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7-06-15 08:00:00

【科技股狂熱】買IT股如中六合彩?!

  科技股彈起,買IT股隨時大賺如中六合彩。其中港人至愛的股王騰訊(00700)上市13年屢創新高,5月底曾上278港元(本文上周四(8日)截稿時收市報273.4元)。雖然近日其股價稍稍回落,但今年第一季的業績亮麗,遊戲依然帶動增長主力,雲服務及微信支付的高幅增長,自然再被看高一線,有分析指股王有望衝破300元。騰訊最大散戶張程光及著名財經博客止凡接受本刊專訪,透露買賣IT股王心法。此外,投資研究機構晨星(亞洲)高級股票分析員孫雯剖析股王升勢及隱憂。

 

  美國科技股也不遜色,多隻科技股齊齊攀升,包括手機蘋果、Facebook等,要數最矚目當然是Amazon,其股價一度升越1,000美元,市價達4,800億美元(約3.74萬億港元),成為首隻股價過千的科技股。本刊美國直擊Amazon如何由線上走到線下,開實體書店帶動業務。

  

  科技股能否續升浪,不少分析指人工智能(AI)將是下一個爆發點。上月底Google在杭州舉行人機圍棋大戰,AlphaGo大勝中國第一棋手柯潔,本刊直擊是次比賽,體會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在會上宣布︰「現在是智能時代的開端。」並由他描繪AI的未來發展。

  

  科技改變人類未來,還令股市瘋狂;昔日港人愛發個六合彩頭獎夢,今後或愛發買中IT股的科技夢。

 

騰訊最大散戶:上望330元

 

  2004年6月16日,騰訊控股(00700)在港上市。有誰想到上市時定價3.7元(「五拆一」後即0.74元)的騰訊,13年間可以升值300多倍,晉身「股王」,愈升愈有,其一顰一笑,每每牽動港股走勢。13年來,不少散戶也從騰訊身上獲利過,最誇張要數「赤柱股神」張程光,「億億聲」買騰訊,每次離場也套現上千萬元。

 

年屆七旬的「赤柱股神」張程光教路,買股票不用多,「持有幾隻王牌夠」,包括騰訊、港交所及匯豐。

 

  2013年8月,傳媒發現張程光名列騰訊股東名冊中,是持股最高的個人投資者,持股量達34萬股,加上未過戶的股份,當時持股市值逾3.2億元。iM記者近日再問張程光,現在手上有多少騰訊?「50萬至100萬咁上下!只是我一貫(騰訊)持股量的三分二。我不是講錢,我講緊股!百零萬(股),也不是很多吧?」以騰訊周一(5日)收報271.6元計,若持有100萬股騰訊,市值約2.7億元。「騰訊最大散戶」看好股王有力再闖高峰:「升到320、330元再拆細!」

 

2011年起反覆炒股王

 

  張程光在70年代生產電子零件起家,曾經憑港交所(00388)大賺逾億元,因家住赤柱被傳媒封為「赤柱股神」。iM早在2008年已訪問過張程光,暢談其快來快往的投資風格,每每賺10%便沽貨,「我唔會攬實股票唔賣,我唔係投資,是炒賣!」

 

  張程光雖然不諳電腦及智能手機,但於2011年已獨具慧眼,其時騰訊還未「一拆五」,在股價約230元(即現時約46元)開始炒騰訊。股齡逾40年的張程光,自言從不與股票談戀愛,唯獨是騰訊「玩」了6年之久。由2011年起前後炒過數十轉,他坦言初期也不知道騰訊是寶,「見佢上得咁勁,走吓賣吓,才發覺賣咗好難買得番!」多年來炒炒賣賣,張程光也計不清從騰訊身上賺過多少錢,只說「梗係有肉食先炒咁耐!」

 

  他最近一轉炒騰訊,始於去年12月約180元、190元,他當時持有二三百萬股。今次張程光已相對忍手,到今年3、4月騰訊升至240元,賺逾三成才沽貨,「你計下條數,賺四五十蚊,你賣不賣?成100萬股喎,你計下有多少錢?有排數喎!」記者推算,這一轉張程光沽出100萬股,可賺約5,000萬元。不過,騰訊後來升上250、260元,張程光唯有「死死地氣」、在260元買回,「每次一出一入,真係唔見一二千萬元。」

