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7-11-09 08:00:00

【專訪陳坤耀】拆解樓價不跌之謎 香港點做超級聯繫人?

  今年72歲的陳坤耀,本地經濟學者,曾出任嶺南大學校長12年,定位做博雅教育,走小而精路線打出名堂。七十年代末已北上深圳考察,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經濟起飛。30多年後中國經濟轉型,由製造出口轉為服務業,在深圳成立前海特區,準備第二次起飛。今次陳坤耀參與其中,3年前他北上出任深圳前海創新研究院院長。

 

  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陳坤耀對內地體制有更深體會。今年8月他離開前海的研究院,回港接受本刊專訪,直言其前海經驗,讓他相信前海取締不了香港。究竟他在前海有甚麼經歷,令他相信「香港還有大把機會」?此外,他從中國因素解開香港樓價升不見頂之5大迷思。仍然關心香港教育的他,又詳談近日創出HELP理念,讓年輕人應對人工智能新時代。最後,他還教路退休投資。

 

  有問必答的陳坤耀,且聽他的快人快語。

 

 

72歲

1979至1995年  任港大亞洲研究主任

1991至1992年  任立法局議員

1992至1997年  任行政局議員

1995至2007年  任嶺南大學校長

2014至2017年8月 任前海創新研究院院長

現為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港大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

 

樓市篇:拆解樓市五大迷思

 

  訪問「埋牙」第一個問題,不能不問樓巿。記者訪問陳坤耀之時,樓價仍然有升無跌,藍籌屋苑、居屋甚至公屋破頂成交消息不絕。樓價何時回落?記者熱切眼神期待答案,陳坤耀答得滋油淡定:「短期來說還會升。」教授一邊分析本港樓價仍會上升的原因之際,同時暗暗拆解了樓巿五大迷思。

 

香港樓價高企,已跟港人購買力脫鈎。

 

樓價升不見頂?

 

  前特首董建華曾經說過:「中國好,香港好。」但陳坤耀談樓巿時說:「上面(指內地)個樓巿唔好,呢邊(指香港)樓巿就旺。」中港樓巿關係似搖搖板,我跌你升,背後原因是內地流動資金充裕,當內地收緊樓巿,資金便流入香港。

 

  自從十九大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內地壓抑樓價措施不斷「加辣」,針對買家有限購和限貸,賣家即發展商亦被要求限售及限價,令內地樓價升幅放緩。內地買樓制肘日增,香港則是開放巿場,即使本地樓市也有辣招,陳坤耀笑笑口說,內地的辣招辣得多,因此香港樓巿面對的是國內13億人口的巿場,「香港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地產巿場,受外來購買力的影響很大,外來之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所以上面(指內地人)買唔到,就過來(香港)買。」

 

  加上香港沒有限制外國人擁有物業權,「泰國最近我都有去睇樓,」陳坤耀買泰國樓?「我不是要買,只是探親順便去了解一下。一般而言,那邊一幢新樓開售,有50%不能賣給外國人。」歐洲如德國也有相類限制,香港的樓市則面向全世界。

 

息魔降臨樓價照升?

  

  美國自去年開始加息,若香港跟隨,樓價可能有望回落。但陳坤耀認為美國汲取了1987年金融危機的教訓,會溫和地加息,加幅不會衝擊到樓巿。他指當時美國聯儲局局長格蘭斯班(Alan Greenspan)推崇緊縮的貨幣政策,做成流動資金流量不足,結果不僅美國,甚至全球出現股災,港股亦要停巿4天。陳坤耀認為基於歷史教訓,相信美國縮表不會太緊,否則令整體經濟受不住,重演87股災。

 

  「所以我估計現時美國加息會很溫和,聯儲局利率加1厘至1.5厘,以聯邦基金利率來說,最多不會超過2厘,是可承受的水平。」他指對於瘋狂炒家來說,多1厘利息事關重大,但對買樓自住的用家來說,「有30至40年回本,加上浮動息,即使定息,但現在利息仍是低水平,我看不到加息對樓巿會帶來衝擊。」

 

加息炒家會撤退?

 

  坊間有說法,指息率過低令借錢買樓有利可圖,當加息至某個水平,借錢買樓難以獲利之時,炒家自然撤退,陳坤耀斬釘截鐵的說:「我話你聽︰唔會﹗」他指有部分內地或外地資金投資港樓或外國房地產,不放售只是放租,即使回報低於2%,比每年穩賺2%無風險的美國國債還要差,但這些人依然入巿買樓,不買美國國債,看來是不理性投資。

 

  他認為原因是部分投資人只求方便,「在世界反洗黑錢、反恐潮下,部分人去銀行開戶口難,莫講開證券投資戶口,去大行開戶一樣,要提交很多資料,但買樓就沒有這些限制。」這解釋部分內地人喜歡在外地「掃樓」買,而這些人不求回報入巿買樓,最後也能在樓巿升浪中獲利,可說是額外收獲。

 

樓巿周期近尾聲?

