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10-10 10:34:13

港人為樓而生,張超雄60歲上車,供到80歲

  香港人注定為樓而生,為樓而生存、為樓而生活。

 

  黃遠輝由木屋區住到徙置區、公屋、居屋、私樓,典型的向上流一族,50多年後,他當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和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雖無左右房策的大權,但仍有一定影響力,看看今天香港,多少基層人士仍住在天台鐵皮屋,用高呎價租劏房窩居,他心底不是味兒,原來基層住屋環境才是真正50年不變。

 

  還有努力讀好書、打份好工的年輕人,節衣縮食、捱貴租,何來有如天文數字的首期,父母看不過眼,為他們花盡積蓄,甚至把自住物業加按套現,務求幫到幾多得幾多。立法會議員張超雄雖不年輕,但下屆不再參選的他,為免交租交到清袋,以60歲之齡在香港上車,寧月供2萬多元,供到80歲。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一年多,即將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10日),房策絕對是焦點所在,其實她在任內已推出過多項房屋政策,例如居屋減價、設過渡性房屋、設一手樓空置稅、增設首置盤等,有人受惠,也有很多未到位。香港人想安居樂業,似乎仍有漫漫長路。

 

【上車篇】月月租樓計唔掂數 60歲上車 立會議員張超雄供到80歲  

 

  樓市連年高企,網上世界累積了一群「樓市淡友」,日夜吹奏樓市即將大跌,聲言租樓好過買樓,「租樓日日賺」云云。現年61歲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不是「樓爆」信徒,但對於樓市的避逃心態,或跟網民沒兩樣。去年底,他終於告別逾廿年的租客生涯,在海怡半島以800萬元買入兩房半單位「上車」,計過度過還是買樓好過租樓。

 

 

張超雄

年齡︰61歲

 

個人經歷︰

‧198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社會工作系

‧後赴美進修,1990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社會福利博士,於加州社區機構工作15年

‧1996年回流香港,短暫於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任教

‧1997年起,於理工大學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任教,2017年滿60歲退休

‧2004年當選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2008年參與立法會地區直選(新界西)落敗

‧2012年勝出立法會地區直選(新界東)重返議會,2016年勝出成功連任

 

置業經歷︰

‧定居美國時,於加州屋崙市買入獨立屋自住,已於回流香港時出售

‧數年前兒子留學加拿大,在當地買入單位給他自住,已於今年初出售

‧去年12月在海怡半島買入兩房半單位自住

 

  張超雄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唸碩士及博士,後來在美國社福機構工作一段日子,更入籍美國。1997年回歸前不少香港人「用腳投票」,移民英美加澳,張超雄卻在這個時刻,舉家回流香港。為的是嚴重智障的女兒盈盈,張超雄一家在1996年回港,讓香港家人合力照顧盈盈。

 

張超雄曾在立法會發言引用「比卡超潮文」捍衞二次創作,去年他生日便獲贈比卡超生日卡。

 

積蓄有限 難應付租金

 

  理工大學2004年「肥上瘦下」減人工、2010年校園管治醜聞,他也挺身抗爭;2004年,不滿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羅致光沒代表業界聲音,他甘願放棄美國國籍,出選立法會功能組別,多年來在議會內外為弱勢發聲。對於社會不公義,張超雄站在最前線。面對高樓價,張超雄卻選擇了逃避。

 

  「以往在大學教書有房津,Cover到租金。到(去年從理大)退休,其實都唔想買,覺得唔值,完全唔Make Sense。」張超雄在美國生活十多年,任職社福機構,曾在加州買入獨立屋自住,有前後花園和地庫,他直言買樓的地方不是杳無人煙的地區,樓價並不低,但相比港現時樓價,獨立大屋樓價仍較合理。「我只係覺得唔憤氣,點解要用咁多錢,去買一些(香港)咁樣質素嘅居住環境。」他說自己並非投訴現在的居住環境差,但相同價錢在美國可享更佳的居住環境,「(所以)多年來避得就避。」租住在港島南區的海怡半島,一住便20年。

 

