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07-05 07:50:00

【大灣區】打造東方矽谷 東方之珠靠創科翻身

  大灣區規劃醞釀多時,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突然上京跟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見面,政界解讀為規劃有機會於短期出台,令各界翹首以待。

 

  七一前夕,香港忽然收獲中央多份大禮,除了納入國策大灣區規劃之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更點名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而國家的科研資金亦首次「科水過河」,開放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申請,這對於一直被詬病創科落後的香港,無疑打下一枝強心針。

 

  大灣區效應下,在北京工作10年、創辦知名FinTech公司「錢方好近」(前名為錢方)的港人李英豪,最近亦親自回流香港拓展業務,一方面為準備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另一方面亦看好區內前景,他坦言現在可能是近10年香港創科界最好的時刻。

 

  中大的醫療科技專才謝智衡,近三年已在大灣區奔波,他認為大灣區就像加州矽谷,有能力把苦無突破的港創科意念產業化;曾任投行的蔡碧琪,創辦金融共享諮詢平台,已在珠海橫琴落地的她,讚賞中國政策執行效率高、說到做到,香港Startups有需要留意近期營商環境的轉變。

 

  三位八十後本地創科人才,各自對大灣區有著不同憧憬,香港這顆褪色多年的東方之珠,能否靠著創科再次擦亮?

 

機遇篇:中國百大創意商人 李英豪:創科擦亮東方之珠

 

香港創科界近期收獲多份大禮,李英豪認為現在是香港近十年最好的時刻。

 

李英豪

34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士

2011年 在北京創立「錢方好近」

2014年 獲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選為「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

2015年 獲商業雜誌《財富》中文版選為4040歲以下商業精英

‧「錢方好近」連續兩年(20162017)入選KPMG中國金融科技50

 

  港人李英豪2011年創辦的手機支付系統「錢方好近」,已連續兩年入選KPMG中國金融科技50強,更是全國首家將手機交易業務擴展至海外的企業。李英豪在國內FinTech界別名字響噹噹,他說中國的手機交易已踏入3.0時代,即是中國人拿著手機到海外旅遊,一樣可用手機付款兼享有專屬優惠。現時經李英豪手機平台付款的商戶過百萬,消費者兩億人,業務遍佈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泰國、杜拜、南非等。

 

  親身見證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手機支付衝出國際,李英豪特別感到自豪,他在個人社交網站上載一張香港廣東道名店街的照片,並寫道「#QFPAY (錢方)proud to serve all these brand」,足見個人成就。

 

  這次是記者第三次跟李英豪做訪問,過去多年由1.0談到3.0iM可說同見證著他的業務成長,而香港人對手機支付的態度亦由看不起、不理解,到今天終有追趕的覺悟,可謂時移世易,而李英豪跟很多內地人一樣,早已看慣香港人的「落後」。

 

中興事件間接惠及香港

 

  他坦言,近年的香港跟中國就像兩個經濟體般「你有你起飛,我有我食老本」,河水不犯井水,他對香港的前景亦從不感到樂觀,尤其金融科技發展實在落後得很。

 

  不過,這次跟李英豪的交談,他一改口風,「我覺得香港出現了Fundamental Change,這改變對我們Startup來說就是機會。」他說,可能是中央的眷顧,又可能是特區新政府的努力,近來香港收獲很多大禮,例如納入6,600萬人口的大灣區規劃,又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點名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高鐵、港珠澳橋快將啟用,而金管局同股不同權落實,快速支付系統(FPS9月啟用,加上即將發出本地虛擬銀行牌照,以上種種都是Game Changer

 

  「原本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早已暗暗地,誰知擦一擦、捽一捽,又像昔日般光亮!」香港從前作為中國與國際之間的唯一窗口,生意可說多到「唔憂做」,但內地市場愈來愈開放,連老外都說起普通話的時候,香港人終於要努力一下爭取自己的位置。「香港忽然獲中央點名,要成為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很多人都不明白為甚麼,其實這跟中興事件有關。」他說,中興事件令中國政府意識到國內技術與國際間的差距,而香港無論金融體系、語言、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都與世界接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對中國而言,仍是不可被取代。