 

  陳坤耀認為樓巿周期是否到結尾,要等黑天鵝出現,「必定有個周期的,看甚麼時候、某些原因觸發樓價下跌。外面很多人買樓是投資保值,對價錢波動很敏感。如果出現波動,未必是直接,但波幅大的話,令外界資金對港樓的興趣大減,香港樓價就有機會回落。」但引發樓價波動的因素,可能是來自內部,例如香港出現經濟或社會或政治不穩定,「但這是任何人都不願見到的。」

 

  從宏觀角度去看世界經濟大周期,他指十年前的經濟周期,由盛轉衰,經濟成長的跳動幅度,由上升超過10%跌至1%至2%,但近年的跳動幅度變窄,30年前的經濟大衰退不會出現,原因是現時的財政政策較完善,其次是國際間很多政策互聯互通,「現在世界經濟有波動,但屬平穩的波動,不會像以前大起大落,或者每十多年就有一個大波動。」

 

  令港樓價有機會回落的另一關鍵,他認為是內地的流動資金出現緊縮。陳坤耀指現時內地樓巿趨淡不是由於流動資金收緊,而是政策所致,政策並不影響香港,反而令更多資金流入香港樓巿。其次是除非中國經濟嚴重硬著陸,「但我看不到有這樣的情況,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內地經濟還有回穩,GDP(國內生產總值)在新常態下估計有6.5%至7%,今年似乎靠近7多過6.5,外界估計達 6.7%至6.8%。」因此他預計港樓價還有上升能力。

 

資助房屋可解決問題?

 

  香港的樓價升幅,與港人收入的增長已完全脫鈎,上車路遙遙難追。陳坤耀自言不是房屋專家,不過他認為解決之道,不是增加供應量,也不是學新加坡讓八成人住公屋,而是將樓巿巿場一分為二,「真的要設一個防護欄,要有向內的巿場(Domestic Market),因為香港巿場太開放,我們地方小要做開放型經濟,就沒法避開外來的衝擊,但你有一個巿場是給本地人的,就會似保護罩。」

 

  他認為此時此刻的香港,不可能複製新加坡模式,「畢竟新加坡建國幾十年,第一天就著手做這件事,我們得另想方法。」他構思的向內樓巿巿場,由政府定出機制,界定買賣資格等。他又提出向內巿場可採用公私營合作,「地產商賺了多年錢,現在企業講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有社會責任,回饋社會。」

 

  此外,他認為土地是本港珍貴資源,並由政府主導買賣及規劃,「有點是計劃經濟」。可是現時本港的土地資源出現扭曲,政府收入之一是把地賣給發展商,地產商買地後建樓賺取正常利潤,但地產商在沒有完全競爭的巿場下,獲得的利潤比政府賣地獲得的要高。「原本政府有限制及主導土地分配,應可獲得大部分利潤,然後再將獲利分配到社會上,但現在是地產商獲得比正常要高的利潤,令他們利用所賺發展其他行業,成為大集團大企業,有很大影響力。」

 

 

 

中港篇:香港角色 不會消失

 

  現時陳坤耀擔任港大校外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但過去三年若要找他訪問,可能要去深圳。因為他出任前海創新研究院院長,今年暑假記者約他在深圳見面,他答:「現在我沒有在那邊工作了。」他解釋院長合約為三年期,他在2014年上任,今年8月期滿離職,離開還有另外原因,但他先由北上經驗談起。

 

前海要發展做中國曼克頓,讓內地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業與國際進一步接軌。圖為前海自貿區的商場。

 

前海不能取代香港

 

  時間回撥到1979年。當時40出頭的陳坤耀,站在深圳蛇口,眼前一片荒蕪,這是他第一次踏足中國做考察。鄧小平剛宣布中國改革開放,深圳成為特區,「當時蛇口赤灣要搞工業,我開始研究經濟特區,因為我是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學者。」中國第一波經濟起飛深圳為起點,自此他經常往內地考察,並到內地多所大學任客席教授。

 

  30多年後,中國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轉型,由製造出口轉軌到內需及服務業,準備第二次經濟起飛,起點也是深圳。深圳前海成立特區,前海成為特區中的特區,要成為未來的中國曼克頓。當時前海成立一所研究院,目標是做現代智庫,陳坤耀獲邀做院長,他一口答應,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改革開放35年後可以親身去做,參與第二次經濟起飛,而且是第一身參與,很有歷史意義。」

