  他指「作坊」將成為一個創新中心,集初創公司孵化器、投資基金及工作空間一身,為做Techstyle(時尚產業的相關科技)初創公司提供支援,他透露工作空間將開設一個Lab (實驗室),「由生產一件衫到拿到商場出售,怎樣賣怎樣做Branding,暫時外面未有一個與零售結合的Lab,這個Lab是跟政府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他透露Lab將設有全港獨有、跟製衣相關機器。他又指雖然南豐再沒有紡織業務,卻成為一個平台,憑著過立建立深厚的人脈及關係,可以為初創者提供支援,他舉例做訂製牛仔褲的初創公司Unspun最近就在南豐的穿針引線下,到歐洲參加行業展。

 

  「作坊」本身亦有投資基金,基金來源是南豐集團,首個投資項目是今年年初投入100萬美金(約780萬港元)到時裝網購平台Goxip,陳浩揚表示,現時每周見5到10間初創公司揀選投資目標,「我們對每間公司投資金額由10萬到200萬美金(約78萬到1,560萬港元)不等,由種子到B輪融資都有。」

 

 

舊紗廠孵化新初創 自製T恤App變身販賣機

 

  做紡識及製衣的初創企業,未必全是關乎生產技術,將會進駐「南豐作坊」工作空間的九間初創公司,其中之一的「本地薑」Snaptee,由項偉倫於2013年創立,用手機App賣訂製T恤,他講起加入「南豐作坊」原來早有淵源,「我住荃灣大,以前住麗城花園,在荃官讀書,日日必經南豐紗廠。」項偉倫直言南豐在紡織及製衣行頭有強大人脈網絡,對賣衫的他而言非常重要。

 

項偉倫2013年創立訂製T恤App,去年把App變販賣機兼做實體零售。

 

  Snaptee是項偉倫第二盤生意,在2010年他創立團購網「夠買網」(Gobuya),成為本地主要團購網之一,兩年營業額已達500萬港元,但他沒有就此停下來,只因創業基因太活躍。五年前他又再創業開Snaptee踩入時裝界。自言不是時裝達人,但從小就希望造一件屬於自己的球衣,「那時候我很鍾意某籃球隊,我自己又打籃球,想把自己的隊號配鐘意的球隊隊衣,但好難做到。」

 

顧客在販賣機即場挑選T恤上的各式公仔、圖案及配字等。

 

智能手機成創業基礎

 

  直至智能手機出現,有媲美大機的拍攝功能,讓項偉倫的兒時夢想成真,更成為一盤生意,「不單止影相,還可以改相執相,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有了這個新工具,做一件自己的T恤再沒有難度。」用家透過他的手機App上載相片,再揀選T恤類型及相片風格等,完成訂購,他按用家定單要求造T恤。

 

  為自己訂製一件獨一無二的T恤,在香港未成主流,項偉倫的T恤生意以美國及日本市場為主,今已更獲來自外國的融資200萬美金(約1,560萬港元)。自去年開始,項偉倫決定再在香港出發,「返樸歸真」在商場做實體零售,但不是開店,而是做自動販賣機。

  

Snaptee賣點是人人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T恤。

 

  他分析在手機熒光幕看到的資訊及體驗有限制,「舉例你想看看T恤的質素有幾好,個Printing有幾靚,甚至著上身有幾好,但手機Screen(熒光幕)是有限制的,顏色是會有差異的,或者看不到細緻位,如果用家手機質素不理想,更加看不到質感,你完全不知道印出來的效果。」

 

  他不諱言用App賣衫的模式,始終限於小數人。要拓闊客源,他看準愛逛商場的人,但他不按「常理」直接開門市,「我計唔掂條數!即使開只可開一至兩間,我覺得開舖頭賣T恤不是最優化的方式。」他指開店的租金及人手成本太高,販賣機卻可縮減這兩方面的成本。

 

  項偉倫和他的團隊把販賣機設計得搶眼「好玩」,高大紅框玻璃箱內掛著「樣版」,雖然可觀不可觸摸,但展示實物比在手機熒光幕上畫面更有實在感。箱前放有平板電腦,用家點選圖案及T恤,這下讓他有大發現,綫下零售就是要講體驗,「我們第一次跟某卡通電影合作做Pop-up store,見到有些客衝埋去個玻璃箱,大叫好得意,公仔好過癮。」這個場面扭轉他一直以來做網上銷售的想法,「在實體店客人是被產品吸引,然後行埋去『㩒掣』,這種購買體驗比看手機熒光幕強烈得多。」

