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4/2024 12:46

《豪論國金-李振豪》未來美國減息焦點是GDP而非CPI

  利率為所有資產定價之本,就算預測甚至吹噓都能令市場波動,尤其利率拐點之時最為敏感,今天各資產價格正是處於這轉捩點之中。
 
  在美國聯儲局最新3月的點陣圖預示年內減息75點子之際,主席鮑威爾及其委員會在4月急忙(又再)推翻「昨日的我」,為市場的減息預期不只降溫,甚至有意滅火;加上各大投行推波助瀾,表示年內應加息至6厘以上云云,刺激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約4.8%水平,各資產尤其衝上雲霄的美國科技股終於肯作出調整。
 
  聯儲局朝令夕改並非新鮮事,但各路護航式分析卻令人側目。聯儲局多次強調通脹是利率決策因素的重中之重,參考去年7月,當時核心PCE及核心CPI分別是4.2%及4.7%,而截至今年4月,兩項數據最新為2.8%及3.8%。為何去年核心通脹升至4%至5%便決定停止加息,反而今天只有2%至3%卻考慮重新加息?分析於理不合。明白通脹反彈令人擔心,那是否認為年內核心通脹將反彈至4%至5%?有甚麼根據?就算如此,又為何需加息1厘以上?盲測甚至過於極端的分析,是投資界常用的套利操作,在噪音當中,投資者更需冷靜分析。
 
  撇除加息的可能性,減息又如何?參考最新第一季GDP數據,實際增長由3.4%降至1.6%,跌幅超過五成。急挫原因主要源於政府支出急降、貿易逆差擴大及工業生產跌至負值。反觀消費項目,表現仍然堅挺,反映出與拜登政府豁免學生貸款及資助多場戰線有關。此舉刺激年輕人消費及透過外交政策賺取選票,目標昭然若揭,但後果是嚴重忽視國內商業活動及銀行等的衰退,過於偏袒的結果,正好反映在GDP「腰斬」上。
 
  參考過去50年曾出現六次大型利率拐點,分析顯示由利率見頂至首次減息期間,GDP增長平均下跌約1.8%,當中有五次GDP都出現下跌;核心CPI平均值卻上升0.1%,當中只有三次出現通縮,反映歷屆首次減息與CPI走勢的相關性不高,或暗示GDP較CPI變化在聯儲局心中佔比更重。
 
  以此分析,如拜登政府堅持偏袒的策略,商業及銀行爆破將拖累GDP增長跌至近0%,屆時聯儲局便有底氣宣布減息。公布第二季GDP在7月下旬,而聯儲局在7月31日議息,歷史的劇本彷彿再次上演。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講述被情緒困擾真實個案,情緒病最終如何走出低谷?► 即睇

即時新聞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