  自港鐵南港島線在2016年底通車,「鐵路效應」令海怡半島租金大升,雖然當時業主加租幅度不算離譜,但張超雄去年2月23日剛滿60歲,翌日便要從理大離任,失去了講師收入和房屋津貼。他終於發現條數計唔掂,現時立法會議員每月薪津9.6萬元,但他早決定了今屆任滿後將交棒予工黨主席郭永健。他考慮到退休後賺錢能力大幅下降,加上積蓄有限,繼續每月交租2萬元,10年已是240萬元,遲早坐食山崩,因而下定決心參與他口中「扭曲了的遊戲」—香港樓市。

 

花甲之年 始孭起樓債

 

  搵樓之初,張超雄曾考慮搬到樓價低一點的新界,但盈盈要適應新地方不容易,她一直返灣仔的殘障人士中心,要轉到另一個中心也不容易,加上女兒出入要用輪椅,「我在港島睇過樓,好多舊一些的大廈,未必方便輪椅出入,反而海怡整個屋苑無障礙。而有些(樓)一層得一部(車立),如果壞(車立),她便不能出街,除非我揹她,但她今年27歲,我61歲了。」最後他在去年12月買入海怡半島一個兩房半單位,樓價約800萬元,承造六成按揭,每月供款約2萬元,與之前租樓支出相若,而且將來供滿是自己的物業。張超雄自己也驚奇,銀行批了20年期的按揭給他,供完樓已80歲。

 

  雖然年過六旬才揹起「樓債」,張超雄也計過數,即使兩年後不再擔任議員,憑多年積蓄,加上返回大學任教兼職一兩科,尚可應付供樓負擔。幸好張超雄已完成一仔一女的學費責任,大仔現於澳洲任職業治療師,幼女剛大學畢業,「或者數年後他們經濟穩定一些,幫到手」。香港近年流行買樓靠「父幹」,張超雄卻供樓靠「兒幹」?他笑道「無得咁計,邊個有能力幫邊個!」

 

  臨近退休,財政壓力不少,問到張超雄會否投資。他自言不懂投資,也沒有興趣投資,「我不覺得投資遊戲對社會有特別貢獻、對社會有正面好處。(例如)做清潔是打掃乾淨社會,教書是啟發學生的思想,都帶來一些好處。但投資按幾個掣,賺一些錢,帶來甚麼好處呢?所以我沒有放精神時間下去。因為不懂,強積金也是蝕的多,買親銀行Offer的Product也是蝕多過賺,沒有太多心機去處理。」

 

評林鄭房策得2分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由2017年7月特首林鄭月娥上台時約160點,升至近期186點,在一年又3個月內升了16%。回看林鄭就土地供應及樓市所做的動作,似乎未為熾熱樓市降溫。記者請教書多年的張超雄為林鄭過去一年多的房策評分,以10分為滿分的話,「一定不合格,得兩三分!她願意講,但沒有根本上的改革,也偏向用自置物業解決問題,但樓價高,一般人根本沒能力負擔。」他認為林鄭提出興建「首置上車盤」,將出售予公屋戶的「綠置居」恒常化,扶助的對象優次不對,「最迫切需要(住屋)的人是基層,他們最需要入住公屋,不是出售的公營房屋。」

 

對立保育與基層

 

  對於剛完成諮詢的「土地大辯論」,張超雄直言是場公關騷。他特別留意到,「點心紙」選項中,只有爭議較高的「兩個郊野公園邊陲範圍」、「其他郊野公園地帶」有列明建議用作公營房屋及安老院舍,直言是將「保護環境」與「基層弱勢」對立起來。他回想20多年前居於三藩市,當地政府賣地給發展商,也會規定興建的住宇樓宇,要有相當層樓用於安老院、幼兒院及殘疾人士院舍,問題在於政府如何規劃。

 

張超雄多年來為弱勢發聲。

 

  張超雄認為,房屋不應是炒賣、投資的工具,雖然他「上車」做了港樓的業主,樓價一旦大跌,他會蒙受損失,「但身為社工,見港人因為樓價租金問題受困擾,當然希望樓價下跌!」業主身份的張超雄,認為樓價跟隨通脹上升就可以,並不祈求樓價大升而獲利。