 

Snaptee販賣機主打商場客。

 

目標香港增設至80部

 

  比較網購及實體零售,他認為網站人流可觀,雖有龐大瀏覽量(Page View),但不值錢,而實體零售情況也如是,「當商場有人行,看看你的產品,這不再是重點,重點是顧客跟你有互動,對方要有體驗才重要,將來的零售世界就是以體驗為主,消費者付錢是買體驗,不是單單為了買件衫。未來做零售,賣物質是賺不到錢的,所以不是單純有人流,而是你能夠Capture(捕捉)到人流跟你互動,才有機會賺到錢。」

 

  現時Snaptee在香港的販賣機有7部,項偉倫計劃一年內在香港增加至50到80部,為此現正籌備新一輪融資,「長遠目標是希望透過這種模式,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T恤零售網絡。日本UNIQLO全球門市2,000多間(編按︰年報資料為2,292間,包括品牌GU),我們用販賣機可以去到五位數,講的是零售點。我不是說要做得比它大,這個我們做不到,但我們做Niche Market,做的是訂製Print Tee。」

 

荃灣紗廠豈止南豐

 

當年紗廠內各層放滿紗綫生產機器,工人穿梭其中。

於六十年代興建中的南豐紗廠。

當年紗廠聘請大量女工。

 

  項偉倫年少時每日返學經過南豐紗廠,那一帶地方叫柴灣角,除了南豐紗廠,還有南海紗廠、中央紗廠、美亞織造廠等,在60、70年代是本港紡織重地。當年港府在戰後欲發展柴灣角,連荃灣其他地方發展做新巿鎮,更做了報告。後來因內地政局不穩定,不少來自上海做紡織的商人,帶著資金、機器及技術留在香港發展,部分人選擇到柴灣角建廠開廠,原因是這類工業需要大量用水,柴灣角在大帽山腳,山上的水流入山腳柴灣角一處平地名為大涌,現時該處的大涌橋路正是由此得名,現時柴灣角仍有不少舊廠房。

 

 

40載洋服店進駐大館 延續Made in HK傳奇

 

  由個、十、百、千到萬,當了40年裁縫,阮邦飛和阮邦冠兩兄弟已為客人縫製超過1.8萬套洋服,這個紀錄可以從一套又一套洋服內繡上的冧把中見證。

 

  阮氏洋服經歷了幾個香港時代︰70年代初在石崗開舖做洋服,後來的一次機會,索性關閉店子入赤柱軍營,替當年駐守香港的英軍造制服和蘇格蘭裙;早於回歸前幾年,兩兄弟已為英軍將要撤離作打算,對前路感到徬徨之際,柳暗花明卻獲有心人相助,獲失而復得的面試機會;1994年落戶中環街市購物廊內不足200平方呎細舖,儲了一批愛好度身訂造洋服的港客;廿年後中環街市清拆,又要另覓天地;來到今年年中,這家40載裁縫店落戶活化後剛開放不久的中環大館。

 

兄阮邦飛(右)和弟阮邦冠(左)當裁縫40年,已為客人縫製超過1.8萬套洋服。

  

跨越世代的蘇格蘭裙

 

  新舖坐落大館二樓,租了兩個舖位,面積400平方呎的舖位是洋服店,另一個200平方呎則為恤衫工場,「舊客識來(大館),有啲人喺呢頭上班,亦有啲人對這環境有情意結,特登走嚟傾吓講吓再做西裝。」阮邦冠說,搬進大館是想有個可與熟客聚腳地方,但除了舊雨還有新知,新舖開張兩三星期,已吸納幾位新客。「呢度嘅優勢係喺中環,但啲客由IFC行上嚟就滿頭大汗,辛苦啲。不過樓下有餐廳,有蛋糕食、啤酒飲,符合(中環)客人要有的Quality of Life。」

  

  自言讀書不成,十幾歲已學師造洋服的弟弟阮邦冠(Bonny),多年來埋首縫製西裝,而半途學師的哥哥阮邦飛(Johnny)則負責訂料和接生意等前線工作。「我哋(生意)做得不大,但(勝在)有個熟客Base,關係又好好。我哋做嘅方法係留低客人造西裝呎吋,(人不在香港)也可以Mail落Order。」

