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9-03-21 08:00:00

黃遠輝:全自動退休理財法,料樓市再跌一成

  黃遠輝以往是財經版常客,18歲加入渣打銀行做文員,轉到出口部,再做到外匯部的交易員,熟悉外匯市場,其後升任中國部行政總裁,為英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打天下。未夠50歲退休,重出江湖加入了中資的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所以他對中國經濟絕對不是一知半解,對於中美經濟他一直關注。

 

  自從2011年正式從銀行業退下火線,他踏上的是另一條火線,當時他說無意做公職王,但翻看他的公職履歷,現任是6個委員會的成員,一半與房屋有關,也正是港人最關注的議題,加上擔任了18個月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掌握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路向,黃遠輝近年出現得最頻繁的已不是財經版,而是港聞版。

 

  今次專訪由中美貿易戰談到到樓市,再談他的個人退休組合,以至他的金錢觀和最愛看的小說,談到他擔任公職接觸公眾時,黃遠輝說得最多的是「公道」兩字。他形容土供組的諮詢「整個過程公公道道,社會給的意見都公公道道」;收回粉嶺高球場有爭議,他寄語各方「討論又好,辯論又好,公道啲啦!」;政府最終全盤接納小組的報告,他也形容是「還緊社會一個公道」。

 

  記者問他近年社會是否正正欠缺了公道,他也答得「公道」,「我不敢說香港很多不公道,但的確掛在大家嘴邊的都是公道與不公道的關係。」

 

 

黃遠輝

 

年齡:63歲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

事業:

中五畢業後在TVB任收音員

1973年:船務公司文員

1974年:加入渣打銀行從文員做起,後轉為交易員在外匯部工作,其後不斷晉升

2001年:晉升為渣行銀行中國區行政總裁

2003年:首次退休

2004年:獲任命為工銀亞洲執董兼副總經理

2011年:正式退休

 

部分曾任公職:

•能源諮詢委員會成員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

現任公職: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

•房委會委員及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

•房協監事會成員

•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

•離職公務員就業申請諮詢委員會委員

•香港舞蹈團名譽主席

 

只有自住樓 拒做包租公

 

  翻查黃遠輝的利益申報紀錄,從來都是「乾乾淨淨」,既不是某財團的非執董,也不是坐擁幾個物業的包租公,他猜想這是其中一個選他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原因,「我從來同地產商沒有關係,更加重要的是,咁多年我都得一個物業,住那個就是擁有那個,與太太一人一半,所以找不到我投資物業,更加唔好話經營檔房,因為我一定無。」

 

 

  聽過不少逢周末去睇樓,最終成功搵到筍盤上車或投資致富的個案,黃遠輝身邊不乏這些朋友,「搵啲好殘的樓,價錢拗到好低,買回來裝修出租,市場租金回報可能5%,他們做到10%。」但他從不羨慕,周末他寧願去打波、做運動,享受與家人的時間,但他說更多是與他個人理念相違背。

 

  「我覺得我不是包租公性格,租金當然是按樓價水平上落,要我時不時同人講,我要加你租,我做不到,對於好多租樓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辛苦的,加人租賺多少少,不是我所追求的東西。」別人說他傻,他口說沒有所謂,但似乎心中有氣,說得激動時手指篤篤枱面,「我在銀行做,唔通唔會好似其他香港人咁,連掌握樓市會升,我都掌握不到,無理由呀?2003年時在低位,2005年開始反彈,2007年真正大升,這些趨勢唔通我睇唔到?我睇到,但我唔想賺這些錢。」

 

 

樓市篇:貿戰影響購買力 樓市再跌10%不出奇

 

  本港樓市自去年步入調整期,但與多年升幅相比,調整幅度輕微,近日更似有回暖象,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1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月微升0.08%,連跌5個月後首次回升,指數按年上升0.3%,「好多人話小陽春,地產商梗係話持續向好,但實際上我相信唔係。」

 

 