 

【土地供應篇】黃遠輝:50年來,香港沒有變過

 

  50年前,黃遠輝住在柴灣徙置區,大約是小五、小六時,每到周末他搭車又搭船,去找住在深水埗的爺爺,兩爺孫窩在十多平方呎的籠屋內過夜。50年過去,他是典型向上流的香港人之一,從銀行工作退休後,擔當過不少公職,去年9月當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諮詢,今年4月29日,在社區組織協會安排下,與住在板間房的居民見面。

 

  黃遠輝用雙手示意給記者看,當時他踏入潘氏一家三口的家,左面有一個櫃,右面是一張碌架床,盡頭是廁所連廚房,一眼見盡90平方呎的劏房,月租4,300元,轉去獨居的燦叔那所謂的家,30平方呎的空間只能放一張碌架床,人睡在上格床,下格床放了風扇和電飯煲等日用品,月租1,400元,另加水電費300元,「我記得咁清楚,不是因為我未見過、未去過,是因為50年來,香港沒有變過。

 

土地供應小組在5個月內舉行了180場諮詢活動,期間黃遠輝收過不少意見,也遇到很多示威和謾罵。

 

具體執行 意見不一

 

  經濟進步了,樓價升了,基層住屋環境卻依舊,政府在2016年估算劏房數目是9.3萬個,但數字應遠超想像,還有住在工廈的,「政府的態度是不可以計算,因為(工廈住人)是零妥協,但今天沒有辦法處理,本來應該取締,但一旦取締,就出現安置問題,當然今天更是無法安置,亦會促使更多人住入工廈劏房。」

 

  公屋輪候冊現時已不勝負荷,約28萬宗申請中,家庭及一人長者申請佔15萬宗,其他是非長者一人申請。最近有消息傳出,政府有意改變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但黃遠輝認為要小心處理,如果市場誤以為政府大幅度傾斜公營房屋,特別是出租公屋,將進一步刺激樓價上升、租金上升,「劏房、板間房都是私樓,最難捱是這班人。」

 

  印象中,黃遠輝不時與特首林鄭月娥持不同意見,他也不介意公開當「反對派」。去年底本刊訪問他,當時社會批評居屋太貴,他花了不少時間解釋居屋定價是市值七折的原因,半年後,林鄭宣布居屋改以五二折發售;相若時間,林鄭與傳媒茶敘,提過在施政報告交代增加土地的方案,黃遠輝曾說時間倉卒,難以得出有效結論,結果在諮詢期完結前,已交出7頁的簡單報告。記者一直好奇,二人對房屋政策的想法是不是「唔夾」?他想了好一會兒才說︰「夾不夾?最夾的地方是大家都覺得應該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他直言與林鄭在具體執行上有意見不一時,但是正常不過的事,而且有利政府推行公共政策。

 

諮詢展開首個周末,黃遠輝去深水埗探訪劏房居民。

 

  在過去5個月的周末,黃遠輝都在諮詢中度過,每一次坐下來,他都從公事包取出筆記和一支筆,記下市民的意見。有人會說到聲淚俱下,甚至愈說愈憤怒,黃遠輝說早有被罵的心理準備,「調轉係我,可能都會咁燥,有電台主持問過我,被罵覺不覺得好委屈?我無,真正委屈是現在住在劏房、板間房的人,捱緊貴租、供緊貴樓的人。」是否有如林鄭在颱風山竹過後,指打工仔向她出氣是沒有問題,他微微一笑,「我不是咁樣諗,不覺得被發洩,只是理解他們點解咁嬲。」

 

建人工島較多支持

 

  另一個聽得最多的說法是「假諮詢」,政府早有前設,只是借小組過橋,「我想不到政府有咩理由不跟(諮詢所得的民意),政府應該趁今次釋除市民對政府的疑慮,還是深化疑慮,究竟政府會揀邊樣?」黃遠輝不認同自己對政府過分樂觀,他直言,沒有這份信任、信念,便難以投入心力、時間在今次的諮詢工作。

 

