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04-25 10:33:54

【新加坡直擊】FinTech殺到 香港準備好未?

  2018年的香港,智能手機早已普及,可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方面,香港仍落後於歐美國家,甚至內地。

 

  大家仍不時見到各大銀行分行大排長龍,雖然傳統銀行已推網上及手機服務,惟多重繁複的密碼設定造成不便,令使用率不高,只佔三成。

 

  香港政府及金管局近年積極推動FinTech發展, 雙管齊下希望趕上世界水平。去年金管局7招中的虛擬銀行,有望今年內發牌,本地Startup已蠢蠢欲動投標,日後可帶來方便快捷又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及產品,而市民即使足不出戶,亦可經網上開戶過數。

 

  金融科技革命崛起,將對傳統金融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香港準備好未?

 

虛擬銀行篇:專訪WeLab 虛擬銀行技術成熟 欲成本土先鋒

 

  在歐美國家,虛擬銀行(Virtual Bank)並非新鮮事,據悉第一間早在1995年於美國面世,惟香港在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至今仍相對落後。面對歐美及新加坡的競爭,香港政府終於急起直追,自去年金管局7招、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有推動創科業的新措施出台,當中令外界甚為期待的就是虛擬銀行發牌及快速支付,均有望於今年底前陸續落實。

 

  以國際金融中心見稱的香港,不時被批未跟上世界科技潮流,過去20年來只得八達通,無論在電子支付或金融科技方面均落後其他亞洲城市,更枉論與歐美城市相比。據稱,港府已研究區塊鏈(Blockchain)、金融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等多年,但至去年才見眉目,有更清晰指引及措施擬將上台。

 

  本土初創公司WeLab於2013年成立,專門提供網上借貸服務,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龍沛智坦言,相比起5年前,現時港府的支援確實多了,「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同時吸引好多世界級FinTech公司來港。FinTech對香港來說,是個好選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科技方面要發達,才能維持長期的競爭力。」

 

 

WeLab Profile

 

  WeLab成立於2013年1月,並於同年6月推出全港首個金融科技網上貸款平台「WeLend」,翌年拓展至中國及推出「我來貸」。在2015年,WeLab於A輪融資獲得1.6億元資金,再於2016年的B輪融資獲得12億元資金,去年7月再獲得17億元戰略融資。

 

 

  投資者包括長和(00001)旗下的TOM集團(02383)、馬來西亞主權基金Khazanah Nasional Berhad、世界銀行集團成員IFC、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紅杉資本、建銀國際及歐洲銀行ING等等 。

 

三大好處方便快捷

 

  他續指,去年第四季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推出7招,其中一項是虛擬銀行,以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銀行服務,可以不經人手、完全網上進行。「我們一直與銀行、金管局有接觸,運用我們的科技如eKYC(Know Your Customer)、大數據分析等,去協助傳統銀行在這方面的發展。」

 

  到底虛擬銀行有何好處?龍沛智力數三大優點,「第一,降低成本。現時傳統銀行的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偏高,如IT、分行舖租、銷售人員等均有成本。根據歐美虛擬銀行的數據,虛擬銀行的成本只是傳統銀行的三分一。由於香港的舖租、人工都偏高,預期可節省的成本更多,以我們公司為例,低過本港其他借貸公司的7倍。在高成本結構下,傳統銀行會設有最低存款要求等。假設今日要去銀行借5,000元,她分分鐘不做你生意,因為成本太高。當節省了成本後,變相令客人受惠,因無論借5,000元或50萬元都是一樣的成本,所以貸款獲批機會增加。」

 

今時今日香港仍見傳統銀行不時大排長龍,反映金融科技尚未普及。

  

  第二,方便。「外國的虛擬銀行平均6分鐘就開到戶口,完全不用見面,利用不同科技進行驗證,甚至在24小時內收到銀行卡,相當方便。外國的虛擬銀行客戶可能一星期打開銀行App 5次,活躍程度高達70%,但甚少有人或根本無人會一個星期去分行5次。」他不諱言,eKYC背後存在技術上的挑戰,如何進行面部驗證、利用第三方數據驗證身分及工作,「市面上已有成熟技術,我們都做了5年,有好多資訊可以證明,eKYC是安全的。」

 

