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9-02-14 08:00:00

【注意力經濟學】「打卡」商機,以乘數效應推動營銷

  當「打卡」成為生活一部分,有趣沒趣甚至無聊都要「打卡」,「打卡」的真正目的不只是紀錄生活日常,重點是分享,所謂I share, therefore I am (我分享故我在)。「打卡」再分享成為無價宣傳,成為生意「上位」之道。近日來港開分店、內地茶飲店「喜茶」因網友舖天蓋地的人龍「打卡」相而爆紅;另一個經典例子是瑞典錶商Daniel Wellington 玩「打卡」比賽,建立年輕高品味形象外,銷量勝過老牌錶商。

 

中環嘉咸街及荷里活道交界一幅「老香港」壁畫,成為「打卡」勝地。有遊客向記者表示,這堵牆在社交媒體上非常「火爆」,被視為香港標記之一。但不少遊客為「打卡」,不惜走出馬路,該路段又窄又斜,經常出現人車爭路,險象環生。此牆屬牆後店舖「住好啲」的作品。

 

  「打卡」變無限商機。80後港女翁婷婷因受京都和服之旅啟發,創立香港首間旗袍出租店嫣裳記,讓人化身電影《花樣年華》裏張曼玉飾演的陳太,遊走中上環「打卡」,比僅在景點前「扮萌」更吸睛。小店開業一年已回本,更令人感意外的是,幫襯最多竟不是遊客。

 

  有樓上小店則營造無敵「打卡位」,成功吸人流。位於銅鑼灣的Museum CONTEXT模擬小說《哈利波特》學校場景,讓玩家變身做哈利波特的同學甲乙丙,令樓上舖小店人流不斷,帶動整體銷售。店主Michelle細談營造成功吸客「打卡位」的關鍵。

 

  90後周翃宇把「打卡」自拍提升到「唱K」的層次,成為大夥朋友歡聚的娛樂節目。5年前她創自拍館Phocus掀起熱潮,行業萎縮後的今年她重開自拍館,而且開在收費自修室內,她指兩盤生意能起協同效應。

  

  小企業要玩盡「打卡」商機,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教授解構「打卡」背後的「注意力經濟學」(Attention Economy),如何在網絡世界以「乘數效應」推動營銷。

 

中環創出租旗袍店 港女熱捧 一年回本 

 

  穿上當地民族服裝,然後在景點前拍個照這個旅遊玩意,由來已久。不過在「打卡」文化下,相片放上社交媒體或朋友群組,自然比拍個靚景、「扮萌」自拍更吸睛,多呃幾個like當然開心。

 

翁婷婷投資30萬元開出租旗袍店,一年已回本。

 

翁婷婷Profile

80後

•香港首間旗袍出租店嫣裳記創辦人

•知專時裝設計畢業

•曾任機場文員、咖啡店經理

 

  3年前翁婷婷和朋友到日本京都旅行,穿上和服在京都街頭「打卡」,讓她體會這種換衫「打卡」的樂趣,「我之前跟父母去京都沒有穿和服玩,那次穿上和服在同一個地方,會投入那個環境,感覺很不同,很開心。」在京都小店等候換掉和服時,她突然衝動要創業,返香港開一間旗袍租借店。 心血來潮要創業,可能說得「太兒戲」,京都和服之旅只是引發潛藏內心已久的想法「爆發」。在香港知專修讀時裝設計畢業的翁婷婷,坦言畢業只想找份跟時裝有關的工作,從沒想過創業,可惜等了3個月仍無音訊,於是她不得不把「搵工」目標降為「搵份工」,「我最後去了機場做文員。」

  

不忿評論 決心開店

 

  只能將時裝變成興趣的她,做了兩年白領,嘗試去追另一個夢。愛飲咖啡的她,辭工去學沖咖啡,想做咖啡師,今次夢想成真,畢業即有人聘用她,「那是一間新店,老闆是一男一女的年輕人,本來我入職做咖啡師,但他們很信任我,把店全交給我打理,我3個月後升了做經理。」她自言在咖啡店快速成長,由入貨、管理到銷售,甚至營運社交媒體到記者訪問,都由她全權負責,學懂如何營運一盤生意,才有信心創業。

 

想把旗袍變成時裝,翁婷婷大膽地用日本布設計旗袍。

 