 

微信支付成增長動力

 

  騰訊在5月23日再創高峰,最高見過280.6元,張程光透露自己在275元左右、賺了約5%又再沽出部分。不過若他去年12月至今忍手不賣,這一轉便賺逾五成,難怪他自言「這隻股出出入入損失很大」。

 

微信及微支付成為內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近期騰訊由高位回落,他認為一來是早前升得太多,二來估計是一些投資者套現,換馬炒港交所。他相信騰訊股價短期應不會跌破270元,「睇唔到有大跌機會」,更看好股王升破300元大關,下一步直指320、330元。談到投資策略,他說現在逢低會買回一些。

 

  不要以為張程光只懂得炒賣,他認為騰訊除了手機遊戲大賺,「微信支付」未來仍有不少潛力發展。在這位「廠佬」眼中,騰訊主席馬化騰是個好老闆,知人善任,並善待員工,「年年有得分(紅)」,同時他認同馬化騰定下的發展方向,「佢唔會亂來,唔會搞不相關的業務。」故他看好股王有力更上一層樓,更估計當騰訊升至330元會再次拆股。

 

賣遊戲成為騰訊最賺錢業務。

 

80後博客標竿 細水長流揸騰訊 2年賺40%

 

  「股王」騰訊上市13年,由科技達人到牛頭角順嫂,無論懂不懂IT,港人總會買過一兩手騰訊,各有各投資故事。有別於張程光的短炒,不願意出鏡的80後博客「標竿」細水長流買騰訊,邂逅股王賺逾40%。

 

標竿認為騰訊不止是一隻科技股,更是一隻生活用品股。

 

  今年29歲的「標竿」,2016年開始建立投資組合便看中騰訊,對愛股業務如數家珍,「這是好公司,QQ已是N世紀前的業務,現在其手遊業務盈利每年增長四五成、廣告收入也強勁、雲計算更幫到將來發展大數據和AI。」

 

  他認為騰訊已不單單是一隻科技股,更是一隻「生活股」,如「微信」一個App裏既有「滴滴出行」可以叫車,又有「微信支付」可用手機付錢,與內地人生活息息相關。他說這正是價值投資者常說的「護城河」,「沒有其他替代品,騰訊做得出色,用戶粘性很強。」

 

  「標竿」在2016年初,騰訊股價約150多元開始買,是投資組合裏最大持股。如去年10月騰訊升至近220元他便不買,等到12月跌回180元左右才增持,現時平均持貨價在200元以下,「標竿」計過一年多賺了超過四成。他說,騰訊每次公布業績也交到貨,未來還有很大增長潛力,除非騰訊基本面轉差,否則會繼續長線持有,若升至不合理的癲價,也可能沽出部分獲利。

 

延續13年傳奇 爆紅手遊成關鍵

 

  騰訊(0700)於香港上市13年,榮登本地股王,股價屢破頂,不少人將之歸功於其社交軟件QQ及微信擁龐大用戶,其中微信(包括WeChat)更擁用戶9.38億。事實上,微信已經成為內地人生活的一部分,由通訊到支付到看醫生掛號,全都經微信處理。即使2013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挾著支付寶5億用戶創立另一社交軟件「來往」欲對撼微信,也無法動搖其地位。

 

上網普及帶動科網公司業績。現時內地上網人口超過7億,當中九成、逾6.65億屬手機網民。

 

  QQ和微信雖同屬社交軟件,卻針對不同用戶,投資研究機構晨星(亞洲)高級股票分析員孫雯接受本刊電郵訪問指︰「QQ面向更年輕的用戶層,微信以白領為主,兩個社交軟件使騰訊的用戶覆蓋面更廣。」雖然騰訊的社交軟件擁有龐大用戶,但不論QQ或微信均是免費使用的,騰訊過去13年主要收入均來自遊戲,佔整體收入約七成,按最新即2017年第一季業績報告,遊戲仍是主要收入,佔整體46%。

 

爆紅手遊市佔率近五成

 