  諮詢期間有很多團體、政商界人士發表意見,其中大灣區雖不在諮詢範圍,但黃遠輝聽過不少,「因為大灣區帶來經濟機遇,就順帶提到民生機遇。」但他明言,小組只負責香港內的土地選項,況且建議未必受港人歡迎。一次他去老人中心座談會,長者強烈表達意見︰「反對老人院舍邊陲化、大灣化。」由於選項中有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興建公營房屋或社福院舍,黃遠輝說長者擔心院舍已遠離原來社區,交通不便更令仔女不願探望,入住形同等死,「同一概念,大灣區建老人院不會受歡迎。」

 

「民間特首」劉德華近日為團結香港基金旁白,支持填海計劃,掀起爭議。

 

  至於在諮詢範圍的填海建人工島,黃遠輝早說有較多市民支持,民間特首劉德華近日也為團結香港基金拍攝的影片旁白,力撐填海計劃「可取」。同樣是填海,黃遠輝急急澄清,兩個填海計劃規模差一倍,「諮詢文件的東大嶼都會填海計劃是1,000公頃為基礎,市民支持這方案,不代表支持所有填海,包括基金提出的2,200公頃填海方案,如果最終政府認為要行後者,我認為要就這一點(擴大填海面積)再做次諮詢。」

 

【過渡屋篇】一家四口迎新生活 過渡性房屋成小天地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細絕全球,劏房呎價貴過豪宅,但100平方呎不到的狹小空間住上一家幾口,行出行入有碰撞在所難免,爭執由此而生,家庭關係怎會好?陳女士以前一家六口住劏房,沒有地方放洗衣機,只好背住當時幾個月大的女兒,在廁所用膠盤,逐件衫手洗、扭乾,還要買餸煮飯、照顧兩名讀幼稚園的兒子,本已難搞的婆媳關係,在劏房「困獸鬥」之下,矛盾日益加深。「租金要6,500元,業主每度電收2.2元,水電每個月已要700、800元,老公會話電費點解咁貴,劏房不通風,開風扇小朋友會放手指入去,睇唔到咁多,迫住開冷氣。」

 

新居有個大窗讓陽光照入室內,已令陳女士十分滿足。

 

鄰居投訴 無家可歸

 

  最終陳女士約在一年前離婚,帶住3個2歲至5歲的年幼仔女搬入九龍城另一個劏房,不足100平方呎,租金已要5,500元,「細路年紀太細,不能住太高,有好多業主見我有3個細路,直頭唔肯租畀我。」單位在唐樓一樓,唯一一個窗向後巷,蚊多灰塵多,「試過咬到個仔成塊面腫晒。」手洗完的衫褲亦只能掛在廁所,她說總覺得衫褲長期有陣霉味,劏房更容不下廚房,只能放個電磁爐,簡單煮食,大部分時間要在外開餐,一個餐與兒子分食,順道多坐一會,讓兒子有枱做功課。

 

260平方呎的單位能間出一個房間,讓日夜湊住仔女的陳女士可偷閒休息。

 

  不過馬死落地行,剛離婚的她但求有地方落腳,而且領取綜援設有租金津貼上限,只有4,900多元,揀樓時只能「睇餸食飯」。但入住的第一個星期,她已接到地產代理的電話,指其他住客投訴她的仔女太嘈,「細路仲細,好難控制他們唔喊,他們(鄰居)半夜兩三點開電視、同朋友開Party我都無投訴。」可以想像劏房牆身不厚,為免爭執太多,陳女士和仔女長時間流連在街外,「去吓公園、行吓商場,去快餐店食完飯再坐,返屋企只是睡覺。」

 

最希望能獲派公屋

 

  幸好,這種生活只維持了數個月,由於劏房容不下電視機,陳女士對社會房屋聞所未聞,要幼稚園家長叫她才知申請,今年初入住九龍城一個260平方呎舊樓單位,終於能劃分出廚房、廁所、睡房和客廳的空間,「以前只用上手租客的傢俬,消毒後就用,而家都不捨得買傢俬,但起碼別人畀我的可以要,可以諗吓點樣慳位。」說時,陳女士流露的喜悅是意想不到的,一個媽媽的願望是如此簡單,可以放個二手櫃,放仔女的物品,放張小摺枱和3張小椅子,給他們做功課、食飯,「而家可以畀他們自己慢慢食,我去做其他事,以前地方不夠,一定要逐個餵他們。」