  穿旗袍的蹺,翁婷婷說最早可追溯至父親經常聽穿著旗袍唱歌的鄧麗君、電影《花樣年華》裏女主角張曼玉把旗袍的絕美演譯,她認為旗袍可變成時裝,而不只是酒樓知客的制服,但將旗袍變成京都和服、首爾韓服一樣,可以出租去「打卡」的蹺,原來是受台灣網民激發:「他們說去香港玩最中伏,美食夠多,但價錢貴,其他沒甚麼好玩。」如此評論當然令她這位港女很不爽,她有感香港其實有很多舊街靚景,為甚麼不可以穿上美麗旗袍「打卡」?

  

  當初考慮在油尖旺區開店,認為那邊有不少靚街景,另一考慮是創業成本有限,只能動用自己的積蓄,油尖旺樓上舖月租不過7,000、8,000元,但太舊太爛太雜亂,實在不敢租。創業大計快要「腰斬」之時,地產經紀失驚無神地問:「中環有個樓上舖,你睇唔睇?」結果「一看」即中,古雅舊樓完全是《花樣年華》的氛圍,店附近的大館、荷里活道等舊街舊建築更是無敵「打卡位」。不過單位月租超出預算一倍近2萬元,還要預付4期按金,唯有減省裝修費,自己做油漆工,布置走簡約風格。小店於2017年年3月開業,店名非常懷舊,叫「嫣裳記」。

 

  小店開業開支最大是訂造旗袍。翁婷婷讀時裝設計,不買現成旗袍,而是專程去日本買靚布,自己設計款式,再將布送去上海給旗袍師傅,一件最低成本要2,000元。

 

中環三大「打卡」熱點

 

嘉咸街「老香港」壁畫

大館的百年英式建築

藝穗會轉角的紅白間牆

 

打卡廣傳招徠客人

 

  只在Facebook自己的專頁做宣傳,開業半個月沒有一單生意,翁婷婷是提心吊膽:「純粹租借旗袍這種生意,沒有人做過,對我來說是很大挑戰,當初媽咪反對創業,覺得邊會有人租旗袍著。」為多拍照片做宣傳,她找來親朋好友來穿旗袍拍照,大家都不知道這是甚麼生意,「大家看到相片後,嘩!原來旗袍可以是時裝,中環有好多靚景,之後有女仔就想試下。」但「零的突破」是一對情侶來幫襯,她至今記得當時情景:「初時男友對女友揀旗袍愛理不理,直至女友穿上合身旗袍在眼前,男友眼即刻 『bing bing』(閃一閃),一眼也沒有離開過女友。」

 

  最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目標做遊客生意,至今八成客都是港女,由18歲到48歲都有。翁婷婷觀察到,不少港女想穿旗袍,但不捨得花幾千元訂做一件,畢竟旗袍在香港不是平日衣著,但花幾百元試穿,就來一償心願,出去「打卡」留為紀念。現時她店的旗袍出租費,每次380元,至下午6時半歸還,每日由早上9時半至下午3時半,每半小時一位或一組客人上去揀衫及裝扮,但只接受網上預約。其餘兩成客人才是遊客,主要是日韓台,反而無內地客。

 

小店原本計劃做遊客生意,意外地受港女歡迎。

 

  小店宣傳靠客人把「打卡」相片發給朋友,一個傳一個來幫襯,「因為朋友或Blogger發相去Ig、 fb,如果他們追隨者多,查詢會增加,或者有網上媒體訪問,有Hashtag我舖頭,都明顯多人查詢。」小店營運一年,30萬元的創業資金已回本,現時每月收支平衡。兜兜轉轉終償心願,從事跟時裝有關的工作,還闖出新路,成為本港首間出租旗袍店。

 

穿上旗袍「打卡」,「吸睛」度自然提升。

 

 

小店《哈利波特》場景 成哈迷打卡位吸人流生意

 

  位於銅鑼灣恩平道一幢舊樓二樓的Museum CONTEXT,平日下午也人流不絕,店內招牌「打卡位」為哈利波特學校的場景,不斷有人在排隊等候拍照。據知為了這個「打卡位」,人龍最高峰曾由小店一直排到樓下恩平道,估計過百人,店主之一Michelle直言:「這個『打卡位』已經變成我們小店的招牌!」但原來當初設立打卡位,純粹出於好玩,沒想過會帶動人流,甚至更多的生意。

