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12-13 08:00:00

專訪《紐約時報》出版人 論盡傳媒新路向

  這是傳媒最差的時代,美國「保護記者委員會」數據顯示,今年首4月,全球有44名記者遇害,差不多已追平去年全年數目,美國領導人與傳媒的關係跌至新低點,社交平台壟斷新聞發布,網上充斥假新聞(Fake News)、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愈來愈多人患上「新聞厭倦症」。

 

  這也是新聞的嶄新時代,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眼中愈是「不聽話」的新聞集團,業績愈是出色,媒體也開始從免費資訊的谷底爬出來,電子訂閱成為了更加穩定的收入來源,廣告商失卻往日威力,不能再主導新聞報道的去向。

 

  時代新舊交替,去年37歲的Arthur Gregg Sulzberger也從老父手中接過百年大報《紐約時報》出版人一職,繼續猛轟美國總統特朗普各種言行施政,同時業績節節向上。在接受iMoney專訪時,這位80後報人由特朗普講到馬凱(Victor Mallet),由理想說到揾食,「如果我們報道少一點(關於他的)東西,總統會否開心一點?一定會。但我們會不會這樣做?肯定不會。」

 

 

A. G. Sulzberger

 

  •38歲,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政治科學

  •曾於《The Providence Journal》及《The Oregonian》任職記者

  •2017年接任《紐時》出版人一職

  •個人(不計家族持股)持有約144萬股《紐時》,約值3,810萬美元

 

言論篇:誓與特朗普周旋

 

  「人民公敵!」

 

  「傳媒永不悔改!」

 

  「公眾對媒體的信心處於歷來最低點!」

 

  在2016年之前,外界難以想像,這些言論會出自美國總統之口,但自從特朗普當選以來,美國傳媒與白宮的關係,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雙方之對立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與總統關係史上最差

 

  今年7月,特朗普延續白宮傳統,與傳媒人士私下會面溝通,今次的主角便是《紐約時報》出版人A. G. Sulzberger,後來特朗普卻自己爆響口,在Twitter公告天下,並接連發帖攻擊傳媒,一時形容媒體是「人民公敵」(Enemy of the people),一時又批評《紐約時報》是一份失敗的報紙,只懂唱衰美國政府。早前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中向CNN記者阿科斯塔(Jim Acosta)發火,並拒絕他再入白宮採訪,更引發軒然大波。

 

  在這個荒誕的年代,Sulzberger來港並接受本刊記者訪問,談到現時傳媒與特朗普的關係,這位家族事業第六代傳人,在平靜的語氣下是鋒利的言辭:「特朗普的『反新聞』( Anti-press rhetoric)言論令人非常不安。這種對新聞自由如此有系統性的打擊,在我們國家從來未試過。」

 

  「美國一直手執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牛耳,如今卻放棄自己的地位,對此我感到相當憂慮,尤其是總統對傳媒及記者的敵對態度,當時我跟他說:『你這種做法不單造成分化,更有潛在危險,會危害國家。』而且他的做法已受到各國政權效尤,紛紛以假新聞及人民公敵等字眼,來合理化自己打擊新聞的行為。」

 

民眾未意識問題嚴重

 

  Sulzberger批評特朗普的做法令全球新聞自由大為倒退,「保護大眾知情權、監察政府運作一向是我們的天職,白宮卻拒絕放行記者入內,而放眼全球,緬甸有記者入獄、沙特記者遭到殺害、保加利亞及印度等都有不同記者遭到惡劣對待……少數掌握大權的人對待記者的手法,實在令人憂慮。」

 

  那麼在Sulzberger眼中,一般人會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歎口氣指:「並不。當你看看共和黨支持者被問到傳媒是否人民公敵時,他們都答『是』,你便知道答案。共和黨支持者現時是直接從總統手上(例如Twitter)獲得新聞資訊,而非傳媒,這種做法極有問題。傳媒角色不應由任何一個政黨左右,事實上這不關乎民主黨抑或共和黨,也非自由派抑或保守派,追求新聞自由應該是美國的理想,也是民主國家的理想。傳媒的使命,是幫助人民去了解發生甚麼事,但我們卻面對來自執政者的打壓。」

 

紐時記者替馬凱掌FCC

 