增長回落 標誌衰退

 

  專業作祟,未有詳細資料背景前,黃遠輝未敢貿言樓價的跌幅,「實際上調整了幾多呢,我真係不知道,因為有很多不同講法,當然見到近期的新盤計埋折扣,的確係低咗,我諗大致上今天都是比最高位時為低,在現水平再調整百分之十?其實是有機會見到。」他說本港樓價仍處於高位,調整是必然發生的,甚至出現明顯調整,一大原因是受中美貿易爭議的因素影響。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全國人大會議公布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6%至6.5%,較早年為低,黃遠輝認為,以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若經濟增長回落至5%,「已標誌住某程度上的衰退」。而中美貿易戰存在更深層次的矛盾,在於兩國經濟發展理念衝突,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當中的影響會在中國經濟上反映出來。

 

一窩蜂搶樓期已完

 

  樓價升跌與供求有關,黃遠輝認為供應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大增,唯一影響樓價調整的就是需求,「在過去一段時間,(樓價上升)推動力好多來自內地買家,中國經濟如果因為中美間持續摩擦矛盾,處於一個低迷的增長水平,一定影響到很多可能來自內地的購買力。」

 

  對於有指樓市出現小陽春,他不表認同,「至低限度今年睇不到(樓市上升)」,他又說樓價近日回升只因中美貿易最近有消息會達成協議,因而有點反彈,「我恐怕達成協議之後,(樓價)會落的,整體個市都會落。」不只是樓市,股市亦然,他說股市重上33000點的機會極微,「What's Next?達成協議後,下一個好消息係咩?」

 

  影響樓價的還有潛在買家的期望,黃遠輝指出,一般人抱有一種心態,就是擔心如果今年不買樓,明年樓價更高,這心態促使很多人追逐買樓,繼而推高樓價,但他認為現時普遍的期望已不同,沒有早幾年的驚恐,不會再一窩蜂「搶樓」,因此有望令樓價降低。

 

不可以繼續盲目看好中國經濟

 

  黃遠輝睇淡樓價和港股,因他相信中美貿易摩擦短期難解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係表面嘅問題,其實再深層次一啲,係經濟發展理念同模式嘅深層次衝突,會有一個很長遠、影響好深遠嘅問題。」他認為這個摩擦並非貿易談判達成協議、多買一些對方的產品,就能解決。

 

  他續說,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兩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榫入等理念截然不同。「今天高端科技有好大衝突,美國覺得你靠商業間諜抄襲,但反過來中國角度覺得唔係。全球每個國家無論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大家嘅前進又何嘗唔係建基於互相抄襲?日本汽車業發展,也建基於美國汽車業做咗好多前期工作。中國高科技發展無理由唔係抄襲美國,因為喺美國開始,所有後來國家都係抄。這個係中國嘅睇法。」

  

香港難以獨善其身

 

  他認為,這歸根究柢是資本主義相對市場經濟主義的摩擦,很難才可理順中美兩國的分歧,因此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長遠肯定有影響,「中國經濟唔可以繼續盲目咁睇好!」

 

  別以為香港可獨善其身,黃遠輝說中美貿易摩擦一定會影響香港經濟。一方面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很大部分也是經香港處理,不少廠商為免關稅,已將生產線遷至東南亞,「無理由今次解決咗,就唔搬去越南、柬埔寨,(遷離中國)發生緊,而且會持續。」另一方面,過去一段時間有很多中資公司以香港為跳板,走到國際市場,香港因而受惠。中美貿易摩擦下,近年中資機構進軍歐美國際市場已接連遇挫,香港自然也受影響。

 

中美有望達成貿易協議,但黃遠輝擔心貿易之外的經濟矛盾將拖累中國經濟。

 

 

土地篇:民怨近臨界點 堅持為還社會公道

 

  黃遠輝近兩年多了見報,除了資助房屋攪珠場合外,最常見他是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身份出席活動,18個月任期剛在2月底完成。

