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18-05-25

【荷蘭直擊】一瓶牛奶背後 喝出千億商機

牛奶一條龍 年收入千億元

 

  牛奶從農場變成產品上架待售,整個流程只需要一個星期,荷蘭最大乳製品品牌皇家菲仕蘭,在荷蘭北部城市Leeuwarden有間逾百年的工廠,至今仍然運作、擴充中,該工廠於1916年投產,首批產品是煉奶,現也生產淡奶和奶粉,包括在香港常見的黑白淡奶,佔該廠淡奶產量的一成。品牌更會自製包裝鐵罐,每年可生產11億個。

 


黑白淡奶全部在荷蘭製造,每分鐘可包裝750罐。

 

  菲仕蘭在140多年前,由9名農夫以合作社模式成立,至今有1.9萬名農夫會員,但仍維持合作社方式營運,公司委員由農夫選出。旗下的產品在150個國家出售,不同地區的同類型產品,有不同品牌,以淡奶為例,香港稱為黑白淡奶,中東稱為Peak,味道都因應地區有所調整,例如荷蘭買到的淡奶是全脂的,味道與香港相近,非洲市場的各類產品,脂肪比例相對較高,唯一的全球品牌是芝士品牌Frico,「每一個產品都是本地化,味道是本地的,本地人對食物味道是有感情,淡奶已有23個不同配方,配合不同市場的口味。」

 


淡奶製作比例:2.4L新鮮牛奶=>1L淡奶

 

產品在地化 營養不同

 

  荷蘭皇家菲仕蘭乳製品總裁Roel van Neerbos指出,乳製品包括常溫牛奶、乳酪和淡奶等產品,收入在集團去年整體收入121億歐元(約1,100多億港元)中,佔接近一半,達56億歐元(約515億港元)。主要是因乳製品的接觸層面廣,其中香港的收入佔集團的2%,以此推算,即約10億港元,「收入頗少,但利潤不只2%。」

 


Roel去年曾經來香港,探望在港當交換生的女兒,令他最難忘當然是傳統奶茶及城市的活力。

 

  不過,消費者都是「咀刁」,口味不時轉變,Roel承認,要保持穩定收入及市佔率並不容易,「不同國家的消費者有不同轉變,現在很多人追求牛奶以外的產品,例如Quark(乳渣)、酸奶,加入額外蛋白質或不同口味的產品等,他們要更多選擇,更個人化的產品。」但他以尼日利亞為例,當地有很多窮人,他們所追求的比較基本,「他們想自己的小孩飲奶,可以有營養,最重要是價錢,要他們負擔得起。」

 


在大學園區內的創新中心設有小型工場,新產品投入大量生產前,都先經過工場小量生產作測試。

 

  迎接市場轉變是任何一個集團都要面對的,近年全球吹起運動、健康熱潮,集團也推出Vifit品牌,專攻運動市場,在產品中加入大量蛋白質,更找來不少荷蘭國家運動員代言,「不同品牌針對不同功能,我們針對是復原。」

 

  荷蘭皇家菲仕蘭專業營養總裁Berndt Kodden表示,不同年紀的嬰兒、婦女需要不同營養,品牌也有相關產品,對經常做運動的消費者,也應該有更多針對性的產品,做到個人化。Berndt曾在東南亞市場工作10年,他以當地為例,集團會在不同國家做營養調查,收集當地人欠缺的營養數據,以調整產品配方,「馬來西亞與越南、印尼的需要已有少許不同。」

  

消毒3溫度

 

  菲仕蘭每3日到農場收集牛奶,到達工廠期間,牛奶儲存在攝氏4度保鮮,24小時內投入生產。在正式生產時,所有牛奶需經過消毒,當中有3個步驟,每個步驟的溫度都由電腦嚴密監控,共需時約25分鐘。

 

  110度°C-預熱程序。先以熱水將凍牛奶加熱,需時8分鐘。

 

  120度°C-消毒程序。透過暖蒸氣保持牛奶溫度,高溫消毒,需時8-9分鐘。

 

  45度°C-冷卻程序。完成消毒後,牛奶要冷卻後再做其他工序,需要約8分鐘。

 

特訓試奶專員

 

  去到菲仕蘭荷蘭總部位於大學區內的創新中心,有個「神秘基地」,記者參觀時不可拍照,房間內有10多個窗口,類似舊式診所取藥處,工作人員打開窗門,將不同產品給背後的試味專員,要逐一描述產品的色香味,各人都見不到下家。試食專員的感官需要非常敏感,公司透過中介招募,不設年齡限制,但要經過測試,其中只有表現最好的10%候選者可過關,通過後也要接受訓練,學習如何準確描述味道,不只是好味、不好味,試味專員每星期工作6小時至9小時,讓味蕾可以休息,也可讓每種產品的試味報告更加客觀。另外,中心設有小型工場,所有研發、產品在大量生產前,都先在工場內少量生產,供中心內的員工餐廳使用。

 

工廠第三代任導賞員

 

  參觀菲仕蘭的工廠,有重返小學參觀可樂廠的感覺,進入工廠範圍前,各人要穿上保護衣物、眼罩,由74歲的導賞員Boonstra帶住由工廠的歷史說起。沿路與他聊起來,才知道他與工廠甚有淵源。

 

 

  數年前退休的他就住在工廠附近,從工廠已可見到,他的祖父是工廠的船員,爸爸在工廠工作,從小在該社區長大,他直言工廠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1967年加入工廠,當時只有23歲,讀過工程的他先後做過3個部門,最久是自1984年開始在包裝部,監督整個流程。臨退休前,工廠問他有否興趣兼職導賞員,他一口答應,以為一個月跑幾趟,但記者訪問那星期,他已接了3個「工作」,超出他的想像。問到他想不想兩名女兒加入工廠,他立即說︰「Why not?」但她們已有其他工作,他也只好隨女兒所願。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