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20-01-02 11:28:32

2020全方位展望:美大選最大風險,看淡樓市走勢

  2019年實在是「不確定之年」( The Year of Uncertainty),出現太多令人意外的事,帶來無數的不確定更讓人陷入迷茫。香港反修例引發的社會風暴、中美貿易爭戰未休等。雖然今年全球股市表現強勁,尤其是美股,屢創新高,但面對各央行減息甚至出現負利率,並推出財政及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效用成疑,令人擔憂全球經濟是否正衰退?

 

  2020年是2019年的延續,不論來年會否由不確定走向確定,投資者得展望未來好掌握先機,為投資作好部署。今期《iMoney Focus》封面故事透過五大範疇,包括政經貿、中國、本地樓市、理財及科技,全方位捕捉來年局勢。

 

  木星資產管理(Jupiter Asset Management)全球股票基金經理Guy de Blonay接受本刊專訪,會在《政經貿篇》剖析來年環球經濟,點出投資機會所在及最大風險。此外,曾為美國貿易談判團成員、Hinrich Foundation研究員的Stephen Olson向本刊解構中美貿易問題,兩國談判「戲肉」在後頭。

 

  《樓市篇》有仲量行香港主席兼資本市場主管曾煥平,他預期明年中小型住宅及豪宅樓價均會下調,下調幅度更與失業率有關。小投資者至愛的《理財篇》,有經濟學者、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出來年兩大投資方向。《科技篇》的科技改變職場的8大新趨勢,為打工仔更上一層樓做準備。

 

  最後,祝願小投資者2020年掃走迷茫,投資豐收!

 

政經貿篇:木星資產管理Guy de Blonay:美大選成來年投資最大風險

 

  2019年全球經濟放緩,各央行紛紛減息,不過全球股市持續強勢,美股更不斷創新高。2020年面對更多的不確定,中美貿易戰未平,雖英國脫歐後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即要展開,美國特朗普能否連任總統,這一切將掀動全球經濟及政治格局。

 

  記者電話訪問木星資產管理(Jupiter Asset Management)全球股票基金經理Guy de Blonay(見圖),他對2020年是審慎樂觀。他認為美國聯儲局減息,而美國仍然需要與中國這個大市場保持建設性對話,生意依然有得做。他認為2020年投資者還是可以找到不少機會。「各國央行還會繼續減息,以及推出財政措施,例如我們最近看到印度的做法。一般而言,這些措施會在亞洲出現。我認為2020年仍然是屬於新興市場,尤其在亞洲。」

 

 

  他補充美國股票市場相對新興市場,估值太高,他預計來年會有所下調;至於歐盟及日本,他相信來年也有不錯的表現,因為投資者付出的對美國較低。對於英國脫歐,Guy de Blonay指英國保守黨選舉大勝,結束多年來因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英國未來5年將由保守黨領導,而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脫歐政策通過,這都利好英國的經濟及股市,有助帶動全球經濟復甦。

 

注意兩大投資方向

  

  談及來年投資方向,Guy de Blonay認為有兩方面。一是在低息及推出財政措施以刺激經濟,這些都有利與融資相關的行業,例如銀行及保險業等。另一方向是與金融業相關的科技公司,他指不少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尚低,卻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及機會,成長速度也較快。

 

  來年最令Guy de Blonay關注的是負利率。他認為各國實行負利率政策無助經濟增長,長期實施負利率政策的日本便是例子。負利率會否成為全球常態,他坦言看來似乎無法避免,因這是最簡單抗通脹的方法。

 

  2020年仍然面對許多的不確定性,有人大膽預測由政治到經濟將可能出現「洗牌」,舊有秩序將被打破,Guy de Blonay認為要「洗牌」的話,需從貿易關係、政治關係等多方面改變,並需要一段長時間。他反而認為2020年將延續2019年的主調,關鍵是美國總統大選還有11個月,若投資者相信特朗普(Donald Trump)會連任,投資可能較進取;相反的話,則趨向保守。而美股在2019年表現非常強勁,但2020年的表現,很視乎大選結果,誰會勝出當美國總統,這亦是來年最大的投資風險。

 

中美貿易戰 「戲肉」

 

  過去兩年中美貿易戰反覆,時打時停,今月中終露曙光。兩國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特朗普向傳媒表示,他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月簽署協議。原定於12月15日向3,000億美元入口中國貨加徵的關稅暫停,中國則加碼增購美國農產品。

 

