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建築.藝術.遠方 - 趙健明 Janice Chiu
18/08/2023

張梅溪與黃永玉的愛情:這對珠聯璧合的戀人留給世人的《綠色的回憶》

#文學 #Art #黃永玉 #張梅溪 #林中小屋 #綠色的回憶 #作家 #畫家 #Art & Culture

  想不到闊別了幾十年後,這本可以說影響了筆者一生的啓蒙讀物——《綠色的回憶》又回到了我的手上。當得知該書作者張梅溪正是大師黃永玉的愛妻,而她剛好還是筆者的同鄉,第一反應就是撲到網上,把全網僅存的1963年原版孤本搶到了手。

 

張梅溪著《綠色的回憶》1963年版

 

  《綠色的回憶》是張梅溪根據黃永玉和女兒黃黑妮在小興安嶺農場下放時的生活經歷與見聞,用孩童的口吻寫成的一本回憶故事集。時間的長河,並沒有冲淡我對這本書的印象。捧讀紙質已經泛黃的舊書,與充滿童趣的文字和插畫久別重逢,一剎那間時光又倒流回到了我從未被塵封的記憶中。當年的我用小學一年級程度的識字量,連猜帶問加上想像,在暑假裏讀完了這本對於我來說「很多字」的書,閱讀之門從此開啟,並在心中埋下了向往遠方的種子。

 

作家 畫家 張梅溪

 

  雖然全書並無署明插畫作者,但是那些獨具風格的木刻,舍黃永玉其誰。夫妻珠聯璧合的作品,更是令人驚喜萬分,愛不釋手。黃永玉為愛妻大作的插畫構圖簡潔,線條拙樸洗練,寥寥幾筆已是妙趣橫生。一位令人敬仰的藝術泰斗,在此書中甘當隱姓埋名的綠葉,來襯托愛妻這朵紅花,足見其鶼鰈情深。

 

夫妻珠聯璧合的作品,令人愛不釋手

生動的文字,妙趣橫生的插圖

泛黃的紙張,印刷油墨凹凸有致,留下歲月的韻味

黃永玉 《綠色的回憶》插畫-森林小火車

 

  作為中國近代美術史的「活化石」,黃永玉一生有著很多頭銜和傳奇,但他認為自己最好的頭銜就是「張梅溪的丈夫」,而最令人稱道的傳奇,當屬他與張梅溪的驚世之戀。梅溪1922年出生於廣東新會的大戶人家,智慧美貌與氣質並存。她是將軍之女,據說每次出門都有十幾個隨侍。不管在哪個年代,美麗又知書識禮的女子都是十分出眾的,風華正茂的梅溪受到當時正在浪跡天涯的清貧湘西小子黃永玉的熱烈追求。黃永玉在他的《雅人樂話》一書中記錄了這段浪漫的愛情經歷:「我年輕時節衣縮食,在福州倉前山百貨店買了一把法國小號,逃難到哪裏都帶著……那時遠遠地看到她走近,我就在樓上窗口吹號歡迎。女朋友的家人不許她跟我來往,說:‘你嫁給他,沒飯吃的時侯,在街上討飯,他吹號,你唱歌’」。

 

  如果是一般的女子,在遭到家庭反對後或許就放棄了。但張梅溪鼓起勇氣,賣掉自己的首飾,竟孤身一人離家出走尋找黃永玉。這幸福來得太突然,致使黃永玉借了單車星夜兼程飛奔60公里前去與她相會,如此不同的兩個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即便在「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感情純粹的年代,他們的故事也絕對是一段佳話。

 

相愛一萬年

 

  他們新婚的早期歲月(1948-1952)是在香港度過的,梅溪在中學任教,黃永玉靠木刻及在報館工作謀生。1953年2月,黃永玉聽從表叔沈從文的勸告,與妻子和7個月大的兒子從香港來到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任教。在相依相伴的76年中,浪漫之余亦少不了許多磨難,尤其是在黃永玉被關進「牛棚」和下放農場的艱辛歲月裏,張梅溪默默地承受一切苦難,與黃永玉共同熬過那個動蕩錯亂的年代。

 

黃永玉與《貓頭鷹》 文革時類似畫作被指「毒草」,受到批判

 

  2018 年,張梅溪《綠色的回憶》獲得再版,賦予新的書名《林中小屋》。該書仍由黃永玉配插畫,女兒黃黑妮為母親的書作序。「六十多年之後的突變令人費解,媽媽手中的筆仍是不停,但只專註於畫,一畫便是數百張,還在北京畫院開了畫展。而爸爸似乎是受媽媽傳染,時不時地撂下畫筆,趴在書桌上寫起來。說不定有一天爸爸出書,媽媽也為他畫個插圖什麽的?」

 

張梅溪作品 重版《林中小屋》 2018

梅溪的畫作

梅溪畫作

 

  如今二老已經在天上團聚,繼續前生的夫唱婦和。黃永玉:「斟酒迎月上」;張梅溪和應:「泡茶等花開」。

 

黃永玉親筆為愛妻張梅溪寫的訃告

 

23/02/2024

跟隨川端康成《伊豆舞孃》的創作之路,回味文學大師「世界第一初戀」的絕美純愛!

