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9-08-15

香港有幾膠?民間與企業齊「走塑」

 

外國經驗篇:亞洲拒收洋垃圾 推動回收技術革新

 

  「中國不再接受外國的塑膠垃圾,我認為是一件好事。」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全資擁有的阿姆斯特丹港口(Port of Amsterdam)可再生工業團隊負責人Roon van Maanen早前來港,受訪時直言內地的禁膠令迫使荷蘭,以至歐洲各國面對自己國家的塑膠垃圾問題,以及推動回收技術改變。

 

Roon van Maanen說,減膠需要政府訂立禁用政策,並提供替代方法,第三是市民要改變習慣,主動要求解決問題。

 

分類回收已成習慣

 

  目前荷蘭阿姆斯特丹每年約有140萬公噸家居廢物,回收率約20%,數字看起來很低,但當地有不同處理廢物的方法,例如是轉廢為能。早期的垃圾全部送到堆田區,自2002年開始設置的大型焚化爐,可轉廢為電,Roon形容是第一步改變,因為能夠將廢物變成有用的東西,但焚化爐的容量有限,在大約1年半前,當地設置大型垃圾分類廠,部分垃圾經分類後可回收再造,「我們要再進一步,令廢物更有價值。」然而,Roon直言,城市化令廢物量增加,處理廢物設施的容量不足以應付,送到堆填區的垃圾比例亦增加,雖然最新的數字8%仍遠較香港為低,但也因此一如其他先進國家,「習慣地」把部分塑膠垃圾運到內地或東南亞,相對成本亦較低。

 

  塑膠垃圾被拒收,加上荷蘭政府定下2030年要達至50%回收率,2050年更要達至100%回收率的目標,各城市不得不尋求辦法。

 

  分類回收在荷蘭是一種日常習慣,就算是阿姆斯特丹居住面積小,不少人住在單幢大廈,基本都會把紙、膠、鋁分類,住獨立屋的市民更習慣將廚餘分類,由兩間公司再轉化成生物燃料。記者跟他說,香港曾有傳媒踢爆在回收箱的塑膠最終被送到堆田區,令不少人對回收心灰意冷,Roon一臉可惜,「難怪的,但不代表甚麼也不做,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或者新技術不夠快,無論如何都要找其他解決方法。」

 

難搞膠袋轉化為油

 

  阿姆斯特丹港正好做了一個示範,內地拒收,他們設置「大型垃圾分類廠2.0」,在分類廠分出的塑膠會送到塑膠分類廠,透過磁密度分離技術(Magnetic Density Separation),把塑膠先壓碎清洗再分類,再生成為不同種類的塑膠原料,「每100公噸棄置塑膠可造出100公噸新塑膠原料,即是可百分百回收再造,還是99%純淨度。」技術由荷蘭的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研發,在兩個月前啟用,每年可處理5萬公噸塑膠,成本是1,500萬歐元(約1.3億港元)。

 

  塑膠有很多種類,「靚塑膠」可以是HDPE如洗頭水瓶、PP如可入微波爐的透明外賣盒、膠樽等,因為有機會經回收再造第二生命。然而,平日我們在超級市場蔬果部見到薄薄的平口膠袋,Roon形容是很難搞的膠袋,這類塑膠的終點大概只有棄置堆填區或焚化爐,難以回收。

 

  為處理不能回收的塑膠,阿姆斯特丹同時從澳洲引進另一技術,投資額為2,800萬歐元(約2.5億港元),將其轉化為油重用,Roon說荷蘭興建中的轉塑為油設施,比澳洲原有的規模更大,每日可處理10萬公斤,一年3,500萬公斤的塑膠,可轉化成3,000萬公升油,幾乎是一對一的比例,設施將於明年初營運,目標是一直以雙倍的容量擴建,「但這始終不是處理垃圾的最好辦法,因為油用完就沒有了,真正令塑膠的生命作結。」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