 

  有時候與政府的意見不一,他第一時間出來解釋小組立場,不慍不火說相信政府不會違背民意,當時有人覺得他天真,現在回看可能是給政府壓力。特首林鄭月娥年初說過,照單全收小組報告未必是負責任的行為,但最終全盤接納,應該值得高興,「當然很高興,政府係還緊社會一個公道,不是還公道給小組。」

 

土地大辯論期間遇過不少示威,黃遠輝說無論是批評或是打氣都是動力。

 

過程公道反映民意

 

  小組自成立開始備受質疑,假諮詢、做戲、無能等,落到區,再難聽的批評,黃遠輝和小組成員都聽過,他總是第一時間為小組護航:「我們不是代表政府。」他不是怕被「屈」,而是想市民向小組講更多真話,「支持聲給我們很大動力,更大動力來自市民的怨氣,講到聲淚俱下、鬧,我覺得係好坦誠、好純真的批評。」

 

  多月來面對批評、粗口、指罵、嘲諷,EQ低一點都難以招架,黃遠輝不會對罵,但也有令他激動的時候,例如政府之後的行動,「我無諗過辭職,諗得更多是一定要堅持到最尾,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唔搞了,成個過程咪突然矮化晒?而家的堅持是,整個過程都公公道道,社會給的意見都公公道道,今屆政府又好,下屆政府又好,點走數?點再拖延?這個是絕對不可以玩弄的民意,而且民怨已經接近臨界點,作為一個政府,不去為廣大市民解決這個問題,點可以係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呢?」

 

  很多人擔心政府「走數」,源自大眾不信任政府,黃遠輝繼續他的「相信論」,「我不相信政府和社會是對立的,政府是社會的一部分,但如果政府和社會是對立,要我揀,我站在社會那邊。」

 

明日大嶼需再諮詢

 

  諮詢期間發生過一場小風波,特首林鄭月娥表態支持填海,並在《施政報告》提出在大嶼山填海1,700公頃,當時黃遠輝四出澄清,兩個方案不可相提並論,「諮詢傾的是填海1,000公頃,到9月26日諮詢期完都係,你10月10日突然講1,700公頃係不可以接受,因為個龍門唔同咗,你點可以用1,000公頃的支持去話咁多市民都支持(1,700公頃)填海。」

 

  黃遠輝個人是認同填海,原因是只有這方法可以提供大量土地,應付房屋以至土地儲備的需要,「凡是大家認為可行的,都應該要做。」至於是否支持1,700公頃的填海面積,他說要等到有更多數據才能分析,「若干年後,如政府話1,700公頃更符合經濟效益,到時拎數據俾公眾睇,如果公眾到時都不同意,睇吓用咩方法諮詢,或最後大家都覺得已夠了。」

 

高球場140公頃夠用

 

  另一備受爭議的選項是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政府取態一向給人感覺「唔想掂」,但最終同意小組建議局部收回其中32公頃用地。黃遠輝是高球愛好者,自在銀行工作已不時出入粉嶺高球會,「做諮詢時有好多人同我講,我真係唔識打高爾夫球,都唔知粉嶺高球場喺邊,不過香港作為大都會都要有返少少的,一人退啲得唔得?呢個就是社會上的公道,我們反映出來,唔係話唔准打波,而是講緊嗰度佔地較大,然後不影響運作之下,用少少得唔得?」

 

粉嶺高爾夫球會多年來舉辦不少國際賽,反對局部收回場地人士憂慮影響香港國際地位。

 

  反對收回高球場人士的理據包括,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辦不下去、很多公司傾生意見工都在高球場,沒有打高球的人聽起來覺得荒謬,黃遠輝也咀角一掀,說︰「香港公開賽我都去了很多年,都好清楚點搞法,就在另外140公頃搞個18洞出來,那32公頃要來做咩?停車囉,我正正將架車泊上去嗰32公頃球道上面,所以大家討論又好,辯論又好,公道啲啦!」