  兩國貿易戰暫停,但長遠能否解決?曾為美方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現為推動全球貿易的Hinrich Foundation研究員的Stephen Olson(見圖)接受本刊電郵訪問時表示,能簽訂首階段協議當然是好事,「總比談判破裂或進一步上調關稅要好,但這只走了一小步。首階段協議只是處理了些相對較容易的問題,並將棘手的結構性問題推到往後的談判。」所指的棘手問題包括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及國企補貼等涉及需結構性改革的議題。

 

 

  外界認為中國受經濟下行壓力,在談判上處下風,讓步加大購買美國農產品。Olson指出,中國強調採購要符合市場及世貿規則,「因此,我們要看她實際購買了多少,而且,只要購買的農產品滿足到中國的需求和利益,中國是不是讓步還可以爭論的。」

 

  中美貿易戰成為長久戰,時打時停成為常態。Olson認為視乎常態的定義,如果常態是指相對平靜,中美雙方避免升級行動,短期而言會是這種「常態」,對投資者而言,這會減少了部分的不確定性,但兩國仍未解決根本分歧,也未建立可行的長期貿易及投資關係的運作方式。

 

  要解決兩國貿易紛爭,Olson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在一套全球貿易規則下,協調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體系。美國傳統上追求自由貿易的市場驅動型經濟,另一邊的中國是中央集權經濟體,奉行國家指導的資本主義和準重商主義(Quasi Mercantilist、即由國家主導商業行為)的貿易操作。中美之間幾乎所有爭端都反映了這兩個不同經濟體系的磨擦點,而現有的貿易規則卻不足以化解這些磨擦。」

 

  美國明年實行總統大選,Olson認為會令中美貿易戰更複雜,「隨着競選連任升溫,特朗普能夠強調貿易『成就』或『勝利』將有助他的選情。同時,若他在談判上讓步太多,又會容易被對手指控為『軟弱』或『屈服』。」此外,特朗普不僅向中國亮劍,還對歐盟、加拿大等傳統盟友挑起貿易爭端,他認為美國可能在明年對歐盟採取更強硬的態度,「2020年的貿易動盪不會比2019年少。」

 

英國1月底鐵定脫歐

 

  英國大選保守黨大勝,首相約翰遜再無後顧之憂,如他所言「讓英國脫歐成事」(Get Brexit Done),其脫歐協議在國會亦已獲通過,2020年1月31日英國脫離歐盟,並規定英國與歐盟的貿易協議要在2020年內達成,否則屬違法,換言之英國將不惜「硬脫歐」,以迫使歐盟作出讓步。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德國,英國離開將削弱歐盟的經貿實力。外界關注約翰遜在期後的談判三大重點,能否為英國謀取最大利益、減低因脫歐的經貿衝擊以及跟歐盟保持良好關係。

 

歐盟主席與特朗普年初面對面

 

  11月當上歐盟主席的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將於2020年初訪美與特朗普會面,過去3年特朗普向歐盟國就貿易問題已拳來腳往,例如美國向入口的歐洲鋼鋁徵稅,又研徵法國香檳稅,以報復法國向美國公司徵數位稅等。外界相信二人會面能暫緩歐盟與美國的開打貿易戰。

 

歐盟、德國與中國新三角關係

 

  德國經濟正步向衰退邊緣,且長期依賴出口,故需要跟擁13億人龐大市場的中國建立更緊密的商貿關係,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應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之邀於2020年9月出席中歐例行峰會。2020年德國將輪值擔任歐盟主席國,但11月上任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屬「對華強硬派」,過去曾多次指摘中國,包括批評中國對異見人士的壓制,並強調要以「歐洲方式」處理公平貿易等,外界將關注歐盟主席與其輪值主席德國對中國的不同取態。

 

習近平春季出訪日本

 

  中日關係因釣魚台主權問題而陷入低谷,前年趁《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成40年之際,日相安倍晉三訪華,兩國關係漸回暖,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大阪G20峰會時應安倍邀請訪日。據報道雙方已確認習近平將於2020年春季出訪日本,而早前國家副主席王歧山出席日本天皇德仁就位儀式,有指並為習近平出訪日本做準備。

 

全球最大自貿區RCEP成立

 

  經多年談判、簡稱RCEP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正進行文本審核,有望2020年簽署。由東盟10國發起,後加入中日韓澳紐及印度6國,將成立全球最大自貿區。區內人口佔全球總人口近一半及全球GDP三分一,其龐大市場將改變全球經貿格局。但簽訂否仍有變數,一直參與談判的印度於11月退出,有指可能考慮要開放本國市場給直接競爭者中國有關,印度逾12億人的市場僅次於中國。日本則表明若印度不簽,她亦會退出。