 

為客人度身後,傳統地會以手寫單作記錄。

 

  在赤柱軍營「隱世」十多年,客人全是英軍小圈子,後又派來蘇格蘭兵,因而學識製造蘇格蘭裙。由七十年代做到九十年代,兩兄弟根本不愁生意。英軍撤退逾廿年,至今仍有不少是海外定單,既有舊客也有他們的下一代,從英國越洋打電話或傳電郵過來落單,亦有來港出差順道「掃貨」訂製洋服。

 

自豪西裝絕不賤價賣

 

  後來在中環街市開舖的廿年,口碑為二人儲了另一批本土客,包括本地人、本港居住或工作的外國人。「好多金融界、律師界,佢哋好多係識著(靚)嘢的人,所以唔易服侍,因中環好多人著西裝,佢哋嚟你度做西裝,你唔使講俾佢聽點做,而係佢要你點做,你做(件西裝)出嚟,佢已知你得唔得。」憑著手工好的金漆招牌,才可留住數十載客緣。

 

  說起客人訂造西裝,阮邦冠即滔滔不絕,指香港人穿西裝「好襟」,回流再造西裝的時間較長,而外國人則較為粗著。「有啲係嗜好,每年嚟做一套(西裝),或每年來做兩三套。以前中環好多公司要著西裝,現時勢不同已少咗要著西裝,但亦多咗班對西裝講究的後生仔,至於90後則多數由他們的Daddy帶來造西裝。」

 

大館店內掛有多張阮氏兄弟在赤柱軍營內的工作留影。

 

  現時,訂造一套西裝可能3,000至4,000元已有交易,但阮邦冠指這是他們廿幾年前所收的價錢,目前要度身訂造的話,要7,000元。「中環街市開時,有啲客指收得貴,問︰『件衫係咪金做㗎?』但亦有客帶著疑問︰『你咁嘅價錢做唔做得好套西裝畀我?』暗示咁平去唔去到佢哋嘅Standard。」

 

離開舒適圈傳承手藝

 

  人活到60多歲,原本打算「食埋老本退休」,但突然離開舒適圈,重新來到大館「打拼」,二人也想為這行做點事。阮邦冠指,現時行內真真正正的裁縫已愈來愈少,希望手藝能夠傳承,也希望能展示自己的實力,計劃在大館內開班,如先與人合作教授較易學的煲呔,由淺入深再教授其他手藝。「我哋的心態係希望將呢行可以帶起少少,以前香港洋服在世界出名,呢個世界無幾多國家地方有香港咁多洋服舖。」

 

  每一套西裝內裏都繡上一個冧把,代表公司第幾件出品,現已出品1.8萬套洋服。說到此,阮邦冠即拿出一件西裝來,上面繡上一名外國客人的英文名字和一個6800幾的冧把,原來這件西裝已是16年前的出品,客人因身形改變拿回來修改。「這就是我哋的功力,做到啱身。客人會幫襯出面舖頭比較,就算人哋畀好平或好多錢,也做不到我哋的效果,這就是點解啲客介紹人哋來,相反來說,這個就係我哋唔捨得離開呢行的原因。」

 

第二代棄美返港 保手藝拒商業化

 

  「唔係話我想傳承就傳承到,曾有3個學院派的年輕年人來問過,其實佢哋都唔知裁縫係乜,佢哋以為做一件西裝就好似讀書咁讀返嚟,但做裁縫做得不好,自然會被人淘汰。」

 

Alex(中)放棄美國工作及綠卡,回港幫父親(左)看看洋服店可如何發展。

 

對成衣的無聲抗議

 

  阮邦冠心想傳授手藝給兒子阮國騫(Alex),但由細到大,這位傳統爸爸只會叫兒子讀好書,從沒叫他學造洋服。今年30多歲的Alex,在美國社福機構工作,並已取得綠卡,但當知道父親大人和大伯要搬舖入大館後,他作了一個犧牲,就是辭職回港幫手,以及看看洋服店的長線發展。

 

  「唔係要返嚟幫手大展鴻圖,只想做好他們的本業,不想阮氏洋服太過商業化,因手作人最大的敵人係成衣。」Alex這樣說,是因小時候的一個深刻記憶:「我小時有條Levi's牛仔褲,個紅色Tag被爸爸剪咗,大個時先知是他的無聲抗議,因影響手藝最大敵人就是成衣,雖然只係一個好小的行為,但已反映他的不滿。」