 

  至於會否再擔任政府的諮詢小組工作,他說只要社會認為需要他為社會解決問題,他會樂意做,「但如果政府想做樣嘢,配合政府的,就不是我覺得值得做或者有意思的事。」

 

搬上大灣區? 變港版「驅逐低端人口」

 

  住在大灣區?近來有不少大灣區樓盤在港發售,也不時有「鼓勵」港人北上居住的意見,民建聯甚至建議在大灣區珠海興建香港村,黃遠輝說諮詢期間聽到很多意見,包括將公屋、老人院舍等搬上大灣區,「如果派人上去住,恐怕結果好似北京早前驅逐低端人口的一樣。」

 

  諮詢期間他去日間老人中心聽取意見,當時的選項之一是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社區設施,包括老人院舍,老人家大為反對,明言不要邊陲化、大灣化,最擔心的不是醫療,而是子女不去探他們,「有咩理由老人家辛辛苦苦為香港貢獻幾十年,搬去郊野公園,更無理由搬入大灣區,無人肯去的,不可行的。」公屋呢?黃遠輝擔心反彈更大,因為當中更涉及公道與否的問題,「我輪了5年公屋,點解你安排我上去,我點返工?仔女點讀書?唔通搞間國際學校?」他說基層人士工作按鐘計,最大的成本是時間,交通費可以提供津貼,但坐車上落的時間,代表他們少了工作及賺錢時間,「一廂情願唔得,俾多啲機遇,自動會吸引到人上去。」

 

 

投資篇:退休投資組合4分法 平衡風險 全自動運作

 

  黃遠輝2011年終極退休,辭任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退休8年來出任多項公職,曝光率最高,要數長達18個月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頻繁出席宣傳活動、接受媒體訪問,日日見報。原來他2003年、年僅47歲首度退休,離任渣打中國區行政總裁,獲一筆過可觀的退休金。他用這筆退休金建立退休組合,投資在債券、股票、基金及現金,重點是有息收,讓自己退休後繼續「有糧出」,而且「全自動運作」,毋須費神管理。以此組合作後盾,讓黃遠輝全副心力出任公職,服務港人。

 

黃遠輝的退休投資組合穩字當頭,多年來無懼投資市場的風風雨雨。

 

  黃遠輝在16年前建立的退休組合,債券和高息股各佔四分一,「債券全部係穩定回報嘅金融機構債券,風險好低,當時提供到5、6厘。」他會持有債券至到期日,期間一路收息。股票主要是他最熟悉的金融股和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有派息的港股為主,無派息唔買,若股價跌落去也可以坐着收息。當時買咗比較多REITs,全是10厘。」以上兩類資產佔組合的一半,均提供穩定派息,足以支付每年退休生活使費。

 

買主題基金增資產

 

  除了「食息」的資產,他也認購風險較高的基金,謀求資產增值,包括歐洲和新興市場基金,是自己不易投資到的市場;他又看好醫藥企業的前景,但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則透過康健護理(Healthcare)主題基金作投資,「買藥業股要自己砌Portfolio,不如用基金買自己無辦法投資到的。」即使基金這部分的投資風險較高,亦只佔組合四分一。

 

  退休組合最後一部分是現金,包括港元、人民幣、英鎊及澳元。這部分最主要是港元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外幣方面,人民幣用來敘造3至6個月定存,間中亦會以澳元投資掛鈎存款。他說這個平衡組合的資產16年來沒大變動,只是一些債券到期後,近年買的債券已沒有5至6厘高息。

 

每月更新投資報表

 

