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20/06/2019

被過去迷惑、被未來綁架!要抓住游離的心,就要活在當下

#念想 #Reading #Inner Beauty #活在當下 #專注當下 #分心 #過去 #未來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走路時,為甚麼我們總會盯著手機看?又或者和身邊人說話、聽歌,不然就是在想其他事情?總而言之,為甚麼走路時就不能只是走路,只關注在走路上?

 

  分身、分心的Multi-task就好像是都市人一項萬用的技能標籤,適用於工作、生活、甚至戀愛關係裏。一邊走路一邊聊天、一邊吃飯一邊看劇集、一邊開會一邊工作……以為把時間填滿就是省下了時間、以為一心多用就是好的。漸漸的養成了「坐這山,望那山」的習慣,伴隨著滿腦子的雜念,沒法好好專注於一件事,最後東不成西不就、一事無成。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的《怎麼走》(How to walk)一書中,有這樣兩篇小短文,非常精簡易讀,當中道理你我都不陌生,但你我都常會犯。書中《放下過去》一文裏說道,「多數人走路時並沒有帶著枷鎖,但也並非全然自由。過去的悔恨與傷痛,捆綁著我們,於是我們流連在過去,持續受苦。」沉溺於過去、回憶中,就如同走進了無形的牢籠,雖無身體上的捆綁,但卻失去了享受自由的心。一行禪師認為,要走出牢籠只要回到當下便可,「吸氣時,將心帶回身體這個家。」

 

  沒有「過去」的枷鎖,想想未來又會如何?另外一篇短文《照看未來》中就說到,未來也是一個牢籠。「有些人是未來的囚徒。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甚麼,但是過度擔憂未來,等於住進了這個牢籠。」既然未發生,所想的就成了想像、幻想,甚至是妄想,我們對於事情的不確定性缺乏安全感,如此下去,憂慮便隨之而來,這種高能量的情緒往往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和「過去」的枷鎖一般,一行禪師也認為想要走出未來的牢籠,想要決定真正的未來,還是關注當下。充滿好奇心的我們還在想,未來到底可不可以預計?如期說預計,不如說打造。「如果我們知道如何盡力過好當下,就能預約一個美好的未來。藉由照看當下此刻,打造未來。而照看當下的工夫,包括正念的呼吸,享受每個吸氣與呼氣的過程。」活在當下、專注於此時此刻,你才不容易被過去、未來所打擾;否則,執念依舊會讓你無法擺脫痛苦,無法感受到幸福。

 

  從過去和未來,就可發現我們的想法真的很多,腦子不停地轉動、不停地想事情去「充實」時間、生活。常說「活在當下」,可是聽過歸聽過,知道歸知道,與能否了悟、能否感受或做到卻是兩回事。其實當你走路玩手機、吃飯想事情、聊天就已經忽略了當下,你不知道你走的每一步有甚麼不同、每跨一步有多大;你不知道今天嚥下去這口飯和昨天的嚥下去的飯有甚麼區別,你只記得吞了下去,卻忘了有沒有咀嚼、咀嚼多少次……若想對專注當下有更深的感受,可以嘗試把飄走了的注意力慢慢拉回來,回到事情本身。可能吃飯只是吃飯,不說話、不想事情,專注於每口飯的味道,專注於咀嚼的次數;又或者從呼吸開始,專注每一下呼氣與吸氣;就算是聽歌也好,只專注於聽,不要想、不要與回憶、經歷沾邊,就算出現了任何念頭都好,當擦覺一刻,重新回到本質上便好。

 

  這種不斷的提醒自己回到當下也是一種訓練專注的練習。逐漸的,不僅習慣改變了,當念頭、意識也改變時,很多事自然而然便理順了。然而,這種刻意的專注於此時此刻的體驗,保持不帶主觀批判的觀察當下、專注當下、感受當下就是正念。

 

  Readmore:

   如何在不刻意尋求幸福的狀況下,與幸福相遇?

  「遇上對不上嘴的人,寧願走開也不願應酬」,在無法避免的初老中尋找小確幸(一)

  「即使與最親密的人擁抱,我們還是孤獨的?」在蔣勳的句子裡,於孤獨、無力感中尋回力量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