  過去一年騰訊推出多款爆紅遊戲令其收入大增如《穿越火線︰槍戰王者》及《劍俠情緣》等,當中《王者榮耀》的月活躍用戶(MAU)更達1.6億人,吸引龐大玩家令多間大行調高其目標價。今年4月美銀美林將其目標價調升3%至267元;摩根士丹利則上調6%至270元。

 

據說騰訊爆紅手遊《王者榮耀》花了3年時間研發,被稱為全球首個5V5(即兩隊五人組對戰)手遊。

《穿越火線︰槍戰王者》以第一人視角玩射擊的遊戲,俗稱FPS,極受年輕人歡迎。

 

  去年手遊收入首次超越電腦遊戲,騰訊已成內地手遊市場龍頭,佔市場46.6%。一直力攻遊戲市場的騰訊,亦一早踏足世界市場。分析員孫雯表示︰「騰訊的遊戲業務是最先國際化,其實騰訊已經收購了多家海外的遊戲公司,已經是全球電子遊戲收入最高的公司。」

 

  騰訊收購的外國遊戲公司如開發《英雄聯盟》遊戲的美國Riot Games、開發《部落衝突》的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等。市場研究公司Newzoo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騰訊成為全球遊戲收入最高的上市公司。不過,靠遊戲帶動增長,分析員孫雯則指出︰「潛在隱憂是不能發行新的爆款遊戲,致使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雲服務及支付增長動力

 

  騰訊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其雲服務及支付的收入同比增幅達224%,是眾多業務中增幅最高。孫雯指,騰訊雲及其網上金融將有望成為中長期的增長動力。在大數據時代,雲服務、雲計算已成科網公司必爭之地,能否搶佔上風更成勝敗關鍵。早前爆出內地物流龍頭順豐,據稱因被阿里巴巴受逼放棄騰訊雲,改用阿里雲而雙方交惡,雲服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騰訊雲經多年發展已非常成熟,提供多方面技術,例如大數據可視化交互系統、優圖海量人臉檢索系統等。其中的反詐騙平台更是亮點,騰訊取得公安、銀行、營運商等合作,利用龐大數據提供反詐騙資料,建立一套針對電訊網絡的反詐騙系統。現時該系統已累積逾600萬條詐騙號碼及數億條惡意服務信息,每日可接受300億次的查詢。

 

  微信支付亦有望成為騰訊增長點。今月初美國分析師、有「互聯網女王」之稱的Mary Meeker發表報告,指內地手機支付市場,騰訊微信支付佔40%,阿里巴巴支付寶佔54%,雖然仍是市場主導,但有分析指微支付作為後來者,挾著8億微信用戶,已步步進逼支付寶。過去幾年,微支付擅用場景推升使用量,例如2014年推出的「手機紅包」,令微信支付使用人數急升,今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收發量達460億個。

 

  騰訊股價會否衝破300?分析師孫雯指,給騰訊的估值是311港元,相信其有持續的增長動力。但她同時提醒︰「我們預期騰訊的毛利率在近兩年受壓,因為公司需要在內容方面,尤其是視頻內容方面進行投入。長期來看,隨著騰訊雲和支付業務的增長,而這兩項業務的毛利率比其他業務低,騰訊整體的毛利率可能還是會低於歷史水平。」

 

 

馬化騰 Profile

  46歲、潮州人

  深圳大學電腦系畢業

  1998年創立騰訊

  創立QQ社交軟件,被稱為「QQ之父」

  2004年騰訊香港上市

 

 

止凡買納指ETF 穩陣之選

 

  近月科技股勢如破竹,港股的股王騰訊曾見280元,美股的Amazon(US:AMZN)和Alphabet(US:GOOGL)也相繼升穿1,000美元。買中科技股的小股民,個個賺到笑。

 

  著名財經博客、iM專欄作家止凡,原來近年也搭上了科技股的順風車,他投資了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ETF——PowerShares QQQ Trust(美股代號:QQQ),3年內賺近一倍。

 

止凡對科技股不熟悉,但透過買ETF一樣有斬獲。

 

好股大包圍賺近一倍

 

  止凡坦言過往對科技股有戒心,自言「驚死」,因大部分科技股也是「輕資產(Asset-light)」公司,即只有很少資產,「我受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等影響,相信一間公司要有資產Back Up才安全。」

 