  第三,更多選擇。虛擬銀行帶來更多創新的產品及服務。「我們研究過一間虛擬銀行,作為一個平台的模式,可能存款是自己的,但保險、借貸等產品是其他FinTech公司的,與現時所有產品只來自同一間銀行,很不同。另外,傳統銀行可能一年才推出一種新產品,但虛擬銀行可能推出5至10個產品。」

 

望年內發出新指引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金管局參考海外經驗後,認為虛擬銀行在商業和技術上均屬可行,現正諮詢業界,檢討及修訂有關指引,以爭取在今年內發出相關牌照。

 

  金管局在2月初更新《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除了容許科技公司申請虛擬銀行牌,而且「應顧及個人或中小企客戶的需要,故此不應設立最低戶口結餘要求或徵收低戶口結餘收費。」公眾諮詢期已在3月中結束,當局會參考收集所得的意見,預計於5月發出新指引。

 

  據悉,申請虛擬銀行牌的資本要求為3億元或以上,低於傳統銀行牌的要求。龍沛智補充,當局亦會審查申請公司的股東或管理層的背景,是否擁有銀行經驗等因素,「我們很有興趣申請虛擬銀行牌照,並積極籌備當中,作為本土的FinTech公司,希望能成為首批獲得牌照。」

 

  WeLab希望取得虛擬銀行牌照後,令業務更多元化,推出如存款、財富管理、保險等服務,「當這些服務全部都可在網上進行的話,變相將門檻降低,令更多人可受惠金融服務。」

 

FinTech發展中國領先 亞洲仍處起步

  

  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去年的世界領先金融科技報告中指出,全球100大FinTech公司首10位有一半為中資公司,更包辦冠亞季三大位置,包括螞蟻金服、眾安在線(06060)及趣店。按地區來看,亞太區有30間企業入圍,略高於美國的29間,餘下的來自歐洲、中東及非洲。

 

IFC投資主任Henrik Bläute,被派駐新加坡,專責在亞洲區尋找機遇。

 

  FinTech熱潮似乎勢不可擋,亦吸引愈來愈多公私營機構投資者參與,當中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早在10年前已設立FinTech Investment Group,其投資主任Henrik Bläute接受訪問時表示:「在2008年開始投資第一間位於南非的公司,那時候還沒有金融科技這個專有名詞。」

 

亞洲區投資項目不多

 

  他最近從華盛頓調派到新加坡,專責在亞洲區尋找新投資,並以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見iKnowledge)作為考慮的重點之一,「暫時在亞洲的投資項目仍未達到我們想要的數目,所以我才被派來、希望可以找到更多機遇。雖然中國在金融科技的發展迅速,但整體亞洲區而言,仍處於起步階段。」

 

  IFC投資向來頗為審慎,通常只會在B輪或C輪才注資,在目前投資了34間金融科技公司,而WeLab是區內其中一間;另外IFC亦有與螞蟻金服、百度等科技企業合作,但非注資形式。

 

  Bläute指,IFC採取長線投資策略,持貨可長達20年,並希望透過投資可推動普惠金融的公司,起到帶頭作用,令更多私人機構仿傚。

 

何謂普惠金融?

 

  此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旨在個人及企業可以享用到經濟實惠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交易、支付、儲蓄、信貸及保險的需求,以一個負責兼可持續的方式進行。

 

  全球大約20億人沒有使用正規金融服務,最貧困家庭中超過一半的成年人沒有銀行戶口。普惠金融目的在於減少貧困和促進繁榮。

 

十大FinTech公司排行榜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於2017發表的世界領先金融科技報告,首100間FinTech中,首3位均為中國公司;首10位中有5間為中國公司。亞太區企業佔總數共30間;歐洲、中東、非洲企業合佔41間;美國企業佔29間。

 

 

1.螞蟻金服 

2.眾安在線

3.趣店 

4.Oscar

5.Avant

6.陸金所

7.Kreditech

8.Atom Bank

9.京東金融

10.Kabbage

 

資料來源: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政策襄助篇:金管局7招推動FinTech

 

 

一、快速支付

 

  快速支付系統擬於9月推出,提供24小時即時支付功能,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的客戶,隨時可以進行跨行即時支付和調撥資金。

 

二、金融沙盒

 

  升級版金融沙盒新增3項功能︰

 

  1.設立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向FinTech公司提供反饋意見;

 

  2.科技公司毋須經過銀行,可直接通過聊天室與金管局溝通;

 

  3.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局會協調運作,FinTech公司能一次過接通3個監管機構

 