 

車程縮短吸營商旅遊

 

  香港地位大大提升,更是大灣區內的火車頭,李英豪認為現在可能是近十年香港創科界最好的時刻,這次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以區內6,600萬人口的市場來說,他相信未來要出產多間上市級數的新Startup,絕對不成問題。

 

  大灣區規劃或者在短時間內出台,李英豪估計中央一定會以特區概念來發展,例如在證件、資金出入、監管方面有放寬,就像《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一樣,「近期我到廣東浮雲市傾生意,要先到廣州再轉車,前後五個小時,將來高鐵開通,只需兩小時,香港人未必對浮雲有興趣,但浮雲人對來港旅遊或做生意,就非常有興趣。」

 

  大灣區令香港跟區內城市,由陌生人變成親戚,原本是互相競爭,變為互相合作,「例如像旺角、尖沙咀、銅鑼灣,原本打交,現在無哂古惑仔『揸弗人』,大家清楚各自分工,去完旺角購物就介紹你到尖沙咀食飯,大家是作為一個團隊來合作發展。」

 

  他想像日後大灣區的分工,就是科研(R&D)因租金便宜分到珠海、中山、東莞、惠州,總部就到香港、深圳,區內主要城市交通往來一至兩小時,當中的間隔將逐漸掃除。

 

  「我明白香港人跟內地融合仍有一定疑慮,但若真的要在北京、上海、湖北、廣東之間選,廣東人跟香港感覺始終近一些,大家都講廣東話,又會飲茶、食茶餐廳、唱K,大家都很熱愛香港文化,而且像我一樣,很多香港人的親戚家鄉都在廣東,是真正的血濃於水。」

 

中國手機支付發展歷程

 

手機支付1.0

 

  利用手機完成交易的首階段,在餘額寶、淘寶、京東大力推動下,中國在2013年出現手機支付大爆發,該年交易規模首次突破1兆元人民幣,大量商家開始以線下QR Code收款。

 

手機支付2.0

 

  手機支付規模發展至2017年,每年交易金額已激增至200兆人民幣,累積了大量支付數據,包括消費金額、時間及地點,還有商家的營運數據,這些大數據整合後可作為二次行銷(Retargeting),協助商家推出會員制、優惠券等甚至理財產品。

 

手機支付3.0

 

  現時中國手機支付的業務已擴展至海外,中國旅客到海外旅行都可使用手機內的人民幣錢包消費,目前在香港、日本、韓國、杜拜等已有覆蓋,內地旅客在過去五一及端午節假期,在香港使用手機支付金額,分別達1億及1.1億元人民幣,增幅額較去年達200%。

 

 

Fintech篇:未來人回流 預視港FinTech爆發

 

  近一年,香港手機支付的推廣愈來愈多,Apple PayPayMe、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一一大灑金錢推廣。可是,港人始終仍未融入像內地人般的手機消費習慣,到底問題出在哪?

 

  近年多了研究香港市場的李英豪認為,香港由於市場太細,投資不足,先天性缺陷令我們缺乏本地化的手機App服務,若無大部分人都用的手機消費App,手機支付一直都不會普及,「大陸經歷過搶紅包,令人人用上癮,香港最本地化的AppGoGoVan,但嚴格來說,這是B2B(企業對企業)生意,普遍不是消費者日日會用的服務。」

 

虛擬銀行牌照成焦點

 

  李英豪回港拓展手機支付業務,最初出發點其實都是為服務內地人。中國手機支付發展由1.0QR Code付款,2.0的手機儲分、送優惠券,到現時讓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用手機支付的3.0時代,每年的交易金額已達驚人的200兆元人民幣。而在香港,對上兩次長假期五一及端午節,內地旅客在香港使用手機支付金額,「錢方好近」分別錄得1億及1.1億元人民幣,增長額較去年多200%

 

  相反,香港人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李英豪從數據上看,假如沒有現金優惠,港人的使用量便會立即暴跌,「港人用手機消費不多,因使用場景不多,但我們的責任是先搭建網絡,盡力在市場認知及用戶體驗方面完善服務。」

 