  數年前,止凡受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的Talk Show啟發,覺得這位財經名咀分析科技股如騰訊的前景,很有道理;他也接觸了鍾情科技股的博客東昇,開始留意科技股。不過他接受不到高價追騰訊,「過不了自己,於是後來便想到買納指ETF,因最勁的公司也納入了指數!」他回想,約80多美元買入第一注,之後QQQ繼續上升,「我也入得不夠」。止凡手上的QQQ價格已賺了接近一倍。

 

美國科技股一樣做好,股民因此進帳不少。

 

近期納指PE高宜忍手

 

  他提醒投資者,千萬不要見科技股持續上升,便打算「一注獨贏」重注押在科技股。「我買的時候已有一個資產組合,如建行(00939)、零售股等,可以維持到穩定現金流,這些股票有條件爆升,又可以收住股息等。我是已有7至10隻股票在手,沒有科網股,見它們很有願景,才參與其中。」

 

  止凡坦言,科技股不是他熟悉的領域、不敢買個別股票,「TESLA不停靠融資養住、Facebook我大概知道是靠廣告費搵錢,但它發展VR有何協同效應?我也不懂。」納指已涵蓋最大型的新技術行業,因此他認為買入追蹤納指的ETF較安心,「業績掂、有壟斷性的公司都入了納斯達克指數,未來有哪一隻會爆升也有貢獻。」不過,止凡抱怨近期納指PE甚高,並不便宜,想加注也下不了手。

 

 

Google致勝之道 Mobile First To AI First

 

  在烏鎮,湖水綠蔭旁有座富古鎮特色的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因網絡巨擘Google在這舉辦圍棋峰會,讓世界聚焦這個江南水鄉。Google自2010年撤離中國業務後,一直對中國念念不忘,這次峰會是首次與中國政府合辦的大型活動,被視為重返市場的頭炮。走進會場,看到中外傳媒齊集在大屏幕前,聚精會神地觀看這場世界矚目的人機大戰,說的是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和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的對決。最終AlphaGo擊敗柯潔,柯潔在賽後認為AlphaGo衝擊他的職業,「沒有看見(AlphaGo)弱點,它對棋的理解已經遠勝我們,人類力量很難超越。」

  

股價破千美元 股神後悔

 

  2015年Google旗下DeepMind研發的AlphaGo首次面世,憑自我對弈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模式強化,在2016年以4比1擊敗南韓棋王李世石,震驚全世界。DeepMind創辦人及行政總裁Demis Hassabis在傳媒交流會上指出,跟柯潔對戰的AlphaGo比和李世石對弈的版本強了10倍,反映出機器學習的強大。AlphaGo為人工智能取得勝利,向世人展示出Google非紙上談兵,隨即宣布退役,但真正的「人機之爭」才剛揭開戰幔,Hassabis稱未來會將AI技術運用到其他領域,繼續為大眾創造新穎的想法。

 

柯潔雖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但面對AlphaGo時,卻沒法從容應對。到第二輪對決時,他更因太過緊張而錯失勝利機會,沒有感情的AlphaGo把握機會獲勝,柯潔賽後表示「這可能是人類的弱點」。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宣布AlphaGo退役,但他指AlphaGo應用的AI技術會帶進日常生活,如醫療和教育,希望繼續幫助探索科學世界。

 

  全球最大網上零售商Amazon(US︰AMZN)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US︰GOOGL)進入股價競賽,Amazon捷足先登,股價首次超過1,000美元,摸頂1,016.5美元,市值約4,800億美元(約3.74萬億港元)。Alphabet亦跟隨其後,一度升至1,008.6美元,市值高達6,810億美元(約5.31萬億港元)。甚至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巴群股東大會上,後悔自己錯過了投資這兩間公司。

 

  這兩間「千美元俱樂部」成員,不斷刷新了自上市以來的最高值。科網股交出亮眼的成績表,在弱肉強食的科技界,Google不甘現狀,致力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期望能在業界作領先地位。Google I/O 2017開發者大會行政總裁Sundar Pichai表示公司未來發展重心將會由「Mobile First」轉到「AI First」,人工智能和機器自主學習會貫穿所有產品,普及應用在人類生活。I/O大會後的一星期,Google便在烏鎮向世人展現了對人工智能的野心。