  黃遠輝在2003年5月從渣打退休,回想當年沙氏肆虐香港,恒指由8000點低位回升,他在如此低位入市買股,如今豈不賺了數倍?他謙稱︰「2003年起步係低點,累積下來(至今)也OK,整個Portfolio加埋跑贏通脹,跑贏個市,OK啦!(當時買的)股票係升過咗一倍,但我唔係這個(投資)角度。」例如他當年投資股價低迷的REITs,看中的是10厘的息率,持有至今即使股價翻倍也未曾沽出,「如果我沽咗,賺咗所謂嘅Capital Gain,但賺咗再買番只得5厘。與其咁樣,不如由佢,總之假定佢係10厘嘅Portfolio一路Run落去。」

 

  退休組合除了基金的投資風險較高,其餘的債券、股票也是穩陣低風險的資產。「這退休組合風險很低,唔駛花好多時間Maintenance(維護),因為風險高(的組合)要成日要睇住個市,轉下股票、賣出買入,但我嘅組合唔駛點理。過去18個月做土地工作,乜時間都無晒,投資點搞?無時間搞!而這亦係我退休後嘅打算,退休後唔想花時間再揀投資,我不如做下其他嘢,可能自己打下波、耕下田又好,總好過喺一兩個價位度轉來轉去,無意思嘅!」

 

  黃遠輝投資已不會追逐價位,賺5%或10%於他沒有分別,但不代表他對投資組合愛理不理,他說自己做了一張投資報表,每個月也更新一次,監察各類資產最新市值,「每個月條數無大變動就OK,例如一個月唔見咗成百萬, 應該唔會嘅。」

 

投資RMB15年 長遠看好

 

  黃遠輝70年代加入銀行,後在外匯部工作,之後不斷晉升,對外匯市場非常熟悉,他自2004年已看好人民幣升值前景,當年港銀獲批個人人民幣業務,他便開始投資「人仔」,包括定存、國債,以及人民幣計價基金,多年來賺息又賺價。近年人民幣匯價曾大幅貶值,但黃遠輝未有沽出「人仔」,他說一來人民幣在其組合只佔小部分,二來他仍看好人民幣長遠會升值。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有分析認為中國政府會將人民幣大幅貶值,抵銷美國對中國貨物徵收的入口關稅。黃遠輝認為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做不到,也不會做,「喺今天外匯儲備(降至3萬億美元)嘅情況下,真係無理由謀求貶值來解決貿易矛盾,實際上都唔應該。」

 

  他說以基本面來看,人民幣匯價長遠可升值,「中國經濟無論(增速)6%又好,再低啲5%又好,長遠都係同美國龜兔賽跑。到最終中國經濟增長加埋好過美國,美國(經濟增速)3%以上已經無可能做到,所以長遠人民幣再升也有機會。」至於其他外幣,他說近年匯價已不像九十年代般大上大落,投資價值較低。

 

黃遠輝退休投資心法

 

  •退休投資組合首重有息收,退休後繼續有糧出。

  •組合裏僅基金部分風險較高,其餘四分三皆為穩陣的資產。

  •股票主要投資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如銀行業。

  •不熟悉的行業,如醫藥業,透過基金交由專人投資。

  •投資目標不過分進取,跑贏通脹及大市已心足。

  •不追逐股票價位,甚少買賣,退休後專注個人興趣。

  •每月制定投資報表,監察資產最新情況。

 

3大心水投資分析:

 

銀行股 外資行經營難 內銀可長揸

 

  黃遠輝在銀行界打滾30多年,由櫃枱服務員、交易員,一步步晉升至管理層,效力過跨國銀行和中資銀行。雖然黃遠輝退休後甚少買賣股票,但2009年金融海嘯,匯豐(00005)跌穿40元,他見機會難逢便入市掃貨,「一格格咁買,一路跌又一路買啲。到了2011年匯豐回升至近90元,又「一格格」地沽出,獲利甚豐。近年「大笨象」跌至50多元,股息率相當吸引,他又酌量買回,「當跌得好犀利,股息率遠高於市場,我唔怕買。」

 

黃遠輝曾任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2011 年退休。

 