 

  Alex說傳承是一個複雜問題,自己的格言是︰「Never say never」,但又指如有人有心想學,絕對不介意外人找他們傾談。至於現在,首要任務是要研究如何接觸新客,以及令更多人認識阮氏洋服。「最主要佢哋做得開心,本業不想太多轉變,香港好多舖頭搞大嚟做,變商業化就無咗個質素,我和我父親也不想咁做,這個是我們的固執。」

 

由赤柱軍營到中環街市,至現在搬入大館,阮邦冠永不言休,以好手工為客人製造「最Fit」西裝。

搬到大館後,阮氏租賃兩個舖位,大舖為洋服店(上圖),細舖則是恤衫工場(中圖),場內擺放一部壓領機(下圖),是德國製造,現今也較難找到這類機器。

 

不朽大館 不老手藝

  

 

大館

位置︰中環荷李活道

營運者︰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

歷史︰曾經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署

區域︰建築群內包括三項法定古蹟,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

活化後定位︰內部有不少餐廳、服裝店和鞋店等,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工作坊,配合大館一連串的歷史文化及當代藝術節目

 

蘇格蘭裙如何襯?

 

 

  在外國人眼中,穿著蘇格蘭裙看似隆重,但原來可穿蘇格蘭裙出席任何場合,如做運動、去教堂、結婚,甚至喪禮,視乎穿衣的人如何配搭。在香港裁縫界,阮邦冠是絕無僅有懂得製造蘇格蘭裙的人,他指不論是製造和配搭蘇格蘭裙也大有學問。至於配搭方面,如出席運動場合,可以穿件T恤配蘇格蘭裙,然後再加上皮帶、運動鞋和毛袋。至於出席隆重場合,就要穿上禮服恤衫配蘇格蘭裙,加上煲呔、短褸、長襪、皮鞋和毛袋。單是訂造蘇格蘭裙就要8,000元,而一件恤衫加背心就要1萬元,毛袋賣1,200元至1萬元不等,而全套蘇格蘭裙造型,就起碼要3萬元。

 

 

社企賣甜品素菜 藍屋細嘗人情味

 

  沿著灣仔街市而上石水渠街,眼前見到的「藍屋」近月再度人氣起來,除了是拜一日兩團的導賞團所賜,內裏新開兩間食肆是亮點,尤其是午飯時間,擠滿來醫肚的上班族,而兩店的「味道」亦漸漸由灣仔傳開至金鐘一帶。

 

「本地薑」和「時間關係」負責人趙麗珍表示,社企堅持「健康飲食」、「城鄉共生」、和「社區就業」三大理念,首要在社企目標與做生意之間取得平衡。

 

  藍屋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聖雅各福群會早於9年前向政府提交留屋留人計劃,至2010年終獲政府批出由藍、黃、橙屋組成的建築群營運權。今年藍屋和橙屋內、前身原本為酒舖和住宅的兩個地方,搖身一變成為糖水店和素食店,前者叫時間關係,後者叫本地薑。以首選本地有機食材的本地薑,招牌菜是薑黃飯、有機蛋麵、素雲吞湯和薑蔥撈麵,時間關係則以糖水作招睞,有食客為食一碗足料糖水,日日前來幫襯。裝修成食肆格局,但古舊的大門、屏風、地磚等依然被保留著,讓進來的食客也能感受藍屋走過的歲月。

 

薑蔥撈麵 配羅漢果水 48元 

本地薑素食店

招牌菜︰薑黃飯、有機蛋麵、素雲吞湯和薑蔥撈麵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1:30至下午5:30

 

與小農合作創雙贏

 

  訪問時,兩店開業不足兩個月,卻幸運地儲了一班天使顧客,推介給別人之餘,也提出不少建議。「已有客人(在這裏)食過一次覺得好,跟住帶埋喺金鐘工作的同事過嚟食;亦有客跟我哋講,食我哋個油菜好似同出面唔同,我反問點樣不同?佢哋覺得係食番個菜味、鮮味,所以介紹朋友來!」聖雅各福群會服務主管、現為本地薑和時間關係負責人的趙麗珍(Iris)坦言,在未有宣傳下,新店就要靠口碑,而口碑是來自食物質素,如社企尋找紮根本地60多年的麵廠合作,以地道生麵來做餐。又說社企堅持一些理念,就是︰「靚食材、城鄉共生與有機農友合作」。