  說到新聞自由,香港情況較美國惡劣得多,敏感詞、自我審查變得愈來愈普遍。Sulzberger主動談及:「我們很關注《金融時報》馬凱(Victor Mallet)事件,香港應繼續享有言論及新聞自由。」無獨有偶,在馬凱被港府拒絕簽證之後,FCC執委會選出接替馬凱的新一任主席,正正是來自《紐時》的Jennifer Jett,去年成為本港永久居民的Jett稱會繼續要求特區政府就馬凱事件提供合理解釋。

 

  Sulzberger強調:「《紐時》從沒有、也不會有自我審查,即使最後這種堅持,令我們面對不同的困難。正如我們的中文版網站曾刊登報道講述中國政府高層有系統性的貪污事件,不久網站便被屏蔽、社交媒體帳號也遭到刪除,但我們沒有因此而退縮。」

 

2018年各地記者遭遇

 

沙特

 

 

  曾公開批評沙特皇室的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本年10月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被虐殺。他生前任職的《華盛頓郵報》指,中情局(CIA)認為是沙特王儲下令殺害卡舒吉。

 

保加利亞

 

 

  本年10月,保加利亞女記者馬力諾娃(Viktoria Marinova)遭姦殺後被棄屍公園。馬力諾娃生前曾主持一個電視台時事節目,訪問了兩名調查商人及政客涉嫌欺詐歐盟資金案件的記者,外界懷疑此事與她被殺有關。

 

印度

 

  本年6月,印度英文日報《崛起的喀什米爾》(Rising Kashmir)主編布哈里(Shujaat Bukhari)遭槍殺。布哈里生前致力推動和平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喀什米爾的主權爭議。

 

美國

 

  11月初,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絡(CNN)記者阿科斯塔(Jim Acosta)在採訪期間與特朗普(Donald Trump)爭辯,白宮事後取消阿科斯塔的記者證,禁止他入內採訪,但遭法庭推翻。

 

緬甸

 

  本年9月,兩名路透社記者瓦隆(Wa Lone)和吳覺梭(Kyaw Soe Oo),因報導緬甸政府軍血腥鎮壓羅興亞穆斯林事件,被法院判決違反《政府機密法》罪名成立,判處7年徒刑。

 

香港

 

 

  今年10月,身兼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的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主編馬凱(Victor Mallet),被港府拒絕工作簽證續期,事件懷疑跟他早前邀請主張港獨的陳浩天於午餐會演講有關。11月馬凱以遊客身分來港時,被拒入境。

 

業務篇:愈挫愈勇 訂閱超400萬人

  

  雖然Sulzberger指愈來愈多人寧願看特朗普的Twitter,也不願看傳統媒體的報道,但有趣的是,備受特朗普喜愛的霍士新聞(FOX News),近年收入持續下跌;反之,特朗普恨之入骨的CNN及《紐時》等,業績卻節節向上,《紐時》今年的經營利潤更升至4,140萬美元。

 

 

免費資訊難撐質素

 

  不少分析認為,美國傳媒業績向好,反映了知識分子對特朗普的一種不滿。「這也不完全是總統的功勞」,說罷Sulzberger笑一笑,他指:「如果我們報道少一點(關於他的)東西,總統會否開心一點?一定會。但我們會不會這樣做?肯定不會。我相信作風獨立的新聞媒體,最終會受到讀者尊重。」

 

  更重要的,是《紐時》一早就看穿免費資訊的紕漏,因此於多年前已着手轉型,以電子內容行先,且堅持收費,帶領這個百年老牌轉型的Sulzberger對此感到相當自豪:「我們錄得良好的增長,現時的訂戶總數已超過400萬人,當中有300萬更是電子訂閱,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訂閱傳媒集團。」據《紐時》第三季業績,訂戶數字按年增8%。

 

  他認為廣告收入雖然重要,但電子訂戶必然是傳媒行業的未來,「在10年前,我們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廣告。到了今時今日,訂閱佔收入的比重已遠遠超過三分之二,這解釋了我們的業務比同行更為穩定的原因。可以說,以廣告主導的收入模式,正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因為電子廣告收入,永遠不能夠支持有質素、深入的新聞工作。」

 

專門跟進各類新聞

 