  他形容,手機支付現時對於香港人來說,就像2000年初的手機網絡,iPhone未面世,根本無人關心網絡是2G還是3G,到iPhone爆紅,手機App大行其道後,用戶才在意網絡是否順暢,有沒有無限數據。

 

  手機支付能否普及,關鍵在於有沒有普及的消費App,例如上星期滙豐(00005)推出的手機錢包PayMe,植入HKTVMall的購物平台,這些應用都是好的開始,「美國手機支付量都很低,但用Starbucks App的支付量竟可勝過Apple Pay,就因為其會員積分、買十送一、Pre-order等服務,這說明無需求就無應用。」

 

  真正會令香港手機支付環境改變的Game Changer,李英豪直言會是金管局即將發行的虛擬銀行牌照,及9月啟用的快速支付系統(FPS),「中國已有兩家大企業著手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是她們的CEO親自跟我說,而以我所知,英國、澳洲、新加坡都有企業對牌照非常有興趣,好開心全球目光再次放到香港,因為真的很久未試過了。」

 

金融消費數據成金礦

 

  李英豪的「錢方好近」除了提供手機支付系統的業務,亦是有能力處理消費大數據的企業,他們都正為申請虛擬銀行牌照作準備,他坦言人人都爭就明白這牌照有多值錢,「無數據就無創新,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數據實在很值錢,GoogleFacebook雖掌握很多大數據,但都不是真正的消費數據,不及直接花錢的金融數據重要。」

 

  李英豪在中國早已跟兩大巨頭騰訊(00700)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虛擬銀行合作,熟悉金融科技的玩法,「我們在中國已有2億消費者的消費數據,已可為他們作信貸評級,而中小企商戶,我們為他們建手機支付系統,掌握其業務營運狀況,如果他們同意作風險評估,數據可變成信貸評級的根據。」

 

  初創企業的艱辛,李英豪作為過來人完全明白,中小企沒有物業抵押,融資周轉極為困難,但依靠穩定的經營數據便可向銀行申請貸款,「現在跟我們合作的香港商戶雖不多,主要是遊客區,但憑現有的大數據,已足夠評估應否借錢給他們。」

 

  數據不說謊,有規律的消費可認知貸款人是否可靠,電子支付系統又免除了中小企做假帳的風險,因此以李英豪大數據分析的經驗,他自信比不少傳統銀行的風險評估做得更好,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亦有競爭力。

 

FinTech普及搶金融數據

 

  10年前,李英豪以「未來人」的身分北上工作和創業,當年他憑在香港看到iPhone爆紅的現象,預視中國智能手機App的大爆發;如今,經過10年內地FinTech發展的洗禮,他再以「未來人」的身分看到將來,清晰預見虛擬銀行等手機金融產品如何在香港大爆發。

 

李英豪看好香港手機支付股務前景,認為不久後將有大改進。

 

  他相信,香港的虛擬銀行牌照發出後,這些持牌機構定必加大投資,積極推動本地化的手機App服務,因為沒有人用的手機錢包,就沒有數據,為收集金融數據,虛擬銀行定必跟Startup合作推手機服務,又會跟實體店合作增加手機付款據點,「我認為女人街的小販、街邊小食店、報紙檔、商場商戶等,都會是重點獲招攬的對象,相信明年大家會看到香港手機支付有明顯的改變。」

 

金管局7招推動FinTech

 

 

1.快速支付

 

  快速支付系統(FSP9月推出,提供24小時即時支付功能,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的客戶,隨時可以進行跨行即時支付和調撥資金。 

 

2.金融沙盒

 

  金管局於2016年推出沙盒,讓FinTech公司毋須在完全符合監管規定的情況下,有限度試業,令FinTech公司能收集數據及意見,加快推出產品。

 

3.虛擬銀行

 

  預料今年內發出虛擬銀行牌照,並正諮詢及檢討《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

 

4.銀行易

 

  成立「銀行易」專責小組,冀簡化一些對客戶數碼銀行體驗造成不便的監管要求。

 

5.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

 

  將銀行內部資料融合於其他行業上,例如生活、醫療保健和零售等,方便客戶比較不同銀行產品。

 