  這位前銀行家直言,近年銀行業經營困難,跨國銀行尤甚,投資者別寄望銀行股可遠遠跑贏大市。他說主要原因是現今監管要求下,大部分銀行的經營成本非常高,需大灑金錢發展資訊科技系統,「例如合規系統,今天講KYC(Know Your Customer)全部用電腦做,人手做唔到,所有交易也經系統嘅黑名單檢視,有懷疑全部喺系統彈出來。」他又說,一些銀行為了合規的要求,會將部分傳統業務重新「規模化」,「這過程往往牽涉縮小業務規模,到風險可控水平」,業務規模不增反減,股價自然不會大升。

 

中資行仍有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不少傳統銀行業務,如信用卡及支付系統,近年也出現競爭對手。他說信用卡過去多年也是銀行主要收入來源,很多卡戶每月只還最低還款額,讓銀行賺取高昂的貸款利息,但現在信用卡貸款利息已壓低了不少,而且現在連信貸機構也發行信用卡,他坦言信用卡業務已賺不到錢。支付和結算系統也是銀行重要收入來源,客戶透過銀行向第三方支付,經手的銀行可用這筆存款賺取息差,「但今天好多網上支付平台,搶佔咗銀行好大嘅存款比例,係好大問題,長遠來講好難睇好(銀行業)!」

 

  至於中資銀行的前景,這位工銀亞洲前高層認為,中資行前景相對較好,但業務擴張有不少困難。他分析,中資行的發展前景在於中國市場很大,財富管理、基金、人壽等業務也有待開發,市場仍未飽和,但「走出去」到海外發展較吃力,「向國際發展唔係靠有機增長,以往(發展)模式一定係收購,但今天環球(各國)對中資機構嘅收購式發展或收購式滲透有好多疑慮。出去國際收購,孭住中資這個招牌,有一定嘅挑戰同困難。」

 

  黃遠輝認為中資銀行股仍值得長線投資者考慮,他自己亦持有。現時工行(01398)、建行(00939)息率也有5厘,他相信內銀股為保留資金作海外併購,未必有額外派息空間。他又提醒,散戶投資前要了解清楚公司業務,「自己熟嘅先放心,剩係知道佢做咩業務,但對該業務唔太熟悉(的話),其實業務有時有好大轉變,往往也影響個別公司表現。」

 

Reits:唔認同領展 無揸過

 

  黃遠輝與REITs「識於微時」,當年REITs對香港投資者仍是新事物,他已趁低吸納,年年收息達10厘。不過,近年股價屢創新高的領展,他直言︰「我無揸過領展(00823) !」

 

  「可以咁講,我唔係好認同佢哋嘅方式。我作為一個銀行人,當年(2003年房委會)出售商場給領展時,我個人覺得造價太低。雖然我無詳細計過,但由政府賣一批資產俾商業機構,透過投資銀行俾意見,一定俾人㩒低價。政府始終唔熟,AO唔係管理商場、做地產出身,無這種專業;而投資銀行、財務顧問當然想做這單刁,佢角色係Advise個價,達成協議,收取佣金。第二,對於投資銀行來講,自己背後有基金經理,佢自己可以買,如果價錢低,佢自己都順便可以買啲!」說到此處,黃遠輝不禁嘆了一口氣。

 

  「我同意(出售資產)理念,你靠政府Run一個商場一定死氣沉沉,前面賣元寶蠟燭,後面瞓人。所以用商業(機構)去搞,資源運用得最好,啱嘅!所以今天講,人哋(領展)將原始價值(翻到)2倍幾差唔多3倍。但亦因為咁,我硬係唔鍾意買佢,佢喺香港人身上搵咗錢(着數),我由頭到尾都唔買佢。」

 

基金:只吼康健股 科技股 中國藥股免問

 

  黃遠輝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會買基金,近年他看好康健護理行業的前景,「畢竟長遠睇,大家對於健康嘅投入一路增加」,投資於歐美的大藥廠、醫療設備及系統、保險公司等。

 