 

不少遊客穿上學袍,拿起魔杖在書枱前「打卡」。

 

加哈利元素 賣授權產品

 

  Michelle本職做場地製作,業務包括建商場快閃店(POP-UP Store)、活動布景等,她因工作關係認識英國愛丁堡賣古董及仿古傢俬Museum CONTEXT的店主,「4、5年前他找我聊天,他說有客人跟他說:『嘩!你間舖好似哈利波特校長間房。』但他不是哈利波特迷,根本不知對方說甚麼。」撞正Michelle是睇《哈利波特》小說長大,典型的「哈迷」,當然有無盡資料提供。

 

小店在舊樓二樓,地方寬敞。

 

  她告訴對方,你的店所處的Victoria Street,正是《哈利波特》作者J.K.Rowling得靈感的地方,創作出書中的場景;還有店內賣的古董傢俬和物件,很多都在小說及電影中出現,例如獎杯、羽毛筆、枱椅等。由閒聊到認真構思,二人想到不如把小店滲入哈利波特元素,「其實全球有《哈利波特》官店,由J.K.Rowling擁有,但似連鎖店,把貨品擺出來賣,沒有任何布置,但他的店本身就是那個場景,成件事很真實,我們只是加入一個主題而已。」

 

  二人將構思成真,英國的小店開始加入《哈利波特》元素,出售《哈利波特》的授權產品,香港這邊則開POP-UP Store試水溫,Michelle加入香港店成為股東之一,也負責營運,「我話香港真係很多哈迷,要買紀念品只有去大阪才買到,不如試下香港都開。」她因工作認識不少商場負責人,小店現址的業主,正想把舊樓打造成文化區,於是以優惠價租給她,小店得以落腳旺區銅鑼灣。

 

免費打卡景 可任摸任玩

 

  當初想到把一個角落,布置成學校場景,Michelle笑言,因為舊樓單位面積大,空間太多,大家就想做些裝飾,剛巧見到英國店那邊有一張百年英國古董學生書枱和椅,於是提議搬過來香港做個場景。這個場景有趣之處,是容許客人任摸任玩,她指這是英國原店的宗旨:「叫Museum是希望客人入來,除了買東西,還會有Experience(有經歷),有得玩。通常我們有新貨,都會開一兩件出來給大家試玩、研究下。」

 

江蘇祁同學

若不是為了「打卡」,未必會特意過來,「打卡」後也會逛店看看。

深圳崔小姐 研究生

我是哈利波特迷,特意過來看看買點東西,順道「打卡」。

 

  Michelle指當初有人問是否要光顧才可以埋坐「打卡」,當知道是免費,有人會尖叫,當知道甚至可以拿起枱上的魔杖、白色貓頭鷹公仔拍照,有人不敢相信而不懂反應,有人更反問點解免費,Michelle則回應:「這純粹是希望大家開心,好玩,點解影相要收人錢?」從來沒有賣廣告,只是有新貨到的時候,在fb Post相片,但因為這個「打卡位」,玩家把打卡相上載到社交媒體,一傳十,十傳百,免費替他們宣傳,帶來人流,這是意料之外。其即將開幕的機場快閃店,也會設「打卡位」吸人流。

 

店主Michelle直言店內「打卡位」成為小店招牌。

 

成功「打卡位」四大秘訣

 

銅鑼灣的Museum CONTEXT吸人流「打卡位」。

 

  1)製造有趣場景:用上百年英國學校枱椅,道具包括羽毛筆、放大鏡、魔杖及舊書箱等。還有一幅哈利波特經典街景的壁畫做背景。

 

書枱上「道具」齊全,包括每枝售495元的魔杖。

 

  2)角色扮演:可穿上哈利波特學袍,搭一條經典紅黃頸巾,坐在書枱前變身魔法學院學生。

 

  3)任摸任玩:「打卡位」的道具全部都可以任玩任影,包括白色的貓頭鷹公仔,即小說中哈利波特的寵物,也可任摸任攬。

 

  4)完全免費:不用光顧買東西也可以「打卡」,鼓勵玩家把相片放上社交媒體及加Hashtag。

 