 

  切換旁觀者身分,置身在制度中,陳坤耀對內地體制有更深層的觀察和體會,其中一個發現,是前海取代不了香港。「雖然前海已經是先行先試,但它都不可以取代香港,始終香港是一國兩制,有邊界。」他所指是內地制度令很多事情根本難以跟國際融合,以互聯網為例,內地沒有資訊自由,不能上外國網站。他透露原先計劃准許在前海範圍內開放網絡,最後沒能實現;另一例子是前海試行普通法,甚至開放領有內地律師執照的港人律師在內地打刑事官司,結果也沒有做到。

 

  他指前海是按鄧小平模式去做,即不能全國一齊開放,要先找城巿做試點,而前海就是金融開放試點,但金融專業服務的開放很危險,要謹慎處理,「所以箍在15平方公里內的小小地方,同時有香港支持,把安全幅度拉到最高,但很多事最後也不能做。」

 

國家框架下的限制

 

  陳坤耀進一步解釋,「始終有一個更大的框框」,涉及國家安全或利益層面的制度,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搖,即使是特區,容許創新並先行先試,也不能跳出大框框。「很多涉及政治或國家安全的考慮,尤其是地緣政治緊張,我們不能怪責中國,很多事情要設限制。」

 

  以管理前海的管理局為例,原先計劃是一個法定機構,類似香港的機場管理局模式,由政府條例監管,同時邀請社會人士及一兩位官員組成董事局,自負盈虧,如此模式的好處是商業運作但有法規監管,陳坤耀指:「最後做不到,因為怎可以沒有官員去管?叫社會人士去管?結果更多加幾層架構,有管理局,還有管理委員會,也是政府官員,委員會又要去巿政府,跟住又有省政府。」

 

  他又透露自己做研究院院長時,現代智庫做獨立研究,雖然院內沒有黨組織,卻受指導單位影響。這是否他不續約離開的原因?他指由於行政不穩定,「是人事問題,幾年間換了3個局長,換得太頻密了。」他指前海需要很快和集中去建設,但一換局長,下面的人又換,每次換人要磨合,緊隨是制度路向轉,很多事得重頭做,他直言:「真的很困難。」

 

  前海的限制,凸顯了香港的機遇。陳坤耀表示:「香港的角色不會消失,比起中國,不要說全國,即使只說前海,想複製香港的一套,取代香港的專業服務,但這不像製造業,搬廠搬機器搵工人就可以開工,制度是搬不到的,依制度而行的專業服務也不會做到。」

 

善用經驗人才優勢

 

  他指進駐前海的公司絕大部分來自國內,國內公司當然覺得前海好,相對較開放,但香港或外資公司要簽約或做調解,都寧選在香港做。雖然也有港資或外資公司選擇到前海,他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要搶新政策頭啖湯,如跨境人民幣服務;其次是享低稅優惠。

 

  不論管理經驗、金融人才、法制背景等,他認為香港都佔有優勢,而這些資源不是內地一天能複製,「前海希望可以吸引香港的律師、會計師,甚至金融機構上去,建設另一個香港,但莫說是另一個香港,即使只是Ecosystem(生態)也做不到。」陳坤耀直言香港還有「大把」機會。

 

如何做好超級聯繫人?

 

陳坤耀指香港的完善及開放制度是優勢,在一帶一路及大灣區中能擔當重要角色。

 

  對於近日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他指出這是一帶一路中海上絲路的一部分,在大灣區有三個重要領導城巿,分別是香港、深圳及廣州,而香港在金融方面必定是擔當主宰角色,並且身負內部聯繫角色的重任,他指內地不少企業要出外投資,會先來香港成立公司。「錢先來了香港,才出去周圍走,尤其是去東南亞,香港是平台,很多國內企業來香港,著眼不是香港。」

 

  他透露曾經跟香港官員討論聯繫人的角色,但聯繫甚麼人、怎樣聯繫等對方均沒有答案,他指當時前任特首梁振英都在,「他們真的不明白香港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的制度,公司很多事在國內做不到,因為上面考慮國家安全、思維不同等,於是他們要利用香港做跳板出去,我們直接做聯繫是金融、集資方面。」

 

 

教育篇:搞創意 要文理兼備

 

  陳坤耀自1995年擔任嶺南書院校長,當時嶺南仍未升格大學,直至回歸後,他2007年退休,當了校長共12年,一直以博雅教育為定位。不過他每次訪問提起博雅教育,總按不住要澄清︰「很多人誤會,博雅教育英文Liberal Arts,這只是簡稱,其實不是只得文科,而是Arts 和Sciences,文理都有。」至於博雅教育這名堂,他有點得戚的說,是他搞出來的,「要有branding 嘛。」