  不過,近年另一炙手可熱的投資主題-科技板塊,他較有戒心,「Hi-Tech要好小心,唔係樣樣都Ok。Hi-Tech有好多初創、獨角獸,但唔係10間裏10間都掂。藥業市場創初者入唔到,研究一隻藥好多前期研究,唔係大公司根本做唔到,所以市場係寡頭壟斷,可能德國兩間、美國兩間(大藥廠)。」

 

  至於早前熱炒的內地醫藥股,黃遠輝不敢貿然投資,「主要係監管制度,無國際市場裏嘅制度,(中國藥業)仲積累緊經驗,風險大好多。」

 

好消息盡出 港股「差唔多」

 

  訪問當日,恒指處於29000點水平,有的股評人認為港股牛市重臨,上望33000點歷史高位。對此,黃遠輝搖頭並拋下一句:「(香港)股市差唔多!」

 

  他以最基本的經濟理論解釋,「中國股市好,香港股市也好,過去一段時間供應太大,意思係香港上市嘅股票,隨着中國公司不斷在香港集資,多咗好多。無錯!係有外來資金,但股票供應增長,遠大過新入來投資嘅資金。所以實際上,這個水平好難再起。喺擴大咗嘅市值基礎下,要有幾多錢先推到佢再上升呢?」

 

  其次是近年的上市公司質素參差,「好多上市公司其實質素有好大問題,早段時間,新經濟股又好、補習社(教育股)又好,總之講得出都點石成金,現在全部跌返轉頭。」

 

  他直言,最近港股回暖只是憧憬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指數去到現在水平,唔通真係再去33000點?我覺得機會唔大!我恐怕達協議之後,跟住呢?What's Next?跟住就跌!因為達成協議後仲有乜好消息?無呀嘛!」

 

生活篇:回歸田園 應使則使 窮過是福氣

 

  訪問時黃遠輝剛卸任未幾,他已第一時間回歸田園,「想起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又打了幾次高爾夫球和羽毛球,最近更開始打網球。他還重拾起金庸小說,差不多看完《射雕英雄傳》,「再睇好似無咁好睇,無咗想像空間,第一次睇未知結局,真係會手不釋卷。」黃遠輝興趣多而廣泛,好動也好靜,但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時要全部放下,卸任後最開心可重拾興趣。

 

 

  花得最多錢的興趣應該是旅行,每年去一次兩星期的長途旅行,幾次短途旅行,「但都不是豪華團,因為同朋友一齊去,最重要大家開開心心,我跟大隊的。」花過最多錢的旅行是早年去非洲肯亞看動物大遷徙,因買了一部新相機,加一支鏡頭,全套約4、5萬元,他喜歡攝影,每次訪問都與攝影師談相機,「多數是旅行影相,又不是專業攝影,又不會有新機就換機,但是比一般攝影好少少。」同一道理,黃遠輝掀起西裝外套看一看,「好似這件是Brooks Brothers,我不會特登揀名牌,相反又不會慳住,不會去到G2000。」

 

童年家庭父母少拗撬

 

  大埔街坊可能不時見到住該區的黃遠輝,在茶餐廳食菠蘿包,在車仔麵檔食麵,但他強調自己不是孤寒,只覺得沒有必要刻意食得貴,「人哋話好食的,我都去試,間唔中想食海鮮,鯉魚門、西貢都會去的,但大部分時間,特別是食午餐,大家樂、麥當勞我都去。」

 

早年他在田中接受《經濟日報》訪問。

 

  「一直都是本着應使則使原則,多了錢不會駛多啲,唔夠又不會一定要搵番,或者要慳咗,我一直對錢睇得比較淡。」他想了一想,也參不透自己為何對金錢沒有追求,「可能細個窮過,有時我覺得窮過是一種福氣。」黃遠輝在木屋區長大,爸爸是印刷工人,媽媽是主婦,在家中穿膠花、整火牛、釘公仔衫,一家幾口合力幫補家計,暑假時去打工賺錢,大概正是六十、七十年代基層的生活寫照。俗語有句話︰「貧賤夫婦百事哀」,黃遠輝回想童年生活,從未聽過父母因為金錢而拗交,「這個分別好大,如果自細聽到他們講錢,可能我對錢的看法便不同,以前我用的字眼是︰『一家六口,一味好餸。』多數是蕃茄紅衫、馬蹄蒸肉餅,現在最少多一碟菜,所以望返轉頭都是比以前好。」