 

特朗普若要連任 需三組關鍵數字

 

  2020年11月3日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特朗普能否成功連任自然是焦點所在,這不僅左右美國政治,還有全球政經局勢。雖然特朗普近日飽受因「通烏門」而被彈劾的可能,眾議院通過彈劾但參議院不通過,他就不會中途被罷免,可繼續爭取連任。美國政治雜誌 《Politico》分析特朗普能否連任要看3組關鍵數字︰

 

1.GDP增長率

 

  估計美國維持大約2%的經濟增長,顯示特朗普在經濟方面已合格。雜誌訪問了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指美國在2020年的經濟增長不會加速,即使中美貿易休戰,也不會令經濟快速增長。有2%增長已不錯,其他條件並無大變,特朗普連任可看高一線。

 

2.失業率

 

  12月美國公布失業率為3.5%,屬歷史新低。不過中美貿易戰正影響美國製造業,過去幾個月製造業數字一直下跌,一些製造業州份的失業率更高於4%。例如美國工業重鎮賓夕凡尼亞州(Pennsylvania) 10月的失業率達4.2%。此外波音747Max因墜機意外能否復飛及生產,亦左右失業數字。若美國失業率不能維持在4%或以下,特朗普連任將有難度。

 

3.道指升幅

 

  過去一年美國股市表現「標青」,自特朗普2016年當選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超過50%。除了歸功特朗普企業減稅等措施,聯儲局減息要記一功。特朗普一直主張再減息,甚至再量化寬鬆,以壓低強美元利出口,但聯儲局並不理會特朗普,相反認為就業數據理想無需再減息。對特朗普來說,來年還有甚麼推升股市助連任?

 

中國篇:經濟增長再減速 預測GDP低於6%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19年中國GDP增長為6.1%,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增長率。中國GDP增長由2011年起長期維持單位數增長,並且不斷下調,由「保9」到今天的「保6」(即保持6%增長),1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

 

  受國內外環境因素影響,2020年中國的經濟將持續減速已是不爭事實,關鍵在於減速多少,能否「保6」成為焦點。不少機構及專家對此並不樂觀,其中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2020年中國GDP增長僅為5.9%,而瑞銀(UBS)則預測5.7%。

 

  此外,IMF於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中國來年GDP增長為5.8%。即使國內機構的預測亦較保守,於11月由中國銀行研究院發表的《經濟金融展望報告》,對明年經濟總體判斷是「謹慎樂觀」,當前內外市場環境不穩夾擊下,不諱言若政策無大調整,2020年經濟增長很可能低於6%。

 

難實現全面小康

 

  更悲觀的有中國經濟學者高善文,他是中國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曾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參加經濟座談會。他於12月初於公司內部策略會發表來年形勢預測,指來年中國GDP增長「保6」有困難,他預計由2020年至2030年中國GDP增長甚至少於5%。他的講話在網上廣傳,但期後快速被刪除。

 

  能否「保6」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分水嶺。此外,2020年是中國達成「全面小康」的目標年。全面小康社會在40年前由鄧小平提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階段性目標,並定出10個標準,當中包括人均GDP達3,000美元(約2.1萬元人民幣)、農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人民幣、20%大學入學率、50%城鎮化率等。進一步的經濟減速可能帶來社會不穩。於12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共高層指出中國正面對內外風險,但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變,要做好「六穩」工作,「六穩」是指穩定六個範疇,包括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及預期,被外界形容為「穩字當頭」,即使經濟放緩,整體亦要穩定落下,防止「硬着陸」所帶來的衝擊。而穩就業居「六穩」之首,是重中之重。

 

保住失業率低於5.5%

 

  經濟增長率「保6」的背後意義,跟就業率有關。有指GDP每增長1%,就產生190萬至200萬人就業機會。按此計算,今年內地大學或以上學歷畢業生達820萬人,再加農村新增勞動人口300多萬,共計約1,200萬人,換言之,GDP增長率至少要有6%,社會才產生足夠工作崗位吸納新就業人口。經濟增長不足而未能吸納大部分就業人口,將影響社會安定。因此每年應對數以百萬計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早已成為國家大事。

 