6.跨地合作

 

  加強與內地、新加坡及本港銀行商討合作,連接各地貿易平台。

   

7.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訓

 

  加強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合作,推動引入新技術,並培育金融科技專才。

 

追趕Cashless City 成敗在於交易成本

 

  丹麥及瑞典是全球率先邁向無現金社會的國家,人們在丹麥小店購物,只需輸入該店提供的電話號碼,就能把個人戶口的現金轉帳至店家老闆,非常方便。香港金管局9月啟用的快速支付系統(FPS)的模式,跟丹麥將十分相似,可用電話號碼或QR Code便直接用手機P2P過數,適合本地化的小額交易。

 

  李英豪認為,手機P2P過數的優勢是成本低,對比VISA/Master信用卡每宗交易2%3%收費,八達通約1%,金管局FPS的收費必需較前兩者更低,否則小商戶就算願意轉用手機收款,都會因成本高而卻步。

 

 

個案篇1:港80後創金融共享平台 Startup北上追落後

 

  香港的FinTech發展在大灣區效應下,會作出根本上的轉變,除了市場有機會由原本700萬人,一下子跳升至6,600萬人,而且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金融體系知識及國際視野,更可輸出至大灣區,協助內地創科走出國際。

 

  曾任投資銀行的八十後港人蔡碧琪(Peggy),她與拍檔創辦的金融共享諮詢平台Lynk,是首間獲「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投資的Startup,營運模式就像Airbnb,作為網上配對平台幫助企業尋找適合的金融專家意見。她們除了在香港、新加坡、孟買設有辦公室,去年更早已在珠海橫琴開設辦公室,進軍內地。

 

 

蔡碧琪

80

2014年 創立專家諮詢平台LYNK

‧首間獲「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投資的初創

‧公司融資額達400萬美元

 

中企發展講速度效率

 

  蔡碧琪強調他們走入大灣區並非刻意響應國策,只是市場需求帶領下所促成,「我們公司的價值在於夠國際,內地企業真的有很多走出去的需求,資金想向外發展,城市又想對外招商發展。」

 

  她形容現時內地企業的心態很「Hungry」,很多事情認為對就去馬,工作效率非常之快,連大企業一樣走得很快,例如很多城市都要開闢新區,發展旅遊、商業等,他們就會去新加坡、杜拜,參考外國做法,「內地Startup996現象(朝九晚九、周六加班)你都聽說過,很多方向都是說到做到,大家不可低估內地速度,5年後可能仍可保持現有的高速,因為大家真的走得很快。」

 

  曾在美國投資銀行工作的蔡碧琪,工作效率或者大家都不會懷疑,但她說內地人的效率令她更深印象,「他們說完就要立即做,今日傾完明日就要飛過去開會,你知香港人工作習慣Well Planned,但我們都要適應他。」

 

北上港企要認清自己

 

  大灣區規劃對她來說,將是區內企業日後再添一個的經營賣點,她笑言內地企業都很會把握機會,部分企業甚至會改名稱,加上「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策。

 

  「我參加過珠海橫琴一個拉丁美洲招商會,參加者全是領事、當地商會代表,活動辦得很專業、很國際化,很多建築物都是新建的,你不得不讚嘆他們的效率。」

 

珠海的國際會議中心已具備舉辦世界級的大型展覽水平。

 

  作為Startup,蔡碧琪認為本身應變能力就要夠快,當內地行得那麼快的時候,香港實在沒有慢的理由,「有意到內地發展的香港Startup,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價值,除非你很熟悉內地環境,可融入他們,否則就像我們公司本身,以國際專才為賣點,角色位置要非常鮮明。」香港從來都是中西之間的橋樑角色,蔡碧琪認為不論內地企業想走出去,或是外國企業想走入去,香港仍然可發揮其橋樑作用。

 

個案篇2:大灣區如矽谷 港醫療科研產業化實錄

 

  大灣區規劃雖然尚未出台,但其實已有不少科創專才已在區內奔波創業。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及生物醫學工程碩士畢業的謝智衡,是醫療器械專才,既有醫學背景,又具備編寫電腦程式的能力,現時他為自行研發出來的VR(虛擬實境)醫學影像系統,在大灣區內四處奔走,拓展事業。