 

為看動物大遷徙買入相機,其實也不算是奢侈消費。

 

金錢並不會帶來滿足

 

  從木屋區搬到徙置區、上公屋、買居屋、私樓,與他在銀行的工作一樣,一切從低開始。1974年他18歲時由船務公司轉到渣打銀行,其後不斷晉升,2001年升為中國區行政總裁,「都是一種福氣,好彩我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間工作,勤勤力力便沒太大問題。」他說當時香港的金融機構需要大量人手,而適逢1997年,很多外資機構本地化,外籍高層回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如他可以升做管理層,「因此退休時都有不錯的退休金。」

 

  從渣打退休後翌年,他加入中國工商銀行(亞洲),2011年才正式離開銀行業,在行內超過30年,或多或少也影響他的金錢觀,「做交易員見到太多起起跌跌,很多人追逐回報或投資得來的滿足感,賠上很多的人都有,我見很多這些例子。」他分析過這些人的投資心態,除了賺到實際的金錢外,部分人是從中獲得滿足感,覺得自己有眼光,「對今日的我,賺不只5%,賺到10%,對我飲多杯咖啡,食咩飯,一年去兩三次旅行,其實無分別。」

 

  他說多賺些都會開心,「但唔係咁犀利有『正呀』的感覺。」那滿足感來自甚麼?「或在其他地方,例如做政府公職,如真是幫到社會,都是我希望做和見到的。」

 

後記:「公道」兩個字

 

  年前第一次約黃遠輝訪問,有同事提醒︰「講嘢好小心、好悶,但係一個好人。」好人,這年頭來得更加難得。短短幾次合共數小時的對話,記者不敢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但說話小心謹慎是真的。他在2018年除夕日,在政府總部棟篤企了一個多小時,回應記者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內容的問題,外界解讀是政府對報告的態度、對小組工作有多尊重。當時政府解釋是演講廳正值裝修,黃遠輝事後也替政府說好話,說一般會議室可能容不下全部記者,並非有房間都不給小組用。

 

  小組由初形成時被罵聲四起,後來批評聲音減少,甚至有人為小組抱不平。黃遠輝在今次訪問時常用「公道」形容諮詢過程,也寄語社會討論時說話要公道,這也許正是近年社會欠缺的,「我不敢說香港很多不公道,亦很難俾具體例子,但的確掛在大家嘴邊的都是公道與不公道的關係。」

 

常常翻看沈從文邊城

 

  黃遠輝提到寫最終報告時重看最愛的小說,為了重拾寫中文和「貼地」的文字,希望普羅大眾能看得懂報告內容。雖然最近看的是金庸小說,但他說多年來翻看最多是沈從文的《邊城》,有段時間一年看一次,「入面寫一個情字,不是轟烈的情,無論是書中人物與黃狗的情、主角翠翠的情,與周圍環境的純樸是一樣的。」

 

黃遠輝的工作和居住環境都是由基層開始。

 

  然後記者便明白,為甚麼他說話少有動氣,也不會太看重金錢。書的開端描述湘西一個河邊小鎮,一年遇上大洪水,村民帶住包袱在城上看,沒有哀聲四起,只有呆望的無奈,在水勢較緩處,有「勇士」接住被水沖走的人畜。有評論形容,沈從文沒有以悲傷或激情處理生離死別,卻以微笑和從容來表達人心深處的悲哀,也突顯了鄉下人的樸素美。

 

 

書名:《邊城》

作者:沈從文

出版日期:1923年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