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05-04 08:00:00

【Slash世代】斜槓族全球冒起 圓夢/掘金/多元人生

  Slash Generation(斜槓世代)及Slashie(斜槓族),乃近年廣受談論的話題。Slash即是符號「/」,引伸意思是一個人介紹自己的工作時,不再是單一職業,可以是醫生/舞蹈老師,也可以是攝影師/廚師,甚至有更多工種在身。以前我們稱沒有固定一份工作的人為Freelancers(自由工作者)或「炒散」,有專為Freelaners作工作配對的平台發現,年輕的Freelaners有增加趨勢,甚至有不少是身兼5職的Slashie,不論是前者或後者,「打自己工」似乎已成為一股新的人力趨勢。

 

  Slashie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多種身份,都衍生自其專長或興趣。為何會有Slashie的出現?有人解釋是新一代不想再被「一份工」規限人生;也有人覺得新一代有更多選擇,不如全都一起做;也有人解讀為全球化下的產物,新一代不再需要固定辦公室,工作也更有彈性,有更多可能性,背後都反映社會和經濟模式正在轉變。

 

  然而,Slashie不只是新一代的現象,而是在全球不同世代可見。工作久了,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好,想離開單一的工作環境也好,中年Slashie也非罕有生物。當Slashie的入門門檻不算高,時間自由的生活看似夢幻,但收入不穩定,並非人人受得起。「打自己工」等於經營一間公司,是否能夠維持生活,還需要有一定的經營之道。

 

零工經濟

 

  Slashie的出現跟Gig Economy(零工經濟)是相互影響關係。

 

  零工經濟是一種不再長期僱用員工,工作按件為單位的經濟活動模式,僱主和服務提供者靠互聯網聯繫,為雙方提供一定彈性,但同時減少了保障。這情況已愈來愈常見,而且成為趨勢,外國有研究指,單是北美洲和西歐有最少1.5億人,包括主動或被動地辭去原來相對安穩的工作,成為獨立的外判工作者,Uber、送外賣的車手絕對是這經濟形式下的一員,不過,社會上對於這類服務提供者是否應獲得僱員保障仍有爭議。

 

 

北京專訪:《斜槓青年》作者 論盡Slash 迷惘下的產物

 

  Slash近兩年在香港成為話題,這概念早於2007年由美國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她在文中指出,年輕人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模式,因此透過多重職業建構自己的多元身份認同,後來她在2012年出版《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一書,訪問數百名「Slashie」(斜槓族),當中有碼頭工人/紀錄片製作人,有律師/輔導員。書中分析當經濟體系由流水生產模式,轉為後工業時代講求靈活的知識型體系,傳統由上而下的綫性模式,其實埋沒了多元化的興趣及技能。這幾年,我們都看到身邊多了不少Slashie,年輕的也有,原本高薪厚職的也有,在Slashie逐漸擴大的同時,背後反映了一種新經濟的形成——Gig Economy (零工經濟)。

 

Susan現已很少談Slash這話題,反而更多研究如何幫其他人尋找自我,實現內心所想。

 

Susan Kuang

 

  自由撰稿人/語音課程導師/課程平台創辦人

 

年齡:30多歲

《斜槓青年》作者

曾任工作︰美國政府數據分析員、Groupon China、Breadtrip、創立「第2身份」品牌、自創網上雜誌

 

 

收入是以往兩三倍

 

  2017年,中文版的《斜槓青年》一書在內地及台灣出版,作者是在內地出生成長、在美國讀工商管理碩士及工作的Susan Kuang。她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想當Slashie,只是在她對人生迷惘時,透過重拾兒時最愛的畫畫,改變了她的人生觀,開始在工作以外做她感興趣的事,直至認識「Slash」這稱號,她說才懂得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所以她說,很多Slashie如她一樣,是結果多於原因。

 

Susan筆下的《斜槓青年》,為她帶來不同的工作機會,現該書有繁體、簡體及韓文版本。

 

  與Susan相約在北京朝陽區一個藝術主題的商場,與門外繁忙喧鬧的交通相比,商場的氣氛特別悠閒,正好是自由工作者給人的感覺,「為甚麼總有這種想法?我不用上班,但還是在工作呀!」Susan在三年前成為自由工作者,每天的工作時間較打工時短,雖然運用時間可更有彈性,但她說,每日的時間表比以往更有規律,每日早上7時起床,看看書、食早餐,9時多開始工作,直至下午3、4時,她會做一些自我增值的活動,可能是看書、可能是上課,但收入是以往的兩、三倍,「已經再沒有回去(打工)的理由。」