 

  單位大了一倍,又不用怕只有一牆之隔的鄰居投訴,陳女士說兒子終於會興奮地跟她說︰「返屋企了!」,「以前成日同他們講,唔好咁嘈唔好喊,甚至唔畀他們玩玩具,個人都好緊張,好易燥。」現在更難得的是,陳女士可以忙裏偷閒,安心讓他們在客廳玩,她在睡房躺下休息一會「現在有了私人時間和空間。」

 

  營運社會房屋的樂善堂以不高於綜援租金津貼上限的金額,將單位出租給有需要的家庭,以往陳女士要用綜援金補貼租金,現在每月省下的數百元,她說已「好好用」,可給讀K3的大兒子補習。說起大兒子,陳女士一面讚他懂事,一面擔心他學習能力低,說起小兒子有小聰明,但百厭仔最愛與她鬥氣,陳女士仍然是笑笑口,大概是小窩居為她帶來的喜悅,讓管教仔女的煩惱頓成小事,她最大希望是租約完前獲派公屋上樓。

 

施政報告將大推過渡房屋

 

  有消息指今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政府將大力推行過渡性房屋,並以空置工廈和員工宿舍為目標,以及在閒置用地上興建組合屋,預料林鄭將交代實質數量。

 

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表示,計劃的大小事務全由兩個職員負責,希望政府能設立社會房屋基金,讓機構可申請以便擴大計劃規模。

 

  在過去一年多,房協和社福機構成為過渡性房屋的「主力」,除了社聯統籌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外,樂善堂也自資推行社會房屋計劃,主要與恒地(00012)合作,撥出空置舊樓,並負責結構維修,「現在仍有500個申請在我們的等候名單上。」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表示,機構自去年底推出計劃,已接受了兩輪申請,但同是位處九龍城的兩幢舊樓,只能提供33個單位,介乎260至450平方呎,可容納3至6人居住,目標今年底入伙的土瓜灣落山道項目,也只能提供50個單位,「單位實在好少,現在每個星期都收到新申請。」

 

望將計劃恒常化

 

  樂善堂只接受輪候公屋中的家庭申請,現時單親家庭佔兩至三成,由於家庭人數較多,所以每個家庭可有獨立單位,毋須與其他人共用廚廁,「我們選擇的對象一定要有小朋友,因為居住環境會影響家庭關係,繼而影響小朋友的成長,而且劏房咩人都有,樓下可能有按摩店、食肆,家長始終會擔心。」

 

陳女士以前住的劏房沒有廚房,搬入新居後多了留在家煮食。

 

  劉愛詩明白到不能長期靠發展商供應臨時房屋,解決辦法之一是將計劃恒常化,萬一發展商收回大廈,希望可安置家庭到其他大廈,她也希望尋找住宅以外的可能,包括傳聞中施政報告將提出的工廈改建,「這方面真是要政府出手,交通配套都是問題,假設一個單位住3個人,100個單位便是300人,而多數工廠不近鐵路站,需要接駁車,製造了一定負荷,但只要政府與巴士小巴公司傾,問題好易解決。」

 

【居屋篇】居屋五二折 年輕人公屋戶申請增

 

  今年新一批居屋改以市值五二折發售,3個屋苑長沙灣凱樂苑、啟德啟朗苑及東涌裕泰苑合共提供4,431個單位,售價減至介乎118至468萬元,即日起至16日接受額外申請,預計11月攪珠,明年2月揀樓。在首日交表當日,本刊與部分申請者談過,發現不少本來沒有打算申請的公屋戶,因減價後較易負擔而加入「抽獎」。

 

 

  周氏夫婦婚後與家人共住公屋一年多,因他與太太不符合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同時認為上一輪居屋售價並不吸引,「公屋無辦法申請,出面居屋價錢也根本負擔不到,之前七折都不是太理想,五二折比較易接受。」他表示,6,000多元呎價較為合理,但若果呎價為1.2萬、1.3萬元一呎則難以負擔。