 

  原本謝智衡在上海一間醫療器械機構當了6年程式設計員,見證中國在這硬件市場發展迅速,但產品卻被外國品牌壟斷,於是2015年辭工回港申請數碼港創意微基金,並獲得10萬元創業起動基金,嘗試自行開發硬件。

 

謝智衡自行研發一套VR醫學影像系統,他看到大灣區是其大展拳腳的舞台。

 

謝智衡

37

‧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及生物醫學工程碩士

2015年在深圳成立MVisioner(妙智科技)

‧公司融資額達3,000萬元人民幣

‧產品2017年獲中國藥監會CFDA認證

 

港欠國內認證成障礙

 

  經過三年努力,總部成立在深圳的MVisioner(妙智科技),已成功融資3,000萬人民幣,有關骨科手術的產品更獲得中國藥監會認證,於20間國營醫院臨床使用,目前他正申請香港及國際認證,希望可跟香港醫院作科研用途。

 

  問及他對於大灣區規劃的意見,他認為規劃對於香港創科界絕對有很大幫助,「其實我選擇在深圳開公司,主要原因是為了方便獲取中國藥監會的認證,因為中國政府對醫療器材的科研要求相當嚴格,生產要在中國,而且公司需在中國註冊,最好全資都是來自中國,否則都會受到很多限制。」

 

  謝智衡提出,假如大灣區規劃放寬香港註冊公司亦可申請國內認證,絕對有助很多香港Startup打入中國市場,「做科研少不免有硬件的往來,我拿著這部VR機回港,每次過關都要花30分鐘填表,聲明我不是走水貨,有次甚至在福田被扣留3小時,關員不信這是中國製造的產品。」他認為大灣區要發揮效應,規劃上可考慮在通關上如何為科研公司帶來便利。

 

  大灣區概念在謝智衡心目中早已成形,每周他都在香港、深圳、廣州、珠海四處走,他形容這裏就像加州矽谷,各個城市都有很強的分工角色,例如電腦程式專才全部都會聚到深圳找工作,珠海及澳門就是國內大型展覽場地,東莞就是輕工業生產城市,而廣州的省政府角色很重,藥監會、一流醫院都在那裏,「大灣區就像加州有三藩市、洛杉磯、聖荷西,城市各具特色,而香港出產的科研人才非常優質,大學排名都在全球百大之內,而且香港可輸出經營生意的商業頭腦,這對中國市場來說都十分重要。」

 

難產業化斷送無數科企

 

  在醫學工程範疇,香港科研專才出眾,謝智衡認為香港從不缺頭腦,只缺產業化,「我2009年的畢業論文是研究室內WiFi定位系統,但當年從無想過商業化,大學沒有建議,整個環境都沒有這創業氛圍,當然後來真的有其他人做了這系統。」

 

  對於有意創業或科研的人,謝智衡認為走向大灣區是一個可短時間內快速發展的市場,不論做FinTech或手機App,這都是最近又方便的選擇,創業者不應錯過,而且可補足香港市場容量不足的最大缺點。

 

北上創業 首要了解文化

 

  謝智衡前後在內地工作了差不多10年,對於北上工作和創業,又可有不適應之處?「文化不同就一定有,例如在香港政府部門做申請手續,通常都一步跟一步,但內地政府你要有心理準備走很多部門,而且要提交大量文件作往來,兩地政府的處事方式差很遠。」

 

 

  他為研發產品VR醫學影像系統申請中國藥監會認證,前後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才通過審批,由於內地醫生跟病人的關係非常緊張,政府絕不容許再發生醫療事故,因此對於研發醫療器材的審批都特別嚴格。

 

  他建議北上創業前應先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認識當地人的口味,例如可搬到深圳居住一兩個月,真的跟他們一起工作,放下成見,才可真正了解市場需要,「我時常覺得人人生而平等,不應太介懷別人來搶資源,其實我們都可到大灣區搶市場,香港人不要有怕被人追過的心態,中國人口基數大,創科發展快是很自然的事,香港優秀的創科人才多的是。」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