 

  回想在美國碩士畢業後,Susan本來想加入金融業,最後在美國政府部門做數據分析員,工作沉悶,她說開始對人生感到迷惘。過去20多年,Susan跟很多人走著一樣的路,在內地讀高中時,目標是上大學,然後讀研究生、找份好工作、結婚生小孩、退休,這大概是很多人的人生歷程。Susan急急澄清,「如大眾一樣」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最後如何作出「選擇」,正如她現在選擇自由身工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去鑽研、去做,便必須承擔當中的風險。

 

撰文增名氣 工作找上門

 

  「我沒有叫人不要工作、不要打工。」她在美國時一面上班,一面成立畫畫治療學習小組,雖然沒有額外收入,但她更加開心,「是180度的轉變,由以往被動的自己,變成主動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尋找到自己的感覺。」她在2010年回北京工作,兼職教英文,她坦言,當時純粹想多一份收入,但同時成立了一些小型組織,聚集有共同興趣的人,例如舞蹈。3年前,她離開當時的公司也沒有全職Freelance的想法,但她一直以微信公眾號寫文章,聚集了一定粉絲,逐漸吸引出版社並邀她出版《斜槓青年》一書,各類型的工作開始接踵而來,現該書有繁體、簡體及韓文版。寫文章以外,她創立了「第2身份」的品牌,主要與人合作推出課程或一日活動,她從中分佣,同時她設計了4個網上語音課程,由700多至逾千元人民幣不等,但依然不乏捧場客,至今已賣出數百個課程。現時她說要集中寫第二本書,希望今年內可成立公司達成做人生顧問、企業培訓的目標。

 

  作為80後的她留意到,這一代人有個共同迷惘,既受到上一代灌輸要穩定、要向上爬的人生觀,同時工作幾年後,見到現今社會的變化,見到更多可能性,開始在競爭的社會追追趕趕了一段時間後,在現實與自我之間出現角力,「我們這一代、來到這年紀會開始想,是不是要繼續這樣的生活?自己想得到的到底是甚麼?」

 

你適合哪種Slash組合?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

 

  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者

 

左腦+右腦

 

  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在理性與藝術互補下,帶給人們更開闊的思維

 

大腦+身體

 

  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確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讓腦力工作者同時發展體力勞動職業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

 

  適合知識型人才的黃金組合︰寫作讓人成為意見領袖,演講邀約隨之出現,累積足夠經驗後又能開展教學和顧問領域

 

一項工作 多項職能型

 

  只有一種須具備全方位能力的職業,並涉及不同領域。

 

 

前企業高層:先理財 再任性 教書/唱歌/圓夢 

 

  放棄安穩的生活當Slashie,不只是年輕人獨有的想法。人到中年,難免思考人生下半場,謝瑞麟前副行政總裁陳立業在兩年前辭職,當時正值50歲,「其實係咪50歲、51歲唔重要,只不過Turn of a digit,開始反思,過往30年不停幫人賺錢,未來30年點呢?係咪可以為自己、為信仰做點事呢?」那時候,陳立業仍未想到辭職,但當見到媽媽的身體漸差,他跳出了自己思想框架,「唔Quit,好難踏出第二步。」

 

  陳立業在2016年5月辭職,剛滿兩年,「原來過得咁快。」本來只想為事業有個休息期,偏偏各種工作機會從四方八面而來,滿足內心「坐唔定」的他。與陳立業相約在理工大學、上課前見面,教書是他其中一個Slash,也是小時候「我的志願」之一,「我曾經想做歌手、Cabin crew、推廣香港的大使、DJ、教書……」在八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之下,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發展一番事業,是大學畢業生理所當然的路,陳立業在加拿大完成工商管理學位後,自言事業心重的他也理所當然地在商界發展,「在這社會想建立自己事業,亂咁走係比較難。」

 

 

陳立業 Lambert

 

  教授/DJ/福音歌手/導遊/專欄作家/書本作家/Conference Board項目總監

 

年齡:52歲

曾任職位︰香港電訊市場及銷售部總經理、旅發局市場推廣總經理、星展銀行香港信用卡及私人貸款業務董事總經理、謝瑞麟副行政總裁(業務)

  