 

Google Translate同樣利用AI不斷進步,比起以前每個字詞直接繙譯,透過深度學習後,考慮到連接性和準繩度等,現在已經語意繙譯得近乎完美。

 

機器互相學習 提升產力

 

  Alphabet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在圍棋峰會論壇上表示,「現在是智能時代的開端。」Schmidt指他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研究AI,但進展不良迫使他放棄,「現時用的方法20年前電腦是做不到的,正因為現在有這個能力,AI才得以實行,現時在用的第二代TPU處理器非常強大和大大提升準確度。」他說的第二代TPU能配合深度學習與邏輯推理兩種要求,而且應用範圍更廣、學習能力更快。是次對戰的AlphaGo就是使用第二代TPU,以下棋速度來看,AlphaGo每次舉棋前會先運算各種可能性,才下最大勝算的一步,歷時只不過是短短一分鐘內,比起人類棋手更快、更準確。

  

  AI發展一日千里的同時,亦引發不少人對它持抗拒態度,物理學家霍金甚至曾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會毀滅人類文明。Schmidt亦曾對AI持懷疑態度,他坦承從沒想過,AI能為生活帶來如此巨大的轉變,他舉例現時用的繙譯軟件,AI讓語言和語言之間的轉換速度和句子語意準繩度都大大提升。「iPhone和Andriod只不過出現了10年,但人類現在根本想不起沒有手提電話的日子。」

 

  Google希望實行「AI First」,將技術應用在各個領域,未來發展方向是AI輔助人類,提升生產力,「機器比起人類更聰明,如化學這些複雜領域,AI可在化學家睡覺時擬定研究方向,感覺就像兩個不同時區的化學家不斷工作,24小時運轉。」Schmidt對AI前景相當有信心,稱AI創新速度以幾何級數成長,深度學習的出現讓機器自我學習,加快反覆運算程序。AI和機器學習性質不一,可互補不足,「AI懂得環境變化固然是好事,但若學習到錯的事,又如何更正呢?機器學習正好讓機器之間(從每次經驗)互相學習。」

 

分享研究成果 造福人群

 

  研究到獨市秘方,當然守口如瓶,Google卻想到和大眾,甚至競爭者分享,免費提供名為TensorFlow的1,000組雲端TPU,開放給各類深度學習研究者使用,「Amazon、Apple、Facebook同樣分享他們的AI演算法,我相信競爭使人進步。」他即場推薦內地科網三巨頭,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使用TensorFlow來預測用戶的服務需要,憑自我學習模式可不斷提升服務質素。而創業者可應用在無人駕駛、醫療、智能交通和雲端等行業,讓各行各業百花齊放。Schmidt期望AI在開放環境中成長,應用層面更廣,走進每家每戶的日常生活。

 

Eric Schmidt在座談會上表示,人和機器並不是對立,而是互相幫助大家,人類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Schmidt預視未來五年,AI人工智能在醫療範疇影響最大,「醫療這一行潛力最大,AI需要大量數據,而醫院正好可提供治病率和死亡率等數字,AI的介入可提高診療率和促進人健康,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貢獻。」

 

  在Google Brain負責健康研究的產品經理Lily Peng,同時亦是一位非執業醫生,她在傳媒交流會上跟本刊指出,機器深度學習提升了醫療影像(imaging)的準確性和效率,未來醫療費用和輪候時間或會因AI可下降。她舉例,現時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欠缺12多萬名醫生,透過Google的機器學習模型,能用來輔助醫生,診斷出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象。同時,在癌症檢測上也可以通過活檢圖像來定位癌細胞的位置,以便對患者實行醫療指導。她指AI的敏感度和專業不亞於優質醫生,而且發展潛能大。

 

Google總部「Googleplex」位於加洲山景城,一年一度的I/O開發者大會在這舉行。

 

  Google會為印度醫生提供臨床應用工具,培訓在治療和照顧過程利用AI,她強調AI的出現並不會醫生忘卻專業,而是將有限的精力轉移到更有需要的地方。Lily Peng指,關鍵在於如何建立醫生和AI之間的信任度,和設計出便利用戶的界面,不能降低醫生的效率,兩者才能做到相輔相成。當AlphaGo打敗人類,啟示人工智能甚至比人類更強大,問題在於人類如何運用這種科技。在論壇上,講者都不約而同認為人工智能並不是人類的替代者或敵人,而是人類的得力助手,似乎未來人機合作才是出路。