 

現時不少中小學力推STEM課程,讓學生學習基礎科研。

 

新高中文理分流嚴重

 

  今時今日香港地,講教育要創意培養,如何迎戰AI(人工智能)時代成為教育重點,中小學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課程如火如荼,小學生變身科學家,砌機械人、編寫程式。陳坤耀又得戚的說:「我20年前已經講,IT的年代博雅教育愈重要。」博雅教育推小班、師生互動,啟發學生創意,有思考力及適應力。

 

陳坤耀在嶺大當校長12年,帶領學院走博雅教育路線。

 

  不過,他認為STEM課程不夠,近一年他弄出個HELP出來,稱要跟STEM成為一對。「點解我要做博雅教育,現今世界已經不是Science is Science(科學是科學),以前發明蒸氣機出來,即刻知道怎用,但現在你發現重力波,如何應用到現實,就需要創造力和適應力。」他認為STEM着重科學基礎研究,如何將應用科學轉變成產業,需要有文科根底去激發,於是他提出HELP,即是歷史(History)、倫理(Ethics)、文學(Literature)及哲學(Philosophy)。

 

  他列舉中世紀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到蘋果手機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等創意先鋒,都是文理兼備的人,「Steve Jobs過身前有一次公開活動,介紹iPhone,開宗明義的說,iPhone不是科學,也不是科技,而是藝術(Art)。」為何是藝術?因為他將早已有的發明,例如觸控螢幕、通訊科技等組合後展現出來成為iPhone,如何組合展現正是一種藝術的傑作,因此文理要互相衝擊兼容。「所以只有STEM,沒有HELP是沒前途的。」

 

  陳坤耀用心良苦「度」了HELP出來,無非要平衡現時教育中重理不重文的風氣,他坦言當年新高中改制,就是不想學生太早文理分流,知識面變狹窄,結果事與願違,改革後文理更加嚴重分流,「新高中行了多年,是時候要檢討。」

 

科研人員出路狹窄

 

  此外,除了要有HELP的激發,他指香港還缺一個創意生態環境,「即使STEM課程培育了科研人才,他們除了當中學老師,還可以做甚麼(工作)?香港沒有研發公司容納這些人才。」他又指這些人才去創業,創業失敗後根本沒有後路,而創業被形容為九死一生,大部分人會失敗,「換在美國矽谷創業,失敗了可以去Google、Microsoft等科技公司打工兩三年,東山再起去創業,香港有沒有這樣的生態環境?」他指香港科研投入投入佔整體本地生產總值(GDP)僅0.7%,當中大學院校佔多數,是少之又少。

 

香港科研集中在大學,科研人才出路相對狹窄

 

  香港要吸引世界級科研公司進駐,談何容易,畢竟本地巿場太小,陳坤耀提出,香港可以跟深圳巿場結合及互流,深圳人口達2000萬,屬大巿場,內地亦有大型科研公司如華為、中興等,「假設你發展一個App,卻賣給內地做,讓別人賺錢,這看你怎樣跟內地聯繫,但很多香港年輕人不願上內地,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退休投資︰買債券好過買股票

 

  陳坤耀從嶺南退休至今已10年,談起投資之道,他笑言︰「投資通常都沒有甚麼之道的。」他指最基本就是分散投資、有限度的投資,隨著年紀有不同需要,他直言年紀大了,投資當然要保本風險少的。「以我的經驗,香港最好的投資,最大收益是投資樓;其次是債券,甚至掛勾有小小風險的;最難賺錢是股票,這不是小投資者可以掌握到,靠運氣多於靠技術。」

 

可考慮較低評級債券

 

  買樓需要較多資金,買債券的資金相對少,債券有定息收入,但不一定要買最穩陣的美國國債。「年輕的投資者可以考慮買些高收息債券,評級不用高的,有些中國或東南亞公司未必有評級,因為評級成本太貴,或者覺得有偏見而拒絕接受評級,因此沒有評級不等於不能買。」

  

  他又指:「債券升跌對你沒有影響,你只需要等3至5年,滿期後收息,你一定有五厘息,收回成本,相當隱陣,公司中間不會執笠破產就得。」前設當然要買有實力的公司的債券。但他提醒買債券要留意條款,部分債券到期也可以無條件延續,以及在某些情況之下改變合約,投資者卻以為到期自然可以本利收回,不受債券價格中途波動影響,「這些都可能只在Small print(小字印刷的附屬細則)看到。這些債券的發行者可能是信譽高的企業,例如銀行,投資者會因而粗心一點。」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