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香港‧寶‧藏 - Alex Lai
12/10/2022

香港樂壇歷史興衰更替:從側面窺全貌,欣賞歌手及組合貢獻,冷門偏峰更優質

#CD #80年代經典 #呂珊 #鶘建中 #劉美君 #譚耀文 #經典 #齊成 #羅文 #CD收藏 #姚蘇蓉 #Fundamental #何嘉麗 #陳永良 #凡風 #Art & Culture

  上期談羅文,意猶未盡,順道整理一堆絕版唱片,繼續看看閃現過香港樂壇的星火。是否值得收藏,得看只滿足於主流,抑或也喜從側面看全面,正如留意到香港音樂人Alan Kwan獲今年台灣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與2016年成立的新派室樂組合「海島小輪」(Sea Island & Ferry)。音樂寶藏何其多,能列入「邊緣」、「被遺忘」系列,一般有很多主動及被動原因,正如,新生代或許以為紥根內地的王菲從沒在香港發展過。但是,牽動過人心,就是有意思的音樂,說不定帶來某種生命啟示。

 

  羅文的音樂事業上,曾出現過豹小子,一起跳唱camp到暈的《乜都拗》。豹小子由甘子暉 和Marco 組成,甘子暉92年跟永高創意簽約,與蔣志光等合唱《舊朋友》,也有推出個人唱片《換季情人》;外表像壞孩子的Marco則拍過林憶蓮《激情》《灰色》MV。

 

 

  現已消聲匿跡的「一碟歌手」麥偉豪,在1989年出道,外型和唱腔有人說像李克勤,唱過《走過天安門》與《還是算了吧》,跟同期樂壇新人的關淑怡、王傑、蘇永康、黃翊等,命運迥異。

 

 

  香港Band Sound的光輝日子,除了Beyond、太極、凡風、City Beat、浮世繪,還有1992年由謝昭光(Eric Tse)與何劍鳴(Raymond Ho)組成的石頭樂隊,據聞他倆來自草根階層,但有專業水準,1993年推出首張細碟《赤道飛鷹》,1996年改名ER組合,後來消聲匿跡,到兩年前重新演繹《別放棄》,鼓勵抗疫。

 

凡風由區新明和崔炎德於1986年組成,大碟《奇想》寫環境污染,風格清新;浮世繪前身名為「Life Exhibition」,以天馬行空的前衞風格及深度見稱,樂隊主腦梁翹柏至今退居幕後製作;《搖搖擺擺》這隻非主流專輯為天織堂(由黎允文和張逸莉組成)這隊組合帶來不少好評,後來的《白貓·黑貓》和《水晶宮》中也有新演繹手法。

 

  演而優則唱的,有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甚至梁家輝,但邱龍這比較陌生的名字,來自香港舞蹈團,當過電影演員。1996年,邱龍推出唯一一張專輯《我不知道》,並一手包辦全碟作曲,唱來聲音乾淨,標記他的藝術追求。

 

 

  10年前因抑鬱症輕生的蔡齢齡,較具知名度,曾任DJ,主持過一些著名電台節目,也當過歌手,出過三張專輯,一曲《細水長流》回味無窮,《人生嘉年華》讓樂迷雀躍,豈料1990年《解脫》裏一句「抑鬱於低潮解脫是時候」宿命般預言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幕。

 

 

最近,年輕時聲音清亮鏗鏘的黄寶欣剛推出翻唱歌專輯《Reflash》,黄凱芹剛開罷35週年演唱會,草蜢又開演唱會在即,鄭梓浩繼續唱FB live,蔡楓華11月再開演唱會——仍然有這些歌手/組合默默努力娛樂大家,觀眾何妨珍惜他們獻藝,收藏這些機會。

 

聲線渾圓低沉、歌路甚闊的黄敏華曾參加不少歌唱比賽,曾與梅艷芳同屆,至1986才有機會出版首張個人大碟,1988年第2張碟《挑戰》裏的《悟》展示超卓唱功;賣過酥皮蛋撻復抗癌成功的黄寶欣,當年這張《新曲與精選》聽出耳油;原名郭羅以的郭靜,曾替彭羚、黎明、劉德華等歌手作曲,也曾當過DJ,《她生》由台灣音樂才女黃韻玲為她擔任監製;胡越山是誰?或者你記得他參加過亞洲先生與香港先生的兒子胡㻗。

 

下頁:介紹其他舊版CD收藏

 

《黄霑作品集》內皆為黃霑作詞作曲,足供瞭解霑叔才華性情的大碟,《笑傲江湖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則風格懸殊,體現今古文才樂曲相融的豪邁風格,時而大俗時而大雅。

 

以往常見於和音的周影受指揮家父親影響,自小學習音樂及舞蹈,也曾跟隨歌唱家張汝鈞學習正統聲樂,參加過新秀歌唱大賽,後來推出過兩張專輯,憑《情路茫茫》、《讓我愉快愛一次》等歌曲成為不少知音樂迷珍藏。

 