  然而,面對經濟冷風,企業裁員以至倒閉已在過去一兩年間不斷發生,即使中央透過稅務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少裁員甚至不裁員,但過去一年就出現大規模的裁員潮,由傳統行業到互聯網新興行業都無一倖免。此外,中國過去被視為世界工廠,但近年面對生產成本上漲,加上中美貿易戰陰霾下,美國要向中國入口貨加徵關稅,令不少外資把生產線撤離,包括美國運動品牌Adidas、NIKE、日本服裝商Uniqlo、韓國電子龍頭三星及台灣蘋果手機組裝商富士康等,均把部分中國工廠關閉。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每月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在5%或以上,未超過被視為「警戒線」的5.5% ,但2020年局勢更難料,中美貿易戰未停、英國脫歐影響及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能否連任總統等不明朗因素下,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保住失業率低於5.5%將成挑戰。

 

經濟下行債務風險增

 

  經濟進一步放緩下,中國債務勢成為2020年的焦點。今年11月由天津市政府經營的天津物產集團,累積拖欠外國投資者12.5億美元債務,未能按時償債,成為20年來首間未能按時還外債的國企,引起市場關注。

 

  中國企業及地方政府舉債數額不斷飈升。據《紐約時報》12月報道,中國企業債務堆積如山,今年出現近200億美元的債務違約,由2020年至2021年這兩年,中國將有1.4萬億美元的國內債券及2,000多億美元向外國投資者借貸到期。此外,地方政府債務窟窿亦不能忽視,據《彭博》統計,為鼓勵發展地方基建等,中央容許地方政府大舉發債,地方政府債券由2017年的340億美元增至今年的1,830億美元,估算2020年將增加至2,830億美元。

 

  面對經濟放緩,不少分析相信中國地方政府更依靠舉債籌措資金,故地方債只會有升無減。問題在於,除了地方政府的新建設能否生財以償還債款及利息外,還有大量發債勢令利率上升,市場憂慮中國政府需要增加「印鈔」,但此舉勢令人民幣貶值,加速通貨膨漲,影響民生。

 

樓市篇:中小型住宅價格料跌逾一成 豪宅大跌兩成

 

  2019年香港樓市受外圍環境不穩及本地社會事件影響,樓價先升後跌。仲量聯行預計,香港中小型住宅今年樓價僅輕微上升1.3%,與2018年相若,豪宅則會下跌1%。同時看淡明年樓市走勢,預期明年社會局勢將繼續牽連中小型住宅樓價,並會下跌10%至15%,豪宅則因內地買家大減,價格勢將下挫約20%。

 

 

放寬按揭保購買力

 

  仲量聯行香港主席兼資本市場主管曾煥平(見下圖)表示,現時的豪宅可謂有價無市。過去10年,本地豪宅市場過半是靠內地企業及買家支持,普遍容易受市場氣氛影響。現時內地經濟放緩,嚴控外匯管制,加上中美貿易戰及本港持續的社會運動等不明朗因素影響,減少內地買家的投資意慾。在缺乏內地買家的支持下,預計明年豪宅價格的下調空間大,跌幅約20%。

 

 

  至於中小型住宅,他認為1,000萬元以下的單位抗跌力強,主因是購買群較廣。政府10月公布的施政報告,宣布放寬按揭保險成數,樓價800萬元以下的可造九成按揭,樓價1,000萬元以下的可獲八成按揭,成功釋放更多購買力,「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其負擔能力變相增加。」新增的購買力亦有助帶動二手市場,讓業主可以樓換樓,亦會減少「納米樓」的需求。加上未來息口持續低水,將對樓價有一定支持。不過,本港持續的社會運動,打工一族收入受影響,令買家多持觀望態度,樓市仍有下調壓力。

 

  政府早前引入的「一手樓空置稅」條例草案已刊憲,生效在即,計劃就空置逾1年的一手私樓徵收「額外差餉」,預料發展商會加快去貨,盡量推出中小型單位的貨尾,令一手私樓市場供應充裕。發展商為了促銷,新盤定價將受壓,「對發展商而言,樓盤只是一樣商品,即使定價減10%,仍可獲可觀的利潤,減價並非想像中難。」

 

  二手市場多受新盤定價所牽動,同樣有下調空間。市況未見樂觀,發展商投地出價審慎,他相信未來官地拍賣的成交價亦會有回調的機會。但即使樓價下跌,他亦相信本港對中小型單位的需求大,市民有一定購買力,但在多方因素夾擊下,估計明年中小型住宅會下跌有10%至15%,跌幅會較豪宅市場少。

 

失業率升影響樓市

 

  另外,他認為失業率上升亦值得留意。縱觀過去數據走勢顯示,失業率與樓價呈反比關係,即失業率上升,樓價會同時下調,意味失業率持續上升將會影響樓市。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2019年9月至11月份的失業率為3.2%,其中受持續社會運動影響最多的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為5.2%,屬過去3年以來的高位,單計餐飲業的失業率更上升至6.2%,是8年以來的新高。

