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建築.藝術.遠方 - 趙健明 Janice Chiu
24/04/2020

藝術不會缺席:義大利科莫湖畔的畫家——詹卡洛.維塔利

#Art & Culture #Travel #義大利 #義大利科莫湖 #科莫湖 #詹卡洛.維塔利 #藝術 #意大利藝術家

  米蘭的後花園,阿爾卑斯的禮贊 —— 科莫湖,春天悠悠碧空下草木欣欣; 漫長夏季迷失於寶藍的山水;秋日湖邊漫步賞層林盡染;冬季皚皚白雪擁抱群山;四季的換裝戲劇永遠不會落幕。她的生態環境讓學者駐足,她的自然風景讓人一見鍾情,她的浪漫氣質更是令藝術家們為之傾倒,相繼亮麗登場。

 

科莫湖的四時景色

 

 

  這個啟發靈感的伊甸園,藝術又怎會缺席。繼最早在這裏度過美好時光的拉丁作家小普林尼後,達文西也在此留下過生命足跡。作曲家李斯特曾在這裏捕捉音符,司湯達、福樓拜、曼佐尼……在這裏孕育寫作靈感,雪萊在這裏抒發詩情,詹卡洛.維塔利畢生在科莫湖邊尋覓畫意。

 

義大利的瑰寶,表現主義大師詹卡洛.維塔利(Giancarlo Vitali)

 

  1929年11月29日,詹卡洛.維塔利(Giancarlo Vitali)出生在科莫湖畔小鎮貝拉諾(Bellano) 一個漁民家庭。這位天才的畫家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來描述小鎮平凡而又充滿人性魅力的故事。生於斯長於斯的維塔利,家鄉的風景很少入畫,而是關注現實中平淡簡單的生活:科莫湖的魚,野性的花,鮮活的果; 村子裏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作品充滿了普世的訊息和真實的生活,有時更隱含憂鬱的諷刺,但卻總是令人信服。他這樣謙卑地形容自己的藝術才華:「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在他的世界裏,湖光山色縱使變幻無常, 唯塵世的人性永恆。

 

  科莫湖以溫暖、潮濕的氣候和繁茂的植物聞名,各種各樣的植物沿著湖岸茂盛地生長。維塔利以流暢的手法表現它們,高貴的色調和令人驚訝的造型,既樸實無華又韻味深長,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向日葵藍色 1985

枯萎的玫瑰 1995

石榴

辣椒

盤子里的鮮魚

 

  維塔利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隱士,一生中很少離開他的出生地,性格內斂而低調。得知維塔利甚至會避開畫展的開幕式,不禁會心一笑——毫不奇怪,這就是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他對同樣是畫家和雕塑家,同時也是他的策展人的兒子維拉斯科·維塔利(Velasco Vitali)說:「繪畫不是現實」。從畫家的作品可以窺探其內心世界,這位勇敢的表現主義大師用生動的色彩,適度的刻薄誇張和狂放灑脫的筆觸形成自己獨有的符號,來講述身邊的人和事:牧師、藥劑師、木匠,廚房裏拔雞毛的人,村裏樂隊的男人......,沉默而人性化的肖像,卻異常地生動活潑,充滿張力。他快速的節奏和極具個性的表現力,好像手中的畫筆已經迫不及待地將身邊的全部故事:剝了皮的兔子,頭上戴著貓的女士,盤子裏的鮮魚......,都一一傾瀉到畫布上。偶爾也有放飛真性情的時候:《宴席》上狼藉的杯盤,喝空的酒瓶,仍然叮噹作響的酒杯,畫面上並沒有出現任何人物,但喝著酒的好朋友們, 分明已經東倒西歪在桌子旁。人生難免一醉,更難得一醉,此時此地,醉得理所當然。

 

宴會 2002

Celesta Busi 在廚房裏,1990年

藥劑師Pirola,1992

木匠佛朗哥,1975年

貓女,1985年

樂隊指揮

威尼斯狂歡節,1983(版畫)

獨奏小提琴狂想曲 2005(版畫)