  Sulzberger另一個工作,就是如何將《紐時》跟市面上的低質素資訊區分出來,「互聯網上的資訊太容易獲得,但其實讀者想要的並非海量的資訊,而是一些可信的來源及報道。我們的記者遍及全球163國家,除了政治,有記者專門跟進全球暖化、科學、商業新聞,也有記者專門跟進大型企業如Apple、Facebook、Uber及Twitter新聞。」

 

 

  例如在11月中,《紐約時報》的一項調查就力數Facebook六宗罪,指fb的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雖然曾宣稱,fb對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有影響力是「愚蠢的想法」,但迹象表明,fb一早就知道俄羅斯駭客有搜查與競選活動相關的帳戶。

 

Facebook應過濾不實資訊

 

  如今傳媒面對的問題,統統都是執政者的錯嗎?在網絡世代,免費新聞氾濫,錯誤資訊充斥各大平台、誇張失實的內容農場比嚴謹的深度新聞更能吸引眼球,而且新聞已變成24小時即時報道,傳媒寧可犧牲質素及準確性,也誓死鬥快,真理似乎沒有愈辯愈明,即使是堂堂大報如《紐時》,也曾報道過錯誤訊息。面對如此局面,Sulzberger對社會各界給出不同建議。

 

記者:

 

  「的確有很多記者沒有盡本份,清楚解釋何謂新聞,以及新聞於日常生活中有何角色。記者在肩負公平與準確這兩大原則之餘,也要在報道中列明,例如有幾多人接受了訪問、用了幾多時間做求證工作、共有幾多人處理或編輯過該份報道等,藉此對抗假新聞的指控。」

 

機構

 

  「一些有權力的機構也要負上部分責任,例如學校應教育下一代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媒體素養指的是培養公民具備思辨能力與產生資訊的能力,並可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各種媒體資訊。」

 

政客:

 

  「不應因為一己短期的政治利益,攻擊媒體的獨立性及貶低傳媒的功用。」

 

讀者

   

  「要忍耐,花時間聆聽與自己取態不符、或令自己不安的事實及觀點。」

 

社交平台

 

  「Google、Facebook等大型科網公司,也要負上責任,過濾不實的資訊及假新聞,也不應協助任何政黨或政客透過不實的方法在網上提升支持度。」

 

 

後記:永不賣《紐時》

 

  在訪問一開首,Sulzberger很細心地問了記者一句:「這是以文章形式還是以Q&A形式刊出?」原來他會就不同的刊登方式,給出不同的答法,要是Q&A的話,回答便會精簡一些。記者心想,果然是行家。

 

  紅褲子出身的Sulzberger,接掌《紐時》前曾於《The Providence Journal》及《The Oregonian》任職記者,曾派駐保守勢力極大的中部地區如堪薩斯州。「中部的民眾當時常跟我說,他們不喜歡《紐時》,只看霍士新聞,我那時回答:『你可以不喜歡我們,但我會將你們的真實想法報道出來,而不只是官員或有錢人的意見』,最後不少人都敞開心扉跟我對話。」

 

億萬富翁喜收購報紙

 

  過去10年,全球報業有兩大驚人變化,首先是在互聯網的衝擊下,不少報章敵不過時代洪流而倒閉收場;其次是愈來愈多報紙落入億萬富翁手中,香港有馬雲收購《南華早報》,美國則有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收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紐時》挺過了倒閉的威脅,也是少數仍然由家族經營的美國大報。這份於1851年創立的報紙,於1896年的一場破產危機中被猶太裔德國移民Adolph Ochs看中購入,後來Ochs將家族生意傳予女婿 Arthur Hays Sulzberger,一代又一代,如今A.G. Sulzberger已是第六代傳人,守住122年的祖業。但中間《紐時》也曾試過艱苦經營,幸好在2009年墨西哥電訊業大亨Carlos Slim出手相助,向《紐時》借貸2.5億美元協助度過財政危機,Slim一度也是《紐時》最大單一股東,但自去年起已陸續減持股份。

 

  今年以來《紐時》股價已升44%,未來可會有意出售?Sulzberger聽罷一臉認真地道:「我們永不會賣《紐時》,這絕對不是可以賣出的東西。」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