#伊豆舞孃 #電影 #小說 #文學 #川端康成 #世界第一初戀 #Art & Culture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或者電影,欣賞的同時彷彿就像跟隨作家一起代入了故事的情景中,在被深深打動之餘,也常常會是觸發我們進入作家描繪的場景,來一趟現實中的旅行的動力。從東京一路南下,掠過美麗的大海和漂浮在海面的島嶼,不時與富士山打個照面,在東京與大阪之間,就是眾多文學家及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之地——伊豆半島,一個靠山面海,召喚靈魂的地方。

 

文學路線最美麗的一段風景

 

  走過長長的「河津七瀧」步道,取材自日本文學大師川端康成(1899-1972)的成名作——《伊豆舞孃》的銅像「舞孃與我」,就矗立在「初景滝」瀑布之下。河津七處大大小小,高低各異的瀑布轟鳴作響,全程山澗溪水淙淙,紅葉爛漫。清幽的山林勝景,一百多年前就被川端康成選定為入讀大學之前的旅行目的地。當年剛剛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的他,鄭重其事地把這段旅行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成年儀式,走過伊豆的這一趟旅程,是自己人生邁向新里程碑的重要標誌。

 

川端康成

伊豆舞孃電影海報

「河津七瀧」的溪澗

 

  然而在旅途中,川端康成與伊豆小舞孃「薰子」之間青澀的愛戀,卻主宰了他的人生走向。1968年,川端康成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授獎辭讚譽其「以卓越的感受性和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川端康成注重個人內在主觀情志的寫作手法,在文學史上定位為「新感覺派」,而這樣的表現風格最為明顯的就是他27歲時的代表作,就是我們熟悉的《伊豆舞孃》。作品中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對「無垢之美」的發現,在川端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一以貫之。

 

電影中的「舞孃與我」

 

  《伊豆舞孃》是川端康成自己的親身經歷,第一次愛和被愛的故事。山色空濛的季節,獨自去伊豆旅行的「我」——小說中的男主角,在山路上遇上一個巡回賣藝的歌舞戲班。他們當時被視為是社會上的底層人士,與川端康成這樣的學生在社會上本應毫無交集。但是藝人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守望相助,是充滿溫情的一家人,加上與天真爛漫、情竇初開的可愛小舞女薰子萌發出一种朦朧的淡淡的戀情,促使從小只有爺爺一個親人的孤兒川端康成,不自覺就願意跟隨巡迴藝人的家庭氣氛走,結伴完成了這趟伊豆半島之旅。

 

純真的小舞孃薰子

愉悅又充滿惆悵的初戀

 

  一部情節極簡,但是細膩感人的《伊豆舞孃》,被六次翻拍成電影及電視劇,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吉永小百合,美空雲雀,木村拓哉等等都曾經在伊豆的這一條文學路線最有名也是最美麗的一段風景裏,傾情演繹這個純情唯美的故事。尤其是山口百惠、三浦友和1974年電影版,被普遍認為是對經典最完美的、無法超越的詮釋。初登銀幕飾演薰子的山口百惠當時只有十五歲,豆蔻年華純潔無暇,天真中帶著憂愁的容顏,美得讓人窒息。在小說和電影中,「我」與藝人們的相遇不過幾天,時間雖短暫卻美麗:沒有浮誇的煽情,不在乎世俗與物質,不在乎過去未來,只是一種純粹的喜歡,一切都順其自然。那種若有若無的情愫美妙到令人心頭震顫,愉悅又充滿惆悵。川端康成的筆下自帶一種收放自如的情感,將兩人的純潔友情揉進淡淡愛意,緩緩沁入讀者心中,留下一種繚繞不散的綿長回味。

 

豆蔻年華的薰子

「初景瀑布」旁的「舞孃與我」銅像,定格電影中的經典場面

落差最大的「初景瀑布」

 

  其實有些人,你在年少時已經見過這輩子最後一面了。與愛人擦肩而過的遺憾與傷感,成爲川端康成伴隨一生的回憶。這段青澀懵懂的愛情故事,被人們譽為「世界第一初戀」。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