 

  香港現有近400萬勞動人口,上述行業的打工仔佔整體的約15%,即約60萬人受近期的社會運動影響,他認為受影響的人數不少,情況對未來樓價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他又指,過去香港樓市經歷3次的大跌,包括1997年的金融風暴,1999至2003年科網股爆破至沙士期間,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樓價分別下跌50%、43%及24%,跌幅不少,若未來無有效方法解決是次的社會運動,相信會對樓市帶來更大影響。

 

 

未來3至4年私樓供應平穩維持9.3萬伙

 

  政府在2018提出一手樓空置稅方案,加快各大發展商推售貨尾,且開價貼市,令2019年上半年現「小陽春」,根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已錄得12,466宗,較2018年同期的7,727宗,急升逾六成。

 

  截至12月23日,今年全年一手樓買賣交易有20,865宗,已較2018年全年買賣交易量15,730宗高逾三成,是2013年《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生效後,錄得最多新盤成交量的一年,也是自2004年來最多,創15年新高,單在10月中放寬按保後,11月份的新盤成交按月升五成四,有2,130宗。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2019年第三季《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據,未來3至4年的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為9.3萬伙,連續六個季度不變。其中已落成但未出售的單位為1.03萬伙,按季多100伙。已批出並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涉及2.3萬伙,按季跌逾兩成,而興建中但未售出的單位,不包括已預售的單位,共涉6萬伙按季上升逾一成。

 

  另外,2019年11月獲地政總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3個新盤,涉及1,131伙按月跌5%。獲批的新盤包括已推出市場發售的建滔化工(00148)在沙田九肚麗坪路的駿嶺薈涉104伙,嘉華國際(00173)在啟德的嘉峯匯涉及1,006伙,以及香港興業(00480)旗下愉景灣洋房項目意峰,共涉21座樓高2層的洋房,惟發展商暫未公布銷售詳情。

 

  截至11月,待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項目有24個,其中3個為新申請項目,共涉7,475伙。新申請預售項目包括新地(00016)北角海璇二、三期,共涉及351伙,預計2021年3月底落成。以及會德豐(00020)啟德沐泰街12號第二期項目,涉247伙,預計落成時間為2022年6月。

 

公營房屋供應目標10年30.1萬伙 罕見港島項目料2023/24年落成

 

  運輸及房屋局早前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個,較上一份報告減少2萬個。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7︰3,即未來10年公營房屋目標供應單位為30.1萬個,私營房屋單位則為12.9萬個。在公營房屋中,公屋及綠置居單位佔21萬個,其餘9.1萬個為居屋、首置盤及房協出售單位等其他資助房屋。意味着政府未來仍會主力發展公營房屋。

 

 

  運輸及房屋居早前亦向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提交5年公營房屋建設計劃,預計在未來5年合共約有9.5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當中七成五,即7.17萬個為公屋及綠置居單位,地點主要集中於屯門和北區。餘下的兩成五,約2.37萬個單位則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除了早前已售出的項目,未來5年內將會有12個項目落成。當中最矚目的莫過於,多個項目中唯一位於港島的居屋盤,項目位於北角渣華道,單幢設計,將提供200個單位,預計在2023/24年度落成。

 

新一輪綠置居開始申請

 

  近期值得留意的是新一輪綠置居共包括兩個項目,柴灣蝶翠苑及青衣青鴻路青富苑。蝶翠苑更是首個位於港島的項目,共涉3,696伙。兩個項目在上周五(27日)已開始接受申請,截止申請時間為2020年1月9日,將於2020月3月攪珠。單位以市價四九折推售,售價介乎82萬至273萬元。綠表買家可承造九成半按揭,即只需4.1萬元首期即可上車,相信合資格人士都會入表一博。

 

  至於首置盤,政府早兩年已預留觀塘安達臣道一幅地皮作為第二個「港人首置上車盤」,由私人發展商提供1,000個首置單位,相關的住宅地將會於2020年首季拍賣。

 

各類資助房屋申請資格

 

  綠置居:居住公屋滿3年或已獲發《綠表資格證明書》人士

  居屋:白表申請者1人申請者每月入息上限29,000元,資產上限100.5萬元;2人或以上家庭每月總入息上限58,000元,家庭資產上限201萬元

  首置盤:一人申請者每月入息介乎28,501至37,050元,資產上限128萬元;2人或以上家庭每月總入息介乎57,001至74,100元,家庭資產上限255萬元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