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20-03-13 11:21:09

全球口罩需求急增 港產貨有出路?

  踏入3月,疫症仍然未平,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地新冠肺炎大爆發,全球各國續瘋搶口罩。有外國調研公司報告發現,2018年一次性口罩市場規模達7.53億美元(約59億港元),今次疫情下,口罩需求自然急增。口罩難買,自己製造又可不可行?近月,有多達十數間公司或商人籌備本地製造口罩,紛紛買口罩機和原材料,建無塵車間造起口罩來。

 

  曾在港建口罩生產線的尚芳保健有限公司,眼見不少港人難覓口罩,決定重啟昔日的口罩機造口罩,過程中困難重重,如機器維修、原材料價格急升、難聘維修技工等,但公司董事張綺媚堅持重推香港製造的草本抗菌口罩,深信具增值和功能性的工業產品有市場。

 

尚芳保健有限公司董事 張綺媚

  

  至於近日頻頻曝光的化學博士鄺士山,原來也有過在港建口罩生產線的念頭,只見原材料價格愈升愈厲害,遂改為研發可重用的布口罩,這些口罩套和濾芯同樣是香港製造。

 

  在這個有口罩就平安的年代,港人疫境自強,發揮自救精神,重推香港製造口罩,或許是苦中的一點甜。

 

港商重啟生產線 製草本抗菌口罩 獲多國專利

 

  全球多地現疫情,港人搶口罩搶到心累,有沒有想過香港亦曾有「隱世」的港產口罩?全利集團旗下尚芳保健有限公司,早在2013年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合作,資助研發空氣殺菌草本配方,以丁香油、荊芥油、連翹油、去離子水和食品級乙醇製成草本精華,並在口罩、納米空氣殺菌機、空氣殺菌噴霧加入配方殺菌。

 

尚芳保健有限公司董事張綺媚近月重啟口罩機,望重推香港製造的草本抗菌口罩。

 

  公司早年曾在港設一條全自動生產線,生產兼出售具草本精華的抗菌口罩,主打香港研究和香港專利。惟當時本地製口罩需求低、產量少、生產成本高昂,公司董事張綺媚解釋道,「我哋以前造一個口罩(成本)都要1蚊個,少批量做,成本更高。但內地買一個都只係幾毫子,喺香港造一隻等於內地買兩隻。」其草本抗菌口罩,需要加入中藥後再以鍚紙袋包裝,避免藥效揮發,單計每個錫紙袋的成本索價0.5元。鑑於成本考量,加上銷情一般,其後放棄港產,直接在內地購入口罩再作加工。

 

中層原料最為匱乏

 

  上月初,口罩供應緊張,即使張綺媚想從內地入口自家口罩也不容易,考慮到市面口罩供應不多,她決定重啟放在公司多年的口罩機,由機器維修到搵口罩原料,難關重重,幸得生產力局和多位義務工程師協助維修,機器終於得以重開。至於口罩原料方面,他們則請香港供應商入貨,「好多時有料做一部分,就無料做耳帶,又或者有料做耳帶,但又做唔到包邊,如果口罩無包邊,就用唔到口罩自動生產機。」至上周二(3日),首批口罩原料終於齊全,可供製作約10萬個港產口罩,她料本月將有數批原材料運到,公司已加購多部自動及手打耳帶機,加快生產進度。

 

  製作一個外科口罩,底層和面層需用到不織布,至於中層原材料熔噴布最為缺乏,「原本正常2萬蚊一噸,隔一個星期10萬元,再隔一星期20萬元,今日已經超過30萬元。」他們曾找過不少外國供應商供貨,大多無功而還,「坊間口罩機好多,做口罩嘅人都好多,但供應到中間嗰層好少。熔噴布每一日生產量好少,幾百公斤,我哋都有考慮可唔可以包埋中間嗰層來做,一來係機器,二來係地方,三來成本都要成千萬元,唔係一時三刻可以做到。」

 

  疫情前,藥房出售的口罩,平均每個都是1元左右,至於尚芳保健推出的草本抗菌口罩,每個售4元,以往最多只是月賣1,000多盒,以每盒24個計算,數量不過3萬個。故當時他們即使有口罩機,只是調至差不多最慢的模式(速度為1至2度)去生產,但如今需求大增,口罩機自然會增速,公司計劃增產至日產7至10萬個。

 

配方可舒緩鼻敏感

 