  金管局於2016年推出沙盒,讓FinTech公司毋須在完全符合監管規定的情況下,有限度試業,令FinTech公司能收集數據及意見,加快推出產品。

 

三、發牌

 

  爭取在今年內發出虛擬銀行牌照,並正諮詢及檢討《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

 

四、銀行易

 

  金管局成立「銀行易」專責小組,冀簡化一些對客戶數碼銀行體驗造成不便的監管要求。

 

五、API

 

  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是指將銀行內部資料融合於其他行業上,例如生活、醫療保健和零售等,方便客戶比較不同銀行產品。

 

六、跨地合作

 

  加強與內地、新加坡及本港銀行商討合作,連接各地貿易平台。

 

七、培訓

 

  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訓 ,加強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合作,推動引入新技術,並培育金融科技專才。

 

預算案撥款發展金融科技

 

 

  面對金融科技熱潮殺到,港府近年急起直追,繼去年的7招之後,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有更多的著墨,包括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元,以用作支援本港的應用研發工作;撥款5億元予金融服務業發展專用款項,發展金融科技、債券市場、綠色金融及人才培訓等。另外,聯交所正就《上市規則》的修訂進行市場諮詢,冀新制度能吸引新興及創新企業,包括大型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申請來港上市,申請細節最快下周公布。

 

手機銀行篇:銀行App問題多 生物認證藏「陷阱」

 

  不久的將來,虛擬銀行將會進軍香港,近年不少傳統銀行為保競爭力,已積極拓展網上銀行服務,再由電腦發展到手機App,方便登入。不過相比起內地以及新加坡等地區,手機銀行仍未成為港人的主流。畢竟一個銀行帳戶,可有6個不同密碼,如ATM、信用卡、網上銀行、電話理財、流動保安編碼(PIN)等等,登入時還要雙重密碼認證。忘記密碼的話,客戶直接到銀行查詢可能比靠自己記起密碼更簡單。使用配備生物認證功能的手機雖然可以做到「一按登入」,但原來亦暗藏「陷阱」或令帳戶被凍結。

 

 

  根據諮詢公司J.D.Power上月發表的2018年香港零售銀行滿意度研究,71%銀行客戶於最近一年內曾使用網上銀行服務,僅三成受訪者曾使用手機銀行服務,比例遠低於中國(78%)、澳洲(43%),以及新加坡(41%)。儘管使用流動裝置管理個人財富更為直接及省時,惟56%受訪者使用銀行App時曾遇到問題,令其使用意欲大減。

 

換電話卡後未能登入

 

  其中一個問題便是登入失敗令帳戶被凍結,畢竟一個銀行帳戶竟可有6個不同密碼,為了安全起見又必須款款不同,混合使用大小寫英文字母,加入數字和特殊符號等,雖然複雜的密碼更難被破解,同時也令很多人因忘記密碼而煩惱。

 

  幸好現時不少銀行App都已推出指紋認證服務,包括匯豐、中銀、渣打等。用戶登入手機銀行時,只需如同解鎖手機般,用手指輕按感應器便可,大幅減省登入時間,亦免卻背誦不同帳號密碼的麻煩。以中銀手機銀行為例,客戶在初次登入時,只需接受相關指紋認證的條款及細則,然後輸入電話短訊密碼即可完成登記,下次便可直接以指紋認證登入。對於普遍擁有多個銀行帳戶的香港人,指紋認證免卻了混淆不同密碼的麻煩,但這又是否代表可以安心將網上銀行用戶名稱和密碼拋諸腦後?原來有時候一些無心之失,竟然會令指紋認證失效,必須重新以手機銀行用戶和密碼登入。

 

  讀者何小姐向本刊表示,她趁復活節假到外地旅遊,手機亦換上外遊電話卡,回港換回香港的電話卡後卻發現,無法以指紋認證登入手機銀行程式,何小姐的戶口包括匯豐,渣打和東亞。以匯豐手機銀行為例,何小姐登入時發現未能與平時一樣一按登入,程式要求何小姐輸入流動保安編碼以重新激活指紋認證。而渣打和東亞的手機銀行則要求何小姐重新以網上銀行用戶和密碼登入,同樣未能提供指紋認證。何小姐懷疑更換電話卡或導致手機銀行需要重新驗證,不過各銀行回覆本刊時,均表示更換電話卡並不礙以「生物認證服務」(包括Face ID或Touch ID)登入手機銀行程式。