 

自己動手影見工相 自修室內開自拍館

 

  講到「打卡」,少不了「自拍」,也衍生商機,5年前香港興起自拍館。館內有專業攝影器材、各式布景及道具,玩家入去自拍一番,賣點一是拍出來的相片比手機相高質素,第二是一班人在房內任影任玩,私穩度高,吸引一班想拍點較認真的同學大合照、情侶紀念相等的年輕人。

 

  拍出來的「靚相」當然要開心「些牙」(Share),放上社交媒體「放下閃」,自拍館成為那個年代最潮玩意,高峰期全港有4、5個品牌,超過30間,於大約兩年前,行業嚴重萎縮,所剩無幾。近月,有新自拍館開業,而且開在旺角彌敦道最旺街段的新商廈內,老闆竟然是當年在香港開首間自拍館的周翃宇,自拍潮流捲土重來?

 

  「90後」周翃宇5年前開自拍館,因見朋友影結婚相花費高,又限制取回相片的數目。在理工大學讀設計的她,上過攝影課,於是萌生開自拍的專業攝影棚。但2017年她退出生意,因大學最後一年忙於畢業功課,拍檔稍後也去了讀碩士,大家無暇兼顧下,惟有結束生意。

 

周翃宇重開自拍館,坦言因可共用收費自修室的資源,令成本大減才成事。

 

周翃宇Profile

90後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

•大一(2012年)時合夥創辦本港首間「密室逃離」遊戲項目

•2012年合夥創辦本港首間自拍館

•2018年合夥創辦收費自修室MyBASE

•2018年年尾旺角重開自拍館Phocus

 

租金高昂 生意難做

 

  過去幾年其他自拍館生意也不似當初火爆,她認為跟租金上升有關,令生意成本大漲,她憶述當日她公司手擁5間自拍館,在銅鑼灣的一間,單位1,300平方呎月租近8萬元。競爭者相繼加入後,加上熱潮退下,生意也不易為。記者上網查閱,現時不少自拍館開在工廠區,開在油尖旺、銅鑼灣的少之又少,相信這跟巿中心租貴有關。

 

  今日重操故業,周翃宇解釋也是跟讀書有關:「我2018年年頭跟人合夥在銅鑼灣開收費自修室MyBASE,年底在旺角也搞一間,租下這幢商廈最頂3層,中間一層本來是機房,有一個沒有窗、樓底又高的房間,做自修室不太適合,反而合做影棚,於是重開自拍館。」

 

  新自拍館沿用舊名字Phocus,把Photograph及Us混合,意思是自拍者們成為拍照焦點,但其營運模式有別從前,現時地方是向MyBASE租用,沒有聘用職員。客人在網上預約後,到時到樓下MyBASE辦入房手續,MyBASE職員因每次處理預約手續可獲報酬。她直言以現時巿租及人手成本,租獨立單位和請職員,成本太高,「即使有巿場,也做不到。」

 

自己動手 滿意為止

 

  至於自拍館的客源,周翃宇表示,除了一批舊客,還有來自收費自修室,她坦言兩者客源幾乎相同,都是學生及年輕專業人士,後者因要應付不同的專業考試到自修室,需要拍「靚相」放上網,「我們有部份是公司客,他們影相放上LinkedIn,或者Startup影團體相,出去影樓搵攝影師拍的話,收費很貴。」LinkedIn等同網上覆歷表,當然要張「醒神相」。現時自拍館一半客源是學生,另有四分之一是情侶及年輕人,其餘是公司或家庭客。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覺得影相有專業攝影師是賣點,但在自拍年代,年輕人另有睇法,周翃宇直言有攝影師令人感到不自然,「自拍會知道自己怎樣才最靚 ,你未必認同攝影師覺得你最靚的角度,自拍可以自己調整角度到自己滿意,只要自己覺得OK就得。」

 

年輕人愛自拍,感覺更自然。

 

  新自拍館去年聖誕節前開業,每日11個檔期,每個檔期50分鐘,聖誕假期曾出現全部檔期爆滿,周末則有六至七成預約。自拍收費二人每檔期收278元,每多一人加收88元,所拍得照片全歸自拍者,一般拍200到300張,最高紀綠是1,200張相。周翃宇表示投資6位數字,開業兩個月,每月有3萬元營收,現時每月已收支平衡。周翃宇認為自拍館依然有巿場,「始終香港沒有太多玩意,一班人去影下相,過程是回憶,影相成是一種娛樂。」