 

Google = 10的100次方

 

Sergey Brin(圖左)和Larry Page(圖右)行事低調,身家及名氣未成外界談論話題,但他們身家不容小覤,分別擁有488億美元及477億美元的身家,排在Bloomberg富豪榜第八位及第十位。

 

  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24歲那年同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1996年他們使用宿舍裏廉價的電腦,建立一個名為「BackRub」的搜尋引擎,Larry Page原本要以數學名詞Googol為名(代表10的100次方),但由於拼錯字誤打誤撞成為今天的Google。隨著這項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增加,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借來的車庫裏持續發展Google。二人在1998年開始合作運行Google。Google以專利PageRank的搜尋方法為網頁排名,網頁排列次序取決於它被其他網頁連結的次數,免費而快速的搜尋服務讓公司迅速成為科網巨頭。

 

 

由網上到現實 大數據賣書 Amazon狂人締造奇蹟

 

  Amazon(US︰AMZN)和Alphabet(US︰GOOGL)股價衝破1,000美元的競爭,鬥得難分難解,不少分析認為,不論股價及企業前景,Amazon都稍優勝。

 

Amazon在紐約Columbus Circle的高級購物中心開實體書店,但只擺放網上熱賣書的做法卻不獲紐約媒體認同。

  

創辦人Bezos大膽創新

 

  Amazon率先升破1,000美元大關,此前只有14間美上市公司能達到這里程碑,更厲害的是,Amazon現時市值是過去那14間企業總值的4倍,認真誇張。

 

  Amazon成功背後的男人Jeff Bezos,行事大膽創新,將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想法成真,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開設了無人超市Amazon Go。他的行事作風成功帶領Amazon由一間網絡書店成為全球市佔最大的網絡零售商。

 

Prime會員制箍實消費者

 

  今年4月,Amazon公布首季業績收入達357億美元,零售增長23%,Amazon Web Services(AWS)雲端服務增長42%,令市場對Amazon前景充滿信心,Barclays更將目標價定在1120美元,高於Alphabet 1,040美元目標價。

 

每本書都附有網上評價,保留Amazon特色。

 

  Barclays在3月時曾以「超重」(overweight)來形容Alphabet股價,但當時尚未破千元大關;相反Barclays卻十分看好Amazon,大讚其雲端服務表現厲害,而老本行零售業務亦愈來愈好,尤其會員制Prime推出後,吸納7,500萬付費會員(年費99美元),成功整合旗下不同服務的消費者,並以會員優惠,提高顧客的忠誠和消費次數。

 

  美國零售業步入寒冬,多家大型百貨公司業務倒退,零售店大量關閉,惟Amazon能在同業之間一枝獨秀,全靠Amazon Prime覆蓋範圍廣泛的服務。付99美元的會員年費絕不便宜,但仍能吸納如此數量消費者入會,顯示網購在美國的普遍。加上,入會除免運費及種種購物優惠,甚至可觀看Amazon平台的電視節目和電影, 以及試用Amazon Music Unlimited的音樂串流平台等,這些周邊服務都使Amazon Prime的吸引力大增。

 

開實體店的另一目的就是招攬Prime會員。

 

  Barclays形容Prime是近年Amazon零售業務最重大的改革,獨有而且龐大的服務範籌,令競爭對手望塵莫及,預計零售業務2021年可望增長至800億美元。

 

實體書店炮製新購物體驗

 

  為進一步吸納會員,Amazon由網上走到現實,並在美國積極嘗試經營實體店。Amazon總部所在的西雅圖,早前開設首家無人自助超市AmazonGo,上星期在紐約更開了全美第7間實體書店Amazonbooks,這是紐約市首家分店。

 