現代唱片兩張精選《着迷》及《熱舞》有劉美君、呂珊、齊成、Fundamental、何嘉麗、凡風、陳永良、姚蘇蓉、鶘建中、李錦華等歌手/組合,風格各異;新藝寶5週年精選上的Beyond、王菲、軟硬天師與黄翊可一不可再;羅大佑91年來港開設音樂工廠,繼《皇后大道東》及《首都》後,94年推出兒歌project《兒童樂園》,回歸純樸,包括袁鳳瑛唱、林夕填詞的《阿花的故事》,用一隻小貓的故事啟迪90年代小朋友心靈。

 

90年代,中國內地一些著名歌手如常寬、毛阿敏也曾來港推出專輯,展示不一樣的音樂風格

 

周啟生是粵語片演員周吉兒子,顧嘉煇徒弟,以創作歌手進軍樂壇,其迷幻電音曲風,流行一時。

 

華納在1990年替失明歌手梁球推出同名大碟,認同他自小對音樂的熱誠,冀以音樂帶來愛和希望,五年前曾復出做了一場演唱會,更有再出唱片的打算。

 

喜歡譚耀文的《Body And Soul》,與他去年演出的《二次人生》,但最珍貴的,要算是收錄在這張《夜深情真》、與恩師梅艷芳合唱的《他鄉寂寞人》。

 

12/01/2024

難得仍有人出唱片,也慶幸仍有人買唱片

#Movie & Drama #影視娛樂 #出碟 #Cassette #CD #馮允謙 #黃妍 #宣傳 #EP #陳柏宇 #黑膠 #唱片封套 #RubberBand #馬天佑

  行為上,仍然是那個會行唱片舖的少年,即使我已是中年。

 

  「唱片舖」這名詞,似乎已不太適當,畢竟大部分,都會兼賣影碟。但本文不是甚麼嚴格學術論文,所以叫回唱片舖算了。

 

  知道林憶蓮2018年的《0》終於推出CD版(之前只有串流和黑膠版),於是去唱片舖望望,嘩,盛惠五百幾,是炒價抑或原價?

 

林憶蓮《0》

(網上圖片)

 

  今時今日還有人買CD?當然有,我就是其中一個。如實經歷過一個由Cassette/黑膠成功過渡去CD的年代,為甚麼改買CD?因為Cassette/黑膠被指音質及不上CD,只是估不到幾十年後,黑膠復興,再次盛行,甚至成為奢侈享受;Cassette亦備受追捧,同一張Album,出一餅(曾被指音質差的)Cassette,隨時賣高過一隻(曾被指音質上乘的)CD。

 

  最大眾的音樂實體產品仍然是CD。實不相瞞,英美歌手樂隊的CD我已經完完全全沒再買,畢竟在串流平台有得聽,而且英美歌手樂隊推出CD,往往得隻CD,加本薄薄Booklet,That’s All,不似得K-pop,隨碟附送一本成百頁寫真(另加海報和相及卡),有時候我已經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買CD還是買寫真——其實我知,根本就是為了那本寫真才去買CD,入手後,拆包裝,會即刻拎本寫真出來揭;隻CD?原封不動,反正那些歌,去串流平台聽去YouTube睇便可以。

 

陳柏宇《in Rhythm》,在早前叱咤獲頒至尊唱片大獎。

(網上圖片)

 

  這是一個單曲化年代,歌手儲夠歌,才出碟(這裏不嚴格劃分Album和EP)。這個儲歌過程,可以動輒好幾年,像陳奕迅去年推出的專輯《CHIN UP!》,當中的〈致明日的歌〉和〈是但求其愛〉都已是2020年的歌。又例如姜濤,明明擁有十多首個人單曲,卻一直未出個人專輯。所以,當一個歌手終於(獲公司安排)出碟,在今時今日,對歌手對歌迷,都是一件大事,盛事;為了隆重其事,盛載CD的,不能再是那個紅歌手一年可以出兩隻Album加多張新曲 + 精選的年代,一個膠盒(頂籠加多個紙套)就算,而往往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或擁有華麗裝潢的包裝,例如黃妍《4891》,隨碟附有一本以村上春樹《1Q84》作概念延伸的同人小說;馮允謙《In Good Time》,附有一個鐘,有齊時針分針秒針;陳健安《Life afteR Life》,沒有小說沒有鐘,卻在封套設計上,加入必定增加製作工序和成本的設計,好名貴好靚。

 

陳健安《Life afteR Life》

(網上圖片)

RubberBand《JUNTOS》

(網上圖片)

馮允謙《In Good Time》

(網上圖片)

馬天佑第二張EP《Hi Five》,除了數碼版,只出黑膠,包裝上,猶如一幅油畫。

(網上圖片)

 

  CD出了,還未完,還要宣傳,其中一種宣傳,是歌手本人落唱片舖搞簽名會,又或捧自己場,買自己隻碟。在這個可以上網聽歌買碟的年代,難得仍然有唱片舖,打開門售賣實體CD——由出歌到出碟到設計成實體Product到正式賣碟,是一連串不知何時終將消逝的行為,成件事,珍貴到喊。

 

陳健安出大碟,去信和的唱片舖捧自己場。

(圖片來源:陳健安IG)

 

  無論包裝如何隆重華麗,整件Product最珍貴的,仍然是那隻CD。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