 

重設密碼更為方便

 

  根據銀行的網站的常見問題和發言人回覆,手機銀行生物認證被停用的原因,即用戶曾在「設定」中的「Touch ID 與密碼」加入或刪減指紋,或用戶曾經更換流動裝置,但若果客戶只是更換電話卡,不論是因為外遊的短暫替換,或者更換手機號碼,一般而言並不會影響手機銀行的生物識別憑證。

 

  在各銀行當中(見表),東亞用戶最易「中招」,或者可以說是銀行保安警覺性「最高」,除了表中所列的情況,若果用戶關閉iOS裝置的鎖機密碼,以及曾停用流動理財,指紋或面孔認證登入功能會馬上停用。另外,每部流動裝置只可登記一個流動理財帳戶,而每一個流動理財帳戶,亦只於一部裝置中使用東亞銀行手機程式生物認證服務。此外,恒生用戶若更改了流動保安編碼之密碼,生物認證功能一樣受影響。當用戶被停用生物認證服務,其實只要重新輸入用戶名稱和密碼,即可以如常登入帳戶,指紋認證也會被重新啟動,下次便可直接以指紋認證登入。

 

 

  不過平常用慣方便的指紋或面孔認證,可能早已將各種功能的密碼忘得一乾二淨,很多人這時候都會選擇「撞彩」,但其實更好的方法是直接重設密碼,因為若果輸入有限次數的錯誤密碼,流動理財服務會被暫停,客戶手機銀行帳戶會被凍結。

 

 

遺失密碼處理方法

 

 渣打、中銀:即時重設密碼

 

  若用戶的手機帳戶被鎖上,可以用電腦到網上銀行重設密碼,用戶需輸入提款卡號碼及櫃員機密碼,然後接收SMS驗證碼。若連網上銀行都被凍結而無法登入手機銀行及網上銀行,需要透過客戶服務熱線辦理手續。

 

 恒生:電話理財或到分行辦理

 

  用戶可透過恒生個人e-Banking重新設定密碼。如有電話理財密碼的話,可致電客戶服務熱線啟動新密碼。其他客戶需要透過郵寄或到分行辦理手續。

 

 東亞:親身到分行獲取新密碼

 

  如果用戶輸入5次錯誤密碼,手機銀行服務會被暫停,用戶可以用電腦登入電子銀行恢復服務,但如果用戶忘記電腦版的電子銀行密碼或網上理財被暫停,用戶便必須親身到銀行分行獲取新密碼。

 

 匯豐:回答保安問題

 

  當手機銀行的生物認證被停用時,程式會要求用戶輸入流動保安編碼,如果忘記流動保安編碼的密碼,用戶可透過回答保安問題及由手機短訊(SMS)發送的驗證編碼即時重設密碼。但如果保安問題的答案亦忘記了,便需要到網上銀行重新登記電話理財密碼。

 

加密貨幣篇:瑞波幣掀加密交易革命 3.7秒跨境匯款

 

  談及FinTech不得不提近年大熱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當中最注目的非比特幣(Bitcoin)莫屬,惟其價格走勢大上大落,加上有意取代法定貨幣,故不少央行對其頗為警惕,甚至設法封殺相關交易平台。

 

  普遍大眾對加密貨幣的理解,或自不然聯想起比特幣,但創造瑞波幣(XRP)的公司Ripple,則拼命地與比特幣劃上界線,強調完全無意取代法定貨幣或抗衡金融法規,只為企業間提供便利快捷、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及結算方案。

 

 

建立匯款新模式

  

  在比特幣的帶領下,其他加密貨幣亦引起關注,包括瑞波幣、以太幣(Ethereum)及萊特幣(LiteCoin),而瑞波幣去年升幅最勁達380倍,惟今年首季卻錄得最大跌幅,現時市值達到670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的虛擬貨幣。

 

  駐新加坡的Ripple規管事務經理Sagar Sarbhai接受本刊專訪時解釋,「我們並非加密貨幣公司,而是一間B2B支付軟件公司。我們只專於解決跨境支付上,希望匯錢的速度可如傳送短訊一樣快捷。」

 

  他打趣指,難以相信現時已有AI、區塊鏈等高科技,可以串流短片到月球,但卻需要2日至3日時間進行電匯,所以Ripple要打破這種傳統匯款模式,設立新的支付機制,實現即時匯款之餘,亦將成本大幅降低。「匯款人只需要將持有的貨幣兌換為瑞波幣,兌換機制直接將瑞波幣兌換到收款人的貨幣,整個流程大幅簡化,減少成本、毋須擔心流動性問題、亦大大加速匯款速度。」