走過電訊銀行多行業

 

  回看陳立業在商界30年來的路,安份得來,又相當「跳躍」,他形容是「隱藏的自己有這個性格」。不喜歡單一,喜歡試新事物,陳立業跳過不同行業,電訊、銀行、旅遊、珠寶零售,刻意地在事業上涉獵多個範疇,在別人眼中,他很奇怪。但他說,每轉一個崗位、行業都經過深思熟慮,雖然是轉換了行業,但同樣運用到他的市場推廣、企業管理技巧和經驗,實際上他沒有離開本業。

 

  2008年金融海嘯,他時任星展銀行香港信用卡及私人貸款業務董事總經理,海嘯將他沖入失業大軍,當時的他打算全職做福音歌手,後來遇上謝瑞麟的掌舵人謝邱安儀,二人一拍即合,於是他重投商界,「她又接受我雙重身份,我可以繼續做歌手,我覺得機會難得,所以決定去嘗試。」一做又過了6年多,離開的原因之一是「任務完成」,「由一個當時比較弱的品牌去建立,後來覺得我都(幫品牌)追得好好,已達到一些成績。」適逢媽媽身體變差,經常出差的他覺得不妥,人生除了工作、搵錢以外,應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我同自己講,行第一步啦,睇吓下一步係點。」

 

加入謝瑞麟後,陳立業立即引入平板電腦作推廣,吸引年輕客。

 

從大氣電波講到課室

 

  兩年前,香港社會對Slash開始有較多討論,陳立業也認識了這個新「工種」,但裸辭後他未想前路,已先後有電台D100及新城電台向他招手,「我已經很開心,細細個已想做DJ。」開咪未夠,鍾意講嘢的陳立業站上講台,向學生說教,「既然已做了30年,做了很多人知道的項目,心想可不可以同人分享這些經驗呢?又真是咁啱有個教授叫我做Talk,但講講吓,他說︰唔係搵你講Talk,係做教授。」超乎想像的邀約,對方很懂得游說,好似看穿了陳立業愛試新事物的性格,同時邀約他為學生做在職培訓、職業輔導、做研究等,「完全未做過,我話好呀,然後他說做咁多嘢,要有個名銜的。」於是陳立業多了一個Slash——客席教授,漸漸又獲得其他院校邀教,現在他固定在理大和港大任教,又不時在其他院校演講、客席任教。

 

  這兩年間,他繼續在報章寫專欄,只是以往有公關團隊幫忙,現在要自己寫,不鍾意寫字又喜歡表達自己的他,便每月一稿,「有個地盤表達自己又幾好。」怕寫字卻答應了朋友寫關於管理的書,他說好處是寫英文比較快,但他笑言後悔了:「因為好花時間,我沒想太多就應承,但對我都是一個挑戰,乜都試吓。」

 

  在多個Slash身份中,有與商界相關的,他也繼續做音樂,最意想不到是他考了專業導遊牌照。昔日在旅遊發展局的同事知他辭職後,投下一句︰「反正你而家得閒,不如幫手帶團。」他主要負責外國媒體團,帶他們遊香港,正好滿足他想做「推廣香港的大使」的願望。

 

先理財管風險再前進

 

  當了兩年Slashie,做到了很多喜歡的事,時間表比以往更滿,心態卻變得輕省了,他形容現在似幫自己做生意,「唔使睇老闆面色係一件好事,在這段時間感受好深。」他與年輕Slashie最大的分別,一定是財政壓力,多年來在商界任職管理層,有一定積蓄,也有投資物業、股票和基金等,他笑言當日裸辭並非不羈任性的決定,因為就算沒有人工,也有投資回報可過活,「我覺得自己是好彩,有咁嘅Luxury可以做自己鍾意的事,有些人手停口停,就未必可以做到。」他認為當Slashie今日不知明日事,「數一定要計」,計算財政上是否可承受不穩定的因素,可承擔的風險有多大,更要計算是心理的承受能力,「貿貿然去做也太冒險,可能我下學期未必有得教,要計算個風險,係咪自己可以承擔。」

  

喜歡旅行的陳立業現客串帶團,另有一番樂趣。

 

寄語青年:計掂數先做Slashie

 

  在大學的工作之一是職業輔導,而且任教商科課程,自然會與學生討論前程,他發現近來有愈多愈多年輕人有意畢業後做自由工作者,甚至是Slashie,「學生的想法同我們以前不同,以前我們一定會話點建立自己的事業,而家唔係咁諗,太多機會唔知點揀,不如乜都試下。」