  記者率先體驗這間位於紐約黃金地段Columbus Circle的實體店,店內佔地雖然不大,藏書只有3,000本,較紐約型格獨立書店McNally Jackson及Literati的2.5萬至6萬藏書要少,但Amazonbooks的選書都是透過大數據精挑細選,全是網上商店顧客評分4星以上的書。而每本書擺放方法絕不只以書脊對人,全部封面朝外,讀者可把封面看得清清楚楚,加上每本書下附有在Amazon網站上網民寫下的評論,保留網站特色。

 

  Amazonbooks店內每本書都沒有列出價錢,書迷除了可自己在電腦掃描條碼查詢價錢,亦可使用Amazon手機App,透過鏡頭拍攝書封面,便可得知價錢,而且可看到Prime會員優惠。

 

店內還有大熱的智能家居設備Amazon echo、平板電腦fire及電子書kindle。

 

  開設實體書店,Amazon零售書副總裁Jennifer Cast形容,那是「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書架除了一般類型分類,更加有一些透過大數據分析的類別,例如「紐約暢銷小說」、「Kindle讀者三天便讀完的書」等等。店內不接受現金購物,只支援電子貨幣,Amazon期望實體書店可為書迷帶來新的購物體驗。

 

  靠著Amazonbooks提高銷售的策略,暫時未知成效,但紐約這文化都會,傳媒始乎都對這書店並不受落,《The New Yorker》以「Amazon實體書店並不為真正書迷而設」為題撰文,《New Republic》更以「Amazon書店並不邪惡,但愚蠢」狠批。他們都認為過分依賴科技選書,會使書迷逛書店尋書的樂趣消失,人人讀著熱門選書,令冷門書和新晉作者曝光更困難。傳媒都嘲笑書店似在宣傳 Amazon Prime,多於真正為書迷服務,因此寧願到傳統舊式書店打書釘,才能享受閱讀趣味。

 

店內每本書擺放都不以書脊對人,全部封面朝外,讀者可把封面看得清清楚楚,而且透過Amazon App鏡頭拍攝書封面,即可查閱價錢及會員優惠。

 

  Amazon的零售業務雖然贏得第一,但要連口碑都贏則似乎仍需繼續努力。

 

 

Facebook 入中國市場碰壁

 

朱克伯格(右二)一直希望進入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

 

  Facebook 5年前上市是美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上市價38美元,其股價一直平穩上升,至今升逾150美元。按第一季業績報告,Facebook活躍用戶達19.4億,按年升17%,收入主要來自廣告達80.3億美元,其中移動廣告佔最多達83%。作為全球最大社交媒體,Facebook的爭議不少,其中有關發展監察軟件過濾資訊。《紐約時報》曾報道,Facebook正研發軟件,能針對某些地區進資訊監察,有指此舉為打入中國市。分析甚至擔心,朱克伯格作出妥協,還記得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參觀Facebook總部,當時Zuckerberg邀對方為其剛出生的女兒起中文名,但被拒絕。

 

Apple 期待iPhone 8推高股價

 

 

  1980年上市的蘋果,上市價22美元,股價一直平平無奇至2004年才慢慢攀升,2014年打後更出現大幅上漲,今年5月更衝過150美元關口。今年第二季業績報告顯示,至今年4月1日止,第二季收入為529億美元(約4,124億港元),利潤按年升5%有110億美元(約858億港元),賣出手機量比去年同期略少2,960部,而最大市場中國遇上本土品牌競爭,中國市場第二季收入亦下跌了14%。有分析指近年手機銷量整體下滑,蘋果面對相同挑戰,預測第三季收入將介乎435億至455億美元之間,利潤率在37.5%到38.5%之間。自Tim Cook上場任CEO,被指未及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年代有創新,推出的新型號iPhone 未讓人驚喜。有傳媒透露將推出的iPhone8會有3D人臉辦識、AMOLED屏幕等新技術,讓一眾「果迷」期待之餘,還看能否推升股價。

 

微軟 昔日巨人漸褪色

 

  由蓋茨(Bill Gates)及Paul Allen創辦的微軟於1986年上市,當時上市價是21美元,股價於2000年及2007年出現較大下調,最低跌至15美元。其介面操作系統Window在過去的電腦世界可謂獨步天下,其創辦人Bill Gates因而多年成為全球首富。然而,互聯網由電腦轉到手機,微軟於2013年用54.4億歐元買入手機商Nokia的設備及服務部門,期後推出Window Phone但未能跟蘋果的IOS及其他品牌的Android系統不完全相容,變成小眾未能突圍而出。