 

  他續指,「傳統的做法是,交易雙方在匯款前需要事先存錢放於對方銀行戶口,但如果大家都以瑞波幣為交易貨幣,便可節省開設戶口、合規(Compliance)等成本,更重要是流動性問題。瑞波幣沒有資金限制,銀行之間可以匯入匯出任何數額的款項,且每秒可以達成1,500宗交易,比特幣則是每秒2至3宗。相比之下,瑞波幣每宗交易成本低至0.003美元,比特幣卻要25至30美元。」

 

新科技需經3階段

 

  被問及匯價會否較波動,尤其在近年炒風盛行下,Sarbhai回應指,「整個過程只需逾3.7秒,由於所需時間極短,所以不存在匯率波動問題,令銀行更為放心。反之,比特幣因需時逾個多小時,其交易較受價格波動影響。由於我們仍處初步階段,但隨著法規架構愈趨完善,以及愈來愈多的成熟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有望推高瑞波幣的交易量,進一步穩定價格。」根據Ripple網站資料,現時Ripple單日有逾3億美元交易額,而每周則達38億美元。

 

  雖則此支付系統方便快捷,但各地央行對此仍持保留態度,特別憂慮這將會衝擊到現行的法定貨幣及金融監管條例,甚至成為新的洗黑錢途徑,加上現時監管法例仍未與時並進。在早前的G20峰會上,針對加密貨幣立法為討論議題之一,倡議國日本更是全球首個就加密貨幣立法的國家。

 

  Sarbhai解釋,面對創新科技,通常會經歷3個階段:即早期應用、恐懼及未知、成熟及協調,「在早段應用,美國設下初步的準則,日本、菲律賓等地各自推出條例,當科技愈趨成熟,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尤其過去6個月,政府意識到很多零售投資者入場,所以恐懼及未知逐步出現,監管者對加密貨幣的了解加深,並擬訂立全球統一準則,再由各國自行本土化,以降低風險。」在亞洲,目前日本及南韓是最大的瑞波幣交易市場,而日本更是首個國家支持加密貨幣發展,而南韓亦在考慮發牌。

 

教育央行望除誤解

 

  至於香港方面,「我們有與金管局接觸,Ripple暫時在香港與中國支付商連連支付簽署合作關係,連連支付加入RippleNet,以增強其跨境支付平台。我們未來希望可在香港與更多銀行及支付公司合作,亦有計劃進入中國,現時已見有中國支付公司對我們的系統感興趣。但重申在加密貨幣方面,我們持觀望態度,主要看看內地政府在針對加密貨幣上有何新政策或框架出台。」

 

 

  Ripple深知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一詞相當敏感,所以Sarbhai與央行會面時小心措詞,「我們不用加密貨幣這個名詞,而是電子資產(Digital Asset),如比特幣這類加密貨幣,想取代現行法定貨幣,但我們要強調,瑞波幣並非要取代現行貨幣,而是協調支付法定貨幣的渠道。」

 

  「中國政府正是擔心這種取代法定貨幣的思維,所以在過去3個月我們花大量時間教育各地央行,起初一見面就會話,你是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但在之後的40分鐘,我就向他們解釋,瑞波幣與比特幣的不同、營作模式等,他們無不露出驚訝表情。」

 

  另外,Sarbhai亦極力地解釋瑞波幣不會與現行的監管法例有抵觸,「交易雙方銀行使用Ripple的軟件,由銀行自行負責KYC等身份核實,所以我們不會接觸到或看到任何資料,亦不會對監管機構或法規造成任何影響,所以當我們向央行解釋這套方法時,他們都感到安心。」現時Ripple的合作伙伴包括英倫銀行、沙地阿拉伯央行及銀行等逾600間公司。

 

  目前Ripple只針對B2B業務,Sarbhai預期瑞波幣需時4年至5年時間才成主流,「相比ATM,在70年代已有,但到90年代才通行,花了25年時間成為主流。過去兩年區塊鏈的發展迅速,尤其去年9月至12月,瑞波幣價格上升,引發市場關注,但我們不想投資者藉此隔夜暴富,而是將瑞波幣視為長遠投資。」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