 

周氏夫婦現與家人同住公屋,因居屋減價後才能負擔樓價,所以加入申請。

 

  夫婦兩人的目標是300多平方呎的單位,希望與太太和未出生的小孩搬出,「預算則沒有限,畀咩(單位)我,我都要諗辦法搞掂佢。」周生說,若果是次申請不成功,假如下年再有五二折居屋,也會繼續嘗試申請,或會在外面租屋居住,「但以現在的租金,已佔我們的薪金約四成。」

 

與家人同住私樓的何小姐抱住一試無妨的心態申請,認為自己個人申請的中籤機會不高,但希望以較市價低的價錢,獲取心儀的啟德啟朗苑單位。她坦言若今次申請不成功,下次也會繼續嘗試申請。

外國夫婦Tom及Ice居港9年,對於上一次居屋申請完全不知情,這次在朋友建議下,首次申請,與其他港人一起「抽獎」。對於抽中屋居的機率,他們均指完全不知道,與其他港人一樣,只能全靠運氣。他們現時租住東涌村屋,希望可以住在大嶼山附近,故選擇位於東涌的屋苑。

梁太為兒子與媳婦遞交申請,她說兒子現居的公屋位置不方便,希望抽到凱樂苑的大單位,並計劃協助兒媳支付大部分首期,「宜家搭車唔方便,佢個仔讀書唔方便,做嘢唔方便,不過抽唔到都無咩所謂。」

 

今屆政府房屋政策進度

 

 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檢視不同土地供應的選項

 

 

  進度-小組在去年9月成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於今年9月底結束,小組已向林鄭提交初步觀察報告,完整報告預計今年底提交。

 

 「綠置居」恒常化

 

 

  進度-最初建議沙田火炭逾4,800個新公屋單位,轉為售價比居屋低廉的綠置居,售予現居公屋人士,後來房委會決定改推深水埗東京街項目,涉及2,500個單位,項目在2020年第三季落成,最快今年底發售樓花,定價約為市值的四二折。

 

 容許未補地價的資助出售單位業主出租其物業

 

 

  進度-房協上月中推出先導計劃,容許轄下21個屋苑的業主申請,單位必須為兩房或以上,將其中一房出租給輪候公屋人士,合資格單位有1.3萬個,租戶可在今月底申請,租金由雙方自行協定。

 

 設立「港人首置上車盤」

 

 

  進度-先導計劃原選址觀塘安達臣道,提供1,000個單位,至今年6月,林鄭宣布改為市建局馬頭圍道重建項目,提供約450個單位,今年底接受申請,明年第二季落成,入場費約300萬元。

 

 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

 

 

  進度-房協今年7月推出「暫租住屋」,撥出漁光村逾200個空置單位,給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的60歲以上單身長者,以及2至3人家庭申請,最快今年底可入伙;社聯去年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各區計劃陸續入伙,約有逾百單位,社聯同時在深水埗興建組合屋,料明年下半年落成,提供90個臨時單位租給基層家庭。

 

 修訂居屋定價

 

 

  進度-居屋改以市值五二折發售,原在今年3月已遞交申請者,需與新一輪加入的申請者一同「大抽獎」,當時已收到16.6萬份申請。單位數目4,431個,減價後售價介乎118至468萬元。新一輪申請在10月16日截止。

 

 私人土地轉為興建公營房屋的土地

 

 

  進度-政府日前公布確實位置,其中3幅位於啟德發展區,一幅鄰近啟晴邨,另外兩幅則位龍津石橋遺跡保育長廊附近,共涉及約5,400個單位;餘下6幅土地在安達臣道,集中在石礦場上,涉及5,200個單位。不過,政府尚未公布有關的發展詳情及興建時間。

 

 制定處理棕地的政策大綱

 

 

  進度-政府今年4月委託調查機構研究現有棕地的使用及現況調查,並研究以多層樓宇代替的可行性,預計今年內完成。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公眾諮詢

 

 

  進度-政府研究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金鐘/灣仔發展地下空間的可行性,概念設計比賽在今年8月完成,第二輪公眾諮詢在今年內展開。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