 

  現時,有4位小農與藍屋合作提供有機食材,但原來獲得新鮮有機食材背後,是全靠10年前建立得來的資產。Iris說出一個小故事:社企早於10年前已踩入新界「開荒」,尋找用心有機種植的小農,由於部分小農種植叻,卻不懂銷售渠道,當時社企就介入幫手。「與農友溝通好好,如呢排有乜菜當造,正所謂不時不食,可以諗多少少呢方面菜式喎,大家溝通會好好。如現在開始夏天雨季,節瓜、通菜好啲;有客任何時候都想食菜心,但我哋會話可試吓呢啲最當造嘅菜。」

 

買靚餸煮親民飯餐

 

  素食店面積不大,只有300平方呎,堂食位14個,戶外亦只設少量座位,卻試過在3個小時午膳時間內,出餐量達80個之多。「其實午餐(時間)翻枱翻兩轉已不錯,全靠兩店的機動性好大。雖然時間關係內有少量肉食處理,但素食者如不介意,可善用埋呢邊未Occupy的地方。」擁600平方呎面積的糖水店有22個堂食座位,正因兩店同屬社企營運,就算有一班朋友來,有人食素有人食肉,也可送上兩邊餐牌。

 

沙沙汁三文魚配農家雜菜薯蓉、羅漢果水 72元 

時間關係糖水店

招牌菜︰桃膠雪耳糖水、三文魚餐、爐魚餐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中午12︰00至下午7︰00

 

  踏入5月,糖水店也開始供應飯餐,食材更是廚師每日親自到灣仔街市挑選的游水魚,打響頭炮有海爐魚餐,試過一小時就賣光。「一般唔錯的豬肉要40幾蚊斤,我哋揀灣仔街市本地豬要60蚊斤,我哋做到盡量想用好啲的食材,始終食落肚,廚師會去街市睇邊檔咩靚,這是在灣仔街市隔離的優勢。」

 

  至於價錢定位?Iris不諱言,由於食材成本高,價錢會較貴,以三文魚餐為例,配前菜和一杯羅漢果水,賣72元,而薑王飯配羅漢果水則賣58元。「有食客說價格定位可以貴啲,因食到食材跟出面有分別,要不要加價?但我哋考慮到灣仔區仍有基層街坊,寧賺少啲,以中價位畀街坊。」她稱,兩店的生意正穩定上升,但由於實在座位有限,下一步計劃提供外賣,甚至與社企旗下其他機構合作送外賣上門。

 

集中火力攻午飯客

 

  正如她口中所說的三大社會目標,是健康飲食、城鄉共生和社區就業,但作為一間社企,如何在社會目標和做生意之間取得平衡?Iris這樣說︰「Profit Maximization一定唔係我哋首要目標,但我哋又一定要當一盤生意咁做,因為如持續唔到,我哋剛才講到好靚的理念就實踐唔到,婦女都一樣會失業。」所以所走的商業模式要因應灣仔區特性,亦自知因地理位置問題,不會做早餐或晚市,而是要火力集中做好午市黃金時段。

 

  社企又觀察到附近食肆,發現經營多年的茶餐廳也於星期天也休息,明白到就算開也沒生意,但會留意日後發展,調動營業時間。「我哋也要俾租金,租金是市值租金平少少,現時堂食午市已爆場,但相信不會短時間可Break Even,而首半年是最關鍵。」

 

  在活化古蹟內「創業」,Iris不諱言會有優勢,因為每日均有兩團免費導賞團來到,介紹藍屋建築群及社企,變相令訪客知道本地薑素食店及時間關係甜品店。但她堅信,兩店主要靠街坊及上班人士來光顧,都是那一句︰「仍是靠食物質素來吸引顧客」,才是生存王道。

 

社區就業為目標 聘12街坊婦女 

 

  「社區就業」是社企其中一個社會目標。「俾番本區基層街坊,尤其婦女的小朋友返咗學,佢哋照顧開家庭煮飯的工作和時間,其實好配合我哋餐飲業。」

 

社企盡量聘請區內基層街坊,在兩店工作的街坊婦女員工甫坐下來即攬頭攬頸,有講有笑。

 

  訪問當天,攝影記者邀請員工們與Iris一起拍照,除了經理是男生外,清一色是女性。甫坐下來,各人即與Iris有說有笑,又攬頭攬頸,感覺她們在藍屋工作得十分開心。

 