 

  但他發現學生的想法未夠周詳,「大部分年輕人看到好處,很自由,但沒有想過自由帶來的壓力是怎樣。」他並非要勸退年輕人,叫他們找份安穩工作,而是希望指導他們去考慮,「而家的後生唔係唔諗嘢,他們欠缺的是一個人指引他,Sparkle他,多於教他怎樣做,其實不需要教,我那套是30年前,而家只是用我的經驗,教他們避免某些情況。」

 

 

開夢想酒吧 摘星米芝蓮 名廚/作家/節目主持

 

  眼前笑容滿面的酒吧老闆兼主廚,是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作家。幾種職業看來毫不相干,卻環環相扣,因為他主持的是烹飪節目,寫的是烹飪書,當上了近年熱談的Slashie,並非刻意營造,而是多年努力下的結果。現年44歲、做了廚師近27年的英國米芝蓮名廚Tom Kerridge說︰「食物是我的生命,我整個生命都圍繞著食物。」

  

  

Tom Kerridge

 

  米芝蓮二星名廚/BBC節目主持/作家

 

年齡:44歲

  入廚近27年,2005年開設第一間酒吧;2012年成為米芝蓮2星廚師;2014年開設第二間酒吧

 

由學徒變成二星大廚 

 

  做廚師並非Tom自小的夢想,入行背後亦沒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而是他口中「最成功的意外」。當時他只想找份工作賺錢,誤打誤撞地選擇了餐飲業,由低做起負責洗碗碟,怎料越做越起勁。很多同行都是因為愛吃而對煮食產生興趣,但Tom真正愛上的是廚房環境。

 

  他瞪大雙眼,憶述起18歲在凱爾科特莊園酒店展開餐飲行業的第一份工作,初次踏入專業廚房,隨即被那熱鬧忙碌的氛圍吸引。那些廚師來自不同背景卻有共同抱負,不但教會他基礎知識、不恥下問的態度,更激起他對烹飪的熱情。結果他從讀餐飲學校,一步步成為初級廚師、高級廚師、主廚,最後擁有屬於自己的酒吧。

 

酒吧風格貼地悠閒 

 

  Tom激動地說,開設這酒吧是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成就。2005年,他從銀行和信用卡借來5萬英鎊,並再按揭20萬英鎊的單位,在英國白金漢郡的小鎮馬洛開設酒吧The Hand & Flowers。原本是雕塑家的妻子Beth甚至擱置正職,來助他一臂之力,一起實現夢想。酒吧用一年時間取得米芝蓮一星,2012年奪得第二粒星,成為英國第一家被評為米芝蓮二星的酒吧。

 

  雖被冠上米芝蓮名號,但隨性的他崇尚舒適溫馨,酒吧裝潢典雅,具英國傳統鄉村風味,午市套餐價格25英鎊起,氣氛亦不如其他高級餐廳般拘謹。酒吧歡迎每一個人,不論是慶祝生日、紀念日、見客,或只是食普通一頓飯也可。食客可以穿著短褲和拖鞋用膳,自在地享受米芝蓮質素的美食。

 

  頭戴灰色帽子、身穿淨色T恤、鬆身長褲和運動鞋的他開玩笑說,之所以選擇做廚師,就是不想每天穿西裝。「毋須在特別場合也能在特別的地方享用特別的食物。」這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令酒吧累積了不少常客。

 

  Tom的辦公室位於廚房的樓上,由手寫食譜到處理行政事務都在這裏進行。雖然公事繁忙,但他盡可能每天駐守酒吧。就躲在廚房或辦公室?他頓時坐直身子連番說不,而是不時跟食客打招呼和聊天︰「食客是餐廳最珍貴的東西,我只希望讓他們感到快樂,那我就快樂。」

 

主持BBC節目增曝光率

 

  在成為廚師之前,Tom從沒認真想過自己的事業方向。他曾是一名兒童演員,偶然的機會下參演過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馬普爾小姐(Miss Marple︰They Do It with Mirrors)等電視連續劇,後來發現演員並非他想做一輩子的工作。他聳聳肩︰「一個16歲少年不會知道自己想做甚麼,難道你16歲已決定終生要做記者嗎?」短暫的演藝事業告一段落,但童星經驗的確增強了個人魅力,為他日後在電視節目上的表現奠定基礎。