  一次疫症,港人一罩難求,過分依賴入口貨,大眾也開始反思香港製造的重要性,「以前無乜人留意香港製造,但近幾年香港製造Mindset強,大家會留意香港製產品。」尚芳保健配方由本地大學研發,在香港、中國及歐美等地已獲專利註冊。即使近月多了不少標榜本地生產的口罩商,張綺媚坦言不擔心有競爭,因為他們賣的產品具獨特性,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外科口罩,「香港可以有工業,不過係邊一種工業呢?而係類似呢種有增值成分的工業。我唔淨止造一個普通口罩,而係具功能性,加上有香港專利的草本精華抗菌口罩。」他們寄望疫情過後,能喚起大眾對日常保健的關注,「由頭到尾,我都唔係想賣口罩賺錢,只係想話比人聽,我隻配方Keep住係空氣間殺菌,真係幫到人舒緩鼻敏感和初起感冒。」重推香港製造,除了資金和市場外,人才同樣難覓,他們正尋找懂維修口罩機的技工,亦考慮申請政府資助,擴建多一條全自動生產線,供應予本地市場,及後推廣至內地和其他地方。

 

生產線逐格睇 

 

口罩底和面層原料為不織布,中層原料為熔噴布。

將口罩半製成品放入自動耳帶機內。

公司購入手動耳帶機增加生產速度。

現時,尚芳保健在觀塘設一條生產線造口罩,惟機器老舊,不時壞機,幸得義務工程師幫忙維修處理。

公司推出孖寶「套餐」,買8個抗菌口罩和空氣殺菌噴霧,網店售價為108元。

 

 

政府資助 20條口罩生產線 每條最多可獲300萬

 

  為增加本地口罩供應,政府上月推出「防疫抗疫基金」,其中「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周一(2日)開始接受申請,每間公司首條生產線可獲最多300萬元資助,第二條則最多可獲200萬元資助,計劃共資助20條生產線,生產成本愈低,資助額愈高。

 

  持有有效香港商業登記證及公司註冊證明書的公司,需滿足5大條件方可申請,包括已在香港具備生產線所須設備;已在香港具備原材料;已在香港具備或租賃廠房;已在香港具備、租賃或聘請承辦商設立無塵車間設施;以及每條生產線每月生產至少50萬個口罩。

 

頭200萬個需賣予港府

 

  所得資助可用於生產設備、設置廠房、配置無塵車間,以及測試與標準合規的成本,而申請口罩商需於今年內開始批量生產,每月生產200萬個口罩或以下,需全數售予港府,為期一年,其餘可供內銷,不能出口。現正在港生產純草本抗菌口罩的尚芳保健,即使已符合上述5大條件,具備生產線、原材料、無塵車間等,亦為產品取得多國專利。公司董事張綺媚表示有意申請政府資助,擴建多一條生產線,但申請前仍需為產品做多兩項測試,她亦曾經上網瀏覽相關的資料,稱「睇落都幾繁複」。

 

多國禁運口罩出口

 

  據外國調研公司報告所示,全球一次性口罩(下簡稱口罩)市場規模在2018年為7.533億美元(約59億港元),展望未來仍會增長,原因是各國工業不斷發展以及對工人健康的法規推動,尤其建築地盤、採礦工地以及化學公司等行業,都令口罩的需求不斷增加。

 

  而亞太區被視為增長最快的區域,尤其中國及印度市場,這又跟當地醫療發展及人口老化有關。現時全球主要的口罩生產商包括3M、Honeywell、 Moldex、 Kimberly-Clark、 KOWA、 Uvex及 SAS Safety Corp。

 

  新冠肺炎在全球多地爆發,對口罩需求更為迫切,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早前指出,全球醫療系統每月要8,900萬個口罩才夠用。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口罩生產國,每日可生產超過1,000萬個口罩。據世衞上月發布的最新報告所示,中國口罩需求量急增100倍,價格升20倍,即使內地工廠逐步復工,口罩每日生產量可增一倍至2,000萬個,仍遠遠未夠內需,故香港製造口罩供應內需實為必要。

 

  口罩供不應求,多國限制口罩出口。繼台灣、泰國後,韓國已禁口罩出口。韓國是繼武漢後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患者人數突破逾6,000人,周三(2月27日)起已禁止銷售商出口口罩。本周起,德國和俄羅斯同樣禁止口罩出口。

 

申請政府香港製口罩資助5大條件

 

  1.已在香港具備生產線所須設備;

  2.已在香港具備原材料;

  3.已在香港具備或租賃廠房;

  4.已在香港具備、租賃或聘請承辦商設立無塵車間設施;以及

  5.每條生產線每月生產至少50萬個口罩。

 

