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遊於藝 - Bosco Hong
12/06/2018

黃霑、林燕妮 - 他們活出了無可替代

#Art & Culture #黃霑 #林燕妮 #劉以鬯 #文壇 #才子 #才女 #文壇教父 #滄海一聲笑 #笑傲江湖

  世上有句謊言,但總常給人引用,叫做:「呢個世界無話無咗邊個唔得。」

 

  黃霑有很多成名作,包括《滄海一聲笑》。據說當年徐克找他寫笑傲江湖曲譜,黃霑寫了六遍,篇篇打回頭。黃霑氣得生煙,和徐克拗得面紅耳赤,但就算徐克再生氣,他知道他的笑傲江湖, 就是沒有黃霑不成。

 

  黃霑苦極而思,認為劉正風和曲洋這兩大高手所奏的曲,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難奏得比登蜀道難,一是非常易奏,但味道無人能及。最終在一晚翻讀黃友棣的著作,見到大樂必易這一句文字,想到中樂最易之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他趕緊在鋼琴上一奏,非常動聽,驚覺這音階已存在五千年,卻一直無人發現。幾分鐘內,就把曲詞完成,並寫在紙上,旁邊配有一具男性亢奮生殖器與無數粗口:第七次,如不合用,另聘高明。當然後話我就不必再述了。

 

  當年黃霑逝世,全港哀悼。因為我們都很清楚,香港樂壇,沒了黃霑,就是不成。的確樂壇在黃霑死後,失色很多,這類具文化底蘊的曲詞家已絕無僅有,而樂壇最終由當時高峰,墜落到現在谷底。

 

黃霑

 

  英國國會議席出缺可以補選,英國首相辭任有人自動補上,即使大吉利事英女皇突然逝世,也有查理斯王子、威廉王子、佐治王子、夏洛特公主,一個個輪住補上,但世上只有一個邱吉爾,也只有一個伊利莎伯二世。當然英國依然不會因為他們消失而消滅,但英國的光芒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逝去。

 

  為甚麼曹操要三哭郭嘉?為甚麼諸葛亮七星燈續命不成,旁邊的姜維欲斬魏延?為甚麼一個有價值的行政總裁,甚至是一個時裝設計師,薪酬何以特別豐盛?難道這個世界真的不會因為沒有了誰而不行?

 

林燕妮

 

  林燕妮和劉以鬯前後離世,文壇痛哭。但張小嫻不是林燕妮,王貽興更不可能是劉以鬯。當我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你?我有。世上沒了這兩位名號,也沒有人能取代到他們。呢個世界無話無咗邊個唔得?

 

  呢個世界,無咗邊個,真係唔得。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