 

  闊別公仔箱多年,Tom在2009年轉個身份,再次登上BBC的《大英美食宴》,勝出比賽後踏入事業的新階段。聲名大噪的他開始獲邀到BBC擔任客席廚師或評判,先後主持9個烹飪節目。平日在餐廳做菜,他會專心致志地鑽研別人無法複製的菜式,把平凡的菜式變得不平凡,讓廚藝更上一層樓;在電視節目上,他的目標是想向觀眾提供簡單的知識和技巧,讓一般人都能在家嘗試煮食。做主廚使他增強滿足感和自尊心,他個性開朗健談,習慣在人前說話,而上電視正好讓他分享心得和喜悅。但他討厭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每當節目播放他總會避席,卻千叮萬囑家人收看節目,讓他知道節目好不好看。

 

Tom即將在倫敦科林西里酒店開新餐廳,揭開事業新一頁。

 

  電視節目並未有為他帶來豐厚收入,卻提升了公眾形象,引來觀眾注意。順著節目熱潮 ,他在2013年推出第一本書《Tom Kerridge's Proper Pub Food》,共賣出25萬至30萬本,獲得的版稅加上The Hand and Flowers的部分收入,足以讓他在2014年開設第二家馬洛酒吧The Coach。兩家酒吧位於同一條街道,新酒吧的風格比第一家酒吧更輕鬆,就連廚房也是開放式的,早午晚餐皆有,客人甚至毋須預約,採取先到先得的方法。

 

Tom開設的第二家酒吧The Coach貫徹輕鬆風格,設開放式廚房,拉近客人與廚師的距離。

 

為求改變減掉168磅

 

  Tom其後再出版了2本食譜︰《Tom Kerridge’s Best Ever Dishes》、《Tom's Table︰ My Favourite Everyday Recipes》,他對事業起飛感到異常興奮自豪,但面對種種工作壓力,他選擇了以食減壓,導致身形暴漲,高峰時達420磅。後來他決心減去了168磅,觀眾們也從電視留意到他漸漸「縮水」,他禁不著分享自己的減肥經歷,其後更出版多本相關書籍,去年12月出版的《Lose Weight for Good︰ Full-flavour Cooking for a Low-calorie Diet》更打破有紀錄以來任何一本書在英國1月的每周銷量,甚至刷新《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紀錄。

 

  現身兼多職的Tom慨嘆,生活常常忙得焦頭爛額,感恩有家人和工作團隊幫助,與他共同成長發展︰「你現在只訪問我一個人,但我背後其實還有120個員工、我的家人、出版社等等,才能成事。」

 

  Tom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名Slashie,而一切都源於廚師這個職業。「作為廚師,我可以到處見識不同的事,不用害怕嘗試新東西,賺取許多難能可貴的經驗。」那如果不做廚師會做甚麼?話音未落,早已視食物和烹飪為生活一部分的他已抱著頭,衝口而出︰「我的天!我實在難以想像!」

 

 

專家配對平台HelloToby 為Freelancer尋伯樂

 

  HelloToby創辦人之一鄭會杰同時是Boxful的創辦團隊一員,在創辦Boxful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小企很難找生意,「現今顧客往往是在網上做僱用決定,但提供服務的人可以很叻,只是不懂得做網上行銷,跌入網絡的大海,難以被顧客發現。」鄭會杰開宗名義HelloToby是協助Freelancer和中小微企的平台,「最終目標是他們有錢賺,我們就有錢賺。」

 

鄭會杰透露,服務提供者能第一時間回覆客人, 或從「中間價」落標的成功率較高。

 

  平台稱服務提供者為「專家」,專家們要在平台購買代幣,每個代幣約兩元,視乎購買數量,再以代幣「入標」競投工作,以清潔工作為例,需要兩個代幣,大型裝修工程可能要60個代幣,最終由客戶自行比較後決定聘用哪一位專家,平台不會從雙方的交易中再抽佣,但假如客戶未看專家的報價,平台會將代幣退回。

 

Hello Toby 手機平台介面。

 

年青Freelancer唾棄一生一職

 

