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7/04/2020

他和她都是這樣熬過的:讓藝術家的說話,澆醒疫境下沒精打采的你!

#Art & Culture #Inner Beauty #梵高 #Frida Kahlo #Abramovic #van Gogh #Leonardo da Vinci #Pierre-Auguste Renoir #Auguste Rodin #quote #語錄

  近期,不論是天氣,還是氣氛,在疫情的籠罩下,都顯得陰陰沉沉,了無生氣。偶爾看見從烏雲中穿透出來的陽光,才輕輕感受到一絲溫暖和希望。忽然想起法國一句諺語:「藝術家的任務是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去創造陽光」。看畢,腦海中浮現了一個畫面,梵高那一幅幅向陽而生的向日葵不正是告訴我們,在絕處的一種不服輸、一種執著、一種積極?阿尼克斯特曾說過:「一個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其實除了梵高,還有不少畫家利用手上的畫筆,向世人訴說著另一種頑強的人生,若你願意,也可以為自己創造陽光。

 

1. Nothing is worth more than laughter. 

- Frida Kahlo

 

 

  西班牙女藝術家Frida Kahlo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藝術家之一,但作為女人,她經歷過感情的背叛,三次流產,飽受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她跌跌撞撞的人生如梵高一般,徘徊在逆境與考驗之中。她透過畫筆,將痛苦轉移至畫布上,畫作裡的她就是最真實的表現,正因困難重重,她更明白快樂與笑聲的珍貴。

 

2. The hardest thing is to do something which is close to do nothing. 

- Marina Abramovic

 

 

  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做過不少讓人驚訝的行為表演,包括透過痛處、自我意識等行為,不斷挑戰精神及身體的極限,就是那麼直接、那麼具爭議性!她曾說過,藝術家就是要勇於嘗試,勇於犯錯;在MoMA的一次表演中,她每日靜坐長達七小時以上,但於她而言,「最難的就是甚麼也不做。」

 

3. One must never let the fire go out in one’s soul but keep it burning.

-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梵高終年37歲,他的一生看似短暫,但綿綿的經歷在他生命中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深刻烙印。他活著,不被世人理解;死後,才名聲鵲起。他不知道,他也不需要知道,不論如何,活著時,只要有藝術,就有他的世界。

 

4. All obstacles will be overcome with perseverance

-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不算是一個多產的畫家,但他卻涉獵各種範疇,是一個博學者,其素描、手稿的數量亦多為驚人。他雖未受過任何正統教育,但他從沒停止過追求知識。他大膽想、大膽做,才留下了一件又一件寶貴的禮物。

 

5. The pain will pass and the beauty will stay.

- 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瓦是印象派頗受歡迎的其中一個畫家,工人階級出身的他日子過得清貧,也沒有閒錢能支付他的顏料,不過他卻沒有放棄藝術。他的一生,經歷過社會的動蕩,身體的病痛,但他的畫作卻看不出半點憂愁,歡快的色彩讓人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還能感受到一絲甜美,一絲暖意和陽光帶來的希望。

 

6. In order to play their role in life, love life.

- Auguste Rodin

 

 

  羅丹被視為19-20世紀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他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他的作品長保留一種粗糙的原始感,他不在乎大家眼中的所謂的「完美」,他只要他的雕塑能表達某種情感;比起作品是否獨創,他更在乎創作者給予作品的生命力。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