  *另需有能力生產符合最新版本ASTM F2100第一級防護標準及ISO 13485:2016品質管理系統標準的口罩;而無塵車間投產後能達到ISO 14644-1中的ISO Class 8標準。

 

  資料來源:生產力局網頁

 

 

化學博士KOL 研可重用布口罩 兩周內推出市場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多地現疫潮,上月初,本港外科口罩、漂白水、酒精搓手液等被搶購一空,尤以能防飛沫傳播的外科口罩最為短缺,港人紛紛從各地搶口罩,近至日本、韓國,遠至杜拜、土耳其等均成為港人搶購目標。

 

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鄺士山研發可重用的布口罩,更在網上公開布口罩樣板圖,解港人燃眉之急。

 

原材料價水漲船高

 

  這邊廂,大批港人搶購口罩,那邊廂,卻有一群人默默籌備「香港製造」口罩,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前香港中文大學講師鄺士山(Dr K Kwong)正是其中之一。

 

  自言未撲過外科口罩的鄺士山,不忍見到不少港人沒有口罩用,上月初已著手研究自家建設口罩生產線的可行性。一般外科口罩分三層,底面兩層多為不織布(Nonwoven),內層用作吸水氣,外層排水;至於中層過濾層需使用具過濾功能的熔噴布(Melt Blown)。想造口罩,機器和原材料都不可缺少。

 

  疫情在全球爆發,口罩短缺,一直依賴進口物資的港人「心慌慌」。即使想在港建口罩生產線,製造口罩的原材料價格卻不斷飈升,嚇怕不少有心人,「在1月底、2月初,中層用的熔噴布由每噸唔使3萬元人民幣,去到2月9日,價格已經Double,升至5.5萬元人民幣一噸,至於不織布則約2萬元人民幣一噸。」就連生產口罩的口罩機,亦由以往約6萬元,升至30萬元,鄺士山隨即發展「Plan b」,就是研自家D.I.Y可重用口罩。「我做人好得意,有好多個計劃,一定唔會得一個Plan,因為我發現如果只依賴機器製造,有可能唔成功,我想香港人快啲有口罩用。」

 

鄺士山在網上招募義工縫製布口罩,一呼百應。

鄺士山更拿了袋裝紙巾和廚房紙去做實驗,證實以這些紙巾做濾芯, 可達到N70(即70 %過濾效果)。

 

廚房紙可暫作濾芯

 

  不論研發可重用的口罩,抑或生產外科口罩,最重要都是中間過濾布料或者濾芯,鄺士山先由濾芯著手,「中間物料係熔噴布,但係香港無熔噴廠,只有電紡廠,做納米纖維網(Nanofiber)。」透過舊學生的介紹,認識到研發空氣過濾專利物料FOCUS Filtration and Engineering Limited,計劃以Nanofiber製作濾芯 。「我份人鍾意草船借箭,口罩有咁多樣嘢,我無辦法搵晒全部,暫時肯定搵到中間嗰層,跟住我就諗,(濾芯)需要一個載體盛載住。」2月9日,他在Facebook上發文,希望招募到「衣車工」、「設計師」和「時裝設計師」,設計和縫製布口罩。3日後,他借用社企Sew On Studio場地,相約一班義工們開展縫製布口罩套,「當時我要求佢哋製造一個口罩比我,要可以換芯,個Filter要遮滿全個口罩。而我呼吸的空氣要經過口罩和Filter,要連成一體。」由樣版,初稿,到最終成品,團隊僅花半日成功縫製具設計感的布口罩套。2月中,他更連開兩場縫製布口罩工作坊,集眾人之力,請義工們一起縫製數十個布口罩套。

 

這種特殊綁口罩方法已申請專利。

鄺士山近日忙於向各大傳媒和市民講解自家研發可重用布口罩和濾心的作用。

 

  早前,港大深圳醫學院在YouTube上發布影片,教人用廚房紙、紙巾、透明膠片製口罩,鄺士山亦有相同的想法,更拿了廚房紙和紙巾做過濾測試,「兩張廚房紙加埋已經超過N95(即95%過濾效果),不過呼吸唔到,一張廚房紙就達到N70,兩張Tempo紙巾同樣係N70,但紙巾透氣好啲。」意即如果未能購買Nanofiber或Microfiber製成的濾芯,袋裝紙巾和廚房紙也可成為「備用濾芯」。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諗頭多多的鄺士山隨即已聯絡PR公司,說要開記招發布新產品。就這樣,港產可重用的口罩「HK Mask」,就在不足兩星期內誕生。