  鄭會杰說,平台在2016年10月成立至今有逾10萬個登記用戶,其中4萬個是專家,當中約七成是Freelancers,其餘是中小微企,「我們見到需求很大,Freelancer接單量有限,所以加入了中小微企。」他直言,部分工種的門檻很低,幾乎所有人都做得到,但申請加入的服務提供者都要經過平台的批核,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包括香港身份證、資歷證書、公司註冊等,「批核率其實很低,大約是25%至30%。」不過,通過批核後,平台會有專人教服務提供者寫簡介,幫他們盡快得到第一份工作,「寫得不好對平台都不好,在我們平台賺不到錢,都不是我們想見到。」

 

  他說,Freelancers以25至34歲最多,而且增長速度最快,不同行業也有影響,如裝修相關的專家以中年佔多數,「通過與年輕專家的對話,發覺他們不太鍾意朝9晚6,他們想有工作彈性多於安全感,而且大部分是全職Freelancers,現時平均一個專家會註冊5個服務,最多是教學、私人教練、攝影師、寵物相關等。」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各項住戶及商業機構統計調查,香港於2015年有52.4萬名彈性工作者,包括兼職、臨時工等,佔總就業人口14%,較20年前整體彈性工作人口累積增加40%,而其中13.3萬人為15至39歲青年。在2016年,青協青年創研會訪問了528名15至34歲在職青年,逾半(51.1%)受訪者曾從事彈性工作,主要原因是可自由控制時間,受訪者普遍認同終生做一份職業已過時,希望在工作生活間取得平衡。

 

身懷專業方具競爭力

 

  鄭會杰發現,全職Freelancers在平台上非常活躍,因為他們事實上正在建立自己的「微企」,「很多人話接散工,外賣、司機是Gig Economy,但我覺得這樣不能維持,因為很多是Unskilled workers,全部服務及收費被不同平台標準化,所以很易被取代,但我相信新世代的Gig Economy,所有服務提供者都是Skilled,不是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也需要有人與人的實質接觸。」

 

  他形容服務提供者在其平台是建立自己品牌,往後要與客人維持合作關係,還要靠他們自己,「這才是Gig economy的方向,我們就是想做到這點,他們能與客人保持合作,但搵新客的需求永遠存在,不會完全不需要我們。」

 

  平台在創立兩個月後,已獲得前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等人創立的創投公司新風天域(New Frontier)注資1,000萬元,1年多來促成了2.5億元的生意額,但鄭會杰預計今年才達至收支平衡。

 

霑叔是Slash族先鋒

 

 

  「Slash族」一詞雖是千禧年後的時代產物,但這種「周身刀」的身兼多職者並非最近才有,例如「一代鬼才」黃霑就是填詞人/作曲家/作家/廣告人/電視主持/歌手/唱片監製/導演/編劇/演員,而這詞彙亦非年輕人專利,就如Payoneer數據顯示,大部分全職自由職業者都是45至59歲,這些人轉投全職自由職業之前,已有長期職業作基礎,在其行業中建立了網絡。前新聞主播方健儀如今亦自稱司儀/傳媒公關培訓導師/電視電台主持/專欄作者/皮革工匠/歌手,來自美國的Roald Hoffmann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詩人/劇作家,每個Slash之間可以是有關係,也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性質。

 

香港部分熱門Freelance工作收入

 

網上教外語

 

  教授中文因經驗而定,一般在網上語言學校學中文,但老師往往要給網站介紹費

 

  約156至234港元/小時

 

翻譯

 

  最常見的Freelance之一,個別專業範疇翻譯費用較高

 

  0.5至1元/字(英譯中)

  0.8至1.5元/字(中譯英)

 

美術設計

 

  市面上有大量相關Freelance,但價錢比較「海鮮價」,如果工作難拆件計,提供服務者可以自己預計完稿時間報價

 

  排版120元以上/頁

 

寫稿

 

  很多網站需要不斷有新內容,造就很多內容寫作的Freelance,有名氣的收費當然較高

 

  0.3至1元/字

 

影片製作

 

  這工作基本上是Freeelance主導,全套拍攝製作可以過萬元

 

  一條片長1、2分鐘的影片,約1,000至2,000元

 

送外賣

 

  一般駕車送外賣的時薪在60元以上,部分公司會有每單津貼

 

  60元/小時

 

飲食樓面炒散

 

  適合沒有特別技能的人,酒店工作時薪可有70元至過百元

 

  一般餐廳侍應40元/小時

 

樂器導師

 

  視乎學生級別及自己資歷而定,如果在琴行掛單,一般會拆走一半學費

 

  100元/小時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