  做餐飲業都知,最難聘請人手,所以行內十分缺人。Iris指,最初招聘人手時也不多灣仔街坊,後來才有灣仔區婦女加入大家庭。「最多時三分一職員係灣仔區,一見到灣仔區街坊都請,其實婦女返工返得近真係差好遠!」

 

素食店現置身於橙屋內。

糖水店置身藍屋內,店舖面積也較大。

 

藍黃橙屋

建築級別︰一級歷史建築(藍屋)、三級歷史建築(黃屋)

落成年份︰1920年(藍屋及黃屋)、1950年(橙屋)

位置︰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

營運者︰聖雅各福群會

活化後定位:

藍屋︰樓高四層的藍屋,具嶺南建築特色,是目前香港少數還大露台的唐樓。藍屋內曾經有一間二戰前灣仔區內唯一的英文學校「一中書院」、一所為小孩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還有一所由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姪兒林祖開辦的武館。

黃屋︰樓高三層,現為香港故事館

橙屋︰為鋼筋水泥建築,曾用作貯木場。橙屋外牆是橙色,整體建築展示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唐樓典型的實用主義風格。現時,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及橙屋三座相連的歷史建築組成,現稱「We嘩藍屋」,2017年曾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是本港首個獲最高殊榮的歷史建築。

 

在藍屋內,古舊的大門、屏風和地磚等依然被保留著。

糖水舖前身為酒舖,現舖內仍擺放一塊當年零售酒商牌照。

 

 

空置監獄變酒店 舊倉庫成文創區

 

  香港近年吹起古蹟活化之風,前身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向公眾重新開放;南豐紗廠亦改建成以時裝為主題的新地標「The Mills」,文化保育在做得風生水起,另一邊廂,位於尖沙咀1881 Heritage主樓的酒店海利公館,租客廣域理念有限公司在4年租約完結後,於去年正式終止營運,並將場地退回長實地產。2003年長實以逾3.52億元投得原為前水警總部的海利公館發展權。究竟要如何把保育與商業相結合,以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荒廢酒廠藉文藝活化

 

  借鑑對岸的台灣,其政府自2002年正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並開始將台北、台中及花蓮等酒廠舊址及台南倉庫群5個閒置空間規劃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希冀成為獨立樂隊的表演場地之餘,還引入不同的創意文化展覽,吸引設計工坊等亦紛紛進駐。位於台北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前身為日本「芳釀社」,釀製清酒為主,1987年酒廠搬遷至台灣近郊,華山便成為荒廢之地。直到2005年經台灣文創會活化,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重新向公眾開放,園區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2015年藉「櫻桃小丸子學園祭-25周年特展」吸納大批遊客,打響名堂,成功轉虧為盈。

 

台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將台北、台中及花蓮等酒廠舊址及台南倉庫群5個閒置空間規劃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發展文創產業固然能帶動活化建築群發展,周邊的特色酒店亦提供大量遊客到訪創業園區,今年,台灣天成飯店集團亦開幕位於忠孝東路,緊鄰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設計型酒店「天成文旅-華山町」,由於酒店為翻新曾作為第一銀行倉庫的舊建築,改造後仍保留舊金庫門、鐵窗與窗花及「無樑板」建築的特色,供旅客拍照打卡。酒店亦設有餐廳 ,供應特色調酒,與華山曾作為清酒廠的歷史元素相結合。故餐廳除了供給房客早餐外,也對外營業提供酒類製品等。

 

改造監獄助青年更生

 

  放眼北美洲,美國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因經濟下滑,牽連全國近150間國家監獄關閉,因需節省政府開支及監犯數量減少。而政府除了把空置監獄出售或租予當地非牟利組織(NGO),亦積極與企業商磋,在波士頓便有企業把監獄改裝成酒店,例如自由酒店便保留監獄鐵欄桿、鐵大門及花崗岩的設計,吸引年輕旅客。

 

美國波士頓有企業把監獄改裝成酒店,吸引年輕旅客。

 

  改造廢棄監獄除了商業盈利外,也可有教育意義。在北卡羅萊納州,便有非牟利組織把空置監獄改造成教育中心,部分空置監倉則用作耕作,為有案底青年提供自力更生機會,同時作為居所提供予退伍軍人,讓他們老有所依。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