 

如同小型攝影樓的自拍館,設專業攝影器材、布景紙及各式道具、戲服等。

 

玩「打卡」營銷跑出的品牌

 

  喜茶:營造「打卡位」

 

喜茶店外的人龍成「打卡」位。

 

  其首創的芝士蓋奶,口味獨特吸引後生仔女,還採取「饑餓營銷」,買單後往往要等上至少個多小時才攞到茶,形成店前經常有長長人龍等茶,一眾等茶無聊的後生仔女當然要「打卡」,拿到茶自然又要「打卡」炫耀一番。其店走文青簡約風,又吸引一批文青「打卡」。網上舖天蓋地的「喜茶」「打卡」相在社交媒體造成熱潮。該公司在6年間,近百分店遍布內地,去年B輪融資4億元人民幣。

 

  DW手錶:「打卡」造輿論

 

  做錶帶起家的年輕瑞典錶商,2011年由Filip Tysander創立,先透過送錶給網過千名紅「打卡」,並透過網紅送折扣代碼給追隨者,成功製造話題。接著玩全民「打卡」比賽,網友在Ig舖上一張「有style」的Daniel Wellington手錶照片並Hashtag。被選中的「打卡」相,相主會獲獎錶帶或手錶,帶起熱潮。公司可年銷超過100萬隻手錶,勝過不少老牌錶商。

 

 

學者:「打卡」營銷 體現注意力經濟學

 

  「我分享,故我在」(I share, therefore I am),改自德國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的名言,成為網絡世代的最佳寫照,透過網絡分享證明自己的存在,內地稱為「刷存在感」(「刷」指滑手機的動作),超前之處是人的存在感變得可數量化,體現在社交媒體戶口的Like數及Follower人數。

 

「打卡」擺出有趣動作,娛人娛己。

 

乘數效應衍巨大宣傳

 

  在「打卡文化」下做生意,要善用「打卡」營銷。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圖)指因為「打卡」有乘數效應,「這個經濟理論指假設有人投資了100元去生產,廠家賺了錢會去消費,店主因而又賺到錢,原本的100元會衍生出各種投資及消費會滾上去,數額不斷變大。」一張相片可以產生巨大的宣傳效果。

 

 

  「打卡」傳遞者及接收者之間關係,增加宣傳訊息的可信性,「我係你親朋好友,傳給你這間餐廳好吃,類似以前所用的所謂口碑。」而「打卡」宣傳比口碑相傳更厲害之處是,它可以令受眾不斷收到同一訊息,「當我傳張打卡相給你,告訴你這間餐廳好吃,周邊親友把相片互傳,當你周邊的人都在講同一件事的時候,在羊群效應下,你自然都好想去試試。」

 

只要有手機,「打卡」無分年齡界限。

 

不理好醜 人有我有

 

  「打卡」令廣告再無分供應和需要,消費者透過「打卡」自動幫商戶做宣傳,令商戶的推廣成本大大減低,李樹甘指:「你有Gimmick,透過打卡,更可隨時爆紅,對小生意來說是好事。」

 

  「打卡」體現注意力經濟學(Economics of Attention),注意力經濟學原用於資訊管理,把注意力視為有限資源,用最有效的方法,吸引有限的注意力。李樹甘認為「打卡」文化會愈演愈烈,能成功吸引眼球也愈來愈難,現時有人為吸引更多「眼球」不惜走極端去「打卡」,尤其有追Like、追Follower壓力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俗稱的網紅),他舉例冒死徒手攀高樓「打卡」的俄羅斯青年、早前台灣墮山身亡的比堅尼登山女等。

 

  另一例子是近月內地興起的「抹茶Oreo」火鍋,正是透過「打卡」熱爆,「其實點會好食,但中國人口龐大,有幾撥人來試過,不回頭再來幫襯,執笠也沒所謂,也已經賺夠。好不好食已經不重要,關鍵是人人都試過,你沒有食過就很瘀,於是形成不理好醜,總之要吸引到注意。」

 

  在「打卡」文化下,吸睛是王道!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