 

料疫情於4月緩和

 

  忠於科學的化學博士鄺士山認為,今次新冠肺炎雖然傳播率高,但他料4月疫情會緩和,「雖然傳染病專家唔係咁講,我個人覺得疫情好快過,我好固執,忠於科學,我覺得4月左右,氣溫高咗就無,因為病毒殼係脂肪,30度以上就溶。」他認為如果研發和生產口罩,只用作應付今次疫情並不足夠,「口罩唔係Longlasting的產品,過咗疫情就無人要,當時我諗咗一晚,係邊個地方會繼續用口罩。」難題沒有困擾博士太久,後來他想到在日本,每年春季有花粉熱,故日本人會繼續用口罩。這亦是博士為何要招募時裝設計師的原因,「係因為我想將口罩變做潮流。」

 

重新思考香港製造

 

  在港產可重用口罩未發布前,鄺士山已率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有關口罩紙樣樣板,不少網民擔心博士沒申請專利,就連負責記招的公關朋友都不理解博士為何要Open source,「我話你搞唔清一樣嘢,如果要令到佢(口罩)流行,就一定要Open source。」現時,不少人利用樣板,自行在家縫製布口罩,更紛紛在鄺士山的fb專頁內發布自家製的口罩圖片,「好多人鬧我,但我都唔想解釋太多,不過有一樣佢哋唔知,其實綁繩的方法我申請咗專利。」

 

由研發、生產到在記招上公布可重用口罩「HK Mask」不過短短兩個星期時間,一個字「掂」呀。

 

  縫製可重用的口罩,鄺士山找來的這批「車衣女工」,部分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亦有部分是他曾任教過的學生,談道與學生合作的經驗,他笑指唔錯,「我自己本身唔相信老餅,因為老餅唔會進取,你同佢講完,大部分都話要開會研究可行性,但我唔會,對付疫情就好似打仗咁,係無得Delay。」由找濾芯、縫製口罩,他堅持香港製造,更婉拒曾有意合作的內地和外國公司,「點解我要堅持香港製造?係因為咁樣,我哋先唔會比人掐死。因為今次疫情,如果唔係香港製造,你話幾大鑊。」他舉例道,在2003年沙士爆發時,香港仍有公司生產漂白水,當時亦未有漂白水短缺問題,「我哋現時要重新考慮,係唔係要將啲嘢(生產線)擺去出面,有時有啲嘢都係需要放喺自己屋企。」

 

這個布口罩上的圖案,正是鄺士山在訪問當日的早上親手縫製。

 

曾開書局出版小朋友書

 

  近月,化學博士鄺士山紛紛出現在各大報章和電視中,忙著講解自己研發可重用的口罩「HK Mask」。由教授變身網絡紅人,鄺士山睡眠時間大減,整天拿著3部手機覆信息,傳媒邀約做訪問;有意製造口罩的商家問他行情;醫護人員物資短缺,向他求救等。想邀請鄺博士做訪問,時間同樣緊絀,同日他已安排了另一家傳媒訪問,問他如何分配時間,他笑指無得分配,只是按重要的程度去決定。

 

  短短兩周內由研發到生產可重用的口罩,記者問他遇到的最困難的地方是甚麼,他直言唔難,「我腦裏面係無難題,淨係會諗點解決,唔會放棄,由細到大,我要做嗰樣嘢,一定會設計到做到為止。」

 

鄺士山近日忙於處理HK Mask 事宜,就連他老婆都直指他玩樂時間大減。

 

  今次研發「HK Mask」,博士不賺分毫,甚至貼錢出來搞記者會。即使名氣大增,他亦堅持專頁不賣廣告,直言KOL最大禁忌就是賣廣告,「KOL賣咗廣告就會有bias,無中立性。」

  

  然而,這位化學博士,早在30多年前,曾過開書局做老闆,兼營出版小朋友書籍,惟經營不善,僅營運一年就結業,「後來我發現其實唔需要做呢樣野去賺錢,第一因為我唔需要錢,唔係我本身有錢,而係我要求好低,開心係乜嘢?我去行山唔洗錢,已經好開心。以前我賺到少少錢買到樓有屋住,生活費唔洗擔心,我個女養我,佢係醫生,生活唔憂。」現時他只希望辛苦的工作能夠換來港人夠口罩用,「我幫人最大的報酬,就係見到比我幫的人振作,我自己好緊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錢我唔係睇得太重要。」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