 

  2018年7月25日下午,當夕陽開始落在科莫湖水上時,義大利的瑰寶,傑出的表現主義大師詹卡洛.維塔利的生命也在睡眠中沉降,在他度過了一生的科莫湖邊。

 

        屏息回顧大師不凡的一生及非凡的作品,深深地回眸,試圖將一切關於科莫湖的記憶鏤刻進腦海之中,永久珍藏。然後轉身,登上開往瑞士聖莫里斯的雪線快車。

 

詹卡洛.維塔利在科莫湖度過了一生

 

25/04/2024

白明羅馬個展「百維交匯」:在探討傳統如何走向當下時,或許先擁抱改變

#藝術 #展覽 #羅馬 #白明 #陶藝家 #陶瓷藝術家 #季豐軒 #Artcation #Art & Culture

  四月的威尼斯甚是熱鬧,這邊廂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那邊廂則是朱德群的回顧展「星雲」,而在距離威尼斯數小時火車的羅馬鬧市中,季豐軒畫廊則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白明於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的個展「百維交匯」拉開了帷幕。

 

白明,《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瓷、多種高溫礦物顏料、瓦斯燒,每件19-26cm(高),7-10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時次展覽以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為主軸,展出80件跨媒介作品,媒介涵蓋陶瓷、裝置、水墨和漆畫,作品所採用的媒介與材料無疑是植根東方文化的底蘊,但經煉化後,傳統與現代匯合,帶來新的解讀。如陶瓷作品《岩畫風景》(2016年)採用了元代發展成熟的釉裏紅與氧化鐵作為釉彩燒製而成,但箭筒器型的瓷器上抽象樣式,卻帶著古代岩石的圖騰;《墟·卷軸牆》(2022年)將瓷泥融入紙漿中,構成捲軸的形態以不同溫度燒製,以非傳統的手法傳遞來自傳統的觀念;《器·形式與過程》(2004年)則以器型、體量、形式與空間作為切入點,探討瓷土不同的表情,以及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除了瓷器作品,其水墨作品《山海新經》(2020-2022年)與漆畫作品《凝固的空間》(2018年)也是循著這思路發展而來。

 

白明,《墟·卷軸牆》,2022年,瓷、紙漿泥、多種燒法,每件8-18cm(長),6-11cm(寬)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山海新經—半島》,2022年,宣紙、國畫顏料、墨、茶,129 x 255cm(連框)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幼細而又充滿律動的線以青花繪製,形成一片水,在透潤的白瓷上搖漾著。看白明的作品,看得不只是瓷器工藝的傳承,還有傳統於當代語境下的存在意義。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並非只有科技與創新,也有傳統文化、工藝、藝術如何走向當代的命題。但其實這個命題並非一時之間冒出的,在每個朝代更新,藝術或工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以回應當下社會狀態。但在探討如何走向當下之時,或許是先要擁抱改變。AI或3D打印的出現,無疑完全改變了整個陶瓷的製作方法,但白明卻表示,他找到了當中的包容性,「現當代陶藝並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在傳統裡的經典和審美中去蕪存菁,繼而再增加一些新的東西。」攝影的出現,讓法國畫家Paul Delaroche說出了繪畫已死的感概,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不但沒有殺死繪畫,還讓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不同流派的誕生,也從當初的絕望成了推波助瀾的希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白明相信未來一定有比3D打印、AI更顛覆思維方式的東西出現,「但所有新的東西未必會以替代某一種藝術為代價。」

 

 

白明,《線釋水系列之二》,2022年,瓷、青花,54 x 58.5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白明,《岩畫風景》,2016年,瓷、釉裏紅、氧化鐵,118 x 33cm
季豐軒,©2024KWAI FUNG HIN

 

關於白明

 

  白明生於1965年,是屢獲殊榮的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陶瓷、水墨和漆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薩拉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重要博物館所收藏。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執行副館長,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展期:2024年4月24日至6月30日
地點:羅馬國立現代及當代美術館
地址:Viale delle Belle Arti,131 羅馬,意大利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