 

台灣人創 Nvidia 去年至今升3倍

 

  數科網股中的後起之秀,不得不提芯片製造商Nvidia(NASDAQ:NVDA),單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細心看看大家的電腦,可能都會有Nvidia處理器的蹤影。公司創辦人黃仁勳在台灣出世,1993年在美國創辦Nvidia,短短24年市值已高達876.67億美元(約6,838億港元)。

 

AI圖像處理器擁巨頭客戶

 

  Nvidia炙手可熱,股價屢創歷史新高,自2016年開始股價漲超過3倍,華爾街分析師指表現將遠超市場預期。截至2017年首個財季業績,收入為19.4億美元(約151.32億港元),按年升48%,Nvidia預期本季收入高達19.5億美元(約152.1億港元)。公司主要收入是靠電腦遊戲,但最大增長來於售賣AI圖像處理器和數據中心加速器,按年提升了186%,僅次於上季的205%增長。

 

  Nvidia升勢強勁亦不無道理,Nvidia強打AI和深度學習市場,分析師認為它的GPU處理器揉合了深度學習和軟件演算功能。Amazon(US:AMZN)、Google(US:GOOGL)、Microsoft(US:MSFT)等雲端演算的公司都是使用Nvidia的AI圖像處理器,而其餘科網公司對此市場的需求甚大,各界看好它能奪下更多數據中心佔有率,相信Nvidia仍有升值潛力。

 

iM主編孫運喜︰FANG現全超買

 

  科技股屢創新高,不少投資者欲分一杯羹,但科技熱潮可來得快、去得快,2000年代初「科網泡沫」不少人歷歷在目。本刊主編孫運喜(見圖)說,「FANG」(即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今年來普遍升兩至三成,技術指標全「超買」,資金一窩蜂擁入去,「會唔會有一日支唔到?因為購買力不會源源不絕的,資金轉向也不是沒可能,例如去年特朗普當選時,科技股便出現了一次較大調整。」

 

 

  他提醒大家留意資金流向,資金這一刻仍眷戀科技股,但下一刻可能突然退潮,「(科技股)賣到咁貴,有一刻大家不再追Momentum,回一回也不出奇。」

 

  當然,科技股賣點是創新和未來,這些「明日之升」不可能不買。孫運喜教大家將科技股份為「軟件」和「硬件」兩類,持有前者較佳。「軟件」類有經營社交網絡的Facebook,以及搜尋器及網絡服務的Google,「它們相對上有護城河,外人很難競爭」,用戶粘性較強。而售賣產品為主的Apple,可視為「硬件」類,因手機市場競爭不少,護城河相對較弱。Tesla更是overvalue得很多,「隨時可以唔掂」。

 

Facebook歸為軟件類,用戶高粘性,外人難競爭。

 

  至於騰訊,它一路跟隨美國納斯達克,其神話會否曲終人散,要留意資金何時撤出科技股。

 

科技股ETF 今年全線賺兩成

 

  對於無時間選股,研究公司業務的投資者,投資ETF不失為「懶人之選」。香港及美國市場也有一些ETF,追蹤美國科技股,這類ETF今年至今已普遍賺兩成。

 

  在港上市的BMO納斯達克(03086)和安碩納指一百(02834),均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頭5大持股分別是Apple、Microsoft、Amazon、Facebook及Alphabet(Class C)。日常新聞說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包括所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納斯達克100指數」則涵蓋100隻最大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

 

  據彭博資料,截至周二(6日),BMO納斯達克今年至今賺20.6%,安碩納指一百則賺20.5%。同期「納斯達克100指數」賺21.5%,兩隻ETF表現稍為落後於指數。

 

  前述止凡投資的QQQ更為貼市,同樣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至今賺21.3%。除了QQQ,先鋒資訊科技ETF(VGT)和SPDR科技類股ETF(XLK)也是較大型的科技股ETF,分別追蹤「MSCI美國投資市場資訊科技指數」及「標普科技股精選指數」,兩指數的首3大持股同為Apple、Alphabet及Microsoft。VGT今年來賺21.4%,相當不錯。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